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学期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7章相似教案四.docx
《春季学期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7章相似教案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季学期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7章相似教案四.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季学期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7章相似教案四
第二十七章相似
27.1图形的相似
(一)(本1---总20)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两个图形相似的概念.
2.了解成比例线段的概念,会确定线段的比.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相似图形的概念与成比例线段的概念.
2.难点:
成比例线段概念.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对于相似图形的概念,要强调:
①相似形一定要形状相同,与它的位置、颜色、大小无关(全等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形);②相似形不仅仅指平面图形,也包括立体图形的情况,③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有另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得到的,而把一个图形的部分拉长或加宽得到的图形和原图形不是相似图形.
(2)对于成比例线段:
②两条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没有关系,在计算时要注意统一单位;③线段的比是一个没有单位的正数;④四条线段a,b,c,d成比例,记作
或a:
b=c:
d;⑤若四条线段满足
,则有ad=bc(反之,若四条线段满足ad=bc,则有
,或其它七种表达形式).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的三道例题都是补充的题目,例1是一道判断图形相似的选择题,通过讲解要使学生明确:
(1)相似形一定要形状相同,与它的位置、颜色、大小无关;
(2)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有另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得到的,而把一个图形的部分拉长或加宽得到的图形和原图形不是相似图形;(3)在识别相似图形时,不要以位置为准,要“形状相同”;例2通过分别采用m、cm、mm三种不同的长度单位,求得的
的值相等,使学生明确:
两条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无关,但求比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必须一致;例3是求线段的比的题,要使学生对比例尺有进一步的认识:
比例尺=
四、课堂引入
1.
(1)请同学们看黑板正上方的五星红旗,五星红旗上的大五角星与小五角星他们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
再如下图的两个画面,他们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还可以再举几个例子)
(2)教材P36引入.
(3)相似图形概念:
把形状相同的图形说成是相似图形.(强调:
见前面)
(4)让学生再举几个相似图形的例子.
(5)讲解例1.
2.问题:
如果把老师手中的教鞭与铅笔,分别看成是两条线段AB和CD,那么这两条线段的长度比是多少?
归纳:
两条线段的比,就是两条线段长度的比.
3.成比例线段:
对于四条线段a,b,c,d,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与另两条线段的比相等,如
(即ad=bc),我们就说这四条线段是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注意】
(1)两条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没有关系,在计算时要注意统一单位;
(2)线段的比是一个没有单位的正数;(3)四条线段a,b,c,d成比例,记作
或a:
b=c:
d;(4)若四条线段满足
,则有ad=bc.
五、例题讲解
例1(补充:
选择题)如图,下面右边的四个图形中,与左边的图形相似的是()
分析:
因为图A是把图拉长了,而图D是把图压扁了,因此它们与左图都不相似;图B是正六边形,与左图的正五边形的边数不同,故图B与左图也不相似;而图C是将左图绕正五边形的中心旋转180º后,再按一定比例缩小得到的,因此图C与左图相似,故此题应选C.
例2(补充)一张桌面的长a=1.25m,宽b=0.75m,那么长与宽的比是多少?
(1)如果a=125cm,b=75cm,那么长与宽的比是多少?
(2)如果a=1250mm,b=750mm,那么长与宽的比是多少?
解:
略.(
)
小结:
两条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无关,但求比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必须一致.
例3(补充)已知:
一张地图的比例尺是1:
32000000,量得北京到上海的图上距离大约为3.5cm,求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km?
分析:
根据比例尺=
,可求出其的实际距离.(1120km)
六、课堂练习
1.教材P37的观察.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上幼儿园时的照片和初中毕业时的照片相似.
B.商店新买来的一副三角板是相似的.
C.所有的课本都是相似的.
D.国旗的五角星都是相似的.
3.如图,请测量出右图中两个形似的长方形的长和宽,
(1)(小)长是_______cm,宽是_______cm;(大)长是_______cm,
宽是_______cm;
(2)(小)
;(大)
.
(3)你由上述的计算,能得到什么结论吗?
(答:
相似的长方形的宽与长之比相等)
4.在比例尺是1:
8000000的“中国政区”地图上,量得福州与上海之间的距离时7.5cm,那么福州与上海之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5.AB两地的实际距离为2500m,在一张平面图上的距离是5cm,那么这张平面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七、课后练习1.教材P37练习1、2.2.教材P40练习1与习题1.
教后反思:
27.1图形的相似
(二)(本2---总2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即:
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2.会根据相似多边形的特征识别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并会运用其性质进行相关的计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与识别.
