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安徽省界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60557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7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安徽省界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学年安徽省界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学年安徽省界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学年安徽省界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学年安徽省界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安徽省界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docx

《学年安徽省界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安徽省界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安徽省界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docx

学年安徽省界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

界首市2019〜2020学年度高二上期末联考

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遗传学概念

叙述,正确的是()

A.水稻的高茎和矮茎、狗的白毛和卷毛均表示一对相对性状

B.纯合子杂交产生的后代均为纯合子,都可以稳定遗传

C.不同环境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不相同

D.杂种自交,后代同时出现显性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

答案:

D

【分析】

相对性状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纯合子指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为杂合子。

解:

A、水稻的高茎和矮茎表示一对相对性状,狗的白毛和卷毛不是一对相对性状,A错误;

B、纯合子杂交产生的后代可能是杂合子,如AA×aa→Aa,B错误;

C、不同环境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C错误;

D、杂种自交,后代同时出现显性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如高茎杂合子自交后代同时出现高茎和矮茎的现象,D正确。

故选D。

点评:

表现型由基因型决定,受环境的影响,同种基因型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型可能不同。

2.下列有关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遗传定律能够解释所有生物的遗传现象

B.植物细胞内的基因遗传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C.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D.孟德尔遗传定律为生物的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答案:

D

【分析】

基因的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解:

A、孟德尔遗传定律不能解释所有生物的遗传现象,如原核生物、病毒,A错误;

B、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B错误;

C、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孟德尔遗传定律为生物的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如杂交育种利用了基因的自由组合,D正确。

故选D。

点评:

真核生物的核基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细胞质基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3.基因型为AaBBccDd的个体自交,4对基因自由组合,下列关于子代的叙述错误的是()

A.子代纯合个体出现的概率为1/4

B.1对等位基因杂合、3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1/2

C.2对等位基因杂合、2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1/4

D.3对等位基因杂合与4对等位基因杂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不同

答案:

D

【分析】

4对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故可以把各对基因分开单独计算。

解:

A、子代纯合个体出现的概率为1/2×1×1×1/2=1/4,A正确;

B、1对等位基因杂合、3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1/2×1×1×1/2+1/2×1×1×1/2=1/2,B正确;

C、2对等位基因杂合、2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1/2×1×1×1/2=1/4,C正确;

D、3对等位基因杂合与4对等位基因杂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均为0,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需考生注意后代一定是BBcc,故相关的概率只需要计算另外两对基因涉及的基因型的概率。

4.下列关于某二倍体生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都发生基因的转录

B.有丝分裂前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都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C.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相同

D.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相同

答案:

A

【分析】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解:

A、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都有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会发生基因的转录,A正确;

B、有丝分裂前期没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B错误;

C、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数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两倍,C错误;

D、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D错误。

故选A。

点评:

减数分裂过程中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分离等现象,有丝分裂的过程中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

5.下列关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B.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C.受精作用使合子中的染色体数为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之和

D.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意义

答案:

B

【分析】

受精作用指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解:

A、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故染色体数目减半,A正确;

B、受精卵中的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完全来自母方,B错误;

C、受精作用使合子中的染色体数为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之和,有利于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C正确;

D、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意义,D正确。

故选B。

点评:

注意:

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需要考虑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

6.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若让纯种雌性芦花鸡与纯种雄性非芦花鸡各一只进行多次交配,F1中雄性均为芦花鸡,雌性均为非芦花鸡,相关基因用A、a表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亲本基因型分别为ZAW和ZaZa

B.基因Za只要在个体中出现均表现为非芦花性状

C若F1雌雄鸡自由交配,子代雌雄个体中都有芦花鸡和非芦花鸡

D.F1雌雄交配得到F2,F2中的雌雄芦花鸡交配,其子代中芦花鸡:

非芦花鸡=3:

1

答案:

B

【分析】

ZW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中,雌性的性染色体为ZW,雄性的性染色体为ZZ。

解:

A、由题意可知,F1中雄性均为芦花鸡,雌性均为非芦花鸡,可推出双亲基因型为ZaZa和ZAW,A正确;

B、雌鸡中只要出现一个Za即表现为非芦花,但雄鸡中两个Za同时出现时才表现为非芦花鸡,B错误;

