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导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79355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docx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导学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docx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长城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课前预习,了解长城的知识;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了解对联的常识。

3、引导学生理解对联的格式,自己练习习作对联。

教学重点:

  1、对联的常识的了解;

  2、说明问的顺序及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情况:

  1、找学生介绍长城的知识。

(长城是中华民族攀登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

万里长城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

它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绵延起伏于中国辽阔的土地上。

东西相距长达5000多公里,因此被称之为万里长城,是月球上“唯一能看得见的人工工程”,也是中国第一名胜和中国旅游点的代表,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自燕国开始修长城起,长城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人们今天见到的是明长城,它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边。

八达岭是代表性的一段,是长城的高峰,海拔1000多米,是旅游胜地之一。

长城城墙高平均7.8米,顶宽7.8米,可以五马并骑,十列并行。

经实地考察已证实,横跨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湖南、宁夏、甘肃、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各个时期的长城长度达五万多公里以上。

  访问中国的旅游者,莫不想前往登临,一睹长城的雄姿。

游览长城,公认最理想的地方是北京郊区的八达岭。

出北京往西北方向,汽车行驶约1小时多,便到达海拔1000多米的八达岭。

万里长城的居庸关雄扼八达岭的山口。

  2、找学生说说对对联的了解。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长城和对联的知识;简介作者罗哲文。

  三、师生交流,学习新知:

   1、师范读对联。

纠正易错读音。

   2、生自读,师领读。

   3、以小组为单位,生再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4、课文分析

  

(1)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

  

(2)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

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3)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

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式的地位。

  (4)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5、朗诵课文。

  五、小结:

对联常识。

(附:

名胜古迹对联)

福建厦门郑成功祠

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江山,为天下读书人顿增颜色

驱外夷出境,自壁千秋新事业,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福建晋江县草庵

万石峰中月色泉声千古趣

八方池里天光云影四时春

晋江五里桥

世间有佛宗斯佛

天下无桥长此桥

六、作业:

背诵课文。

 

 

《索桥的故事》导学案

学习内容:

第二单元《索桥的故事》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写出课文提纲。

2、搜集课外资料,进一步了解文章中讲述的有关索桥的故事。

3、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有关索桥的感人故事,使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学习时间:

2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交流课前预习资料,趣味导入:

“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

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

如此惨状,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们再也不能让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于是决心克服重重困难也要修建桥梁。

这座桥就是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索桥。

围绕着索桥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二、小组自学,初读课文,

1、读课文,思考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2、读课文,思考,提出问题。

设置的问题:

(1)索桥什么样子?

(2)为什么要修建索桥?

(3)谁修建的索桥?

怎么修建的?

(4)索桥到底有哪些故事?

三、深入理解课文,教师精讲释疑:

1、索桥到底什么样子呢?

有什么特点呢?

?

读课文,边读边画相关的语句,边思考。

2、看图片,直观感受索桥的样子。

看到了索桥你有什么感受。

3、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课文。

读课文,思考:

桥长,高,用竹索和木板修筑的,两边有竹索编的栏杆。

没有桥墩。

四、交流感受、自我提升:

1、为什么要修建索桥,是谁修建的?

我想等你们了解了关于索桥的故事后就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2、默读课文,想一想索桥有什么故事?

作者有什么感受。

结合文章内容及课前所查找的资料想一想你从中有哪些收获与体会。

作者的感受:

“鱼嘴”依旧摆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变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人们的手和心。

那是怎样的手和心呢?

默读,自学,边读边画相关语句,做批注。

五、课文拓展。

从这些故事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和同学交流。

六、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1、同桌交流,感悟自己的理解。

2、摘抄自己喜欢的字词和段落,并互相交流。

 

《索桥的故事》导学案

学习内容:

第二单元《索桥的故事》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联系上下文解释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了解课文的内容,体验历史的遗迹。

3、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感受祖国的历史悠久。

学习重难点: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2、深切感受人类的创造精神。

学习过程:

一、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读书心得。

(1)李兵父子的故事。

引入课外资料,了解李兵父子是怎样修建都江堰的。

讨论。

(勇于克服困难,勇于牺牲,为他人着想的手和心。

(2)“何公何母”的故事。

(具有勇往直前的创造精神,为后人造福。

(3)勇士丹柯的故事。

(舍己为人)

读书是学生自身的一种参与、体悟行为。

如果失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强迫学生被动读书,那么学生的兴趣与情感无法体现,学生的阅读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就会成为一种“有口无心”的形式过程,必然落入死读书的巢穴。

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爱好、认知水平、阅读能力出发,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给学生留下选择阅读文本内容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进行欣赏揣摩、诵读,促使学生主动读书,帮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

多么感人的故事,作者走在索桥上,欣赏着独特的风光,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有了新的收获与体会。

同学们今天也追随着作者一起感受了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二、交流展示,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带着新的感受有语气地再读一读。

三、课堂巩固,拓展提升:

索桥的故事自然不止这么一点都江堰也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

你了解吗,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四、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故事是感人的,是讲不完的。

然而,你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一定会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

看图片,我们一起欣赏这里的景象,此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得到了哪些更美更好的东西?

