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专题六文言文阅读真题30篇附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71515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升初语文专题六文言文阅读真题30篇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小升初语文专题六文言文阅读真题30篇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小升初语文专题六文言文阅读真题30篇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小升初语文专题六文言文阅读真题30篇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小升初语文专题六文言文阅读真题30篇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升初语文专题六文言文阅读真题30篇附答案.docx

《小升初语文专题六文言文阅读真题30篇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语文专题六文言文阅读真题30篇附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升初语文专题六文言文阅读真题30篇附答案.docx

小升初语文专题六文言文阅读真题30篇附答案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探究:

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之: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

(1)duò量(长短)

(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2.

(1)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2)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

3.之:

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翻译:

有一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已经拿到鞋子,才说:

“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

“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

”他说:

“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横线的字。

①窃入学舍窃:

()②辄默记辄:

()

③儿痴如此痴:

()④恬若不见恬:

()

⑤父怒挞之挞:

()⑥曷不听其所为曷: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答案:

1①窃:

偷偷地;②辄:

就;③痴:

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④恬:

坦然;⑤挞:

用鞭子打。

⑥曷:

同“何”,怎么,为什么。

2①王冕是诸暨县人。

②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

3吃苦耐劳,勤奋学习。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勿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解释加点字字意。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翻译句子。

(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上文的内容可用成语来概括。

4.“其人勿能应也”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

请你用一个成语或者俗语来回答。

 

【参考答案】

1.

(1)卖

(2)助词,无义(3)同时存在

2.

(1)我的矛很锋利,锋利得没有一样东西不能被刺穿的呀。

(2)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会怎么样?

3.自相矛盾

4.瞠目结舌、目瞪口呆

翻译: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

“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

”又夸他的矛说:

“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穿不透的。

”有人质问他:

“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

”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本来嘛,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能同时并存的。

杞人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

奈地坏何?

晓者曰: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

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杞人忧天)

1.解释加点字字义。

(1)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2)因往晓之

(3)其人舍然大喜

2.翻译句子。

(1)奈何忧崩坠乎?

译文:

(2)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译文:

3.杞人忧天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

这个成语的含义与哪一句俗语大致相同?

 

【参考答案】

1.

(1)通“无”,没有

(2)告诉,使人明白(3)放心的样子

2.

(1)为什么要担忧天会迸裂、地会塌陷呢?

(2)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3.讽刺的是生活中那种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没根据更没必要忧愁的人。

它与俗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含义大致相同。

翻译: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

“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

“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

“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

“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

“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楚有祠①者,赐其舍人卮②酒。

舍人③相谓曰: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

“蛇固无足,子安④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⑤其酒。

注释:

①祠堂,封建社会中祭祀祖宗或先贤、烈士的地方。

这里是祭祀的意思。

②古代饮酒用的器皿。

③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

④文言疑问词,怎么、怎样的意思。

⑤不存在,这里是失去、得不到的意思。

1.解释加点字字义

(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

(2)我能为之足

(3)蛇固无足

(4)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翻译文言句子。

(1)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上文的大意:

4.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1.

(1)将要

(2)替、给(3)本来(4)失去、得不到

2.

(1)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又有剩余。

(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3.画蛇添足

4.为人处世,不能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十分了不起,于是不顾客观实际,主观武断,否则,对人对事,总是有害的。

多此一举,往往会让你失去很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翻译:

楚国有个祭祀的官员,给手下办事的人一壶酒。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

“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有剩余。

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人喝酒。

”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就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

“我能够给蛇添上脚!

”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成了,夺过他的酒说:

“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

”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楚人有涉①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②契③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④乎!

注释:

①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②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③动词,用刀子雕刻。

④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1.解释加点字字义。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2.翻译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到它,代剑可是,但是

2.

(1)这是我的剑坠下去的地方。

(2)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的吗?

3.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

“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①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②,辑③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④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⑤珠也。

注释:

①肉桂,椒:

花椒。

②如玫瑰花色的美玉。

③辑:

连缀。

④木匣。

⑤卖。

1.楚人对木匣加以修饰,造成了什么结果?

请用原文回答。

(2分)

 

2.文中加点的“此”指的是谁?

(1分)

 

3.文中最后一句议论批评的是哪个人?

这个人错在哪里?

(3分)

 

4.成语“买椟还珠”在如今一般用来说明什么道理?

与故事本来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4分)

 

【参考答案】

1.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2.指卖珠的人

3.批评的是卖珠的人。

他在卖珠的工作中过分注重了木匣的装饰,以至匣子的价值及其外表的美观胜过了珠,主次颠倒了。

4.如今用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批评“买珠者”一类的人,只注重外表而不注重本质。

翻译:

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

(他)用木兰香木(为珠宝)制作了(一只)盒子,用桂和椒所调制的香料来熏盒子,用美玉来点缀(它),用翠鸟的羽毛来连缀。

有个郑国人买了盒子,却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楚国人,这个人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善于卖珠子啊。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

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

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1.解释加点字字义。

(1)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

(2)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3)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4)童子方欲弹黄雀

2.翻译下列句子。

(1)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2)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3.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大意:

 

4.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展开夺取(这里有“捕捉”的意思)抬(起)正

2.

