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单导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34072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活动单导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活动单导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活动单导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活动单导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活动单导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活动单导学.docx

《活动单导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活动单导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活动单导学.docx

活动单导学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几种课堂现象之思考

实施“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以来,我们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重“教”向重“学”转变、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由于这种教学方式很新颖,课上学生明显比以前有了激情,敢说、爱说、想说,并且组内集体荣誉感增强,他们会为组内每一个成员的进步、所取得的成绩而欢庆鼓舞。

课堂气氛更活了,学生胆子变大了,学生的作业正确率提高了,字也更认真了。

但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所产生的几种课堂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

现象一:

活动单成为练习单

上课铃声响过,教师发下活动单:

“下面先自己探讨,再小组交流。

”就开始了一节课。

仔细看其活动单,基本上是习题的堆积,新授课如此,练习课、复习课更是如此。

活动单缺少思维碰撞、缺少趣味性、形式单一,一些活动单实际上就是简单的教案与练习题的综合篇,根本无活动可言,以至于学生一拿到活动单,就认为要开始做习题了。

思考:

1.正确理解“活动单”的含义。

“单”仅仅是形,而活动才是神,学生如果只将单作为教学的讲义或练习来使的话,那么活动单也就失去了其价值。

活动单应重在学生的活动。

“以活动促发展”是“活动单导学”模式的主要思想和理论基础。

活动单上所设计的活动方案,应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操作方案”,它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操作可行,活动形式多样,如实验探究、查阅资料、讨论、竞赛、游戏、表演等。

2.重视集体备课。

一般来说,搞一个简单的活动单并非难事,不过,要想设计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活动单,能够活动起来的活动单并非易事,一节课如此,更何况天天如此,每节课如此。

面对这样一个新生事物,老师的工作量非常大,时间一长有的教师就坚持不下去了,所设计出的活动单也就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失去了其本身应有的价值。

所以面对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集体备课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能减轻教师负担,另一方面能集思广益,设计出更有效的活动单。

3.备课要到位。

备课时不仅要研究课本、研究教材、研究课标,还要研究学生。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学生都是设计活动单的条件,我们设计活动单要依据这些条件,设计出适合本班特点的活动单。

比如,学习目标的设计,应根据自己的学生特点进行设计,基础较差的班级,知识与技能目标应从低要求起步,较为抽象的内容更应设计好多层次、多台阶,以降低思维难度、缩短思维的跨度。

活动的设计更应设计多扶梯,教者的帮扶与参与、纠正应更多点。

目前的活动单普通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目标不准确、重难点不突出等,也没有解决重难点的具体活动方案。

杰罗尔德认为:

“为学生学习提供规划是一件富有挑战的、有趣的和有意义的事情。

”这显然强调了教师备课的重要性。

现象二:

课堂成为热闹的集市

活动单设计的基本理念是:

将第一思考时间还给学生,将第一表达机会让给学生。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许多班级都采取了加分的方法,即主动发言或板演一次就给所在小组加分一次。

导致有些班级,教师让学生上黑板,结果全班50多人,大约有40人蜂拥而至,乱成一团,写的同学、改的同学、挂小黑板的同学可谓是狭路相逢,热闹过头;让学生讲解,一下子同时站起好几个人,你在说他也在说,根本就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至于别人在说什么无暇顾及,忽略了用心去倾听他人发言,静心思考他人汇报的成果。

教师的体会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是“一统就死,一放就乱”。

课堂热热闹闹地结束了,而知识、能力、方法等却落空了。

思考:

1.加强引领意识,恰当讲解示范。

因为新的教学模式强调要遵循“三讲、三不讲”的原则,即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

强调“四让”,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评价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评价总结。

导致有的教师变得不敢讲,甚至连应有的点拨、引导、总结都省略了,本来一句话就能点明的问题,非得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以为这样就是开放,结果时间白白地浪费了。

其实“活动单导学”模式,并不排斥教师的引领,如果任由学生海阔天空,没有教师充满睿智的“点石成金”,没有教师高屋建瓴的“引领提升”,学生的学很难做到有效。

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必要的讲解示范,尤其是小学生。

2.教给学生应有的学习方法。

“活动单导学”模式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以教导学”的原则。

“以教导学”的关键不是教知识,而是教思想、教方法。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顺利开展“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的前提。

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每一个活动都应主动参与。

解决问题时,应主动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自主寻求解决策略、积极实践完善;交流时,应说得响、说得清楚、说得全面;听的时候,应认真倾听、边听边想、边听边记。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曾阐述这样的观点:

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没什么机会可用,一两年后很快就忘掉了。

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铭记在心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研究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

现象三:

合作的树结不出成功的果

“活动单导学”模式使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先组内交流,再组际交流。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和意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的效果,使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相合作的良性机制的形成,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达到“兵练兵”、“兵教兵”的目的。

很多教师都采取了小组捆绑考核评价方法,对各个小组进行打分评比,按周、月评比优胜小组。

为了使自己的小组能加分,一开始各组成员上课时情绪都很高涨,课堂学习效果也不错。

但一段时间以后,很多教师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优生更优,“差生”更差。

思考:

1.让学生教。

众所周知,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上好课,才能教会学生。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学生。

学生在教其他学生的时候往往学得最好。

教其他学生可以使记忆的巩固率提高3倍。

小组内的优生为了使自己的小组能获胜,他就必须把小组内不会的人给教会。

不管被教的人会了没,他自己却因此提高了,所以优生更优了。

这提示我们教师要主动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教”的机会,尤其是中等生和后进生“教”的机会。

如在一系列内容学完之后,教师让学生两两结合,相对而立,互相讲述自己学到内容。

为了这一活动,学生往往要在课下仔细准备很长时间。

为了有效“互教”,教师最好不要让学生自己选择伙伴,不要限制活动的时间。

“互教”的学生之间要有一定的差距,但差距不能太大,如优生和中等生组合,中等生和差生组合。

2.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因为每一个教学环节既要组内交流,还要组际交流,很多教师怕教学时间不够,就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一块,没有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过早的进入了交流展示环节。

表面上看,学生们交流得热热闹闹,甚至整堂课学生都处于异常亢奋的状态,不停地拍手表扬,不住地比赛竞争,不断地颁奖激励。

其实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因为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够充分,很多中下游学生根本就没来得及展开自己的学习。

交流也仅仅变成了少数人的平台,多数学生就会不动脑筋,人云亦云,长期下去,合作交流形式的成分必然增加,实效性的成分必然下降,多数学生的数学思考受到压抑,学习效率也必将下降,所以“差生”更差。

不少老师感叹:

上课学生热热闹闹,下课学生什么也不知道!

有教师认为,在讨论中,部分思维敏捷的学生引领思考力较弱的学生,有助于相互启迪心智,共同体验数学发现的乐趣。

但这往往成为一种美好的愿望,让思考力较弱的学生直接享受“数学成果”有多大的意义呢?

课堂应当是大多数学生的课堂,决不应当变成少数学生表现的舞台。

自主的时间不充裕,会制约合作学习的深入开展,中看不中用。

总之,为了提高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的实效,我们教师要从根本上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行为,理念越是新,行为越是有效,学生学习的效率才越会高!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的语文高效课堂

如皋市搬经镇中石炳柏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5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我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就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

我们在全市中小学推进“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新模式,改变以往教师单纯讲授、灌输式的低效率教学,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活动单”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们教育正推行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活动单导学模式”。

所谓“活动单”就是由教师课前设计好的引领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活动的方案,通常包括了一节课的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成果展示及课堂检测等方面。

那么如何打造“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的语文高效课堂?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个性化备课

教研室为了推进“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为了提高全市每位老师的活动单制作水平,已经组织老师制作好每一课的活动单,并且装订成册,统一发放,教师一人一本。

在教研室发放的活动单上,已经预留了个性调整的地方,供老师二次备课使用。

走进教室前,每位老师都必须进行个性化备课,将统一的活动单转化成适合自己所教的班级学生实际的个性化活动单设计。

备课时,老师要把学生活动过程变成教学过程,要进行个性化设计。

可以增加与所教内容相关的资料,增加教学环节过渡、照应和引导的内容。

课堂教学中,有些环节要靠老师的讲解完成,还有些环节要师生集体对话交流,备课时就要精心准备。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

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总而言之,老师要提前预演整个教学过程,思考学生在课堂上能不能生成,有什么误区,备课时都要考虑周全。

经过这些个性化备课之后,学生用的活动单就转变成了适合老师上课使用的教案。

二、活动环节的开展

在设计活动单时,一堂课的环节不要多,每个活动之间要有梯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上课时,老师要把学生引导进入活动单背景下的语文学习状态,使每个学生自由地、自主地、积极地参与活动,充满青春活力。

语文学习,看重的不仅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也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

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要使课堂上整个活动过程有质量,活动环节的开展可以分三步:

第一步:

学生个性化研读、思考

要保证课堂上整个活动过程有质量,首先,每个学生要对活动内容进行充分个性化的研读、思考、批注,这时学生可以在活动单上、在课本上、在笔记本上动笔,记下自己的思考,为下面的合作、交流做好准备。

第二步:

组内交流

学生个性化研读、思考之后,各小组组内交流,进行合作学习。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

