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R单元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32577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R单元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R单元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R单元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R单元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R单元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R单元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二.docx

《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R单元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R单元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二.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R单元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二.docx

高考历史解析分类汇编R单元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二

R单元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R1维新变法思想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重庆一中高三一诊模拟考试(201501)】17.“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这一论述的侧重点在于

A.说明“中体”和“西用”的一致性B.强调“西用”必须服从于“中体”

C.肯定“中体西用”思想的积极意义D.批判“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

【知识点】R1近代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维新变法思想

【答案】C陈旭麓是将“中体西用”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他认为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概括归纳可知陈旭麓对“中体西用”持较多的肯定态度。

故选:

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01501)(word版)】28.1902年梁启超强调:

“吾爱孔子,吾尤爱真理!

吾爱先辈,吾尤爱国家!

吾爱故人,吾尤爱自由!

吾又知孔子之爱真理,先辈、故人之爱国家、爱自由,更有甚于吾者也。

吾以是自信,吾以是忏悔。

为二千年来翻案,吾所不惜;与四万万人挑战,吾所不惧。

吾以是报孔子之恩我,吾以是报群教主之恩我,吾以是报我国民之总我。

”材料说明梁启超

A.反对把儒学作为宗教B.倡导思想自由

C.反对托古改制D.认为孔子是保守的代表

【知识点】R1近代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维新变法思想

【答案】B材料没有提及反对孔子思想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吾尤爱自由”的信息说明梁启超倡导思想自由,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借助孔子改革的信息,故C项错误;“吾又知孔子之爱真理,先辈、故人之爱国家、爱自由”的信息说明孔子并不是保守派,故D项错误。

故选:

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高三教学质量监测

(二)】27.1877年清驻英大使郭嵩焘给李鸿章的信中说:

“钟表玩具,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乡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

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

……办理洋务三十年,疆吏全无知晓。

”以下解读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A.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瓦解B.郭嵩焘主张社会全盘西化

C.江浙人的民族意识淡薄D.中国人亟需更新价值观念

【知识点】R1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维新变法思想

【答案】D解析:

根据材料“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办理洋务三十年,疆吏全无知晓”可以判断出作者认为当时民众的思想比较落后,不符合现代化的趋势要求,需要进行思想启蒙和思想进步。

故选:

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维新思想的背景准确把握。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江苏省淮安市高三第二次(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四市第一次)调研测试(201501)】C2R1R2R322.(14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演变相互促进、交替进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已经说过,同、光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是很不彻底的。

……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一个国家,绝非可以一切舍弃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而空言改革所能济事。

则当时除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更无比此再好的意见。

惜乎当时已届学绝道丧之际(根本就拿不出所谓“中学”来),学术之培养舆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

……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捺,於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就是没有西力东渐的事实,中国社会,慢慢儿的也要生根本上的变动的;不过变得慢些,又不是现在这种变法罢了……至于具体的办法,要提出的方案,却不是一时办得到的事情。

恰好这时候,西力东渐,和西洋人的社会渐渐地接触多了,关系密了;始而认识它的社会,和我们的组织不同;继而认识它的那种组织,我们实在不得不仿效。

于是改革之事,就起了轩然大波。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作者对洋务运动及其指导思想的评价有何异同之处并说明理由。

(4分)

(2)对待改革,材料一中的“时人”与材料二中的“一般人”态度不同,原因何在?