(1)螳螂正想吃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后面,伸长脖子,正想啄食它呢。

(2)小孩子正想(拉开弹弓)去弹黄雀,却不知道前有深坑后有截断的树桩。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①为人处世,应该有长远的打算,不能鼠目寸光,只顾眼前的利益;②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去侵害别人的人,也往往被他人算计。

翻译:

我家园子中有榆树,树上有蝉,蝉正在振动翅膀鸣叫,想喝早晨的露水,却不知道有螳螂在它的后面,歪着脖子,打算捉住并吃掉它;螳螂正想着吃蝉,而不知道黄雀在它的后边后,抬着脖子,打算啄吃它;黄雀正想吃,不知道有小孩子拿着弹弓在下面,对准它准备射击;而小孩子正准备射黄雀时,又不知道前面有深坑,后有截断的树桩。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①而揠②之者,芒芒然③归,谓④其人曰:

“今日病矣!

予⑤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⑥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①生长、发育的意思。

②拔的意思。

③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④告诉。

⑤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⑥不但

1.解释字义。

(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2)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

(3)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4)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2.翻译句子。

(1)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译文:

(2)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3.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

 

4.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

(1)担忧

(2)劳累(3)赶去(4)放弃

2.

(1)天下不想帮助秧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

(2)(这样做)不只是毫无益处的,还会害了秧苗啊。

3.拔苗助长

4.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翻译: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

“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

天下不想帮助秧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

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

“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遂依而截之。

1.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划分停顿节奏。

(划3处)(3分)

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

(4分)

(1)但见事多矣

(2)遂依而截之

3.翻译句子。

(3分)

(1)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4.《截竿入城》的寓言故事读来令人啼笑皆非,你有什么想对文中的人物说的呢?

把它写下来。

(2分)

你对执竿者说:

【参考答案】

1.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2.

(1)只,只是。

(2)依照、依从、听从。

3.

(1)为什么不用锯子把它从中间锯开后拿进去呢?

4.我对执竿者说:

遇到困难,你要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别人提意见时,你要学会分析,不能盲目听信别人的话。

翻译: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想要进城门,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

不久有个年长的男人来到这里说:

“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再进入城门呢?

”那个鲁国人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自知之明

自知者①不怨②人,知命③者不怨天;怨人者穷④,怨天者无志⑤。

失⑥之己,反⑦之人,岂.不迂⑧乎哉?

……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选自《荀子·荣辱》)

注释:

①自知者:

有自知之明的人。

②怨:

埋怨。

③知命:

懂得命运。

④穷:

走投无路。

⑤无志:

没有见识。

⑥失:

过失,过错。

⑦反:

反而。

⑧迂:

拘泥守旧,不合时宜。

1.解释加点字字义

岂:

故:

道:

2.翻译

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3.荀子在上文中的主要观点是:

【参考答案】

1.难道所以遵循

2.抱怨别人的人必将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而进取。

3.人应该有自知之明

翻译: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别人,懂得命运的人不埋怨老天;抱怨别人的人必将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而进取。

错误在自己身上,却反而去责求别人,难道不是不合时宜了吗?

所以君子遵循那正常的途径,而小人遵循那怪僻的途径。

对牛弹琴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①,伏②食如故。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③也。

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

④尾奋耳,蹀躞⑤而听。

(载于南朝·梁·僧佑《弘明集》)

注释:

①《清角》之操:

高雅的曲子。

②伏:

趴着。

③耳:

耳朵听。

④掉:

摇摆。

⑤蹀躞(diéxiè):

小步走。

1.解释加点字字义:

为:

如故:

鸣:

奋:

2.翻译句子: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3.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参考答案】

1.给像先前一样叫声竖起

2.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耳朵听。

3.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都是不可取的。

翻译: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

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耳朵听。

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

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字义。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为:

(2)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说:

(3)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好:

2.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3.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参考答案】

1.

(1)替,给

(2)通“悦”,愉快,高兴(3)喜欢,喜爱

2.滥竽充数

3.管理混乱,职责不明;领导昏庸,优劣不辨。

翻译: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

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掩耳盗钟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③毁之.,钟况然④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⑤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⑥矣!

——选自《吕氏春秋·自知》注释:

①范氏之亡也:

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②钟:

古代的打击乐器。

③锤(chuí):

槌子或棒子。

④况然:

形容钟声。

⑤遽(jù):

立刻。

⑥悖(bèi):

荒谬。

1.解释加点字

负:

走:

以:

之:

2.翻译

(1)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2)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参考答案】

1.用背驮东西逃跑用代词,指代钟

2.

