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73337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案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案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案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案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docx

《教案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案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docx

教案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

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案例

一、学情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第四节,被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之后,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奠定基础。

前面的《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让初入高中的学生们有一种挫折感。

这一节内容是本单元较容易的知识点,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需在重点和难点部分加以点拨即可。

六盘水市第四中学是市区学校,学生平时上课比较活跃,理性思维强,对于地理,表现出了一种独有的兴趣,但是在课前很有必要交代他们如果有时间做一下课前预习并提前完成导学案,让他们对于这一堂课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2、课前教学内容分析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是本节课的课标要求。

所以。

根据课标要求与教材、教学实际,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3)绘制地球圈层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4)运用图表及相关资料,认识并探究地球表层,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本节课主要完成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学习。

地震波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纵波,横渡知识学生没有接触过,因此教材首先给出了纵波、横渡的基本特点。

图l.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意在指导学生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推测原因,划分出内部圈层。

图1.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解析。

纵波与横波最突出的差异是在不同介质中能否传播以及传播速度的差异。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密切相关:

若介质为均质体,地震波则匀速直线传播;介质性质发生变化,地震渡波速随之变化。

尤其是地震波通过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的分解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出现地震波的不连续面。

这样,地震波就可以带回地球内部的信息,从而可以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和物质状态。

图中可知:

1.在地下(大陆部分)约33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波速突然加大,出现波速的不连续面(莫霍界面),说明该深度处上下物质在成分或状态上有改变。

2.在地下2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的速度明显下降,也出现波速的不连续面(古登堡界面),说明此深度处地球的内部物质组成、状态差异明显。

3.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圈层:

地壳、地幔、地核。

4.纵波波速在地下5100千米处也有变化,称为次级不连续面,该面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教材随后安排的图1.27“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是对图1.26右图的细化,利用图旁边的文字,让学生从厚度、温度、物质组成和状态的变化了解地球内部圈层构造以及地壳与岩石圈的概念区别。

教学生利用“半熟的鸡蛋”,形象直观地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与物质组成。

蛋壳像地壳,物质形态为固态;蛋白像地幔,由于“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像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蛋壳合起来就像岩石圈;蛋黄像地核,物质形态为液态。

在讲解软流层和岩石圈的范围时配合用板图来讲,边画边讲,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地壳厚薄的分布规律,岩石圈与地壳的关系。

2.学会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的剖面示意图,并概括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边界及结构特征。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结构和特点。

4.掌握地球各圈层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图表,提高读图、析图能力,培养学生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绘图分析掌握地球的内部与外部圈层结构,训练读图用图能力,明确事物之间的关系,培养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合作意识及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地球的内、外部结构及彼此间的关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培养整体观念和正确的全球意识。

2.通过本节的材料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3.通过观察图像资料,培养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界面、地壳厚薄的变化规律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及各圈层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幔及软流层及岩石圈。

3.外部圈层的主要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用具与媒体】

地图册、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与太阳的关系、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影响,对地球的外观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地球这么巨大的一个球体,它的内部又隐藏着哪些秘密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旅行到地球的内部,去探索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物质构成。

在旅行开始之前我先给大家播放一段影片《十万个为什么——地球内部有什么》,大家在观看影片的同时尽可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构想出你脑海中的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

并思考以下问题:

观后思考:

1.影片中提到的温泉是如何形成的?

2.影片告诉我们地底下的水,泥巴,宝石,小动物其实是地球表层的东西,那么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到底是什么样的?

3.人类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对地球的内部结构进行探索。

【播放影片】

供以下材料:

1.最深的钻井是不过12k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

2.火山喷发能将地下几百千米的岩浆泛到上层,但最深不超过450km。

3.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km物质到地球表层;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400km,我们所能直接探测到的只是地球浅浅的一层表层,打个比方,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的话,那么我们所能了解到的仅仅为蛋壳部分,而对于地球内部,却无法直接观察,因此,人们采取了一种间接地方法——利用地震波。

1、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小组讨论谢列问题:

1.什么是地震波?

2.地震波有哪些类型?

两种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呢?

传播速度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3.什么是不连续面?

知识点归纳:

(1)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和横波(S)之分。

(2)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变化。

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3)从地球内部的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阅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学生观察。

师(总结):

地球内部存在着两个不连续面,其中莫霍界面位于大陆部分地下33千米处;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

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有明显增加;而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而横波完全消失。

我们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将地球内部分三层:

地壳、地幔、地核。

其实,如果大家仔细看图的话,也会发现,在地下1000km和5000km处,地震波的波速同样有了变化,因此,我们又将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2、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特点(探究式教学)

展示图片:

地壳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地壳的厚度是不是均一的?

构成物质有什么区别?

2.陆壳和洋壳的厚度有何差异?

地幔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在莫霍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推测地幔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3.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是否一致?

在图中找到软流层的位置。

 

地核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在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3.地核的主要特点?

材料:

软流层

(由于人类尚未直接接触此层,故对其性质都是推测的,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性质。

在岩石坚硬处传播快,反之慢。

此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减缓,因此被认定较软,并可能有一定流动性,故名。

科学家们推测,此层变软的原因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聚集衰变产热。

(我们都知道豆子在热时变软,岩石也一样。

)软流层经最新的测量,被认为仍是固体。

但在热量集中的地方,可能有局部熔融,被认为是岩浆的源地。

总结:

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填充表格,对照幻灯片上的图进行讲解,并适时分析。

 

圈层名称

深度(Km)

特征

地壳

 

平均17

 

1000

 

2900

5000

6370

¢Ù固态(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

壳)

¢Ú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地幔

上地幔

¢Ù固态

¢Ú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

 

¢Ù可能为固态

¢Ú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地核

外核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

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板书设计】

 

四、课后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虽然比较抽象,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一些动画素材,并结合生活中比较直观的例子,将抽象事物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整堂课设计采用到地球内部旅行的方式,把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看作是旅行的三个站点,每个站点设置了需要学生小组活动完成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本节课首先用生动有趣的动画视频来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再通过图片、动画、文字资料等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疑惑。

人类对地球内部的探测,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观测等地球物理手段来获得信息,这可以用“透视”或“B超”来作类比。

在黑板上画出课本中的图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左半部分,再讲解基本概念(如地震波、横波和纵波的特征、不连续面等),指导学生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并画出不连续界面,推测原因,最后划分出内部圈层。

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引导学生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本节课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巧用实例,感悟地震波;巧设比喻,引发学习兴趣;借助直观手段,突破难点;教师适时介人,化解疑点;通过特征比较,把握重点;通过读图,培养学生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师生、生生互动质疑探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展现。

在课堂中还注意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地球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同样,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