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综合测试最新教学文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44354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6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综合测试最新教学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综合测试最新教学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综合测试最新教学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综合测试最新教学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综合测试最新教学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综合测试最新教学文档.docx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综合测试最新教学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综合测试最新教学文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综合测试最新教学文档.docx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综合测试最新教学文档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综合测试

1、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选择题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1.(2分)下列人物中,最先从本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手段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物是(  )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A.邓小平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B.铁托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C.列宁

D.杜布切克

2.(2分)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历史影响巨大,它发生于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3.(2分)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4.(2分)西方史学家评论苏联经济体制: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社会主义乐园。

”下列能支撑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①日用生活品短缺②取消商品贸易③实行固定的粮食税④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2分)列宁曾说:

“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的现成的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

”下列不属于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这一有益实验的是

A.企业不论大小一律国有

B.以租让方式吸引外国资金技术

C.实行自由贸易,恢复市场机制

D.废除实物配给,实行按劳取酬

6.(2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大的不同点是(  )

A.经济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文化制度改革

D.福利制度改革

7.(2分)1921年,苏俄的粮食播种面积只有9030万公顷,只及1913年的85%。

1925年苏联的种植业面积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是107%,农业生产总值对比的百分比则是112%。

出现1921年和1925年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①1921年现象主要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1925年现象主要是新经济政策的推行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③1921年现象主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挫伤了农民积极性④1925年现象主要是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8.(2分)英国史家霍布斯邦说:

“若无19世纪资产阶级社会解体在先,势无十月革命以及苏联的成立在后。

”又说:

“发生于二十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使人们认为苏联的经济制度成为一条全球性的可行之路。

”依据这样的陈述,下列最恰当的解释是

A.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

B.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

C.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

D.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

9.(2分)某评论曾对一位大国政治领袖做出这样的评价:

和那些最终成为“胜利者”的“领袖”、“导师”、“舵手”、“伟人”们不同,他的马克思主义手电筒不是只照着别人,而是照向自己。

他要给人们自己选择自己政府的权力,自己却无可奈何地失掉了权力;他要给人民以说真话的自由,自己却从被讴歌的领袖变为被咒骂的罪人;他要让人民知道这个世界的真实状况,自己却因为打破了多少年来约定俗成的规矩而失掉了特权;他要给人民拥有自己财产的权利,自己却沦落到靠卖书和演艺谋生……这位政治领袖是

A.马克思

B.戈尔巴乔夫

C.丘吉尔

D.赫鲁晓夫

10.(2分)尼克松说:

“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的接触。

这种接触……播下不满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变之果。

”“不满的种子”不包括(   )

A.一党执政

B.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C.国际地位不高

D.思想高度统一

11.(2分)右图反映了苏俄(苏联)居民因食品短缺而排长队购买的情景,这种情景不可能出现于

A.1918—1920年

B.1921—1924年

C.1925—1936年

D.1985—1991年

12.(2分)《一个大国的堀起与崩溃:

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

“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人民急迫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临时政府并没有真正掌握实际权力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13.(2分)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与邓小平的观点相印证的史实是(      )

A.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时期的“斯大林模式”、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斯大林时期的“斯大林模式”、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14.(2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机器设备购买者。

1931年苏联购买了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

”苏联能够大量进口机器设备是由于

A.西方工业国放弃了敌对苏联的政策

B.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C.经济危机迫使西方国家扩大对苏联的出口

D.世界自由贸易体系初步建立

15.(2分)这是流行于苏联某一历史时期的一则笑话:

某家庭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

”“没有”。

“那牛奶呢?

”“我们只管卖肉,过街的那家店才有牛奶卖的。

”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苏联在工业化资本积累过程中带来的问题

B.苏联市场管理混乱,不如中国使用票证规范

C.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发展缓慢,人们生活必需品匮乏

D.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影响了城镇居民的正常生活

16.(2分)1921年,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说:

“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

”其中为“打破坚冰”“开通航路”而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17.(2分)苏俄(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下列属于列宁时代的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18.(2分)“斯大林模式”的特征不包括(  )

A.市场经济

B.个人崇拜

C.高度集中

D.独断专行

19.(2分)在这一时期,苏联的整体实力大有提升,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同时苏联在这一时期四处扩张势力,并把大量资源花费在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中,而国内的经济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逐渐暴露出了危机。

“这一时期”执政的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20.(2分)有人说:

“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究其共同原因是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过份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D.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1.(2分)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不能取得成功的共同因素是( )

A.个人作风粗暴

B.改革方针过于保守

C.缺乏一贯的方针和思路

D.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旧体制

22.(2分)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去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下列史实中不能论证“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的是

A.大规模的垦荒活动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

B.与美国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经济负担

C.优先发展重工业妨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致使经济发展陷入停滞

23.(2分)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应当有这样的胆识,“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捡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

我们没有别的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

这一观点在苏联(俄)建设实践中表现为       (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实现国家工业化

D.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

24.(2分)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苏联的经济发展曾做过生动的评价:

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米吃,要马跑的快,又要马儿不吃草。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不正确的是

A.中国要吸取苏联的教训

B.该比喻指的是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

C.该比喻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经济的发展要协调

25.(2分)列宁指出: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下列对本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②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6.(2分)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是

A.实行余粮征集制 

B.确立土地私有制 

C.推行全盘集体化 

D.征收粮食税

27.(2分)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上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8.(2分)邓小平说: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列宁的思路”是指(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优先发展重工业

