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单导学模式常见问题与对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02410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活动单导学模式常见问题与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活动单导学模式常见问题与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活动单导学模式常见问题与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活动单导学模式常见问题与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活动单导学模式常见问题与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活动单导学模式常见问题与对策.docx

《活动单导学模式常见问题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活动单导学模式常见问题与对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活动单导学模式常见问题与对策.docx

活动单导学模式常见问题与对策

“活动单导学模式”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科、省教研室多次来如皋调研“活动单导学模式”并多次给予肯定,《人民教育》将在9月份推出专刊介绍如皋“活动单导学模式”,省内外许多学校组织人员来如皋考察、学习,可见“活动单导学模式”已经在全省甚至在全国产生积极的影响,引起各方注意。

教研室布置我这样

一个题目“活动单导学模式”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可见如皋教育人自我解剖的勇气和精神!

既不夜郎自大,又不妄自菲薄。

本着交流、探讨的目的,我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想法,期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纵观我们的课堂,不少的课堂活动还在浅表层次上徘徊,追求表面热闹;老师的点拨、引领缩手缩脚,思维训练、知识建构没有高度;讨论、展示过多过滥,“检测反馈”不能当堂完成;以及话语霸权现象;特差生现象等等,这些都成为“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目前最常见的问题。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对策之一:

抓住根本,设计简约、开放的活动单

一、对“活动单”的再认识

1.活动单是什么?

我以为活动单是“催化剂”,活动单是将教材“冰冷“的智慧之果还原成学生生活情境并激发学生“火热”思考的“催化剂”;我以为活动单是“路线图”,活动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本人风格以及学生实际预设的本班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路线图”;我以为活动单还是“导航仪”,活动单就是引领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导航仪”。

活动单是“催化剂”、“路线图”、“导航仪”,因此,能否设计出一分好的活动单,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

2.一分好的活动单必须具备的特性。

活动单必须具备针对性。

由于教师、学生和班级的特定性,活动单必须具有针对性,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应该有不同的活动单;不同性格不同性别的老师教学同样的内容应该有不同的活动单;同样的班级在不同的时间学习同样的内容也应该有不同的活动单,学生的生活是不断变化的,只有适应学生生活实际的才是最有效的。

直接“拿来的”活动单很难适应“本班师生的实际”,造成“水土不服”现象;“拿来的”活动单容易束缚师生的手脚,特别让教师自己无所适从,变成活动单的“牵线木偶”。

教师将课前预设的“活动路线”印发给学生就是“活动单”,留存在自己头脑中的就是“活动预想”,如果教师只把别人的“活动单”拿过来使用,而自己头脑中没有全盘的“活动预想”,势必不能根据课堂教学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活动单的呈现方式应该多样化!

现行的活动单是纸质文本,一课时一单,人手一单。

在实际使用中存在许多不便之处:

低年级学生由于阅读能力有限,不能进行这种模式的学习;纸质文本呈现,把“路线”及任务规定死了,不便于灵活调整,而根据课堂教学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进程应当是现代课堂教学活的灵魂;一课时一单,不便于教师从更宽广的视角审视、调控学生的学习进程;人手一单,有时限制了学生更好的“合作”。

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回给学生这个本质意义来说,活动单的呈现方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从材料角度看,“活动单”可以是纸质的,可以是多媒体的,也可以是小黑板等其他的;我校老师教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秋姑娘来了》一课,活动单的呈现方式就是一片“枫叶”——剪纸,活动方案就写在树叶背后,学生喜闻乐见!

从课时角度看,可以一课时一单,可以是多课时一单(语文学科一篇课文一单,数学复习课两三课时一单);从学生角度看,可以人手一单,可以两人一单,甚至一个小组共用一单。

只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单的呈现方式可以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年级制宜,因科目制宜,因内容制宜。

说到这儿,我忽然想到这几天我看到的一部精彩的电视剧《一代大商孟洛川》,南有胡雪岩,北有孟洛川。

孟洛川在成长为一代大商的过程中,这样一首诗给了他很大的启发:

陶朱商经石中玉,鬼谷兵法璧有暇,大商之道何处寻,半部论语治天下。

在座的老师有谁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意思吗?

北宋政治家赵普是宋太祖的宰相,后来辅佐宋太宗,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

“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

“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

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

”在这部电视剧中,对“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这样理解的:

不是指文字上的半部,而是通晓其大义,活学活用。

不要死搬硬套,你要懂得变通,懂得取舍,正所谓大德不逾限,小德出入可也。

这便是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俗话说“全信医不如无医”说的恐怕也是这个道理,对待教研室编印下发的活动单,各位老师是不是也应该抱着这样的态度呢?