看图片,交流感受,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多媒体课件的引用,帮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都江堰,索桥的雄伟,美丽。

从而感受到劳动人们的智慧与才干。

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表达欲望,难点也在其中被解决。

五、教师精讲释疑。

充满智慧与才干的劳动人民才使得这里更加美丽。

完整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给课文列一个提纲。

板书设计:

《索桥的故事》

勇于牺牲

李兵父子舍己为人

故事何公何母

勇士丹柯不怕困难

《我站在铁索桥上》导学案

学习内容:

第二单元《遗迹》《我站在索桥上》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1、理解重点生字词语的含义,并联系上下文理解。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

睹物思人。

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

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

”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小组合作,交流诗歌。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

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

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

“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

”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

三、展示交流,自我提升。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2、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

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

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

四、知识拓展,情感升华。

1、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

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2、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我站在铁索桥上》导学案

学习内容:

第二单元《遗迹》《我站在索桥上》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1、理解重点生字词语的含义,并联系上下文理解。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课前复习,交流预习结果。

1、“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

2、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二、教师精讲释疑,深入学习诗歌。

1、小组合作品味第2节诗歌。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

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

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

再回过头来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深入理解。

“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

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2、自己领略第三节诗歌的意境。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部分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

3、以读促讲,理解诗歌。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3、课后欣赏。

(本诗的歌曲演唱、毛泽东诗词《长征》、萧华的诗《飞渡大渡河》)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攀着冒着冲破

英雄的土地!

英雄的人民!

《白鹤梁的沉浮》导学案

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白鹤梁的沉浮》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科考队员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发现并精心保护朱鹮的经过。

2、小组合作,自学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3、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1、学习并识记本文的生字新词,并理解其含义。

2、通过课文的学习,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习过程:

一、交流预习情况,揭示课题

  1、交流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重点介绍白鹤梁。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

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三、合作交流,教师指导自学: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怎样一步步叙述的。

2、提出问题:

(1)白鹤梁是什么样子的?

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2)人们为了寻找、保护白鹤梁做了哪些事?

  (3)白鹤梁经过了怎样的沉浮过程?

  (4)、白鹤梁的沉浮给我们什么启发?

(从保护野生动物和保护环境两方面谈感受)

四、交流展示,精讲释疑。

1、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教师随即点拨。

2、学生学会互相质疑,提出疑难问题共同解决。

五、积累知识,拓展升华:

那么在当今社会又有多少野生动物会有如此幸运呢?

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

 

板书设计:

白鹤梁的沉浮

相遇→探寻、发现→保护、繁殖

《秦始皇兵马俑》导学案

学习内容:

第二单元《遗迹》《秦始皇兵马俑》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绳子,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2、能用“也许”、“似乎”造句。

  3、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价值。

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价值。

2、继续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主要内容。

学习时间:

2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交流预习情况,边揭题边审题。

  秦始皇谁知道?

(公元前295一前210年),姓赢,名政,是秦王朝的建立者:

“俑”指什么?

(古代殉葬的偶像)兵马俑又指什么?

(古代瓷制成的兵马殉葬的偶像。

)“秦始皇兵马俑”你们是怎样理解?

(秦始皇安葬时所陪兵马殉葬的偶像)  

二、小组合作学习课文,提出要求及问题:

  1、读准生字的字音;

  2、划出生字新词;

3、思考问题:

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秦始皇兵马俑的。

4、课文一开头就介绍了什么?

5、这一段有外到内分别写了什么?

(镏金大字、大厅)为什么说大厅极为壮观。

6、这一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

三、展示交流结果:

  1、(博物馆的地理位置)

2、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

兵马俑博物馆是陈列1974年从秦始皇陵墓的兵马俑坑中发掘的兵马俑的地方。

3、让学生试着概括段意后,再对照课后的段意,让学生明白课后的段意概括的即简洁又确切。

四、课堂练习。

  1、边默读边思考:

课文是怎样写兵马俑的军阵的。

(用“总分总”的段式,指导学生进行复述。

  2、完成作业本上第6题。

  3、结合讲评,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概括这一自然段的段意。

(兵马俑军阵威武雄壮)

五、课后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第3题后的讲评。

  2、做作业本上第4题。

  ①指名读。

  ②比较句子,写出带点词语的近义词。

  3、指导造句

  ①“也许”是什么意思?

  ②造句举例:

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的想法也许是对的。

  ③试着造句,讲评。

  ④“似乎”是什么意思?

  ⑤造句举例:

前段时间,爷爷病了。

经过医生的诊治。

爷爷的病似乎好起来了。

  ⑥试着照句,讲评。

 

《秦始皇兵马俑》导学案

学习内容:

第二单元《遗迹》《秦始皇兵马俑》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绳子,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3、准确说出第3自然段的写作顺序和作者观察兵马俑阵容的顺序

学习重点难点:

1、按由外到内的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厅的壮观。

2、继续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主要内容。

学习时间:

2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生字和新词。

1、请同学互相检查上节课学习的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课后巩固情况。

二、指导学生学习第4自然段。

  1、边默读边思考,完成填空,课文是怎样写兵马俑神态的?