29.(2分)“务实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列宁仍然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

对上述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了高度公有的管理,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B.新经济政策在掌握经济命脉基础上,对生产关系做了适度调整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土地公有的同时,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让步”

D.新经济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化,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0.(2分)1934年,一个叫维尔斯的美国作家第二次来到苏联。

他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

现在他对斯大林说:

“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

”维尔斯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

A.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西方世界正经历着严重经济危机

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

D.斯大林实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31.(2分)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沉重而无奈地说:

“我们什么都多:

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

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决定性原因是(   )

A.经济基础落弱

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

C.东欧剧变的直接冲击

D.西方国家长期经济封锁

32.(2分)该图反映了苏联1913年与1940年工业生产中钢铁、煤炭、石油工业的变化,从中能得到的历史结论有

①苏联工业化获得了迅速发展②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经济基础③实现了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         ④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然结果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非选择题

33.(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纺织技术革新推动了工业发展。

工业革命使英国率先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人民版《历史》必修2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

……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

…….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纪录之先。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材料二: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工业化时说:

“斯大林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

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

苏联工业化一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业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小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几倍。

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

……苏联全国大约饿死1000万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材料三:

1952年和1957年中国钢、煤、布产量简表项目1952年1957年增幅(﹪)钢(万吨)135535296煤炭(万吨)66001310098布(亿米)38.350.532截至本月底,全国已基本实现人民公社化。

运动从7月份开始发展,8月份普遍规划,9月份进入全面高潮,高潮时期前后仅1个多月。

……随着公社化的实现,农村食堂、托儿所等组织日渐普及……在分配制度上,工资制和供给制将逐渐成为人民公社分配的主要形式。

河北抚宁县杜庄炼铁厂二号6.5立方公尺小高炉,在16日创造了生产灰生铁7.98吨的高产新记录,超过了这个厂一号小高炉日产7.2吨的高产记录。

――以上两则材料分别节选自1958年的《人民日报》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提取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那些信息?

(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联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分)(3)分析材料三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化按什么途径进行?

1958年发生了什么事件?

有何危害?

(3分)(4)结合所学知识和以上材料说明英国和苏联、中国工业化的不同途径是什么?

(2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应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

(4分)

34.(18分)(12分)许多研究者认同,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的充分组织与动员、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

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是反映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状况的材料。

第一条:

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少于十二小时。

第二条:

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

第三条:

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经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第九条:

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由织工赔偿。

第十一条:

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谈话、吹口哨、唱歌或缝补衣服者,罚款六便士……厂方将不受理工人一切无理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工人阶级的状况。

(3分)为此,马克思与恩格斯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2分)材料二  纪德在《访苏归来》后编中引用了一段当时一位莫斯科郊区农民的日记:

“12月4日,新政府突然硕布了粮食征集制法令,要求我们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我有点担忧。

12月11日,上面来了征粮队,由10多人组成,每名队员都带有步枪。

部居的大娘告诉我,征粮队刚才在一户人家里搜粮食,发现男主人一藏根,就把他给枪毙了。

12月12日,他们终于来到了我家,把我家里的粮食都拿走了……他们给了我500卢布,什么东西都买不到!

……我们都团结在苏维埃周围,列宁万岁!

苏维埃万岁!

(2)列宁曾经说:

“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

”结合材料二,列宁的“不同办法”指的是怎样的一条道路?

在列宁这一思想影响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苏联和中国呈现了怎样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5分)

(3)根据材料三,中国30年的发展和2019年后继续前进主要依赖于哪些条件?

(2分)

历史参考答案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

C

分析:

1921年,列宁领导的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其突出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答案:

D

分析:

3答案:

D

分析:

试题分析:

20世纪20年代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提出是在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好转而提出的。

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在自由经济政策失败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的。

A项不符合“新经济政策”。

B项明显错误;C项评价不够全面,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作物,忽视了客观条件和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故选D。

考点:

新经济政策、毛泽东思想等。

点评:

新经济政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调节生产,在此基础上,苏俄的经济得到好转。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实事求是作为理论精髓。

罗斯福新政是罗斯福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核心是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4答案:

D

分析:

根据所学,在苏联取得五年计划的成就的时候,其结果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导致了生活用品的短缺,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废除,所以实行固定的粮食税错误,所以D正确。

5答案:

A

分析:

本题考查是新经济政策,其中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BCD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6答案:

B

分析: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戈尔巴乔夫对苏联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

7答案:

B

分析:

试题分析:

分析题干和各个选项,联系所学史实,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所以③④与题干没有关系,排除。

根据史实,1918年到1921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上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这极大的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①对。

所以自1921年起,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出现题干1925年现象,②对,所以答案为B。

考点: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点评:

此题难度中等,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其中的农业政策,考查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8答案:

D

分析:

9答案:

B

分析:

10答案:

C

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苏联和美国并列为世界两个超级大国,并且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所以根本不存在选项C,国际地位不高的说法.故选C.

11答案:

A

分析:

1918——1920年是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期,这个时期粮食食品由国家征收和控制,不可能出现排队购物的情景。

12答案:

B

分析:

试题分析:

由题目中的信息“临时政府……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最终被群众抛弃”即可选出B项;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故排除A项;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掌握实际权力,对外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故排除C、D两项。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

13答案:

B

分析:

材料中说的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可以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手段,都可以利用,其中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中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允许发展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