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76597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69 大小:15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9页
备战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9页
备战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9页
备战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9页
备战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

《备战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1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

备战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

备战中考:

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

◆鱼我所欲也

一、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

《孟子》、《论语》、《大学》、《中庸》;“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二、重要词语:

1、通假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感激)。

2、一词多义:

得:

①故不为苟得也(取得)/②二者不可得兼(获得)

③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保全)/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生:

①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生存)

与:

①蹴尔而与之(给予)/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3、重要句子翻译: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三、主要内容:

第一自然段:

1、开篇作者是怎么引出中心论点的?

(用“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引出题旨:

舍生取义)

2、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

”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3、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提出中心论点后,作者又是怎样论述“生死”问题与“义”发生矛盾的?

①先从正面论述“义重于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再从反面论述了“不义重于死”(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③又以有些人的不贪生,不避患来再次突出“义”重于“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④最后指出:

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只是“贤者能勿丧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第二自然段:

1、本段中,作者举了哪两个事例,分别是怎样来论证观点的?

明确:

用“乞人不受嗟来之食”、“万钟虽好也不受之”两个事例,分别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及反面强调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的。

2、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孟子认为不辩礼仪而接受万钟是因为: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总结:

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孟子认为人的本心是什么?

(向善之心)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4、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向与今天对比等)

拓展:

1、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

舍生取义。

诗句:

(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

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明确: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明确: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你认为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现实社会中还有无意义?

明确:

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行径是不可取的。

附加练习:

1、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作者这样写的作用何在?

明确:

比喻。

这样写通俗易懂,并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哪句名言?

古人的看法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明确: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能见利忘义,要做舍生取义之人。

(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

补充典故:

(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2)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3、文章表现了孟子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

“义”重要,在“生”、“利”、“义”的抉择面前,宁愿放弃生与利而取义,把义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态度。

“舍生取义”就是文章的观点。

4、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失其本心)

5、《谈骨气》一文用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概括“骨气”的含义,这些话也是《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观的具体阐释。

请举一例证明这一观点。

示例:

①文天祥,拒绝元人的高官厚禄,宁死不降。

(或: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

③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帝国主义的救济粮。

◆岳阳楼记

一、常识: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二、词语:

1、古今异义:

备:

前人之述备矣[古义:

详尽,今义:

预备]/关怀备至[备,表示完全]。

去:

去国怀乡[古义:

离开,今义:

前往]国[古义:

国都,今义:

国家]

一:

长烟一空[古义:

全、完全,今义:

数词]/“一碧万顷”的“一”是一片。

把:

把酒临风[古义:

持、端,今义:

介词]/“把酒问青天”的“把”同上。

景:

春和景明[古义:

日光,今义:

景色、景观]

是:

是进亦忧,退亦忧[古义:

代词,相当于“这”,今义:

判断动词]/斯是陋室的“是”则是用作判断动词。

微:

微斯人,吾谁与归[古义:

无,没有。

今义:

细微]

2、词类活用:

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百废具兴[废,动词作名词,荒废的事业]

北通巫峡[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南极潇湘[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日星隐耀[耀,动词作名词,光辉]

上下天光[上下,名词作动词,上下相接]

处江湖之远[远,形容词作名词,边远地区]

居庙堂之高[高,形容词作名词,高位]

先天下之忧而忧[先,意动用法,以……为先]

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意动用法,以……为后]

3、一词多义:

夫:

予观夫巴陵胜状[夫,那];未几,夫齁声起[夫,丈夫];荷担者三夫[夫,成年男子]。

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观,看,观看,观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景象]

极:

南极潇湘[极,直通,直到];此乐何极[极,穷尽];感极而悲[极点]

开:

连月不开[开,放晴];旁开小窗[开设,设置];开我东阁门[打开]

会:

多会于此[会,聚会];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

和:

春和景明[和,和煦];政通人和[和,安乐,和睦]

空:

浊浪排空[空,天空];而或长烟一空[空,消散]

或:

而或长烟一空[或,有时];或告之曰[或,有人];或异二者之为[或,有的]

为:

或异二者之为[为,心情];为小门于大门之侧[为,开,造];为其老[为,因为];其印为予群从得[为,被];为其来也[为,在];使子为使[为,担任];生于淮北则为枳[为,成为]

薄:

薄暮冥冥[薄,迫近];薄如钱唇[薄,厚度]

4、古文句式:

判断句: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也”,表示判断语气。

倒装句:

微斯人,吾谁与归。

[宾语前置,即“吾与谁归”]

省略句:

属予作文以记之[(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省略主语]

二、主要内容。

1、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叙述重修岳阳楼和作记的缘由。

(叙事)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岳阳楼的京观及迁客骚人的情怀。

(写景)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表现作者的旷达胸怀及政治抱负。

(抒怀)

2、研读第一段。

(1)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简述重修背景: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概括重修盛况: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点明作记缘由:

属予作文以记之。

(2)文中哪个词点出滕子京的身份?

哪些句子写出他的政绩?

(谪守;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3)“唐贤今人”吟咏岳阳楼的“诗赋”是什么?

(孟浩然: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杜甫: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研读第二段。

(1)这一段写的是什么景色?

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

本段写在岳阳楼上眺望洞庭湖的雄伟远景。

①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浩淼: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②时间上表现景物的千变万化: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作者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作用?

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的疑问和感慨。

引出下文的“景”之异和“情”之异。

4、三、四段,体味“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怀。

(1)这两段写景部分,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来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情感?

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第3段:

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

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

太阳是“景明”,水是“波澜不惊,一碧万顷“;鸟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花草是“郁郁青青”。

突出春天的美好。

“长烟一空、一碧万顷”突出浩大的气势。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动静结合。

(2)迁客骚人在观赏不同的景色时。

他们的情感如何?

春和景明:

喜——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喜洋洋者矣。

霪雨霏霏:

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

(3)迁客骚人在观赏不同的景色时,感情有如此大的反差?

为什么?

不具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5、第五段,品“古仁人之心”。

(1)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

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不是忧“民”,便是忧“君”“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

他们的悲喜是和民生疾苦和国家命运相关的。

(3)作者借古仁人表现了怎样的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

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

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三、拓展延伸。

1、回望中华几千年历史,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的人物数不胜数。

你能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明朝东林党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

清朝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孙中山:

天下为公。

毛泽东:

粪土当年万户侯。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有关本文的对联创作: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书写岳阳楼。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自托胸臆,范仲淹再绘洞庭湖抒发抱负。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春和景明画,霪雨阴风图。

名楼风范照千古,忧乐情怀启后人。

居庙堂当忧其民,处江湖应思其君。

横联:

为国为民;上联:

要学仁人志士;下联:

莫做迁客骚人。

附加练习

1、阅读理解。

(1)作者在本文中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2)文中描写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概括迁客骚人览物而“喜”的句子是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喜洋洋者矣;概括迁客骚人览物而“悲”的句子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

阐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本文第一段的“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与第五段阐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遥相呼应;第二段描述了岳阳楼之大观后,用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对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引出览物而悲和喜的描述;接着议论抒情,在与古仁人之心的类比中卒章显志。

2、第二段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第五段中的“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字各指什么内容?

前者指“迁客骚人因不同景物引发的“悲”和“喜”心情,后者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情。

3、结尾“微斯人,吾与谁归?

”的慨叹与《爱莲说》中“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的感慨,二者有何区别?

范仲淹:

一、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

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周敦颐只是表达了对知音甚少的感慨,范仲淹则是慨叹忧国忧民的人太少。

◆醉翁亭记

1、《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2、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名之者谁(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动词。

(后乐)乐趣,名词。

]

3、一词多义。

而:

表并列:

泉香而酒洌;表承接: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修饰:

杂然而前陈者;表转折:

而不知人之乐。

也: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如:

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如:

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如:

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成语:

(1)醉翁之意不在酒(解释:

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

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2)水落石出(解释:

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

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5、判断句式:

“……者……也”。

第一段:

1、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

(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

2、作者怎样引出主角醉翁亭的?

“环滁皆山也”先写大环境,概括地写出滁州的地理特征;接着以视觉角度:

俯——仰。

空间角度:

远——近、外——内的变换层层推进。

(鸟瞰镜头,从上空看到滁州城全景——环滁皆山,接着镜头移向局部——西南诸峰琅玡山,再由俯视转仰视——酿泉“泻”出,醉翁亭“临于泉上”。

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引出主景醉翁亭)

3、关于亭的来历,作者是怎样交待的?