(4分)

(3)材料三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的“轩然大波”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思想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6分)

【知识点】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中体西用;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维新思想;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

【答案】

解析:

(1)问第一小问属于比较类型题,相同点从材料一中“倘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可以比较出是“基本认同”,理由从适合国情的角度概括;不同点从材料一和二中评价的的角度不同来回答,理由从材料二中“绝非可以一切舍弃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来归结答案。

(2)问中要求据材料一和二判断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一中“倘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可以概括出顽固派的反对,依据材料二中“,理由依据材料二中“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可以概括出是民族危机深重的答案。

第(3)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就是没有西力东渐的事实,中国社会,慢慢儿的也要生根本上的变动的”的信息可以归纳出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并结合20世纪初历史事实政治上从辛亥革命历史功绩总结答案,思想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科学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思路概括。

参考答案:

(1)同:

基本认可;理由:

都从国情出发。

(2分)

异:

评价视角不同;理由:

后者兼顾了历史文化和政教渊源。

(2分)

(2)原因:

“时人”代表顽固派,封建守旧思想根深蒂固;(2分)民族危机加深;政治腐败严重。

(2分)

(3)因素:

中国社会自身发展的趋势;西力东渐的推动。

(2分)

影响:

政治:

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思想: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科学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马克思主义传播。

(4分)【思路点拨】本题属于借助材料并结合所学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主要是围绕所给的材料进行归纳回答。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调研测试(201501)】16.“学子互相约集,一声‘向右转’,齐步辞别国内学堂,买舟东去,不远千里,北自天津,南自上海,如潮涌来。

每遇赴日便船,必制先机抢搭,船船满座。

”上述现象应出现于

A.明末清初B.洋务运动期间

C.清末民初D.抗日战争时期

【知识点】R1维新变法思想·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答案】C解析:

材料信息是对20世纪初中国学生留日风潮的描写。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的内忧外患日益加深,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逐渐进入高潮。

为寻求救国救民之道,中国掀起一股出国留学热潮。

故本题选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问题能力,结合所学可直接答题。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山东省莱芜市莱芜一中高三1月自主考试(201501)】23.晚清时期,一些仁人志士在意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同时,却又鼓吹“西学中源说”:

如薛福成认为,“所谓西学者,无非中国数千年所创,彼袭而精究之,分门别类,愈推愈广,所以蒸蒸日上,青出于蓝也”。

就是作为西方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议院,也成了中国的发明,梁启超认为,“《洪范》之卿士,《孟子》之诸大夫,上议院也;《洪范》之庶人,《孟子》之国人,下议院也”。

这种历史现象的出现

A.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承B.有助于推动当时向西方的学习

C.为学习西方找到了科学的依据D.受国人盲目排外旧观念的影响

【知识点】R1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维新变法思想

【答案】B解析:

材料中的“就是作为西方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议院,也成了中国的发明”说明此时向西方学习的不仅仅是器物,还要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A项排除;要改变中国落后的状况,“西学中源说”抛出说明西方的学习源自于中国,为向西方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减少了阻力。

C、D项材料未体现。

故选:

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二诊(201501)】O1R1C313.(24分)中国历史上,无论中国传统思想还是西方传入的思想,都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以“礼”和“仁”为中心的儒家思想,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

……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

“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思想中的“保守”方面及其理由。

(2分)结合上述材料,依据董仲舒、梁启超的主张和时代背景,说明材料一的观点(8分)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取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2)有人认为孙中山三民主义是对西方民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请用材料三予以论证。

后来孙中山又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回答后者与前者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6分)

材料四:

会议时间

中共一大(1921年)

中共二大(1922年)

革命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最低纲领:

打到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最高纲领:

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革命对象

资产阶级

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经历了照抄照搬到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转变。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叙述和评价这一转变。

(8分)

【知识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维新变法思想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十年对峙·中共成立

【答案】答案:

(1)保守方面:

“礼”的主张。

理由:

在新旧交替时期主张恢复奴隶制等级秩序。

(各1分,共2分)

董仲舒:

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制度和社会的稳定。

利用了孔子“礼”的思想,提出了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以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背景和主张各2分,共4分)

梁启超:

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剧,中国社会的变革即将到来,梁启超认识到孔子思想缺乏民主思想,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背景和主张各2分,共4分)

(2)论证继承:

继承了西方启蒙思想中的民权思想。

(2分)

发展:

将政治民主和解决民生问题相结合,二者同时进行(2分)

