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温州旅游目的地发展体系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1713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34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温州旅游目的地发展体系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建设温州旅游目的地发展体系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建设温州旅游目的地发展体系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建设温州旅游目的地发展体系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建设温州旅游目的地发展体系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设温州旅游目的地发展体系研究.docx

《建设温州旅游目的地发展体系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温州旅游目的地发展体系研究.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设温州旅游目的地发展体系研究.docx

建设温州旅游目的地发展体系研究

 

温州市科技局软科学计划项目:

“建设温州旅游目的地发展体系研究”

项目研究报告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

2005年10月16日

项目概况

 

计划编号:

R2004A34

项目名称:

建设温州旅游目的地发展体系研究

计划类别:

温州市科技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

委托单位:

温州市科学技术局

承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

协作单位:

温州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

归口管理单位:

温州市科学技术局

 

课题组成员名单

课题负责人:

牛亚菲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副主任

主要研究人员:

陈田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汪升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

任国柱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刘洋

温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旅游规划与发展中心主任

刘敏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生

王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生

 

一、项目研究的背景与研究意义……………………………………6

(一)项目研究的背景分析

(二)项目的研究意义

二、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10

(一)国外相关研究状况

(二)国内相关研究状况

(三)温州相关研究状况

三、温州旅游目的地发展的SWOT分析………………………………15

(一)温州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二)建设温州旅游目的地发展体系的SWOT分析

四、建设温州旅游目的地发展体系框架……………………………25

(一)建设温州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

(二)建设温州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

(三)建设温州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要素

(四)旅游产业结构

(五)旅游产品开发与创新

(六)旅游发展环境与组织保障

(七)旅游管理与制度创新

(八)旅游营销创新

五、建设温州城市旅游目的地发展要素配置系统…………………34

(一)城市旅游形象传导系统

(二)旅游者出入连接系统

(三)城市基础设施保障系统

(四)城市旅游服务供给系统

(五)城市旅游环境支撑系统

六、“建设温州旅游目的地发展体系”关键问题研究………37

(一)温州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思路

(二)温州旅游“商务主导型”发展模式

(三)雁荡山—楠溪江“双核”式发展方略

(四)温州与周边城市旅游协作发展战略

(五)温州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创新体系建设

七、结论与讨论………………………………………………………55

一、项目研究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项目研究的宏观背景分析

1、国际旅游业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旅游业已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统计结果表明,旅游业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之一。

2004年全球国际旅游总人数达到7.6亿人次,总收入超过5000亿美元。

从多国运行状况分析,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的比率通常为1:

10。

世界旅游理事会预测2010年全球旅游业将产出8万亿美元,旅游消费达4.5万亿美元,分别相当于全球GDP的12.5%和个人消费的11.5%。

可见,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段内,旅游业发展的强势不减。

另外,全球旅游业格局正在变化。

进入21世纪后,亚洲成为旅游业增长最快的地区,国际旅游业重心明显东移。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东亚、太平洋地区将会取代美洲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目的地,在世界旅游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将从14.2%上升到27.3%,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海外旅游者将达1.371亿人次,将超过美国、法国等老牌旅游大国。

2、我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近二十年多来,我国国际旅游占世界份额逐年上升,正成为后起的国际旅游热点,2004年全国接待入境人数达1.08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255亿美元,在国际旅游业中的地位已稳居继法国、西班牙、美国和意大利之后世界第五位。

与此同时,国内旅游发展迅速。

特别是国家从1999年国庆开始推行的“假日经济”政策,进一步激活了国内旅游市场,促使公众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据有关调查显示,旅游正成为不少一定经济收入者的正常消费项目。

到2004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已达到9.3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突破4000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0.7%和11.6%。

2004年,全国旅游总收入达到6840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5.01%。

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

旅游业将全面开放,旅游业素质将迅速提高;带薪假期将普及,国内旅游将升级;知识阶层出游将成上升趋势,旅游消费的文化要求提高;旅游业的法制化将强化;旅游业全方位开发;旅游业向高科技化方向发展;游客期望通过旅游活动获得与众不同的体验,来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个性化。

(二)温州市旅游业发展的区域背景分析

1、温州旅游业发展基础

温州市隶属浙江省,位于东海之滨,地处我国黄金海岸线中段,依山傍海,山清水秀,自然条件优越,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暖夏凉,气候宜人,雨量充沛,物产丰富,风光旖旎,素有“东瓯名郡”之称。

