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1395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甘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甘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甘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甘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docx

《甘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docx

甘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

 

甘政发[2011]号

甘泉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甘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城市街道办公处,县政府各有关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甘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甘泉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二〇一一年五月六日

甘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构建特色生态和谐新甘泉,实现撤县设区的关键时期。

为了科学部署这一时期的发展,根据《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在认真总结“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预测未来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本《纲要》,作为组织和动员全县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十二五”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人民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大力实施“石油兴县、菜畜富民、项目带动、产业支撑“战略,积极应对复杂形势,努力克服诸多困难,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达到20.6亿元,是“十五”末的2倍,人均GDP达到25460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7%,达到3.95亿元,是“十五”末的2.16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2%,累计完成56亿元,是“十五”末的2.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6%,达到2.7亿元,是“十五”末的2.2倍;实现工业总产值26.1亿元,是“十五”末的2.4倍;实现农业产值4.5亿元,是“十五”末的2.2倍。

结构调整不断优化。

以大棚蔬菜和畜禽养殖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以石油装备制造、油井专用水泥生产、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经济初具规模;旅游、物流、地产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向更多领域拓展,占比逐年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层次快速升级,消费拉动明显增强。

城乡统筹取得实效。

城乡统筹支农惠农机制初步建立,“三农”投入累计达到3.7亿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达到16778元,较2005年净增100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01元,较2005年净增2697元。

城镇化步伐加速推进,城镇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农村生产生活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城镇化率达到30%。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完成乡道建设5条68公里,完成乡村道路39条142.1公里,四级砂石路5条32.3公里,全县117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其中通油路有115个行政村,公路柏油化达到98%,百平方公里路网密度达到20公里;水、电网络建设快速发展,有效缓解了工农业生产用水用电紧张局面;甘泉火车北站、二级客运站、县城给水管网、农村户用沼气等一批项目建成,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8245口,县城气化率达到70%,清洁能源利用率为61%;广电、信息网络进一步向农村延伸。

生态文明持续好转。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退耕还林总面积达到27.36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609.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高到46.9%,森林覆盖率为57.5%,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空气质量明显好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相继建成,城乡垃圾处理率达到92%,全面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20%的目标。

社会民生显著改善。

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254个,累计安排就业人数322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五项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低保标准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参合率达到99.73%,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5%,率先在全市建成县中心敬老院,体育中心、医技综合楼等一批重大项目;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建成保障性住房436套,实施“农民安居”工程260户。

文化体育事业进一步繁荣,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改革开放有所突破。

积极推进改革开放,深化国企、行政体制、财税、文化、教育、卫生、农村经营体制等领域改革,在全市率先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陕西甘泉农村合作银行、甘泉县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甘泉森源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进一步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效益进一步提高,八千里豆腐干、刺榆米酒、劳山鸡业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甘泉豆腐干”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通过国家认证,麻子街工业园区纳入全省首批园区建设计划。

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积极参加西洽会、农高会等大型会展,累计引资达到8.8亿元,红小豆出口和加工规模稳步提升。

总体来看,“十一五”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是经济总量偏小,产业整体实力不强,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不高;二是城乡居民收入较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城乡就业不充分;三是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存在,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仍很突出。

这些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在今后发展中加以解决。

第二章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是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撤县设区的重大机遇期,新的环境和形势给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和我县的现实基础,“十二五”我县面临的总体形势将比“十一五”更为有利,发展空间更为广阔。

一、发展机遇

“十二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是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在继续支持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优势特色产业和重点区域开发建设,为我们优化产业布局、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陕西省主体功能区划》将甘泉县确定为省级重点开发区,这对我县提升城市功能、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人口聚集、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发展质量、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战略意义;三是《中共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关于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颁布,为我县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四是延安市“十二五”规划明确甘泉撤县设区,将对甘泉经济社会发展与延安主城区实现产业互补和城市功能对接,壮大甘泉城镇规模,加快一体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五是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较为坚实的发展基础,发展势头强劲,全县上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劲头空前高涨,为“十二五”发展跃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面临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

一是国内外宏观形势复杂多变,尚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对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二是产业结构单一,石油仍然是主要财源,建设资金短缺,保运转、保民生、促发展压力较大;三是与市内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县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区域协调发展难度大,城乡统筹发展任务重;四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镇功能不完备,距“十二五”将甘泉打造成延安城市新区尚有较大差距;五是当前社会矛盾仍然突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压力大。