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

各小组用什么方法、步骤来学习,可由学生自己选择,自主确定。

组内交流方式要多样化,主要方式可以是:

中心发言式、指定发言式、组内议论式或两两配合式等。

总之,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小组讨论阶段,老师,巡回指导、点拨引领或个别指导,如果学生提问,就给予指导。

也可以参与小组学习、讨论,记下学生的问题,对重点进行点拨。

同时,老师要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调控,避免小组学习偏离轨道、远离目标。

按学习的规律,每个小组交流的时间应该有长有短,老师不可以一刀切,同时终止每组的合作学习,可以让没好的小组继续交流,准备全班展示。

第三步:

全班展示

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要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汇报、交流、评价。

展示的方式多样化,或各人表达,形成共性,选代表发言。

或抽学号发言。

一人汇报,其它成员作补充,汇报时要说明本组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结果以及收获和感受。

各组汇报、交流结束后,要组织学生对各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同样先由一人发言,其他成员作补充,评价时要公平、公正、客观,既肯定成绩、又指出不足,并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小组汇报、交流、评价结束后,老师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要进行小结和总体评价,指出各小组的成绩和不足,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学习中的得和失,以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总之,全班交流就是让学生相互检查,彼此互补,从同伴那里迅速得到高质量的矫正帮助,而老师则针对各小组的目标掌握情况、互助情况等作出鼓励性评价。

全班展示不应齐步走,学生应自动化,自主化,好的学生可以下位指点其他组,有的学生可以下位记下其他组的答案。

老师不应该指名点学生,学生处于个性化的学习状态,整个过程要“活而不乱,动之有序”。

三、激发兴趣,增强学生乐学的欲望

兴趣就是人们的意识对一定客体内在的倾向性和内在性的选择,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说:

“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因此,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是学好语文的诱因。

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的激发,有了乐学的欲望,整个学习气氛自然会和谐、愉快起来,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当然会提高了。

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的语文课堂,语文老师每课至少一次通过有文采、有激情、能煽情的语言示范,通过讲演,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深的层面,用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高效课堂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

总之,打造“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的语文高效课堂本人认为教师要作精心的个性化的备课,要注重活动环节的开展,更要激发兴趣,增强学生乐学的欲望。

浅谈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导”与“学”

添加日期:

10-09-21作者:

石湘来源:

吴窑中心学校点击数:

920繁體中文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的改革,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新的教学模式、新的学习方法正在朝改革中发展。

活动单的导学模式是现代教学中的一种变革,这种变革适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即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为原则的自主探索的教学模式,“以导促学,以活动促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发展为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活动单导学以导促学学会学习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物理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它注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索,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数据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学生“学之所成”关键在于教师的“导之有方”和学生的“会学”。

一、教师要明确“导”与“学”的关系

现代课堂教学的改革,把指导学生的学作为出发点,把培养学生学的能力作为归宿点,目的在于使学生从“学会知识”转变成“会学知识”。

活动单导学模式分为教师“导”和学生“学”两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须围绕学生“学”,“导”与“学”相辅相成。

片面强调“以教为中心”或“以学为中心”而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会造成导与学的脱节,会背离教学规律。

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导”与“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互动、互化的过程,这样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保证课堂教学收到实效。

二、深入了解学生,找准导的起点

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中,了解、掌握学生是课堂“导”与“学”的基础和前提。

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思维能力及学习兴趣动机等,都是影响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因素,是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方法的重要依据。

因此,在课前必须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摸清学生的“底”,便于在指导过程中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有侧重地对各层次的学生作具体指导。

譬如,对学生的预习态度、预习方法、学生对活动单导学模式的了解和理解的程度、课堂听课方法、课后复习、完成作业等过程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详尽的分析。

这样有目的地了解学生,为分类分层指导奠定基础。

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中,不管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教师都应“导”,导之以趣、导之以学、导之以思,从而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三、课堂以学为主,教师以导促学

“以活动促发展”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宗旨。

知识从课堂活动中得来,能力在课堂活动中培养,素质从课堂活动中得到全面提升。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讲个不停,而是依据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以及实际的学习水平设计的教学“活动单”,通过“情景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自我完善──点评提升”等六个环节实施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老师由过去前台的“演员”变为了幕后的“导演”。

过去机械、呆板、沉闷、单一的课堂变得活泼灵动、丰富多彩。

利用“活动单导学”的教学模式上课,让老师课前动起来、课上闲下来,而让学生课上动起来、课后闲下来,课堂效率提高了,课后学生减负了,教师以导促学,学生在“乐学、善学、爱学、会学”中达成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渗透,促进学习方法的“内化”