民族主义发展为反对帝国主义(2分)

(3)中共一大对中国国情缺乏正确的判断,照搬马克思主义理论,将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对象;中共二大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分)

中共一大将领导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以后一直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斗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将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

(4分)

解析:

(1)“保守方面”从材料中“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可分析出答案,“理由”从材料一中“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材料二中“归结于君权”“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可分析出答案。

“董仲舒和梁启超的主张和时代背景”则结合董仲舒、梁启超所处的时代背景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状况和董仲舒的新儒学的产生、梁启超的唯新思想产生的相关内容分析、归纳即可。

(2)“继承和发展”则是分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西方民主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点结合材料三中“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取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可分析出孙中山欲将政治民主和民生主义一起进行。

相同点则是强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对西方民主思想的继承。

“新旧三民主义的最大变化”结合所学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可分析出答案。

(3)从材料四中可分析出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在革命目标和革命对象上的认识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共发展的历程可综合分析归纳出答案。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综合分析、归纳。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四川省宜宾市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201501)】2.图1是对1890—1926年间关键词“革命与维新、改革、改良”使用频率所作的统计。

它可以说明

图1

A.坚信革命必然取代改良维新的信心增强

B.此时段“革命”出现频率高于“维新、改良”

C.认识到改良或革命都是时代的迫切需要

D.赞成革命,怀疑、否定维新与改良

【知识点】R1R3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维新变法思想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C解析:

从图表中可分析出1890-1926年期间,革命与维新、改革在这一时期一直存在,A项排除;1896-1902年,“维新、改良”的频率高于“革命”,B、D项错误;

故选:

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曲线图表关键信息的准确分析、解读。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四川省宜宾市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201501)】2.图1是对1890—1926年间关键词“革命与维新、改革、改良”使用频率所作的统计。

它可以说明

图1

A.坚信革命必然取代改良维新的信心增强

B.此时段“革命”出现频率高于“维新、改良”

C.认识到改良或革命都是时代的迫切需要

D.赞成革命,怀疑、否定维新与改良

【知识点】R1R3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维新变法思想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C解析:

从图表中可分析出1890-1926年期间,革命与维新、改革在这一时期一直存在,A项排除;1896-1902年,“维新、改良”的频率高于“革命”,B、D项错误;

故选:

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曲线图表关键信息的准确分析、解读。

R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201501)】29.蔡元培在1918年撰文说: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之崇实论与理想派;经济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并列其中,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此处蔡元培所说“大学之所以为大”的主要意义是

A.学风开放,思想自由B.文理并重,倡新抑旧

C.齐全,综合性强D.齐全,倡新存旧

【知识点】R2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答案】A解析: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意思是:

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而不相违背。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采取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成为思想解放的重要阵地。

故选:

A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准确的理解。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江苏省淮安市高三第二次(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四市第一次)调研测试(201501)】C2R1R2R322.(14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演变相互促进、交替进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已经说过,同、光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是很不彻底的。

……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一个国家,绝非可以一切舍弃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而空言改革所能济事。

则当时除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更无比此再好的意见。

惜乎当时已届学绝道丧之际(根本就拿不出所谓“中学”来),学术之培养舆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

……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捺,於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就是没有西力东渐的事实,中国社会,慢慢儿的也要生根本上的变动的;不过变得慢些,又不是现在这种变法罢了……至于具体的办法,要提出的方案,却不是一时办得到的事情。

恰好这时候,西力东渐,和西洋人的社会渐渐地接触多了,关系密了;始而认识它的社会,和我们的组织不同;继而认识它的那种组织,我们实在不得不仿效。

于是改革之事,就起了轩然大波。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作者对洋务运动及其指导思想的评价有何异同之处并说明理由。

(4分)

(2)对待改革,材料一中的“时人”与材料二中的“一般人”态度不同,原因何在?

