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危险源辨识及典型事故案例分析》正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93374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8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施工危险源辨识及典型事故案例分析》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建筑施工危险源辨识及典型事故案例分析》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建筑施工危险源辨识及典型事故案例分析》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建筑施工危险源辨识及典型事故案例分析》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建筑施工危险源辨识及典型事故案例分析》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施工危险源辨识及典型事故案例分析》正文.docx

《《建筑施工危险源辨识及典型事故案例分析》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施工危险源辨识及典型事故案例分析》正文.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施工危险源辨识及典型事故案例分析》正文.docx

《建筑施工危险源辨识及典型事故案例分析》正文

第一章概述

近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安全生产事故也是层出不断,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007年全国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01480人,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413人;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3。

05人;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1.485人;道路交通事故发生32.7万起,造成8.2万人死亡,38。

0万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2亿元,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5.1人。

从事故统计数据分析,交通、煤矿、建筑业均为事故高发行业。

就福建省建筑业而言,2007年全省建筑施工企业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37起,非生产安全事故6起,村镇事故6起,共计49起。

按事故类型分:

(1)高处坠落27起,占事故总数55。

1%,其中脚手架占8起,卸料平台6起,临边洞口4起,屋面3起,门架1起,模板1起,井架1起,塔吊通道1起,人货电梯1起,人工挖孔桩1起;

(2)机电伤害10起,占事故总数20。

5%,其中临时用电设施4起,人货电梯2起,施工机具2起,塔吊1起,井架1起;(3)物体打击6起,占事故总数12。

2%,其中墙板2起,脚手架1起,人货电梯1起,塔吊1起,其它1起;(4)坍塌6起,占事故总数12.2%,其中模板坍塌3起,井架坍塌1起,屋面板跨塌1起,塔吊承台坍塌1起。

根据国标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事故类型划分为20类,分别是:

(1)物体打击;

(2)机械伤害;(3)车辆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放炮;(14)瓦斯爆炸;(15)火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

建筑施工企业主要的伤亡事故类型为:

(1)高处坠落;

(2)物体打击;(3)机械伤害;(4)触电;(5)坍塌。

第二章安全管理知识

第一节施工危险源

危险源一词译自英文单词的Hazard,按英文词典的解释,“Hazard—asourceofdanger”,即危险的根源的意思。

按照哈默(WillieHammer)的定义,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失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按此定义,施工生产中许多不安全因素都是危险源.

一、两类危险源

实际上,事故因素——不安全因素种类繁多、非常复杂,它们在导致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伤害和财物损失方面所起的作用很不相同,它们的识别、控制方法也很不相同。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即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

1、第一类危险源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事故是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作用于人体的过量的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是造成人员伤害的直接原因。

于是,把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一般地,能量被解释为物体做功的本领。

做功的本领是无形的,只是在做功时才显示出来。

因此,实际工作中往往把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作为第一类危险源来处理.

第一类危险源具有的能量越多,一旦发生事故其后果越严重;相反,第一类危险源处于低能量状态时比较安全。

同样,第一类危险源包含的危险物质的量越多,干扰人的新陈代谢越严重,其危险性越大。

2、第二类危险源

在生产、生活中,为了利用能量,让能量按照人们的意图在系统中流动、转换和做功,必须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即必须控制危险源。

约束、限制能量的屏蔽应该可靠地控制能量,防止能量意外释放。

实际上,绝对可靠的控制措施并不存在,在许多因素的复杂作用下约束、限制能量的控制措施可能失效,能量屏蔽可能被破坏而发生事故。

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

如前所述,札别塔基斯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的直接原因。

从系统安全的观点来考察,使能量或危险物质的约束、限制措施失效、破坏的原因因素,即第二类危险源,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

在系统安全中涉及人的因素问题时,采用术语“人失误"。

人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预定的标准,人的不安全行为可被看作是人失误的特例。

人失误可能直接破坏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

例如,合错了开关使检修中的线路带电;误开阀门使有害气体泄放等。

人失误也可能造成物的故障,物的故障进而导致事故。

例如,超载起吊重物造成钢丝绳断裂,发生重物坠落事故.

物的因素问题可以概括为物的故障.故障是指由于性能低下不能实现预定功能的现象,物的不安全状态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故障状态.物的故障可能直接使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失效而发生事故。

例如,电线绝缘损坏发生漏电。

有时一种物的故障可能导致另一种物的故障,最终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

例如,压力容器的泄压装置故障,使容器内部介质压力上升,最终导致容器破裂。

物的故障有时会诱发人失误;人失误会造成物的故障,实际情况比较复杂。

环境因素主要指系统运行的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照明、粉尘、通风换气、噪声和振动等物理环境,以及企业和社会的软环境.不良的物理环境会引起物的故障或人失误.例如,潮湿的环境会加速金属腐蚀而降低结构或容器的强度;工作场所强烈的噪声影像人的情绪,分散人的注意力而发生人失误。

企业的管理制度、人际关系或社会环境影响人的心理,可能引起人失误.