高效课堂何处寻?

半部单子导学生。

活动单的二次开发和利用实在是太重要了。

对于没有进行二度开发的老师来说,拿到的活动单看似完整,其实是设计者设计思想的“一半”,没有个人钻研,不理解设计意图,难道不是“一半”吗?

这样的“一半”不能带来高效课堂,只能误人子弟!

我所说的“半部单子单子导学生”是经过二次开发的,经过取舍的,有着个性特征的活动单。

二、怎样设计有效的活动单?

(一)活动单设计必须抓住“根本”。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本质特征,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征,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个体特征,从大处来说,活动单设计必须以教育家的眼光审视教学活动,以学科专家的敏锐诠释教材本质,以心理学家的视角把握学生“活动”过程。

以数学课为例,大到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小到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知识点的“前继”与“后续”,执教班级学生的

学习情况等等,在设计活动单时都必须予以重视。

抓住根本,牵一发而动全身。

《9加几》一课,学生说出三种算法以后,教师注重的是4的分成和算式的填写,没有4为什么分成1

和3的追问,“试一试”教学中没有为什么要“圈一圈”的思考,最后花了近5分钟时间试图让学生发现9加几等于十几(这里的几比原来的少一)的规律。

听课后有这样的感觉,执教老师重视了计算技巧的训练,忽视了思想方法的渗透。

本节课的“根本”所在是在算法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转化”,引导学生建立9加几算法的思维模型,即“凑十”法。

9加几的结果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怎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知“转化”(学生不必知道这一名称)的基本思想,通过数学的活动和思考,优化算法,达到“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境地——学生建立“凑十”的思维模型之后,碰到“8加几”、“7加几”甚至以后的简便运算,学习起来就轻松了,甚至不教也会。

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本节课可以采用“活动单导学模式”进行教学。

活动方案:

活动一想一想,摆一摆。

1.9加4等于多少?

你是怎么想的?

先把你的想法摆出来再说给其他小朋友听听;

2.小组交流。

(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后,让每个小朋友试着摆一摆。

教师提问:

你最喜欢那种方法?

为什么?

)。

活动二圈一圈,说一说。

1.完成“试一试”。

先圈一圈,再把你的方法告诉同组小朋友。

2.全班交流。

比一比:

看哪个小组的小朋友讲得最清楚?

(二)活动单设计必须注重“简约”。

成功的活动单设计必须言简意赅,明白如画,学生阅读活动单从而明确要求的时间不比听老师讲一遍要求的时间长,并且知道该怎样活动(操作)。

郭思乐教授介绍的数学课对我们应该很有启示。

八年级一节数学复习课,老师提出要求:

每组找一道关于指数对数的题目,用心去找吧!

小组合作讨论后全班交流,一个组交流时这个组位置上空无一人,这个组的每一位成员到其他组讲演,因为这个组每一个成员就是这道题的“专家”。

活动单导学模式与郭思乐教授提倡的“生本”课堂的相同之处都是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有自己学习的能力。

大道自简,活动设计必须在非活动不可之处,交流必须是在朦胧、困惑之处,删繁就简,只留主线,这正如中国画,留白之处可以自由想象。

活动单设计的问题必须具备引领性,直接指向教学活动的“根本”,活动单的设计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三年级数学实践活动《周长是多少》,本人设计的第一个活动是这样的:

活动一:

猜一猜,学会提出问题。

1.看黑板上的图形(部分遮住),猜一猜:

这是什么图形?

2.关于长方形、正方形,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考考你的小伙伴吧!

猜一猜,激发兴趣;提问问题,把有关基本知识点的复习权完全交给学生,实践证明,活动效果是非常好的,学生提出了关于长方形正方形特征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周长计算方法的问题,提出了周长是多少的问题等等,把老师要复习的内容全部提出来了,培养了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同时,问题是自己的,解决起来兴趣很高,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简约的活动单设计举重若轻,信手拈来,留给学生活动时间多、空间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言自明。

(三)活动单设计必须体现“开放”。

活动单导学模式秉承胡瑗“苏湖教学法”的衣钵,散发着浓郁的实践精神和乡土气息,是江海大地区域教改的成果,是众多教学模式中的一种。

没有一种教学模式能够适应所有类型的学习,能够适应所有类型的教师,活动单同样也不例外。

不能把活动单模式变成单一的教学模式,活动单设计必须兼容并蓄,必须体现开放性。

1.操作程序的开放性。

活动单程序有相对稳定的课堂流程和结构,但不是封闭的、排外的系统,应该留有创新和变通的空间,以适应不同使用者的个性和教学风格。

“在坚持‘活动单导学’的教学思想和原则的前提下,不同学段、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老师、不同的课型都可以对教学程序尤其是活动环节进行取舍增减”(金海清访谈录语)。

