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9 ,大小:152.62KB ,
资源ID:119765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9765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备战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备战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

1、备战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备战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鱼我所欲也一、文学常识: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二、重要词语:1、通假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感激)。2、一词多义: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二者不可得兼(获得)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保全)/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生: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生存)与:蹴尔而与之(给予)/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欤,语气词,相当于“吗”)3

2、、重要句子翻译: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三、主要内容:第一自然段:1、开篇作者是怎么引出中心论点的?(用“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引出题旨:舍生取义)2、写

3、“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3、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提出中心论点后,作者又是怎样论述“生死”问题与“义”发生矛盾的?先从正面论述“义重于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再从反面论述了“不义重于死”(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又以有些人的不贪生,不避患

4、来再次突出“义”重于“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最后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只是“贤者能勿丧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7、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第二自然段:1、本段中,作者举了哪两个事例,分别是怎样来论证观点的?明确:用“乞人不受嗟来之食”、“万钟虽好也不受之”两个事例,分别从正面论证了舍生

5、取义是人之共性及反面强调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的。2、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3、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4、孟子认为不辩礼仪而接受万钟是因为:(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总结: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2、孟子认为人的本心是什么?(向善之心)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

6、”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4、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向与今天对比等)拓展:1、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

7、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明确: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明确: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6、你认为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现实社会中还有无意义?明确:人生无论什

8、么时候都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行径是不可取的。附加练习:1、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作者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明确:比喻。这样写通俗易懂,并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哪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明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能见利忘义,要做舍生取义之人。(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补充典故:(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2)贫者不受嗟来之食。(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3、文章表现了孟子怎么样的人生态度?明确:“义”重要,在“生”、“利”、

9、“义”的抉择面前,宁愿放弃生与利而取义,把义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态度。“舍生取义”就是文章的观点。4、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失其本心)5、谈骨气一文用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概括“骨气”的含义,这些话也是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观的具体阐释。请举一例证明这一观点。示例:文天祥,拒绝元人的高官厚禄,宁死不降。(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帝国主义的救济粮。岳阳楼记一、常识: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世称

10、“范文正公”。二、词语:1、古今异义:备:前人之述备矣古义:详尽,今义:预备/关怀备至备,表示完全。去:去国怀乡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一:长烟一空古义:全、完全,今义:数词/“一碧万顷”的“ 一”是一片。把:把酒临风古义:持、端,今义:介词/“把酒问青天”的“把”同上。景:春和景明古义:日光,今义:景色、景观是:是进亦忧,退亦忧古义:代词,相当于“这”,今义:判断动词/斯是陋室的“是”则是用作判断动词。微:微斯人,吾谁与归古义:无,没有。今义:细微2、词类活用: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百废具兴废,动词作名词,荒废的事业北通巫峡北,名词作状语,向北南极潇湘南,

11、名词作状语,向南日星隐耀耀,动词作名词,光辉上下天光上下,名词作动词,上下相接处江湖之远远,形容词作名词,边远地区居庙堂之高高,形容词作名词,高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先,意动用法,以为先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意动用法,以为后3、一词多义:夫:予观夫巴陵胜状夫,那;未几,夫齁声起夫,丈夫;荷担者三夫夫,成年男子。观:予观夫巴陵胜状观,看,观看,观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景象极:南极潇湘极,直通,直到;此乐何极极,穷尽;感极而悲极点开:连月不开开,放晴;旁开小窗开设,设置;开我东阁门打开会:多会于此会,聚会;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和:春和景明和,和煦;政通人和和,安乐,和睦空:浊浪排空空,天空;而或

12、长烟一空空,消散或:而或长烟一空或,有时;或告之曰或,有人;或异二者之为或,有的为:或异二者之为为,心情;为小门于大门之侧为,开,造;为其老为,因为;其印为予群从得为,被;为其来也为,在;使子为使为,担任;生于淮北则为枳为,成为薄:薄暮冥冥薄,迫近;薄如钱唇薄,厚度4、古文句式:判断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示判断语气。倒装句:微斯人 ,吾谁与归。 宾语前置,即“吾与谁归”省略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省略主语二、主要内容。1、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叙述重修岳阳楼和作记的缘由。(叙事)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岳阳楼的京观及迁客骚人的情怀。(写景)第三部分