(4分)

(3)材料三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的“轩然大波”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思想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6分)

【知识点】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中体西用;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维新思想;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

【答案】

解析:

(1)问第一小问属于比较类型题,相同点从材料一中“倘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可以比较出是“基本认同”,理由从适合国情的角度概括;不同点从材料一和二中评价的的角度不同来回答,理由从材料二中“绝非可以一切舍弃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来归结答案。

(2)问中要求据材料一和二判断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一中“倘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可以概括出顽固派的反对,依据材料二中“,理由依据材料二中“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可以概括出是民族危机深重的答案。

第(3)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就是没有西力东渐的事实,中国社会,慢慢儿的也要生根本上的变动的”的信息可以归纳出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并结合20世纪初历史事实政治上从辛亥革命历史功绩总结答案,思想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科学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思路概括。

参考答案:

(1)同:

基本认可;理由:

都从国情出发。

(2分)

异:

评价视角不同;理由:

后者兼顾了历史文化和政教渊源。

(2分)

(2)原因:

“时人”代表顽固派,封建守旧思想根深蒂固;(2分)民族危机加深;政治腐败严重。

(2分)

(3)因素:

中国社会自身发展的趋势;西力东渐的推动。

(2分)

影响:

政治:

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思想: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科学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马克思主义传播。

(4分)【思路点拨】本题属于借助材料并结合所学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主要是围绕所给的材料进行归纳回答。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山东省莱芜市莱芜一中高三1月自主考试(201501)】20.下图是1917年鲁迅受蔡元培之邀设计的北大校徽,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

下列对此校徽理解正确的有

①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②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③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张④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知识点】R2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答案】A解析:

从材料中“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可分析出①正确;“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可分析出②正确;“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可分析出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开启民智的解放运动,③正确。

④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

A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和图片的关键信息正确的分析、理解,并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的正确把握。

R3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01501)(word版)】A2R340.(25分)结合材料及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官员一般称为“宪官”或“法吏”,在行使监察权力之时,监察机关与监察官员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监察。

历朝对于严格监察官员的选任主要奉行三条原则:

其一,注重监察官员的基本素质。

其二,注重在具有实际政治经验和有良好治绩的各级官吏中选拔监察官。

其三,晋升从优,出将入相。

御史台至东汉时已开始独立行使职权,魏晋以后成为皇帝亲自掌握的机构,台官的地位也相对独立,往往不受台主牵制,而直接向皇帝上章弹奏。

唐玄宗规定弹奏应先通过御史台副长官御史中丞,再通报中书、门下,然后方可弹奏。

唐中宗时又下令弹劾官员必须先送奏章,有关部门批准后才可当庭弹奏。

宋朝规定御史每月必须奏事一次,称为“月课”,如果上任百日还无所纠弹,就要被罢黜,或调任外官,或受罚俸减薪之处分。

同时加大对失职者责任的追究,监察官员倘有滥用权力,除受到同行纠弹之外,也常要负实际责任;如有案件长期积压、定罪量刑错误、钱粮埋没等项依律处理。

清代“科道合并”,“台谏”进一步合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纠官与谏官的两种职能也无形中变为一种职能即纠举百官。

康熙初年,干脆废除巡按御史制度,“事权尽归地方的总督或巡抚”。

雍正时,又将“六科给事中”改隶都察院。

自此,历史上封建监察制度的影响也不复存在。

材料二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指出,“中国古时举行考试和监察制度,也有很好的成绩,像满清的御史,唐朝的谏议大夫,都是很好的监察制度。

举行这种制度的大权就是监察权。

监察权就是弹劾权。

”“中国所有一切的灾难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普遍的又是有系统的贪污。

”“这样就证明了,用输入物质文明的方法不能改良中国,只有用根绝官吏贪污的办法才行。

”因此,中国的前途“只有革命”。

孙中山指出:

“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政权就可以说是民权。

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集合管理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治权。

所以政治之中,包含有两个力量:

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

这两个力量,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