(1)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

(2)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翻译: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西施①病心而颦②其里,其里③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④妻子而去之走。

彼⑤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注释:

①西施:

越国的美女。

②颦:

皱眉头。

③里:

乡里。

④挈:

带领。

⑤彼:

这个。

1.解释加点字

之:

去:

所以:

2.翻译

(1)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3)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丑妇人的样子躲开,避开原因

2.

(1)同村的一个丑妇人东施看见西施这个样子,觉得很美,回去时也捂着胸口,皱眉蹙额,从街上走过。

(2)这个丑妇看到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明白西施皱眉的样子为什么美。

3.不要盲目地去仿照,只会弄的适得其反。

讽刺了那些不知自丑,不识时务的人,只知道盲目效仿,结果却适得其反,成为人的笑柄。

翻译:

西施心口痛,皱着眉头从街上走回去。

同村的一个丑妇人东施看见西施这个样子,觉得很美,回去时也捂着胸口,皱眉蹙额,从街上走过。

村里的富人看见她这副模样,都紧闭着大门不愿意出来;穷人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远避开。

这个丑妇看到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明白西施皱眉的样子为什么美。

杨子①之邻人亡羊,既率②其党③,又请杨子之竖④追之。

杨子曰:

“嘻!

亡一羊,何追之者众?

”邻人曰:

“多歧路。

”既反,问:

“获羊乎?

”曰:

“亡之矣。

”曰:

“奚亡之?

”曰:

“歧路⑤之中又有歧焉。

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注释:

①杨子:

对杨朱的尊称。

杨朱,战国时哲学家。

②率:

率领,带领.③党:

旧时指亲族,现指:

朋友,有交情的人。

④竖:

童仆,小仆人。

⑤歧:

岔路。

1.解释加点字

亡既反

2.翻译

(1)既反,问:

“获羊乎?

 

(2)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3.阅读短文,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1.失去已经通“返”,返回,回来

2.

(1)追羊的人已经回来后,杨子问:

“找到羊了吗?

(2)我们不知道它从哪条路上跑了,所以就回来了。

3.客观事物错综复杂,干什么事情,都必须专一,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

如果毫无主见,见到岔路就想另走,那就会歧路亡羊寓言所告诫的那样,到头来是会一无所获。

翻译:

杨子的邻居丢失了羊,于是率领他的朋友,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追赶。

杨子说:

“呵!

丢一只羊,干嘛要这么多人去追?

”邻居说:

“岔路很多。

”追羊的人已经回来后,杨子问:

“找到羊了吗?

”邻居回答:

“让羊跑掉了。

”问:

“为什么会让它跑掉呢?

”邻居回答:

“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它从哪条路上跑了,所以就回来了。

客有曰:

“梨益齿而损脾①,枣益脾而报齿。

”一呆弟子思久之,曰:

“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

”狎者②曰:

“你真是囫囵③吞却一个枣也!

”遂绝倒。

(选自《湛渊静语》)

注释:

①损脾:

损害脾脏。

②狎(xiá)者;喜欢开玩笑的人。

狎,亲近而不庄重。

③囫囵(húlún):

整个儿,完整的。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梨益.齿而损脾(利益)B.一呆弟子思久.之(很长时间)

C.不能伤.我之脾(损害)D.遂.绝倒(于是,就)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

 

(2)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

 

3.“囫囵吞枣”这则故事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2.

(1)吃梨对牙齿有好处,对脾脏却有损害;吃枣对脾脏有好处,对牙齿却有损害。

(2)你真是整个儿吞下一个枣呀!

3.示例:

这则故事告诫我们,学习时要多动脑筋,要加以分析思考,不能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翻译:

有一个客人说:

“吃梨对牙齿有好处,对脾脏却有损害;吃枣对脾脏有好处,对牙齿却有损害。

”有一个傻乎乎的年轻人(听了这句话,)思考了很久,说:

“我吃梨的时候,只咀嚼却不吞咽,(它就)不能损害我的脾脏;我吃枣的时候,只吞下却不咀嚼,(它就)不能损害我的牙齿。

”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

“你真是整个儿吞下一个枣呀!

”于是大家都(笑得)前俯后仰。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

管仲曰:

“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③地,遂得水。

注释:

①管仲、隰(xí])朋:

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孤竹:

古国名。

②迷惑失道:

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③掘:

挖。

1.解释加点的词

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遂得.水()2.翻译

(1)管仲曰:

“老马之智可用也。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3.文中故事是成语的来历,现比喻

【参考答案】

1.通“返”,返回道路,归途找到

2.

(1)管仲说:

“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2)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

3.老马识途;有经验,能带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