13、(第5自然段)表现作者的旷达胸怀及政治抱负。(抒怀)2、研读第一段。(1)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简述重修背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概括重修盛况: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点明作记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2)文中哪个词点出滕子京的身份?哪些句子写出他的政绩? (谪守;政通人和,百废具兴。)(3)“唐贤今人”吟咏岳阳楼的“诗赋”是什么?(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3、研读第二段。(1)这一段写的是什么景色?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本段写在岳阳楼上眺望洞庭湖的雄伟远景。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浩淼: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时间上表现景物的千变万化

14、:朝晖夕阴,气象万千。(2)作者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作用?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疑问和感慨。引出下文的“景”之异和“情”之异。4、三、四段,体味“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怀。(1)这两段写景部分,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来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情感?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第3段: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

15、”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第4段:太阳是“景明”,水是“波澜不惊,一碧万顷“;鸟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花草是 “郁郁青青”。突出春天的美好。“长烟一空、一碧万顷”突出浩大的气势。“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动静结合。(2)迁客骚人在观赏不同的景色时。他们的情感如何?春和景明:喜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喜洋洋者矣。霪雨霏霏: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3)迁客骚人在观赏不同的景色时,感情有如此大的反差?为什么?不具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5、第五段,品“古仁人之心”

16、。(1)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 “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的悲喜是和民生疾苦和国家命运相关的。(3)作者借古仁人表现了怎样的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 “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先忧后乐”的思想

17、,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三、拓展延伸。1、回望中华几千年历史,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找出这样的例子吗?明朝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清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天下为公。毛泽东:粪土当年万户侯。

18、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有关本文的对联创作: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书写岳阳楼。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自托胸臆,范仲淹再绘洞庭湖抒发抱负。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春和景明画,霪雨阴风图。名楼风范照千古,忧乐情怀启后人。居庙堂当忧其民,处江湖应思其君。横联:为国为民;上联:要学仁人志士;下联:莫做迁客骚人。附加练习1、阅读理解。(1)作者在本文中表达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豁达胸怀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政治抱负。(2)文中描写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概括迁客骚人览物而“喜”的句子是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喜洋洋者矣;概

19、括迁客骚人览物而“悲”的句子是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 。阐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本文第一段的“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与第五段阐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遥相呼应;第二段描述了岳阳楼之大观后,用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对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引出览物而悲和喜的描述;接着议论抒情,在与古仁人之心的类比中卒章显志。2、第二段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第五段中的“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字各指什么内容?前者指“迁客骚人因不同景物引发的“悲”

20、和“喜”心情,后者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情。3、结尾“微斯人,吾与谁归?”的慨叹与爱莲说中“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感慨,二者有何区别?范仲淹:一、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周敦颐只是表达了对知音甚少的感慨,范仲淹则是慨叹忧国忧民的人太少。醉翁亭记1、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2、词类活用。山行六七里(在山上,名词作状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21、。)名之者谁(命名,名词用作动词。)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3、一词多义。而:表并列:泉香而酒洌;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也:(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4、成语:(1)醉翁之意不在酒(解释: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2)水落石出(解释: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22、)。5、判断句式:“者也”。第一段:1、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2、作者怎样引出主角醉翁亭的?“环滁皆山也”先写大环境,概括地写出滁州的地理特征;接着以视觉角度:俯仰。空间角度:远近、外内的变换层层推进。(鸟瞰镜头,从上空看到滁州城全景环滁皆山,接着镜头移向局部西南诸峰 琅玡山,再由俯视转仰视酿泉“泻”出,醉翁亭“临于泉上”。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引出主景醉翁亭)3、关于亭的来历,作者是怎样交待的?作亭者名之者醉翁雅号的由来(命名之意)。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此句的作用是什么?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