2.难点:
运用相似多边形的特征进行相关的计算.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判别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要看这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是否相等,且对应边的比是否也相等,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可以以矩形、菱形为例说明:
仅有对应角相等,或仅有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多边形不一定相似.
(2)由相似多边形的特征可知,如果已知两个多边形相似,就等于知道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3)相似比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实质是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倍数(即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的长放大或缩小的倍数).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安排了3个例题,例1与例3都是补充的题目,其中通过例1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判别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要看这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是否相等,且对应边的比是否也相等,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而若说明两个多边形不相似,则必须说明各角无法对应相等或各对应边的比不相等,或举出合适的反例,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依靠直觉观察是不可靠的;例2是教材P39的例题,它主要考查的是相似多边形的特征,运用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即可求解;例3是相似多边形特征的灵活运用(使用方程思想)的题目,在教学中还可根据自己的学生学习的程度,适当增加一些题目用以巩固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四、课堂引入
1.如图的左边格点图中有一个四边形,请在右边的格点图中画出一个与该四边形相似的图形.
2.
问题:
对于图中两个相似的四边形,它们的对应角,对应边的比是否相等.
3.【结论】:
(1)相似多边形的特征:
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反之,如果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
(2)相似比:
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称为相似比.
问题:
相似比为1时,相似的两个图形有什么关系?
结论:
相似比为1时,相似的两个图形全等,因此全等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形.
五、例题讲解
例1(补充)(选择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相似B.所有的矩形都相似
C.所有的菱形都相似D.所有的正方形都相似
分析:
A中平行四边形各角不一定对应相等,因此所有的平行四边形不一定都相似,故A错;B中矩形虽然各角都相等,但是各对应边的比不一定相等,因此所有的矩形不一定都相似,故B错;C中菱形虽然各对应边的比相等,但是各角不一定对应相等,因此所有的菱形不一定都相似,故C也错;D中任两个正方形的各角都相等,且各边都对应成比例,因此所有的正方形都相似,故D说法正确,因此此题应选D.
例2(教材P39例题).
分析:
求相似多边形中的某些角的度数和某些线段的长,可根据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来解题,关键是找准对应角与对应边,从而列出正确的比例式.
例3(补充)已知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1B1C1D1相似,且A1B1:
B1C1:
C1D1:
D1A1=7:
8:
11:
14,若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40,求四边形ABCD的各边的长.
分析:
因为两个四边形相似,因此可根据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的比相等来解题.
解:
∵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1B1C1D1相似,
∴AB:
BC:
CD:
DA=A1B1:
B1C1:
C1D1:
D1A1.
∵A1B1:
B1C1:
C1D1:
D1A1=7:
8:
11:
14,
∴AB:
BC:
CD:
DA=7:
8:
11:
14.
设AB=7m,则BC=8m,CD=11m,DA=14m.
∵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40,∴7m+8m+11m+14m=40.
∴m=1.∴AB=7,则BC=8,CD=11,DA=14.
六、课堂练习
1.教材P40练习2、3.2.教材P41习题4.
3.(选择题)△ABC与△DEF相似,且相似比是
,则△DEF与△ABC与的相似比是().
A.
B.
C.
D.
4.(选择题)下列所给的条件中,能确定相似的有()
(1)两个半径不相等的圆;
(2)所有的正方形;(3)所有的等腰三角形;(4)所有的等边三角形;(5)所有的等腰梯形;(6)所有的正六边形.
A.3个B.4个C.5个D.6个
5.已知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1B1C1D1相似,四边形ABCD的最长边和最短边的长分别是10cm和4cm,如果四边形A1B1C1D1的最短边的长是6cm,那么四边形A1B1C1D1中最长的边长是多少?
七、课后练习
1.
教材P41习题3、5、6.
2.如图,AB∥EF∥CD,CD=4,AB=9,若梯形CDEF与梯形EFAB相似,求EF的长.
