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卷重庆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89198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套卷重庆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套卷重庆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套卷重庆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套卷重庆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套卷重庆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套卷重庆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套卷重庆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套卷重庆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套卷重庆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套卷重庆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秘密★启用前

重庆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13.7

历史试题共5页。

满分100分,时间8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选择题60分)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

”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手工业的进步B.铁器牛耕的使用

C.诸侯国的改革D.商品经济的发展

2.下列史料不能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是

A.“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

B.“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C.“宗庙之牺(祭祀的牛),为畎亩(田地)之勤”

D.“所种土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3.(原创)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下列关于古代手工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A.汉代景德镇成为闻名天下的“瓷都”

B.夏商西周是古代中国青铜铸造业的鼎盛时期

C.马王堆素纱禅衣反映了古代棉纺织业的高超技艺

D.家庭手工业是推动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主要因素

4.(原创)下列材料中最能反映中国古代突破“市”的空间限制的是

A.“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C.“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D.“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5.“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这表明作者主张

A.自由贸易B.重农抑商C.农商并重D.闭关锁国

6.与西方近代工业发展进程相近似,中国近代的工业化最初也主要表现在

A.煤铁工业和纺织业B.矿业开采和电力工业

C.交通运输和化工业D.机械制造和电报通讯

7.(原创)上海有“中国近代化的缩影”之称,下列选项不能证明这一说法的是

A.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丁日昌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C.民族工业发昌机器厂创立D.《南京条约》中最早开埠通商口岸

8.19世纪中期,中国近代报刊的最早创办者是

A.外国传教士B.清政府C.维新派D.革命派

9.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

“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是①诗中涉及易服和不缠足等社会现象②因为维新人士的倡导,断发和不缠足均得以实现

A.①②都正确B.①②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D.①不正确,②正确

10.右图是民国时期火柴工业留下的商标——火花。

火花中的信息说明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发展民族工业的动力之一是

A.政府放宽限制

B.爱国心的驱使

C.列强放松侵略

D.政治地位提高 

11.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的加强B.自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2.下图是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其中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进行航海探险所到达的地区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3.在建立“日不落”殖民帝国过程中,英国于17世纪击败的主要对手是

A.法国   B.葡萄牙    C.西班牙   D.荷兰

14.“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

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

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由此看出直接引发工业革命的因素是

A.殖民扩张和掠夺的需要B.蒸汽与机器的结合

C.不断扩大的市场的需求D.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15.下列重要事件中其推论不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

世界日益成为联系紧密的整体

B

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深入开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

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形成垄断大企业

D

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6.19世纪初人类在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取得重大突破,其首先使用的动力是

A.蒸汽机B.内燃机C.电力D.核动力

17.1918年苏维埃政府发布命令,宣布苏维埃共和国成为一个军营;苏维埃政府对于居民的粮食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由政府统一实行调配制。

内战时期在交换和流通方面,基本取消了市场关系。

这表明苏维埃共和国正在实施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市场经济体制

C.农业集体化运动D.社会主义工业化

18.(原创)下列措施或目标体现了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严重脱离苏联实际的是

A.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B.“20年建成共产主义”

C.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D.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19.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

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

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一致提高关税,共渡难关   B.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C.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20.(原创)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

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缓和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B.减少农产品出口,稳定国内市场

C.提高农产品质量,以满足人们的需要D.提高农产品价格,保障农民利益

21.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的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广大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B.引导个体手工业者的互助合作

C.对民族资产阶级剥削加以限制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22.“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B.农业合作社的纷纷建立

C.50年代末“大跃进”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3.1960年至1962年我国三大产业间比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下表数据的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

年份

国民经济比例(%)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60

21.8

26.1

52.1

1962

33.8

30.3

36.3

A.我国工业化基本实现B.经济建设受到严重阻碍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D.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合理

24.“松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改革的代名词,反映出当时的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是

A.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B.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C.国家计划统一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D.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

25.“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是

A.“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C.“十四大”D.“十五大” 

26.(原创)2013年5月27日,一场名为“追寻时光印记”的老物件展览在重庆大剧院拉开序幕,3000多件老物件让我们感受到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生活变迁。

下列物件与20世纪70年代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是

A.个人电脑B.长袍马褂C.粮票、布票D.移动电话

27.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采购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用的总金额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20%,并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

这表明美国

A.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准备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D.倡导重建世界经济体系

28.(原创)右图标志所代表的国际机构成立的主要目的是

A.确立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新体系

B.推动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保证汇率稳定,加强国际货币合作

D.消除关税壁垒,以促进贸易自由化

29.1967年欧共体成立,其成员国除了法国、意大利、卢森堡三国外,还有

①联邦德国②荷兰③英国④比利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0.在经历了漫长的马拉松式的谈判之后,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签字仪式终于在2001年11月举行。

这意味着

A.中国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B.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揭开了序幕

C.美国丧失了经济霸主地位D.中国开始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第II卷(综合题40分)

31.(原创)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努力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目标。

回顾30多年对外开放的历程,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扩大对外开放,融入世界潮流的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措施

典型代表

意义

经济特区

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开放14个沿海城市

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黄金海岸”,有力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活力。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等地区

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力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上海浦东

(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表格。

(4分)

区位优势是什么?