23、酒上,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表现出来,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乐。前半句是全文核心句,这两句将景与情直接联系在一起。第二段:1、本段写的是什么?(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2、怎么描写的?(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乐亦无穷”的原因:“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3、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之景时抓住什么来写?早晚:抓住“明”“晦”变化;四季:抓住春花、夏木、秋风霜、冬水石等景物来写,更富表现力。第三段:1、本段写的什么?(滁人、宾客、太守游山饮

24、宴场景)2、本段共四句话,一句话是一幅图画,给每幅图起名字。(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3、滁人游图中共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靠什么欢?太守醉图中,太守的神态怎样?负者、行者、伛偻、提携;山肴野蔌;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第四段:1、本段点出了三种“乐”,分别是什么? 这些乐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禽鸟只知道自然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在人去山空后才乐;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太守既能与民同醉同乐,又能在醉后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这些人和事。2、此段作者

25、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衬托: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用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3、纵观全文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包含哪些方面?明确: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二是“宴酣之乐”,就地取材“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其乐”,自己虽被贬滁州,但经过自己的努力,使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纵情山水,作者为他们的安乐而感到快乐,为经过自己的励精图治达到政通人和的地步而感到快乐。这是一种“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总结:本文中心思想把握两点:作者借山水之乐排遣内心的郁闷。表现“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附加练习:(1)第

26、一段写醉翁亭的地理环境,引出人和事。其中描写琅琊山的是望之蔚然而深秀,描写酿泉的是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描写醉翁亭的是有亭翼然临于泉上。点明主要人物、事件和“醉翁”由来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高,故自号醉翁也。交代全文核心命意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将“醉”与“乐”融为一体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2)第二段写山中景色和出游之乐。其中描写山间朝暮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3)第三段写滁人游太守宴,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 众宾欢、太守醉。(4)第四段日暮醉

27、归,从滁人游写到太守宴 ,进而写到太守之乐,并用太守之乐其乐点明全文主旨。(5)“醉”字和“乐”字在文问森中多次出现。“醉”是表象,“乐”是实质。请概括说出本文中的三种“乐”,并作简要分析。答:一是“山水之乐”,“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二是“宴酣之乐”,就地取材,非丝非竹,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以游人之乐为乐。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6)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出师表一、文学常识:诸葛亮 ,三国蜀汉人,字孔明, 政治家、军事家。本文是作者出师伐魏,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

28、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二、重要词语:1、通假字:阙:(通“缺”)缺点;简:(通“拣”)选拔;有:(通“又”)。2、古今异义字: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指品质低劣、下流。由是感激:感动振奋。今:意指激动感谢。痛恨:痛心遗憾。今:指十分憎恨。开张:扩大。今:指商店开始营业。晓畅:精通熟练。今:作文通顺明白。3、一字多义: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i)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y)诏(遗留)效:恐托付不效。(成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所以:此臣所以

29、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原因)行:性行淑均(行为)行阵和睦(队伍)为:俱为一体(是) 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行) 众议举宠为督(做,担任) 以:咨臣以当世之事(拿)寄臣以大事(把)遂许先帝以驱驰(为、替)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以光先帝遗德(来)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道:道路。“中道崩殂”。办法。“咨诹善道”。益:益处。“有所广益”。增加。“至于斟酌损益”。于: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及于,给“欲报之于陛下也”。对。“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到。“还于旧都”。4、成语:妄自菲薄、三顾茅庐、计日而待、作奸犯科三、主要内容:1、结构:诸葛亮提出“广开言路”(前提)、

30、“严明赏罚”(关键)、“亲贤远佞”(核心)三项建议(15段),表达作者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67段)点明全篇主旨。(89段)2、讨论问题:第一自然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危急存亡之秋”?(先帝中道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4)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5)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第二自然段:提出:“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1)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2)如何具体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3)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藏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4)“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第三、四自然段: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