2.活动任务的选择性。

活动单的任务链接可以是串联式,也可以是并联式,应该是一个可以进行选择的“菜单超市”。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梯形面积计算》,教材呈现了三组数据不同的梯形,在设计活动单时,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组进行探究,这样每组的活动是不一样的,学生探究的热情更加高涨。

展示交流,横向比较,虽然数据不一样,但可得到相同的结论。

活动的可选择性,在节约教学时间的同时,让学生通过组际比较,教学活动走向深入,这样的课堂应该是更有效的。

此外,任务设置应该是弹性的,本节课完成不了,下节课再来,本节课顺利完成任务了,而教师“活动预想”

还留有一手,可以再适当延伸。

3.活动形式的丰富性。

活动是“活动单导学模式”的生命线,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吸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永久性“磁石”;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感觉到小组的这个集体重要,这样“合作”就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学生感觉到必须合作,愿意合作,乐意合作;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探究成为一种可能。

活动单设计的活动必须走出“书本”,走进学缤纷的“生活世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处处有学习。

小数学科的活动单设计,除了常见的操作、演示、实验、交流与讨论等课内活动,还可以设计调查、访问、测量、资料收集、知识整理等课外实践活动;除了完成老师设计的活动——“规定动作”,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进行“自选动作”的活动,比如交流过程中的“问难”和“质疑”,向其他小组提问,向汇报的“质询”,与老师“辩论”等等。

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其关键是“导学”,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感受学科基本思想,从而掌握学习方法,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4.活动方向的微调性。

课上讨论的话题允许“跑题”,如果学生对某一问题某种算法产生兴趣,展开了讨论,虽然超出教材和教师的预设,只要是有利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节外生枝”为啥不可?

“我的课堂我做主”不应该停留在口号层面,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应当是每个教师的心理底线。

笔者最近听了三年数学课《认识几分几》,“把一张长方形纸折成同样大的4份,再把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学生展示汇报时,有一个小组把四分之二说成二分之一,理由是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二份儿,这样的一份就是二分之一。

这里“跑题”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认识几分之几。

执教老师没有打断学生的发言,让其说完,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放手让他们争论。

看似“浪费”了时间,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更深刻了,同时感知了二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二。

这样的“跑题”好!

同时也给我们设计活动单提了个醒:

活动单设计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不能一味以教材为本,可以根据学习的规律适当调整、重组教材。

5.活动单设计主体的多重性。

活动单应该由谁来设计?

现行的活动单是教师预设的“学案”,设计人是教师。

实践证明教师设计的活动单有时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儿童少年的学习方式、方法与成人的想法、经验是有很大差异的。

活动单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参与,可以是师生共同设计,可以让优秀的学习小组设计,只有走近儿童少年,走进儿童少年的生活,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活动单的设计必将更加有效。

对策之二:

加强小组建设,提高课堂活动效率。

一、分组商讨是“活动单导学”有别于其他模式的鲜明特征。

活动单导学的课堂,空间形式上变松散型的4人小组为相对固定

型的6人小组;时间控制上做到个体时间与小组探究时间基本相等,有时小组活动时间甚至还要多一些;话语权利上变师生个体对话为确保小组对话;成果展示上变个人表演为小组展示;成功归因上边个体聪明、努力为小组合作有效。

“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历史渊源是胡瑗商讨教学法,商讨教学法:

商讨教学法是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积极倡导并亲身躬行的教学法之一,据《宋代教育》记载,“商讨教学法”就是:

始终将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组员之间互相问难,先生从旁予以辅导外,还结合时政加以阐发,以便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活动单导学可以说是本地优秀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有着很强的本土适应性。

小组建设质量的高低,小组活动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小组活动、商讨生成、合作学习这是“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大亮点,用省基教处马处长的话说“教学生态发生了变化”,“师生主动了”、“成绩提升了”、“能力增强了”、“精神焕发了”,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生命价值,小组活动有一比“支部建在连上”,马处长称“活动单导学”是符合儿童心性的审美教育,是学习方式中的自主学习,是教学组织的先学后教,是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

”活动单导学”有民族性,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

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在一起是三条虫,这是说中国人不善于合作,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好能改变中华民族的性格缺陷,这恐怕是活动单能产生目前这样大影响的主要原因,马处长的那些说法正式基于这一点,本人十分赞同我们沙建华校长“活动单导学是从有效教学走向有效教育”的说法。

商讨生成、民族性格缺陷、有效教育这些关键词本人陷于水平,一时半会说不清楚,在这里提出来,希望一起大家的思考。

用省教研室鞠文灿书记的话说:

活动单导学,我们“在路上”,这是“根本性变革”,用董洪亮的话说:

向下走,解决技术性问题,具体操作,向上走,针对什么?