全市总面积11784平方千米,风景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2%,大大超过全省10%和全国1%的水平。

2、温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2004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达1069.16万人次,同比增长37.4%;旅游业总收入96.97亿元,同比增长37.04%。

其中接待海外游客17.23万人次,同比增长57.87%;创汇7095万美元,同比增长40.71%。

全市现有星级饭店54家(其中四星级饭店6家),旅行社83家,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万余人;区域内已形成了雁荡山、楠溪江、江心屿、百丈漈—飞云湖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风景区;同时,瑞安的活字印刷术、泽雅的传统造纸术、楠溪江畔的古村落、文成的刘基庙、泰顺的古廊桥等人文资源也不同程度的得到了保护、挖掘、传承和开发。

3、温州旅游业发展趋势

(1)“纵情感受瓯越山水”的旅游策划与经营思路,揭开了温州山水的秀美面纱。

温州拥有众多国家级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文保单位和为数不少的省、市级风景名胜区。

全市风景旅游区密度大、种类多、特色鲜明,集山、江、海、岛、湖、泉之大成。

一年一度的温州旅游节上,副市长徐育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兴致勃勃地说,“温州旅游业要借旅游节提升和丰富内涵,立足于商业气息、人文气息与自然山水完美的融合,让更多的游客体验温州、了解温州、喜爱温州。

(2)“培育支柱产业,建设旅游强市”已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性思路,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奇率团对外地旅游业发展考察后指出,抓旅游,就是抓发展;抓旅游,就是兴产业;抓旅游,就是调结构;抓旅游,就是促开放。

各级各部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合力促旅,合力扶旅,切实把旅游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进一步舞好龙头,强力推进旅游强市建设,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三)项目的研究意义

1、旅游目的地释义

旅游目的地通常简称旅游地,是指对旅游者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空间地域或地域组合,它既可以是旅游区(点),也可以是旅游城市,或者是相互关联的不同区域旅游联合体,甚至可以泛指整个国家,在那里旅游业虽然仅占整个国家产业的一小部分,但确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我国著名旅游地理专家郭来喜先生曾将旅游目的地定义为:

“具有一定经济结构和形态的旅游对象的地域组合。

”Lundberg指出旅游者对于目的地的选择,非常注重那里的生活质量,并将那里的政治和身体上的安全视为生活质量的一部分。

Laws等也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研究。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课题组认为旅游目的地至少应包括四层含义:

第一,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第二,在此地域空间内具有吸引旅游者前来的吸引物及其组团;第三,吸引物、游客服务设施以及区域基础设施、交通道路和区域的连接通道形成组合体系;第四,在此地域内要以发展旅游业为基本经济形式和经济目标或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地位。

2、项目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从国际上看,旅游目的地建设与发展始终是一个明确的主题,有关媒介还时不时评出世界上最好的20个旅游目的地。

目前,世界旅游组织(WTO)也正在倡导加强旅游目的地的管理,改善旅游目的地的环境。

从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要求来看,要达到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加强对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研究,以提升中国这个旅游目的地在国际上的整体形象。

总体来说,国内外关于旅游目的地的发展问题是一个一直受关注的问题,各国各地区对于旅游业的发展,都始终重视旅游目的地的建设。

旅游目的地一直是学者和经营者关注的课题,很多学者对于旅游目的地进行关注,如Gunn、Wall、Inskeep、Laws、Lundberg等,本项目基于温州特定情况进行研究建设温州旅游目的地研究,对于解决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等前沿问题具有一定意义。

尤其是旅游目的地发展体系的研究,前人研究较少,系统的看待旅游目的地,廓清旅游的地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对旅游目的地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温州现象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文化现象吸引众多学者进行研究。

对经济有积极带动作用,产业关联度高,有利于塑造整个地区形象和吸引投资的旅游业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项目有助于于温州旅游业研究的深入。

(2)实践意义

温州作为中国东南沿海较早的开放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2),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社会繁荣,经济发达,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快速,已经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旅游目的地。

然而,也应清楚地看到,温州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体系尚未建立,建设与发展中尚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未能解决,还面临国际国内旅游发展的新挑战,需要清醒认识,理顺思路,形成体系,全面培育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建设高档次、高品位、国际友好的旅游目的地。

因此,将“建设温州旅游目的地发展体系研究”作为重大研究课题,不仅对于温州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国内外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国外相关研究状况

1、国外研究者,一般将“旅游目的地”与“旅游地”通用,英文里均为tourismdestination。

认为“一定空间上的旅游资源与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即旅游地。

2、英国学者D·布哈利斯认为:

旅游目的地是“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被旅游者公认为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有统一的旅游业管理与规划的政策司法框架,也就是说由统一的目的地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的区域。

3、美国学者杰佛逊(MarkJoftrson)等提出的“旅游目的地带状结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把大的中心城市同周边地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单元——地域城邦。

4、霍洛韦(Holloway.J.C)在其《论旅游业》一书中对“旅游目的地”进行专门论述:

“一个目的地可以是一个具体的风景胜地,或是一个城镇,一个国家内的某个地区,整个国家,甚至是地球上一片更大的地方”。

并指出旅游目的地的共同特点为:

吸引力、舒适性和可进入性。

5、世界旅游组织(WTO)对旅游目的地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对21世纪头20年?

世界新的旅游目的地进行预测并排序。

(二)国内相关研究状况

关于旅游目的地发展体系的研究,目前国内尚无系统的论述。

与其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如下一些方面。

1、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实证研究。

魏小安(2002)在其专著《旅游目的地发展实证研究》中围绕旅游开发、旅游城市、景区创新、“三区”建设等问题,对我国的旅游目的地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2、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与发展研究。

崔凤军(2002)在其专著《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与发展》中,以中国几个传统旅游城市如杭州、苏州,几个传统旅游景区(点)如泰山、曲阜的实际情况,对比新兴的旅游地,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旅游空间结构创新,旅游产品质量提升和产品更新,政府层面的传播与营销途径创新、制度创新、产业政策和环境创新、技术创新和目标创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3、旅游目的地开发原理与实践研究。

张万雄、向风行(2003)在《旅游目的地开发原理与实践——岳阳旅游研究》中,以湖南岳阳市为例,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现状分析、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市场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形象构建、旅游要素配套、旅游环境保护、旅游政策保障、旅游规划编制等问题的阐述,系统的论述了旅游目的地开发的基本理论。

4、创建与发展优秀旅游城市研究。

国家旅游局于1995年颁布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准”。

潘建民(2004)在其专著《中国创建与发展优秀旅游城市研究》中,研究了优秀旅游城市发展的理念,认为城市理念的明确是优秀旅游城市发展的前提;对旅游城市现在和未来所处进行了深入的环境分析,分析了旅游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提出优秀旅游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建设“生态城市”;对优秀旅游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技术领域:

旅游城市发展状况的动态进行研究。

为了测算城市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对“旅游卫星账户”(TSA)进行了研究。

还对优秀旅游城市的形象战略研究、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开发研究和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规划进行了研究。

5、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指标体系研究。

周玲强(2003)在《国际旅游城市研究》中,以杭州市为例,运用指标群的方法,从现代化、国际化、主题化三个角度构建了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结构框架,回答了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概念、基本特征、主要分类和发展模式,分析了杭州与国际旅游城市的差距,并提出了杭州分三步实现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的战略。

另外,1997年,在珠海市召开的“城市国际旅游研讨会”的论文集《城市旅游的理论与实践》,收录了关于都市旅游发展的实践和一些理论方法的探讨。

王富玉(2003)在《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发展道路探析》中,对国际旅游城市尤其是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内涵进行了讨论,并结合可持续性发展理论,提出了战略发展的途径。

6、浙江县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陈仙波、王莹、傅定法(2002)等在《浙江县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一书中,对浙江旅游资源开发与县域旅游产业发展、县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优先产品设计及行动计划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概括。

同时以天台、永嘉、江山等11个县(市)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

(三)温州相关研究状况

1、温州市政府的总体思路

(1)《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中指出,逐步形成北“金三角”(北雁荡山、楠溪江、洞头)和南“金三角”(南麂、南雁荡山、百丈漈———飞云湖)两条旅游热线及四个王牌景点(北雁荡山、楠溪江、百丈漈、南麂),力争实现各大景区的空中联络。

市域旅游网络划分为温北、温中、温南和温东四个旅游区。

①温北山水旅游区:

由北雁荡山与楠溪江两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以及中雁荡山风景名胜区构成,辅以永嘉桥头纽扣市场和乐清柳市低压电器市场两个社会考察热点;②温中城郊旅游区:

城市园林圈以市内的公园和小山为主,辅之以市区内娱乐设施和社会经济考察内容,郊区远足圈主要景点有泽雅、瑶溪、天柱寺、茶山五美园、桐溪、岷岗、仙岩、等;③温南山水及滨海旅游区:

以南雁荡山、百丈漈———飞云湖为重点,辅之有寨寮溪、大玉苍山、圣井山、吴家园水库等山水景区,有炎亭、大渔、渔寮、赤溪、霞关等景点及苍南县矾山镇、龙港农民城和金乡、钱库、宜山、水头等社会经济考察点组成;④温东海上旅游区:

包括乐清湾以南、北麂以北的近海海域,以洞头、南麂为重点。

(2)市委、市政府的思路。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通过有关媒体强调:

要把旅游业摆上第三产业的龙头位置做大做强。

抓住自己的特色和灵魂,好好研究使人留恋、给人震撼的独特内容,充分挖掘温州旅游的精髓和内涵,充分展现温州旅游的神韵和魅力。

做大做强温州的旅游业,实现温州市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产业大市转变。

一是要抓好重点景区的开发。

把重点景区建设成为温州市旅游业的精品和金字招牌。

二是要抓好旅游资源的整合。

温州丰富的旅游资源之所以形不成整体品牌效应,关键是资源整合得不够,缺乏相互配合和协同作战。

比如怎样把北雁荡山和楠溪江、文成飞云湖和铜铃山等重点景区整合起来,以实现客流的互送和互动,这里面还大有文章可做。

三是要挖掘文化旅游资源。

文化是震撼人心的内在东西,温州亟待挖掘的人文资源十分丰富。

像瑞安的活字印刷术、泽雅的传统造纸术、楠溪江畔的古村落、文成的刘基庙、泰顺的廊桥等等人文资源,都要好好保护、挖掘、传承和开发。

四是要挖掘工商旅游资源。

温州市的“经济探秘游”已名声在外。

下一步在商业旅游资源开发上,做大现有的五马街、纱帽河的“女人街”等商业街,进一步开发一些有特色的商业品牌街、购物圈,拉长产业链,做活做足游、购、娱互动的文章。

日前,市长刘奇调研时指出:

现在各地旅游发展的步伐很快,旅游产品从原来传统观光向休闲度假、商务会展、购物娱乐、节庆活动等各类综合性项目发展。

面对新的变化,我们必须从更高层面、更宽视野重新审视旅游业发展,努力实现温州旅游业在发展理念、目标定位、具体思路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在深化认识上有新突破。

旅游业既是资源消耗少、投资效益高、发展前景好的朝阳产业,也是关联度非常大的综合性产业。

就我市“破难题、打硬仗”的工作大局来说,无论是结构调整还是实施“一号工程”,无论是欠发达地区发展还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都跟旅游业发展有很大的关联。

——在目标定位上有新突破。

要按照发展“活力温州”、建设“实力温州”、构筑“和谐温州”的要求,结合“十一五”规划编制,深化和完善旅游发展的目标定位、功能定位、产业定位、市场定位等,十分突出温州旅游的商务特色,十分突出温州旅游的山水魅力,进一步立足优势特色,挖掘内涵特殊,弘扬特色。

——在创新体制上有新突破。

要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在加强政府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行业指导和市场监管的同时,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理顺旅游领导和管理体制,特别是要切实改变旅游管理条块分割、各为其主的局面,努力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在加大投入上有新突破。

除各级政府要增加旅游发展资金外,要采取一切措施,鼓励各类企业广泛参与,引导各类资金多元投入,特别是要吸引业内大集团、大企业真正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旅游强势投入机制。

——在有效促销上有新突破。

要从过去分散的单兵作战转向着力塑造温州整体形象、培育旅游精品,扭转目前“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的旅游促销格局,更多地从做大做强温州旅游产业,树立温州良好旅游品牌的高度来有效策划旅游宣传促销工作。

2、温州市旅游界的相关思考

在最近“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15+1”区域旅游合作会议上,温州市副市长徐育斐、市旅游局局长陈步麟分别发表了题为《积极融入,共谋发展》和《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合作交流的方法途径》的演讲。

演讲中提出,温州是旅游资源大市,境内集山、江、海、湖岛、泉等旅游资源种类,旅游景区总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2.23%。

改革开放后,温州经济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并已获得“中国鞋都”、“中国服装名城”、“中国民营之都”等14张城市名片。

温州经济发展的轨迹和模式及丰富的旅游资源,使自己不仅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是极具潜力的旅游客源地。

为了实现市委、市政府关于温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圈的战略部署,温州加入了在杭州召开的“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提出着手市场启动、进行产品对接,实现长江三角洲城市15+1旅游城市互为市场、互为目标及互组“旅游千人团”等建议,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关注。