我觉得它应该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所依托的国际与国内市场及所处的交通、能源大环境等方面。

毗邻港澳(或面对台湾)、华侨众多、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是中央对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就是我国经济特区的区位优势。

——摘自罗木生《区位优势对经济特区的影响》

(2)根据材料指出我国对外开放为什么首先选择在广东、福建两省试点?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2分)

(3)英国《卫报》曾发表了题为《如果20世纪止于1989年,那么21世纪则始于1978年》的文章。

作者马丁·雅克提出“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

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分)

32.近现代以来,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28分)

材料一那时的纺织业可以说是技术最密集、最“先进”的产业,而英国在这方面明显地不具有比较优势。

直到18世纪初,印度、伊朗和中国产的棉织品在价廉、美观和牢固上都还超过英国产品。

但是英国绝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制造纺织品的努力,而是变本加厉地以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来加快本国纺织业的发展。

1688年的“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完全停止进口法国和荷兰的毛织品。

1700年,英国议会禁止从印度、伊朗和中国进口棉织品。

这个禁令是绝对的,毫无伸缩的余地,哪怕是印度制造的一根棉线,英国人也不准动用。

一直到1812年,英国还对从印度进口的花标布征收高达71.7%的进口税。

英国的产业革命就是在这样的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下发生的。

——摘自左大培《对自由贸易的迷信》

(1)(原创)根据材料一说明18—19世纪初英国推行什么经济政策,其目的是什么;(4分)指出该经济政策对英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分)

材料二棉花如果没有取代亚麻、羊毛,成为欧洲最主要的布料来源,很难想象工业革命会取得成功。

当初,欧洲人如果不是依赖殖民地的棉田取得棉花,而是在自己土地上种植棉花,那么它对欧洲土地、水、人力的需求势必增加,进而很可能使工业革命受挫。

棉花没有大规模移植到欧洲,对欧洲而言,这或许是万幸之事。

亚洲很多地区,为了提高棉花产量,严重的损害了当地的生态系统。

棉花是用水量大的作物,产棉区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非常严重。

英格兰的新纺织厂机器隆隆作响,预示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

而那些在自家附近生产棉花的人,则在和环境退化、土地与水不足等问题斗争。

——摘自彭慕兰等著《贸易打造的世界》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洲殖民地与欧洲的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6分)

材料三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对英国的打击特别沉重,它的萧条达22年之久。

在这种情况下,降低了生产费用和运输费用的洋货(包括棉纱和棉布),便拼命地向中国推销。

……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指出:

“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

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这个棉织品的祖国充满了英国的棉织品。

”……中国手工纺织业被破坏的过程也基本如此。

——摘编自于素云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70年代英国棉织品大量倾销中国的原因以及对近代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10分)

材料四棉花产量直接关系棉纺织业的生产,更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

从解放前到建国以后我国的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变化如下表:

产品名称

解放前最高年

指数(以解放前最高年为100)

年份

产量

1949年

1952年

1983年

棉花

1936

84.9万吨

52.4

153.6

546.2

棉纱

1933

44.5万吨

73.5

147.4

734.8

棉布

1936

27.9亿米

67.7

137.3

533.3

——依据马宇平等编《中国昨天与今天:

1840—1987国情手册》

(4)依据所学知识,分析1952年和1983年我国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6分)

时间

主要原因

1952年

1983年

 

班次姓名顺序号考号

—————————————密———————————封——————————线————————————

在在在在

是在

2013年重庆一中高2015级高一下期期末考试

历史答卷2013.7

31.(12分)

(1)(4分)①

 

(2)(6分)

 

(3)(2分)

 

32.(28分)

(1)(6分)

 

(2)(6分)

 

(3)(10分)

 

(4)(6分)①

 

 

2013年重庆一中高2015级高一下期期末考试

历史答案

单项选择题:

1—5BDBCB6—10ABACB11—15BADCD

16—20AABCD21—25DCDAC26—30CACBD

31.(12分)

(1)①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分)②烟台、青岛;(1分)③沿海经济开放区;(1分)④成为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1分)

(2)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4分)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

(2分)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并逐步融入世界,影响了世界格局,成为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2分)

32.(28分)

(1)经济政策:

贸易保护主义。

(2分)目的:

加快本国传统的纺织业发展。

(2分)影响:

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引发了工业革命。

(2分)

(2)关系:

殖民地为英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2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欧洲的生态环境保护或预示新经济时代的来临,(2分)但是造成了殖民地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殖民地经济发展落后。

(2分)

(3)原因:

英国工业革命,棉织品产量大量增长;(2分)经济危机导致棉纱价格下降。

(2分)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有利于英国向中国倾销棉纺织品。

(2分)影响:

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织业,促使“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分)客观上有利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2分)

(4)(共6分)

时间

原因

1952年

国内的和平环境(1分);人民政府采取措施恢复发展国民经济(1分)

1983年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经济建设为中心(2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农民积极性(答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积极性亦可)(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