作亭者——名之者——醉翁雅号的由来(命名之意)。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如何理解?

此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表现出来,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乐。

前半句是全文核心句,这两句将景与情直接联系在一起。

第二段:

1、本段写的是什么?

(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2、怎么描写的?

(①朝暮之景: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②四时之景: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3、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之景时抓住什么来写?

早晚:

抓住“明”“晦”变化;四季:

抓住春花、夏木、秋风霜、冬水石等景物来写,更富表现力。

第三段:

1、本段写的什么?

(滁人、宾客、太守游山饮宴场景)

2、本段共四句话,一句话是一幅图画,给每幅图起名字。

(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

3、滁人游图中共写了哪几种人?

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

众宾靠什么欢?

太守醉图中,太守的神态怎样?

①负者、行者、伛偻、提携;②山肴野蔌;③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第四段:

1、本段点出了三种“乐”,分别是什么?

这些乐中谁的乐境界最高?

为什么?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禽鸟只知道自然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在人去山空后才乐;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

太守既能与民同醉同乐,又能在醉后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这些人和事。

2、此段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衬托:

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用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3、纵观全文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

包含哪些方面?

明确:

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二是“宴酣之乐”,就地取材“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其乐”,自己虽被贬滁州,但经过自己的努力,使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纵情山水,作者为他们的安乐而感到快乐,为经过自己的励精图治达到政通人和的地步而感到快乐。

这是一种“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总结:

本文中心思想把握两点:

①作者借山水之乐排遣内心的郁闷。

②表现“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附加练习:

(1)第一段写醉翁亭的地理环境,引出人和事。

其中描写琅琊山的是望之蔚然而深秀,描写酿泉的是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描写醉翁亭的是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点明主要人物、事件和“醉翁”由来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高,故自号醉翁也。

交代全文核心命意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将“醉”与“乐”融为一体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第二段写山中景色和出游之乐。

其中描写山间朝暮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第三段写滁人游太守宴,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4)第四段日暮醉归,从滁人游写到太守宴,进而写到太守之乐,并用太守之乐其乐点明全文主旨。

(5)“醉”字和“乐”字在文问森中多次出现。

“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请概括说出本文中的三种“乐”,并作简要分析。

答:

一是“山水之乐”,“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二是“宴酣之乐”,就地取材,非丝非竹,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以游人之乐为乐。

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6)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

(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出师表

一、文学常识:

诸葛亮,三国蜀汉人,字孔明,政治家、军事家。

本文是作者出师伐魏,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二、重要词语:

1、通假字:

阙:

(通“缺”)缺点;简:

(通“拣”)选拔;有:

(通“又”)。

2、古今异义字:

卑鄙: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

指品质低劣、下流。

由是感激:

感动振奋。

今:

意指激动感谢。

痛恨:

痛心遗憾。

今:

指十分憎恨。

开张:

扩大。

今:

指商店开始营业。

晓畅:

精通熟练。

今:

作文通顺明白。

3、一字多义:

遗:

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给予)②深追先帝遗(yí)诏(遗留)

效:

①恐托付不效。

(成效)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

所以: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②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原因)

行:

①性行淑均(行为)②行阵和睦(队伍)

为:

①俱为一体(是)②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行)③众议举宠为督(做,担任)

以:

①咨臣以当世之事(拿)②寄臣以大事(把)③遂许先帝以驱驰(为、替)④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⑤以光先帝遗德(来)⑥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道:

①道路。

“中道崩殂”。

②办法。

“咨诹善道”。

益:

①益处。

“有所广益”。

②增加。

“至于斟酌损益”。

于:

①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②及于,给“欲报之于陛下也”。

③对。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④到。

“还于旧都”。

4、成语:

妄自菲薄、三顾茅庐、计日而待、作奸犯科……

三、主要内容:

1、结构:

诸葛亮提出“广开言路”(前提)、“严明赏罚”(关键)、“亲贤远佞”(核心)三项建议(1—5段),表达作者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6—7段)

点明全篇主旨。

(8—9段)

2、讨论问题:

第一自然段:

分析当前形势,提出:

“广开言路”的建议。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危急存亡之秋”?

(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

(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4)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

(5)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

第二自然段:

提出:

“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1)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

具体内容是什么?

(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2)如何具体执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藏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4)“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宫中”“府中”)

第三、四自然段:

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