在此之前,温州早已抢先迈出区域旅游合作实质性步伐。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温州分别与金华、丽水及宁波、台州合作,开辟了金丽温、甬台温精品山水旅游线、新江南秀丽山水旅游B线等。

同时温州又以苍南、平阳、泰顺等县为主与福建的宁德地区的福鼎、霞浦等地合作,推出浙闽边生态旅游线路,并组织了千人大团前往该地。

温州还与江苏无锡市签订了《温州、无锡旅游互动合作协议》,正式启动旅游区域合作,双方根据“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精神,提出实现两地无障碍旅游,加强旅行社、饭店、景点及旅游交通等企业的密切合作。

温州市旅游局有关人士认为,温州旅游主动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巧打“长江牌”不仅可以快速进军上海这个全国最大的旅游市场,还可以在与无锡、苏州等传统旅游大市的合作中吸取先进经验,把自己融入上海、杭州、苏州等国内著名旅游城市营造的旅游经济圈内。

这将有力推动温州旅游城市建设和城市旅游的发展。

2005年6月,乐清市召开旅游发展工作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动员会议,温州市雁荡山风景旅游管理局副局长郑华进提出“推进‘三大名山’建设,打造雁荡山旅游精品”的思路。

 

三、温州旅游目的地发展的SWOT分析

(一)温州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温州市旅游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景区景点逐渐发展,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产品种类与结构不断完善,旅游综合功能开始得到发挥。

同时,也应看到,温州旅游目的地发展体系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还面临一些瓶颈和制约因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部旅游形象感应功能上的缺陷。

主要问题是:

城市旅游实体形象的不完善。

城市整体营销尚存在许多问题。

2、出行连接系统功能上的不足。

主要是进出交通、口岸和港口等还有许多不通畅的地方。

3、城市旅游服务系统功能上的不足。

主要有旅游核心功能不够完善,吃、住、行、游、购、娱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

旅游支持系统功能也不够完善,城市旅游引导系统、旅游信息指引系统和通信与安全服务系统尚有很多不足。

4、城市旅游环境功能的不足。

城市旅游的生态环境、语言环境(包括表态语言环境和动态语言环境)尚有许多方面不能满足国内外游客的现代旅游需求。

5、产品单一,缺乏品牌产品。

目前,国际旅游需求发展对旅游产品需求日趋多样化。

但是,温州旅游面向日渐增长的休闲度假市场,所提供的产品,无论规模和档次,都很难满足当前市场的需要,尤其缺乏在国内叫得响、在国外有影响的旅游知名品牌。

(1)主打产品单一、老化,合理的产品体系和空间格局尚未形成

目前温州旅游产品仍以自然观光和经济探秘为主,开发层次较低,产品单一。

此外,众多的产品之间缺乏有效的组织,未能形成合理的旅游产品体系和区域旅游空间格局。

为此,未来温州旅游业的发展应当通过“资源互补、品牌联合”的方式,在市域内积极整合旅游资源,培育特色互补、经济互惠、经营互助的旅游产品体系和品牌产品。

同时,应该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更大范围旅游区域合作中去,利用空间上的整体性、文化上的同源性、资源上的互补性,进一步加强金丽温、甬台温、浙闽边区域乃至长三角范围内的旅游合作,做到客源互送,线路互联,市场共享,以实现旅游业的腾飞。

(2)旅游产品创新不足,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由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是旅游市场发生变化的世界性趋势。

面对旅游者对新型产品需求的变化,如果旅游地不具有敏感的市场应对能力,就会被其他崛起的旅游地或旅游产品所替代。

旅游产品创新不足是目前温州遭遇到的一个具有战略性的问题。

在旅游产品开发中缺乏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也是温州旅游发展缓慢的症结之一。

为此,旅游发展中应当充分重视温州文物古迹、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旅游资源,从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方面挖掘其特色文化内涵,以现代观念与审美情趣进行深层次文化创意和科学的扬弃,包装具有创新性的文化旅游产品。

6、目的地形象不鲜明、市场认知度低。

温州城市在国内外已经具备相当知名度,但是作为旅游目的地,尚未形成具有感召力的独特品牌形象,市场认知度不高。

(1)温州作为目的地形象不鲜明。

近年来温州推出了“时尚之都,山水温州”的旅游形象和“游东瓯山水,探神秘温州”的旅游宣传口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