三、阶段特征

总体来看,未来五年,甘泉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融入市区、转型升级、彰显特色、城乡统筹的总体特征。

一是撤县设区的重大机遇期。

延安城市新区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城乡要素加速互动,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城区联动发展格局形成。

二是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

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一批重大项目优先布局建设,优势特色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结构调整取得实质进展,经济增长内在动力不断增强。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跨越期。

公路、铁路、水利、电力、信息、城市建设、公共服务、节能减排等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四是社会民生改善的突破期。

改善民生、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十二五”社会建设的战略重点,深入推进民生八大工程,加快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推进公共财力更多地向社会民生领域倾斜,力争使我县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第二篇“十二五”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第三章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延安率先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突显特色、统筹城乡、强县富民为主题,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实施“石油兴县、菜畜富民、项目带动、产业支撑”战略,稳石油、调结构、兴特色、抓项目、统城乡,全力打造工业经济强县、农业产业大县、特色产品名县、陕北生态第一县,合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甘泉。

第四章基本原则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在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把握以下四条基本原则:

——特色发展原则。

坚持特色发展道路,依托优势农业和生态屏障,科学谋划、突出特色、主动对接、错位发展,提升现有特色产业,承接新兴产业,加快释放自身优势,全面推进延安现代农业经济开发区和生态休闲度假区建设,着力打造特色经济、特色生态、特色城区,引领甘泉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城区联动原则。

坚持城区联动发展,抓住延安一城三区布局调整的契机,加快发展步伐,调整布局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整合各种资源,促进优势互补,实现甘泉与延安互相补充、互为依托、双向互动、联动发展。

——绿色低碳原则。

坚持绿色清洁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大力培育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富民和谐原则。

坚持以发展实现富民,以富民促进和谐,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健全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第五章总体思路

以撤县设区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全力打造延安城市新区,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切实加强示范园区建设,强力推进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全面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延安甘泉一体化目标。

具体就是构建“一新城、两园区、三基地、四大产业”发展格局。

一新城。

按照“一城三区”大延安的发展要求,全面确立“打造延安城市新区”总体发展战略,以县改区为抓手,采取与延安配套发展、错位发展的思路,推动甘泉城市转型、经济转型、产业转型,实现延安—甘泉一体化。

经过五年时间,初步把甘泉打造成为特色鲜明、功能完备、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延安城市新区”。

两园区。

将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着力点,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思路,调整企业空间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效应。

积极推进企业的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加快形成大型企业集团,发挥企业规模经济效益,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经济和产业配套体系,使工业园区建设逐步走上规模化、科学化发展之路。

力争建设和引进财政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项目1-2个,用五年时间,把麻子街工业园区建设成定位准确、主业突出、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现代综合工业园区;把劳山建设成集红色旅游、休闲度假、特色饮食、有机食品加工为一体的现代综合经济园区。

三基地。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集中力量打造区域特色经济板块,通过整合资源,优化要素配置,建设核心示范园区,促进优势产业由点状向带状、块状集中发展。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基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进行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市场竞争力强、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加工企业,形成龙头带产业、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在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区建设一批具有商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传输等规范化和现代化服务功能的批发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聚集,形成集生产、加工、流通为一体的优势产业带。

“十二五”期间,在我县建成能源工业及其配套加工基地、陕北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物流基地、生态休闲度假基地。

四大产业。

依托撤县设区和确定为省级重点开发区的重大机遇,制定具有前瞻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产业发展规划,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战略要求,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促成与延安主城区产业协调发展、错位融合,最大限度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重点发展能源工业及其配套加工、有机食品、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等四大产业。

第六章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二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主要指标平稳较快增长,实现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双跨越,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双提速,城乡统筹发展和撤县设区双突破,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民生事业双提升。

二、具体目标

1、甘泉撤县设区目标实现。

调整行政区划,优化空间布局,拉大城市框架,完备城镇功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延安城市新区初步形成,实现撤县设区目标。

2、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稳步提升。

生产总值突破30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GDP达到3.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亿元,年均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亿元,年均增长18%。

3、发展方式不断优化。

资源加工转化能力明显增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产业功能区划更加清晰,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一、二、三产结构由“十一五”末的11:

63.4:

25.6调整为11:

61:

28;投资、消费、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协同拉动经济增长格局初步形成。

4、城乡统筹发展取得实效。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62:

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5万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60%左右,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

5、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按照一新城、两园区、三基地、四大产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以路网建设为突破口,初步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明显提升水电保障能力,城镇功能更加完善,城镇和产业集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备,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单位GDP能耗降低20%,森林覆盖率达到60%。

6、社会民生事业全面推进。

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明显加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篇“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任务

第七章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十二五”是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五年,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创新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编制甘泉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以撤县设区为背景,以城乡一体化规划统揽县域城乡建设发展全局,按照做强甘泉、做大集镇、做好社区要求,立足县情实际,坚持城乡联动,科学规划布局,严格组织实施,实现统筹推进。

一是编制城乡统筹发展空间规划。

围绕城市主体功能区和延安新区建设,按照南延、北拓、西跨的城市发展建设思路,加快城市建设,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镇功能,逐步形成“一城三轴四镇”的空间结构,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推进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行政区划调整,形成“一城四镇”20.5平方公里控制面积和5万城镇人口的城镇建设格局。

二是修编城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按照撤县设区的要求,科学制定中心城区的总体规划和重点镇的详细规划,依托城镇布局和交通区位,实施撤乡建镇并村工程,拉大县城、道镇、下寺湾镇、劳山镇四个城镇框架,加快麻子街工业园区和劳山综合经济园区建设,发挥辐射、聚集和综合服务作用。

三是编制新型农村社区规划。

按照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的目标,稳步推进村庄整合布点,探索推行社区化管理,争取半数以上行政村实现社区化管理。

四是探索实行县域规划下管一级制度。

镇级设立规划专管员,规划管理覆盖全部镇村。

二、加快推进撤县设区步伐

通过区域间的有机互动,加快市区融合步伐,实现市区一体、联动发展。

成立撤县设区推进机构,争取将甘泉区域发展纳入延安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范围,积极促进行政管理、人口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一体化发展,实现行政管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三个融合,初步形成定位合理、特色突出、联系紧密、分工协作的市区一体化发展格局。

行政管理融合。

根据撤县设区工作进度,按照依法行事、统筹兼顾、权责一致、管理有序的原则,适时合理调整行政审批、财税体制、城建规划、市政管理、户籍制度等管理机制,建立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市区事权运行新机制。

产业发展融合。

坚持把推进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重要途径,培育发展战略性优势产业,为承接延安产业转移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创造有利条件。

集中力量在绿色农业、石油产业及其配套加工、生态休闲旅游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仓储营销等新兴服务业,实现与延安产业错位发展、高效融合。

基础设施融合。

按照延安“一城三区”城市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城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步伐,以延安至甘泉一级公路为主轴线,统筹建设交通、水利、信息、电力、供气、环保、公交、防灾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构建完善、高效的一体化城市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三、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加快融入延安“一城三区”步伐,构筑以县城为中心,一城四镇为支撑的新型城镇化体系。

以城镇发展吸纳集聚人口,以城镇化带动县域工业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

1、打造成具有美水风情文化体验新城。

县城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以休闲度假综合服务为主。

按照南延、北拓、西跨的城市发展建设思路,南延至麻子街,将姚店、麻子街建成以食品加工、石油装备制造为重点的工业园区;北拓至关家沟,将关家沟建成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住房为主的生活片区;西跨至太皇山、县屯、曲里,将太皇山建成以采油厂生产生活基地为中心的居住片区,将县屯、曲里建成以县体育场为中心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片区。

中心城区以老城区改造、整合、开发为重点,实施210过境路段改线工程,改造西门坪旧区,建成县城二道街,将县城建成集商贸流通、行政办公、休闲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新城。

按照“红色旅游在延安,生态休闲到甘泉”的总体思路,将甘泉建成延安城区的后勤保障基地、最佳生态休闲度假区。

到2015年,县城人口达到4万人,城区控制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建成宜业宜居的美水风情文化新城。

2、加快重点镇建设步伐。

下寺湾镇—建成商贸重镇。

下寺湾—闫家沟建成以石油服务、商贸流通为一体的综合商业区;洛家沟—胡皮头沿线建成蔬菜产业区;依托丰裕种猪场将纸坊、张家沟等村建成生猪养殖基地。

道镇—建成现代农业示范镇。

依托甘泉现代农业示范园,将米家沟至寺沟河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区;将清泉沟建成以麻子街工业园区为依托的物流区。