二、两类危险源与事故

20世纪90年代初,在陈宝智教授领导下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两类危险源划分的理论以及划分的原则,阐述了两类危险源的相互关系,它是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的创造性发展.该理论指出:

“一起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没有第一类危险源就谈不上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也就无所谓事故;而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没有第二类危险源对控制和约束的破坏,也不会发生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

”在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两类危险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第一类危险源在事故时释放出的能量是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坏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成度;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难易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两类危险源共同决定危险源的危险性”。

“在企业的实际事故预防工作中,第一类危险源客观上已经存在并且在设计、建造时已经采取了必要的控制措施,因此事故预防工作的重点是第二类危险源的控制问题"。

在我国长期的事故预防工作中经常使用事故隐患一词。

所谓隐患是指隐藏的祸患,事故隐患即隐藏的、可能导致事故的祸患,这是一个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大家形成的共识用语,一般是指那些有明显缺陷、毛病的事物,相当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

事故隐患包含在危险源的范畴之中,主要指那些在控制方面存在明显缺陷(不安全状态)的第一类危险源。

应该注意,如果在控制方面没有明显的缺陷,则危险源往往不被当作隐患处理,在事故预防工作中可能被忽略,这对危险源控制是不利的。

从事故预防的角度,查找、治理事故隐患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从危险源控制的角度,这仅仅控制了全部危险源中有明显问题的一部分,其余部分更隐蔽,可能更危险。

第二节伤亡事故预防原则

海因里希把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原因归结为4个方面的问题:

①不正确的态度,即个别职工忽视安全,甚至故意采取不安全行为;②技术知识不足,即缺乏安全生产知识、缺少经验或操作技术不熟练;③身体不适,生理状态或健康状况不佳,如听力、视力不良,疾病,反应迟钝,醉酒或其它生理机能障碍;④工作环境不良,工作场所照明、温度、湿度或通风不良,强烈的噪声、振动,物料堆放杂乱,作业空间狭小,设备、工具缺陷等不良的物理环境,以及操作规程不合适、没有安全规程及其它妨碍贯彻安全规程的事物。

针对这4个方面的原因,海因里希提出以下4种对策,以避免产生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①工程技术方面的改进;②说服教育;③人事调整;④惩戒。

这4种安全对策后来被归纳为众所周知的3E原则,即:

①Engineering——工程技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消除不安全因素,实现生产工艺、机械设备等生产条件的安全;②Education--教育,利用各种形式的教育和训练,使职工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掌握安全生产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③Enforcement——强制,借助于规章制度、法规等必要的行政、乃至法律的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

一般地讲,在选择安全对策时应该首先考虑工程技术措施,然后是教育和训练。

实际工作中,应该针对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的产生原因,灵活地采取对策。

例如,针对职工的不正确态度问题,应该考虑工作安排上的心理学和医学方面的要求,对关键岗位上的人员要认真挑选,并且加强教育和训练;如能从工程技术上采取措施,则应该加强教育和训练,提高其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尽可能地根据人机学的原理进行工程技术方面的改进,降低操作的复杂程度。

为了解决身体不适的问题,在分配工作任务时要考虑心理学和医学方面的要求,并尽可能从工程技术上改进,降低对人员素质的要求。

对于不良的物理环境,则应采取恰当的工程技术措施来改进。

根据轨迹交叉论的观点,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避免事故。

但是应该注意到,人与机械设备不同,机器在人们规定的约束条件下运转,自由度较少;而人的行为受各自思想的支配,有较大的行为自由性。

这种行为自由性一方面使人具有搞好安全生产的能力性;另一方面也可能使人的行为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控制人的行为是件十分困难的工作。

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也可以避免事故。

通过改进生产工艺,设置有效的安全防护装置,根除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条件,使得即使人员产生了不安全行为也不致酿成事故。

在安全工程中,把机械设备、物理环境等生产条件的安全称作本质安全。

在所有的安全措施中,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实现生产过程、生产条件的本质安全。

但是,受实际的技术、经济条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完全地杜绝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努力减少、控制不安全因素,使事故不容易发生。

即使采取了工程技术措施,在减少、控制了不安全因素的情况下,仍然要通过教育、训练和规章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避免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第三节事故分析、处理

一、事故处理程序

发生伤亡事故后,事故的上报必须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进行上报。

(一)、迅速抢救伤员、保护事故现场

事故发生后,赶到现场的各级组织和单位要统一组织指挥。

首先抢救伤员和排除险情,尽量制止事故蔓延扩大。

同时注意,为了事故调查分析的需要,应保护好事故现场。

如因抢救伤亡和排除险情而必须移动现场物件时,还应准确作出标记,最好拍出不同角度的照片,为了事故调查提供可靠的原始事故依据。

(二)、事故调查

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组织事故调查,调查组一般由综合组和技术组组成,综合组的主要工作时调查工程施工和事故发生的来由、经过和结果,并对被调查人作出相应的笔录,查阅合同关系、规章制度、会议纪录及检查情况、统计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技术组的主要工作是物证收集、现场拍照、图纸、资料查询及技术计算、模拟试验等等。

(三)、现场勘察

1、资料搜集

(1)物证搜集;

(2)事故事实材料的搜集;

(3)受害人和肇事者的有关事实;

(4)证人材料搜集。

2、实物拍照

方位拍照;全面拍照;中心拍照;人体拍照。

3、现场绘图

根据事故的类别和规模以及调查工作的需要应绘制出下列示意图。

4、事故全貌摄影

5、事故图

6、清理事故现场

(四)、分析事故原因,确定事故性质和责任

1、事故调查的原则应坚持“四不放过"原则。

2、事故分析时,首先整理和仔细阅读调查材料,按GB6442—86标准附录A,对受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