※3.如图,一个矩形ABCD的长AD=acm,宽AB=bcm,E、F分别是AD、BC的中点,连接E、F,所得新矩形ABFE与原矩形ABCD相似,求a:
b的值.(
:
1)
教后反思: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一)(本3---总22)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
2.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三个角对应相等,三条边的比对应相等,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3.会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与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2.难点:
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的应用.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要注意强调相似三角形定义的符号表示方法(判定与性质两方面),应注意两个相似三角形中,三边对应成比例,
每个比的前项是同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而比的后项分别是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对应边,它们的位置不能写错;
(2)要注意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区别和联系,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全等三角形是特殊的相似三角形,其特殊之处在于全等三角形的相似比为1.两者在定义、记法、性质上稍有不同,但两者在知识学习上有很多类似之处,在今后学习中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对比和类比;
(3)要求在用符号表示相似三角形时,对应顶点的字母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就会很快地找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和对应边;
(4)相似比是带有顺序性和对应性的(这一点也可以在上一节课中提出):
如△ABC∽△A′B′C′的相似比,那么△A′B′C′∽△ABC的相似比就是,它们的关系是互为倒数.这一点在教学中科结合相似比“放大或缩小”的含义来让学生理解;
(5)“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定理也可以简单称为“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这个定理揭示了有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必构成相似三角形,因此在三角形相似的解题中,常作平行线构造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相似.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的两个例题均为补充的题目,其中例1是训练学生能正确去寻找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让学生明确可类比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来寻找相似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即
(1)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2)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最大角或最小的角一定是对应角;(3)对应角所对的边一定是对应边;(4)对应边所对的角一定是对应角;对应边所夹的角一定是对应角.
例2是让学生会运用“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里要注意,此题两次用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也可以先写出三个比例式,然后拆成两个等式进行计算),学生刚开始可能不熟练,教学中要注意引导.
四、课堂引入
1.复习引入
(1)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
在△ABC与△A′B′C′中,
如果∠A=∠A′,∠B=∠B′,∠C=∠C′,且.
我们就说△ABC与△A′B′C′相似,记作△ABC∽△A′B′C′,k就是它们的相似比.
反之如果△ABC∽△A′B′C′,
则有∠A=∠A′,∠B=∠B′,∠C=∠C′,且.
(3)问题:
如果k=1,这两个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
2.教材P42的思考,并引导学生探索与证明.
3.【归纳】
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五、例题讲解
例1(补充)如图△ABC∽△DCA,AD∥BC,∠B=∠DCA
(1)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
(2)写出所有相等的角;
(3)若AB=10,BC=12,CA=6.求AD、DC的长.
分析:
可类比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来寻找相似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对于(3)可由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相等求出AD与DC的长.
解:
略(AD=3,DC=5)
例2(补充)如图,在△ABC中,DE∥BC,AD=EC,DB=1cm,AE=4cm,BC=5cm,求DE的长.
分析:
由DE∥BC,可得△ADE∽△ABC,再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有,又由AD=EC可求出AD的长,再根据求出DE的长.解:
略().
六、课堂练习
1.(选择)下列各组三角形一定相似的是()
A.两个直角三角形B.两个钝角三角形
C.两个等腰三角形D.两个等边三角形
2.(选择)如图,DE∥BC,EF∥AB,则图中相似三角形一共有()
A.1对B.2对C.3对D.4对
3.如图,在□ABCD中,EF∥AB,DE:
EA=2:
3,EF=4,求CD的长.(CD=10)
七、课后练习
1.如图,△ABC∽△AED,其中DE∥BC,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
2.如图,△ABC∽△AED,其中∠ADE=∠B,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
3.如图,DE∥BC,
(1)如果AD=2,DB=3,求DE:
BC的值;
(2)如果AD=8,DB=12,AC=15,DE=7,求AE和BC的长.
教后反思: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二)(本4---总23)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以及“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2.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用类比、实验操作、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通过画图、度量等操作,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猜想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掌握两种判定方法,会运用两种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2.难点:
(1)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归纳、证明;
(2)会准确的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来判定三角形是否相似.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关于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加深对判定方法的理解.
(2)讲判定方法1时,要扣住“对应”二字,一般最短边与最短边,最长边与最长边是对应边.
(3)判定方法2一定要注意区别“夹角相等”的条件,如果对应相等的角不是两条边的夹角,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
(4)要让学生明确,两个判定方法说明:
只要分别具备边或角的两个独立条件——“两边对应成比例,夹角相等”或“三边对应成比例”就能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
(5)要让学生学会自觉总结如何正确的选择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这两种方法无论哪一个,首先必需要有两边对应成比例的条件,然后又有目标的去探求另一组条件,若能找到一组角相等,而这组对应角又是两组对应边的“夹角”时,则选用判定方法2,若不是“夹角”,则不能去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若能找到第三边也成比例,则选用判定方法1.
(6)两对应边成比例中的比例式既可以写成如的形式,也可以写成的形式.