教育公平问题?

体验问题?

教师怎样丰富教育教育技能?

基础教育必须人人达标。

二、采取有效措施,让小组建设“到位”。

1.基于共同理念的分组协商。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共同体,各科

老师的相互合作对这个班级学生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只有善于合作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合作意识的学生。

试想:

一个天天说同事短处的教师,能培养出有健康人格的学生吗?

一个处处自以为是的教师,能培养出与人合作的学生吗?

教师合作的示范,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小组的建立,需要各科老师的合作与协商,小组一经建立,任课老师绝不轻易拆散。

切不可出现语文课这样分组,数学课那样分组的情况,切不可出现语文老师着力培养的组长,在英语课上被故意“贬损”的情况,否则学生将会无所是从,无助于小组的建立,无助于合作意识的养成。

遇到一位能干的班主任,是科任老师的幸福,当班主任还没有很好地建立小组的时候,作为数学老师要主动出击,巧妙协商。

2.对小组活动提出明确的要求。

3.小组长培养有独特的方法。

4.引导制定“小组公约”。

高明的老师尽量避免与学生发生正面

冲突,他总是站在“制度”的背后。

著名的教育家李镇西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从不自己去“得罪”学生,而是让班级集体“公议”,有时还适当为学生“讲情”,所以李老师与学生的感情非常好。

看看我们身边许多老师常常声嘶力竭、苦口婆心,而教育效果却很糟糕。

这是什么原因呢?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李老师为什么能够成功?

他让学生公议的依据是什么?

班级公约。

影响教育成功的因素很多,教师个人魅力固然重要,班集体的力量才是巨大的。

记得这样一个故事:

我在丰乐小学工作的时候,一年级招生,郊区的张大爷带着小孙子来报名,一看就知道是留守儿童,隔代“宠”,小孙子一脸的顽劣。

让他读拼音,一言不发,收费的女会计看他蛮可爱的,伸手逗他玩,小孩子就踢她、吐她,像一匹“野马”。

这时候校长来了,大声说“家长都出去,小朋友到我这里来排队”,奇了怪了,见到其他小朋友排队,这匹“野马”也慢慢的归队了。

“班级公约”也好“小组公约”也好,是集体制定的,大家必须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具有集体压束力,规矩一旦形成,就具备长久效力,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永争第一小组”小组公约

1.以为小组争光为荣,以给小组抹黑为耻。

2.听从组长分工,做好自己的事。

3.积极参加讨论,思想不开小差。

4.尊重别人发言,不捣乱。

5.积极参与班级交流,力争为小组加分。

6.犯了错误,愿意接受小组惩罚。

5.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措施。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提出的要

求太多,给予学生的奖励太少。

没有处理好“予”和“求”的平衡关系。

《一代大商孟洛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瑞蚨祥和谦祥益是同宗同族的两家商号,生意上的对手。

瑞蚨祥抢了谦祥益的皇庄布生意,谦祥益决意与瑞蚨祥打官司,甚至扬言拼个鱼死网破。

两败俱伤的结果是孟洛川不愿看到的,想到师傅关于“予”和“求”关系的论述,在和族嫂谈判时主动提出生意三七分成,每年给予谦祥益三千两白银的补贴,经过谈判事情顺利解决。

事后孟母夸儿子事情做得“漂亮”。

是啊,欲“求”先“予”,动态平衡。

在小组建设过程中,如果我们学会“予”——也就是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措施,一定会事半功倍。

“活动单导学”模式有别于其他教学模式,小组活动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

许多老师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也有部分老师做了有益的探索。

激励刺激的对象应该是小组而不是个体,以课堂发言表现为例,小组有1人发言精彩加1分,小组2人发言精彩加3分,小组3人以上发言加5~10分;遵守纪律情况、完成检测反馈情况等等,都注重奖励小组而不重点奖励个人。

小组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可以评定星级小组,可以给小组成员发喜报,可以把小组长的照片在班级、在学校张挂,有形的奖励让学生成功感更强,更有利于“集体”的形成。

对策之三:

让过程流畅自然让学习扎实有效

《一代大商孟洛川》中,师傅第一次授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他说:

天下学问,皆不出“道”与“术”两大范畴,道是河,术是舟,道是舵,术是浆,无河无以载舟,无舟难以渡河。

无舵则无方向,无浆则无动力。

所以道是方向,术是方法。

道是法则,术是谋略。

活动单导学模式从“道”的角度来看,几近完美,引领者一种新的方向,之所以目前课堂教学效率偏低或低下,关键在于“术”的研究。

上面关于小组建设的设想就属于“术”的范畴,在活动单实施过程中,我们更要重视教学方法、方式的研究,让教学过程流畅自然,让学生学习扎实有效。

下面我想通过几个片段对比来说明我的想法。

课堂切入点不同,学生情绪“冷”“热”分明。

六年级数学《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两位执教老师分别这样导入:

片段1同学们,分数化小数的方法你们还记得吗?

老师想考考你们。

1.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

=(保留三位小数)

2.化简下面的分数。

=

=

学生汇报检查后,老师说: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内容《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你们想学吗?

“想”(学生回答有气无力)

片段2执教老师先在黑板上板书:

57.1%,让学生读出来;然后又板书:

,提问:

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这时教师计数限时“1”、“2”、“3”。

时间到了之后,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嘀咕,老师让这位学生大声发言“把分数化成百分数或者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教师板书:

百分数与分数互化。

百分数与分数怎样互化呢?

想自主探索分数改写成百分数的方法吗?

“想”(学生情绪饱满地大声回答)。

以上两节课导入新课的片段,两个班级学生的情绪反应为什么会“冷”、“热”截然不同呢?

片段一是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新知的学习从复习开始,为新的学习做好铺垫。

这样“旧”面孔、“冷炒饭”学生并不领情。

学生是天生的探索者,现在的学生谁愿意当老师的“牵线木偶”呢?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除了知识习得的明线,更有情感贯穿的暗线。

学生是否全身心投入,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愤悱”状态下进入学习,变老师“要我学”为学生“我要学”,让学生的思维、情感处于“燃点”甚至“燃烧”状态,这样的切入点是一堂课成功的最佳起点。

创设问题情境并不神秘,只要你心中有学生,真正学会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创设情境有时可以“信手拈来”。

片段2情境导入看似“随意”,其实别有“匠心”。

你能比较57.1%和

的大小吗?

请将不如激将,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这个知识我还不会,怎能不学呢?

“1、2、3”的计时与限时,学生的思维瞬间被激活了。

你能比较57.1%和

的大小吗?

受此暗示,学生知道“百分数与分数互化的互化”可以用来比较百分数与分数的大小,这个知识有用,谁不愿意学习呢?

活动呈现方式不同,学生兴趣“浓”“淡”悬殊。

六年级数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尝试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的小组活动,张、李两位执教老师分别这样呈现:

片段31.观察黑板上的情境图独立思考:

从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

并填写表格。

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摸到其它颜色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甲袋

乙袋

丙袋

2.小组讨论交流

片段4你选那个口袋?

如果让你跟2个小朋友进行摸球比赛,每人摸10次,摸到红球多的人为胜。

你选那个口袋?

为什么?

1.先填写下面的表格,再把你选择你的理由在组内交流。

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摸到其它颜色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甲袋

乙袋

丙袋

2.全班交流。

片段3,执教老师虽然抓住了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但是这样的活动呈现方式有老师“强迫”之嫌,为什么要进行这个活动目的性不够明确,学生似乎是为老师“打工”,部分学生显得不是很情愿。

片段4,执教老师把活动呈现方式略加改动,“你选哪个袋子?

”变老师布置学生活动为学生自己要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好胜心人皆有之,谁不想获胜?

数学与游戏结合的活动,谁不想一显身手?

学生活动的兴趣高涨,全神贯注进行填表活动,活动效果不言自明。

新课导入“这样猜球决定谁先发球合理吗?

”教学环节结束时李教师提问:

关于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你想了解哪些内容?

学生的回答是:

怎样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有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有什么好处?

三个袋子中红球都是一个,球的总数各不相同,分别是2个、3个和4个,学生在填表过程中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可以知道选择哪个袋子进行摸球比赛赢的可能性大一些。

这样片段4这个活动环节与前面教学环节前后联系,浑然一体。

把老师布置的任务转化为学生乐于应对的挑战,变成学生“自己的”乐于从事的数学活动,可以让活动更紧凑,活动效果更好。

任务能否选择,活动效率“高”“低”有别。

片段5

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

1.把第129页的梯形剪下来,看看哪两个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两人为一小组,先拼一拼,再求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每个梯形的面积,每组5号汇总填写下表。

拼成的平

行四边形

底/cm

高/cm

面积/cm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