劳山镇—建成现代综合经济园区。

将劳山撤乡建镇。

全镇布局为劳山以北依托湫沿山红色旅游景区建成以饮食、休闲为主的度假区;劳山以南依托劳山鸡业和刺榆米酒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加工业,建成现代综合经济园区。

3、稳步推进农村社区化。

本着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群众认同、便于服务的原则,加快村庄整合布点,合并三分之一以上行政村,总数由117个减少到80个左右,自然村由265个降到200个左右,集中力量建设40个中心村并实行社区化管理。

推行“多村一社区”和“一村一社区”模式。

在城郊、川道和主导产业集中区建设中心村,通过贫困人口搬迁工程,引导贫困人口和偏远地区人口向城镇、社区、中心村集中。

4、完善农业人口进城进镇新机制。

进一步放宽条件,推进农村居民进城镇落户。

制定均等化政策,使进城农民在看病就医、子女上学、参加社保、购买住房、参军就业、低保救助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待遇。

稳步推行“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政策,引导农民进城进镇。

优化进城农民就业创业环境,建立全县人力资源信息平台,加强进城农民非农产业技能培训,加大对进城农民创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加快城镇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鼓励进城农民购房置业,使进城农民能够安居乐业。

第八章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城市经济强区

“十二五”期间,紧紧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深入实施“石油兴县、菜畜富民、产业带动、项目支撑”发展战略,提升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高综合经济实力。

一、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按照“稳石油、兴特色、建龙头”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循环经济,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1、做强支柱产业。

围绕能源工业及其配套加工、有机食品加工、建材、新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特色工业。

——稳步发展石油工业。

以提高资源采收率为重点,加大旧井挖潜改造,应用推广新技术,实现一次采油向二次、三次采油过渡,确保原油年产量稳定在50万吨以上,力争2015年达到60万吨。

——加快发展能源工业及其配套加工业。

重点发展石油管材加工、石油伴生气和煤炭资源开发,辐射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到2015年,石油管材加工量达到30万吨,石油伴生气年产量达到8000万方。

——大力发展有机食品加工业。

围绕甘泉四大名片产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特色有机食品加工业。

到2015年,新发展菜畜产品加工企业2—3家,年产值达亿元以上的豆制品企业2—3家,力争把甘泉建成特色产品名县。

——扶持发展建材工业。

重点支持新宇水泥公司、机砖厂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拓宽销售渠道,稳步扩大生产规模。

到2015年,油井水泥年产量达到20万吨。

——培育发展新兴能源工业。

重点引进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项目。

到2015年,力争新能源产业发展有重大突破。

2、实施重大工业项目。

抓住确定为省级重点开发区的机遇,主动承接全市“十二五”规划在延安南部再布局一个500万吨级炼化企业的思路,努力争取这一项目落户甘泉。

重点做好石油化工及天然气综合利用加工、中石油成品油储备基地、森源公司石油机械加工、生物质能转化、天然气气化工程(三期)、新宇水泥扩能改建、兴银豆沙馅加工、工业园区(二期)、豆制品加工、劳山鸡业公司活性物质提取工程、蔬菜冷藏保鲜及畜产品深加工、刺榆米酒扩建(二期)等项目。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充分发挥甘泉县良好的农业生产基础和生态环境优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深入实施“示范带动、科技带动、龙头带动、品牌带动”战略,按照“川道菜畜复合型、拐沟果畜复合型”产业格局和菜—畜—沼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加快“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建设步伐,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向农业产业流动,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稳步扩大产业规模,健全完善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符合现代城市需求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1、大力发展农业三大产业。

棚栽业,按照“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总体要求,以纪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坚持企地带动,走“三菜并举”发展之路,沿洛河川道建立绿色蔬菜产业带,实行整村推进,主打1—2个品种,全力打响甘泉绿色蔬菜品牌。

到2015年,全县蔬菜面积达到3万亩,蔬菜产量达到16万吨,实现产值2亿元,建成全省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畜禽业,以建设龙头企业为核心,重点扶持发展10000只以上的蛋鸡养殖场(户)和种畜禽繁育企业,走“小区养殖”模式,带动养殖业实现规模化经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