(7)由比例的基本性质,“两边对应成比例”的条件也可以由等积式提供.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安排的两个例题,其中例1是教材P46的例1,此例题是为了巩固刚刚学习过的两种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通过此例题要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的选择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例2是补充的题目,它既运用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又运用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有一点综合性。
四、课堂引入
1.复习提问:
(1)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判定方法?
(2)我们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3)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
(4)如图,如果要判定△ABC与△A’B’C’相似,是不是一定需要一一验证所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的关系?
2.
(1)提出问题:
首先,由三角形全等的SSS判定方法,我们会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
(2)带领学生画图探究;
(3)【归纳】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
(1)提出问题:
怎样证明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呢?
(2)教师带领学生探求证明方法.
4.用上面同样的方法进一步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1)提出问题:
由三角形全等的SAS判定方法,我们也会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
(2)让学生画图,自主展开探究活动.
(3)【归纳】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五、例题讲解
例1(教材P46例1)
分析:
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看是不是符合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或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对于
(1)由于是已知一对对应角相等及四条边长,因此看是否符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对于
(2)给的几个条件全是边,因此看是否符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即可,其方法是通过计算成比例的线段得到对应边.
※例2(补充)已知: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ACD,AB=6,BC=4,AC=5,CD=,求AD的长.
分析:
由已知一对对应角相等及四条边长,猜想应用“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来证明.计算得出,结合∠B=∠ACD,证明△ABC∽△DCA,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得出关于AD的比例式,从而求出AD的长.解:
略(AD=).
六、课堂练习
1.教材P47.2.
2.如果在△ABC中∠B=30°,AB=5㎝,AC=4㎝,在△A’B’C’中,∠B’=30°A’B’=10㎝,A’C’=8㎝,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
试着画一画、看一看?
3.如图,△ABC中,点D、E、F分别是AB、BC、CA的中点,求证:
△ABC∽△DEF.
七、课后练习
1.教材P47.1、3.
2.如图,AB•AC=AD•AE,且∠1=∠2,求证:
△ABC∽△AED.
※3.已知:
如图,P为△ABC中线AD上的一点,且BD2=PD•AD,
求证:
△ADC∽△CDP.
教后反思: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三)(本5---总24)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
2.掌握“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
2.难点: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的运用.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在两个三角形中,只要满足两个对应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这是三角形相似中最常用的一个判定方法.
(2)公共角、对顶角、同角的余角(或补角)、同弧上的圆周角都是相等的,是判别两个三角形相似的重要依据.
(3)如果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则只要再找到一对锐角相等即可说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教材P48的例2,是一个圆中证相似的题目,让学生掌握遇到等积式,应先将其化为比例式的方法.
例2是一个补充的题目,掌握利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来求线段长的方法,为下节课学习“27.2.2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打基础.
四、课堂引入
1.复习提问:
(1)我们已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2)如图,△ABC中,点D在AB上,
如果AC2=AD•AB,
那么△ACD与△ABC相似吗?
说说你的理由.
(3)如
(2)题图,△ABC中,点D在AB上,如果∠ACD=∠B,
那么△ACD与△ABC相似吗?
——引出课题.
(4)教材P48的探究3.
五、例题讲解
例1(教材P48例2).
分析:
要证PA•PB=PC•PD,需要证,则需要证明这四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由于所给的条件是圆中的两条相交弦,故需要先作辅助线构造三角形,然后利用圆的性质“同弧上的圆周角相等”得到两组角对应相等,再由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可得两三角形相似.
例2(补充)已知:
如图,矩形ABCD中,E为BC上一点,DF⊥AE于F,若AB=4,AD=5,AE=6,求DF的长.
分析:
要求的是线段DF的长,观察图形,我们发现AB、AD、AE和DF这四条线段分别在△ABE和△AFD中,因此只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再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得到这四条线段对应成比例,从而求得DF的长.由于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故有一对直角相等,再找出另一对角对应相等,即可用“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来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解:
略(DF=).
六、课堂练习
1.教材P49的练习1、2.
2.已知:
如图,∠1=∠2=∠3,求证:
△ABC∽△ADE.
3.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有一个锐角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2)有一个角相等的两等腰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七、课后练习
1.已知:
如图,△ABC的高AD、BE交于点F.
求证:
.
2.已知:
如图,BE是△ABC的外接圆O的直径,CD是△ABC的高.
(1)求证:
AC•BC=BE•CD;
(2)若CD=6,AD=3,BD=8,求⊙O的直径BE的长.
教后反思:
27.2.2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本6---总25)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2.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如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测量河宽问题、盲区问题)等的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有关相似三角形的数学模型,进一步了解数学建模的思想,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