  ①这些兵马俑神态,。

有的兵俑,,,,这是久经沙场,屡建战功的;有的兵俑,,,这是刚入伍的。

  ②一匹匹战马,,,似乎在倾听雄壮的号角声。

  2、引读理解。

  这一段作者先总写兵马俑的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再分别写老战士的外貌是(留着胡子),神态是(虎视眈眈,神情十分严肃);写新战士的外貌(束着头发),神态是(一脸稚气);战马的外貌是(膘肥体壮),神态是(竖耳瞪眼)。

  ①句中“也许”可换成什么词?

(或许可能)在句子中表示推测和估计的意思。

  ②句中“似乎”可换成什么词?

(好像)在句子中表示推测,不肯定的意思。

  3、齐读第4自然段。

  4、概括第4自然段的段意。

  5、小结:

作者用精炼的语言,丰富的词语描写了兵马俑的外貌、神态,使我们身临其境,仿佛回到远古时代,目睹士兵和战马的风姿,同时由衷地赞叹起塑造兵马俑的古代艺术家那高超的技艺。

  6、用归并法概括第2段段意。

三、学生自学第3部分。

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①“沉睡”是什么意思?

“沉睡了两千多年”是指什么?

  ②“重大发现”已经说明了这个发现的意义之大,前面再加上“最为”两字说明了什么?

四、课堂练习,巩固提升。

  1、指名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讲评。

  2、同桌互说课文主要内容。

  3、做作业本上的第5题。

  4、讲评作业,揭示归纳的方法。

板书设计:

秦始皇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

军阵(威武雄壮)

老战士神态虎视眈眈

小战士稚气

战马(栩栩如生膘肥体壮)

 

《综合活动》教学设计

活动设想

家乡是一个亲切、温馨的字眼。

家乡的文化传统可以反映家乡的历史风貌、文化背景;家乡的风景名胜体现了家乡的自然美;家乡的特色产品或产业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而且也体现着当地的民风民俗,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

它们的历史渊源、经济价值、文化底蕴,值得广大青少年学生了解和探索。

这种了解和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审美意识并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由热爱具体的家乡到热爱抽象的祖国,这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必由之路。

活动目标

1、通过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风景名胜、特色产品和产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家乡的文化,领略家乡自然风光和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利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大胆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

培养学生做21世纪的社会人,促使学生在本课程的积极参与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活动内容

分组活动

活动准备

活动内容及过程

活动方式

第一组:

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

学生参与考察活动和实践活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大方地与人交流,积极、自信地参与活动,并引导学生精心进行活动策划。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2.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

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以下一些活动形式可供参考:

①学生编写《家乡民间故事》、《家乡风俗习惯》、《家乡风味小吃》、《家乡名人故事》等小册子,提供给有关文化部门、旅游点。

②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

③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

到图书馆查书、把资料抄好、制成一本活动成果录。

第二组:

寻访家乡的风景名胜

1.开展此项活动事先需精心组织策划,教师要给学生相应的指导。

2.教师要事先与风景区景点管理部门取得联系。

1.实地考察景点(拉法山、红叶谷等),了解其具体情况,并收集一些资料,如:

图片、照片、绘画、景点文字介绍等。

2.开展我为家乡旅游宣传和服务活动。

3.组织学生交流、思考,分享收获,并分组写出考察报告。

4.将调查报告、学生的思考整理成建议书,送交各风景区及其管理部门。

实地考察、活动记录、讨论、交流、整理

第三组:

寻访家乡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

培训学生访问的礼仪和技巧;调查计划的格式;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等。

1.根据初步活动意向,让学生回家展开自由调查,通过询问亲戚朋友或政府部门,了解本地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本地传统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花岗岩、大煎饼等)。

2.商讨调查计划。

3.调查,整理资料。

4.宣传家乡特色产业。

①要求学生制作广告宣传画,评出优秀宣传画张贴于街道合法宣传点。

②建议学生设计产品包装并评优。

讨论、交流、整理、询问、考察或问卷调查

教学反思:

《可爱的中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注重点词语,从各个角度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情激情,受到爱国的启发和感染。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方志敏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方志敏的照片:

这就是革命烈士方志敏

  板书:

方志敏

  2、方志敏是谁?

你们知道吗?

(方志敏生平简介)

  听了方志敏的介绍后,你知道了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3、今天,我们学习方志敏的被捕时的故事,就是由方志敏作品《可爱的中国》出示课题:

“可爱的中国”学生读课题(可爱的中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三、紧扣课题,寻找句子

  “课题中,有可爱这个词语,首先,让我们用心快速默读课文,画出表示中国可爱的句子。

”(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找书上的有关句子。

  交流:

(学生应该找到这3段话不按照顺序)

  句子1:

朋友!

中国是养育我们的母亲。

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

我想你们有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

  (谁能来读好这句话?

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的可爱呢?

学生交流读)

  句子2:

中国民族在很早以前,就造起了一座万里长城和开凿了几千里的运河,这就证明中国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

  (谁能读好它?

你又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中国可爱的呢?

教师小结读)

  句子3:

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这时,我们的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