C、若F1雌雄鸡自由交配,即ZAZa×ZaW,F2基因型为ZAZa、ZaZa、ZAW、ZaW,雌雄鸡都有两种表现型,C正确;

D、如果F1雌雄交配得到F2,将F2中的雌雄芦花鸡交配,即ZAZa×ZAW,子代的基因型为ZAZA、ZAZa、ZAW、ZaW,即芦花鸡:

非芦花鸡=3:

1,D正确。

故选B。

点评:

切记ZW型性别决定方式与XY性别决定方式雌雄的性染色体组成。

7.如图表示赫尔希和蔡斯进行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实验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35S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外壳蛋白

B.搅拌后进行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

C.该实验中的子代T2噬菌体不含35S,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表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

D

【分析】

噬菌体无细胞结构,只含有DNA和蛋白质两种成分。

解:

A、该实验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可以用35S标记T2噬菌体的外壳蛋白,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A正确;

B、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B正确;

C、由于大肠杆菌细胞中的S是32S,故该实验中的子代T2噬菌体不含35S,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C正确;

D、赫尔希和蔡斯进行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表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D。

点评:

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

8.下列有关DNA分子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沃森和克里克通过构建物理模型得出DNA的双螺旋结构

B.DNA分子的基本单位由脱氧核糖、含氮碱基和磷酸组成

C.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通过氢键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D.每个DNA分子中碱基数、磷酸数、脱氧核糖数目均相等

答案:

C

【分析】

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双链DNA中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的基本骨架;碱基对排列在内侧。

两条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遵循碱基的互补配对原则(A-T、C-G)。

解:

A、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通过构建物理模型得出DNA的双螺旋结构,A正确;

B、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由脱氧核糖、含氮碱基和磷酸组成,B正确;

C、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二者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C错误;

D、由于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均由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和一分子磷酸组成,故每个DNA分子中碱基数、磷酸数、脱氧核糖数目均相等,D正确。

故选C。

点评:

脱氧核苷酸由脱氧核糖、含氮碱基和磷酸组成,核糖核苷酸由核糖、含氮碱基和磷酸组成。

9.将某二倍体生物细胞中的一个DNA分子用15N标记,放入含14N的4种脱氧核苷酸培养液中,连续复制4次)下列关于该DNA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复制1次形成的DNA分子中14N和15N含量相同

B.连续复制4次含有15N的DNA分子占总数的1/8

C.连续复制4次含有14N的DNA分子占总数的100%

D.随着复制次数的增加,含有15N的DNA分子数逐渐减少

答案:

D

【分析】

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解:

A、亲代DNA用15N标记,在14N的环境中复制1次,形成的2个DNA分子均为杂合链,故14N和15N含量相同,A正确;

B、连续复制4次,共形成24=16个DNA分子,有2个DNA分子含有15N,故含有15N的DNA分子占总数的1/8,B正确;

C、连续复制4次共形成16个DNA分子,所有的DNA分子均含有14N,故含有14N的DNA分子占总数的100%,C正确;

D、随着复制次数的增加,含有15N的DNA分子数不变,一直为2个,D错误。

故选D。

点评:

亲代DNA用15N标记,复制4次,共形成16个DNA分子,有2个DNA分子为14N和15N的杂合链,有14个DNA分子双链均为14N,故含有14N的DNA分子占总数的100%,含有15N的DNA分子占总数的1/8。

10.如图表示某高等生物体内发生的翻译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多个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均不同

B.每种丙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C.图中密码子CGA正在发生碱基配对现象

D.图中丁为mRNA,其沿着核糖体逐渐移动

答案:

B

【分析】

由图可知,甲为肽链,丙为tRNA,丁为mRNA,戊为核糖体。

解:

A、多个核糖体结合在同一个mRNA上可合成相同的多肽链,但形成蛋白质还需要进一步盘区折叠,多肽链盘曲折叠的方式不一定相同,A错误;

B、每种丙即一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B正确;

C、密码子是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CGA正在进行碱基配对,但其为反密码子,C错误;

D、图中丁为mRNA,戊为核糖体,核糖体沿着mRNA逐渐移动进行多肽链合成,D错误。

故选B。

点评:

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tRNA转运,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11.如图表示中心法则图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⑤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②③过程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可同时进行

C.某些RNA病毒的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为④→②→③

D.由中心法则可知,基因只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答案:

D

【分析】

由图可知,①为DNA复制,②为转录,③为翻译,④为逆转录,⑤为RNA复制。

解:

A、①〜⑤为中心法则及其补充的内容,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正确;

B、大肠杆菌无核膜,故②转录和③翻译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可同时进行,B正确;

C、某些RNA病毒的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为④→②→③,如HIV,C正确;

D、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也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的控制生物的性状,D错误。

故选D。

点评:

真核生物的核基因转录完成再进行翻译过程,原核生物拟核内基因可以边转录边翻译。

12.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产生的基因是隐性基因,不会是显性基因

B.若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可推测其不会遗传给后代

C.正常情况下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均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D.—般情况下根尖细胞会发生基因突变,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

D

【分析】

基因突变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基因重组指在生物体的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解:

A、基因突变以后产生的基因可能是显性基因,也可能是隐性基因,A错误;

B、植物的体细胞发生的突变,可以通过无性繁殖传递给后代,B错误;

C、正常情况下,基因突变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基因重组不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C错误;

D、一般情况下根尖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会发生基因突变,不会发生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有丝分裂的过程中不能发生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

13.如图a〜d分别表示发生染色体变异的细胞或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a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表示三倍体

B.b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用显微镜观察到

C.c所示的细胞可能来自单倍体,一般不可育

D.果蝇缺刻翅的形成过程与d所示变异相同

答案:

A

【分析】

由图可知,a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b属于重复,c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d属于缺失。

解:

A、a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可表示三体,不表示三倍体,A错误;

B、b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可用显微镜观察到,B正确;

C、c所示的细胞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可能来自单倍体,一般不可育,C正确;

D、果蝇缺刻翅的形成过程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与d所示变异缺失相同,D正确。

故选A。

点评:

三体是多了一条染色体,三倍体是含有三个染色体组。

14.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固定和解离的试剂分别是卡诺氏液、盐酸和酒精混合液

B.制作装片的过程包括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C.低倍镜视野中既有二倍体细胞也有四倍体细胞

D.获得三倍体无子西瓜的过程利用了该实验的原理

答案:

B

【分析】

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

秋水仙素会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染色体不能被拉向两极,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解:

A、可以用卡诺氏液进行固定,用盐酸和酒精混合液进行解离,使细胞分散,A正确;

B、制作装片的过程包括解离→漂洗→染色→制片,B错误;

C、低倍镜视野中既有二倍体细胞也有四倍体细胞,找到相应的细胞后再换做高倍镜观察,C正确;

D、获得三倍体无子西瓜的过程利用了该实验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原理,D正确。

故选B。

15.如图表示利用某种农作物品种①和②培育出⑥的几种方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过Ⅵ的作用对象是正在萌发的种子

B.过程Ⅱ的突变率很低且不易达到目的

C.通过过程Ⅰ→Ⅴ获得品种⑥较简捷

D.Ⅲ过程可通过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得

答案:

A

【分析】

由图可知,Ⅰ→Ⅴ属于杂交育种,Ⅰ→Ⅲ→Ⅵ属于单倍体育种,Ⅱ→Ⅳ属于诱变育种。

解:

A、过程Ⅵ的作用对象是幼苗,因为⑤是单倍体,没有种子,A错误;

B、过程Ⅱ为诱变育种,突变率很低且不易达到目的,B正确;

C、通过过程Ⅰ→Ⅴ属于杂交育种,获得品种⑥较简捷,C正确;

D、Ⅲ为花药离体培养,可以获得单倍体,D正确。

故选A。

点评:

在单倍体育种中,秋水仙素作用于单倍体;多倍体育种中,秋水仙素作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16.下列生物进化观点中,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A.个体是生物进化

基本单位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D.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

A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

B、自然选择会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但不能决定进化的方向,C正确;

D、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D正确。

故选A。

点评:

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17.下列关于体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体液都存在于细胞内

B.细胞外液约占体液的2/3

C.人体血液属于体液的一种

D.体液中含许多离子、化合物和大量水

答案:

D

【分析】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解:

AB、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A、B错误;

C、血液不全是体液,因为血液中既有液体部分-血浆,也有大量的血细胞,C错误;

D、体液中含许多离子、化合物和大量水,具有一定的理化性质,D正确。

故选D。

点评:

注意:

体液不等同于内环境;外界环境及细胞成分均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18.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B.草履虫所处的内环境为组织液

C.细胞生存的内环境都是组织液

D.CO2、载体蛋白等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答案:

A

【分析】

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解:

A、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A正确;

B、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不存在内环境,B错误;

C、不是所有细胞生存的内环境都是组织液,如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为血桨,C错误;

D、CO2是内环境的成分,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A。

点评:

细胞的组成成分及外界环境中的成分均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19.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实例的是()

A.夏天户外工作人员中暑

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某人登上雪山后出现胸闷头晕

D.体内失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答案:

D

【分析】

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解:

A、夏天户外工作人员中暑,其理化性质异常,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A不符合题意;

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含量异常,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B不符合题意;

C、某人登上雪山后出现胸闷头晕是由于缺氧,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C不符合题意;

D、体内失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是正常机体调节的一个过程,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内环境的稳态的实质是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处于动态平衡中。

20.下列关于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能存在于内环境中B.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C.作用的靶细胞都相同D.都是信息分子,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答案:

A

【分析】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激素是内分泌细胞或器官分泌的化学物质。

解:

A、神经递质可以存在内环境的组织液中,激素需经过体液运输,二者均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A正确;

B、神经递质是小分子有机物,如乙酰胆碱,激素的化学本质不都是蛋白质,如甲状腺激素,B错误;

C、神经递质的靶细胞是与之接触的神经细胞等,激素的靶细胞有的作用范围较广,如甲状腺激素,C错误;

D、神经递质和激素都不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D错误。

故选A。

点评:

激素和神经递质不直接参与生命活动,激素起调节作用。

21.小鼠是生物学实验的常用材料之一,下表是小鼠正常状态下神经纤维内外维持膜电位的两种主要阳离子的浓度,电刺激小鼠会使之产生逃避反应,且多次电刺激后,反应强度随电刺激的重复而减弱。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离子

神经元内

神经元外

a

5〜15mol/L

145mol/L

b

140mol/L

5mol/L

A.b离子内流是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a离子在动作电位的产生和恢复过程中跨膜运输方式相同

C.电刺激会使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膜外a先减少后恢复

D.多次电刺激小鼠反应强度减弱的原因可能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

答案:

C

【分析】

根据钠离子外多内少,钾离子内多外少可知,a为钠离子,b为钾离子。

解:

A、a为Na+,b为K+,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为K+外流,A错误;

B、在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中a钠离子内流,为协助扩散,动作电位恢复过程中a钠离子外流,为主动运输,B错误;

C、电刺激会使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会发生钠离子内流,使后膜膜外aNa+先减少后恢复,C正确;

D、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过程中不会逐渐减弱,D错误。

故选C。

点评:

钠离子内流为协助扩散,外流为主动运输。

22.研究表明,某神经元细胞分泌的甘氨酸能使处于静息状态的突触后膜的C1-通道开放,使C1-大量内流(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甘氨酸作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B.甘氨酸由神经元细胞释放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C.甘氨酸在突触后膜发挥作用后会立即被回收或分解失活

D.甘氨酸使突触后膜C1-通道开放后,突触后膜更易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

D

【分析】

由图可知,甘氨酸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氯离子内流。

解:

A、甘氨酸是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A正确;

B、甘氨酸通过胞吐由神经元细胞释放,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

流动性,B正确;

C、为了避免神经递质一直作用于突触后膜,甘氨酸在突触后膜发挥作用后会立即被回收或分解失活,C正确;

D、甘氨酸使突触后膜C1-通道开放后,使C1-大量内流,突触后膜不能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

故选D。

点评:

根据甘氨酸引起突触后膜氯离子内流可知,甘氨酸为抑制性神经递质,会抑制突触后膜的兴奋。

23.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动物都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

B.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是反射弧,作用范围较广泛

C.体液调节的反应速度较缓慢,因此作用时间较长

D.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不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答案:

C

【分析】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

达到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

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解:

A、单细胞动物无神经调节,A错误;

B、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是反射弧,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B错误;

C、体液调节通过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因此作用时间较长,C正确;

D、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如甲状腺激素,D错误。

故选C。

点评:

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的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24.某人在一次事故中下丘脑受到了一定的损伤,则下列生理活动受影响最弱的可能是()

A.体温调节功能B.水盐调节功能

C.血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