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纯粹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更具实效的是在导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通过实际操作使学习方法的“内化”,使之成为自己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认知水平都时刻发生变化,因而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在各环节的导学中向学生出示或暗示学习某些知识的特定方法,指导学生如何看、听、思、说、写、练等,并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渗透。

这样,不但可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使自己的现有水平得以提高,还可以使学生潜在的能力得以挖掘。

生活处处是物理,联系实际生活,使之渗透于课堂教学中,更具有实用性和随机性,适合物理学课的特点。

如在研究声音的特征时,如刚上课时喊“上课”两次,一次用“喇叭”,一次不用,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对两次声音进行了比较,渗透了比较这种学习方法。

再比如在探究声音的产生,通过让学生自主设计不同的发声方法,认识声音产生的条件,很自然地让学生体验比较、归纳和转换方法的应用。

导与学的有机融合,把学法指导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使学习方法的指导到位到点,让学生将教师所传授的学习方法转化为自身的学习能力,以不断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五、注重习惯培养,让学生自主学习

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学生由“学会”逐步向“会学”转变,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自己的学习活动,形成学习的动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把基本的学习习惯培养贯穿于导学的全过程,并进行反复指导,严格训练。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有它基本的模型,一般情况下,一个活动包括情景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自我完善、点评提升六个基本流程起,其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自我完善”这四个环节都是由学生完成的。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倡导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活动单设计的基本理念就是将第一思考时间还给学生,将第一表达机会还给学生,将第一体验过程还给学生,将第一认知反思还给学生。

它对每一节课教师连续讲授的时间都有严格的限制,而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升。

课堂几乎全部交给了学生,

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要从多点入手,让学生愉快、主动、高效地学习,使课堂的导与学互相融合,互相转化,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而活动单的导学模式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让“活动单导学”下的语文课堂彰显语文魅力

高明学校朱永宏

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建构,在活动中发展”。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课堂是就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但我们发现“活动单导学”模式下有些语文课堂一味追求活动形式的千变万化,活动步骤的环环相扣,讨论过程的轰轰烈烈,成果展示的你争我夺,却忽略了学生的尽情朗读、潜心会文、静心思考和用心感悟。

试想,这样的课堂如何彰显语文特点,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因而,我认为小组学习活动内容和过程的设计以及教师的学科意识的确立显得至关重要:

第一、根据语文学科特点,设计小组学习活动。

语文课堂活动的设计要从教材本身的特点出发,删繁就简、以约驭博,抓住文本线索,提炼出辐射全文的纲领性问题,引领学生站在整体的高度审视文本。

整堂课的活动要做到目标明,思路清,落脚点准,能够引领学生紧紧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细细揣摩、启迪思维,在心灵碰撞中感受文本要义,领会文本内涵。

比如教学《少年王冕》第二课时,我设计安排了三个活动:

走进王冕的童年,品味雨后的美景,感受画技的高超;以及一个检测:

回顾课文内容,完成亲情对白。

活动和检测的设计紧扣了文本结构特点和本课“体会美景,感悟人物品质”的学习目标。

每个活动都是从学生的自读感悟开始,组内活动是在学生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读感悟,对课文内容的想象拓展,进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认识的升华。

其间,学生的展示、教师的引领穿插其中。

本课安排的检测内容,一是对本课所学内容的加深和巩固,二是对王冕母子深情的补白。

言为心声,在吐露真情、深情表达中升华了主题。

可以说,本课活动的设计是基于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设计和安排的,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在课堂有效活动中得以提升。

第二、以朗读为突破口,促进学生读中感悟。

语文课作为具有浓厚人文素养的课堂,具有与其他学科明显不同的陶冶性情、丰富人生体验的特点。

朗读的重要性无需赘言,因为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获得独特而深刻的阅读体验。

而在活动单导学下有些语文课堂,因为学生讨论交流以及不必要的争论占据了课堂大量时间,也有学生不读完课文就急于讨论,更有学生依赖教辅资料等工具书而不用心朗读、静心思考。

课堂上,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教师不再范读,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也不敢太多,生怕过多的点拨、评价会淡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试想,我们的语文课堂没有了老师富有感染力的优美语言为示范,不让学生去朗读课文,不让学生去品味语言,不去培养学生的语感,舍本求末、缘木求鱼,我们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得以提升?

苏州特级教师孙春富说:

“重视朗读是语文教学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朗读时,生动的语言文字呈现于目,鲜明的人物形象浮现于脑,真挚的情感动乎于心,学生的身心得以熏陶。

”在教学《少年王冕》一课时,我在活动过程中穿插了三次重点语段朗读的指导,学生们声情并茂的朗读是他们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外显。

读进去,读明白,才会有各自独特的体验。

所以,我个人认为“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语文课堂仍应是书声琅琅。

第三、注重“双基”的落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