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之修辞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26842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鉴赏之修辞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古诗鉴赏之修辞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古诗鉴赏之修辞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古诗鉴赏之修辞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古诗鉴赏之修辞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鉴赏之修辞学案.docx

《古诗鉴赏之修辞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鉴赏之修辞学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鉴赏之修辞学案.docx

古诗鉴赏之修辞学案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修辞”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常见常用的修辞类型。

考纲要求掌握得有: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对比、反问、设问、反复9种。

(另外可拓宽到“双关、反复、对比、通感、互文”等。

2、正确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古诗鉴赏。

3、掌握修辞类鉴赏题的规范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

【考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通常情况下我们对表达技巧的赏析是从四个角度入手,即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和其他表现手法。

一、考题解析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全国卷)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请具体说明。

此题要求先指认修辞格,然后对修辞的运用进行简单解说。

——对偶。

“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2008全国卷Ⅱ】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

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

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3、【2008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

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趱:

赶快。

③苫:

用草覆盖。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试作赏析。

答:

(2)(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二、【修辞的命题模式】

①本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②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抒情的?

(辨认修辞手法)

③赏析诗句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或阐释表达效果)

三、【答题方法指导】三步答题法

(1)、准确指出所用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分析修辞。

(3)、此修辞所起的作用(效果),以及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例1:

4.20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

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案】

(1)(3分)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例2、(2013年安徽)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

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4分)

  答案:

(1)“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

(2)赵诗“冷晕侵残烛”:

,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了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运用拟人,//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例3、(2016山东)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

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4分

【答案】比拟、排比。

“诗豪与风雪争先”,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四、【课堂训练】

1、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6分)(09年重庆卷)、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分)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4分)

 

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问:

这首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什么情感?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问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

蔡家亲,羊祜为蔡邕外孙,后人因称表亲为蔡家亲。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是名家推崇的千古名句,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甘露寺(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

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问:

这首诗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问:

这首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新亮剑课堂检测1、2、3题。

【附录】古诗常用术语一览表------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说明

示例

赏析

 

1、比喻

定义: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或“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

可用的术语:

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使诗歌描绘的意象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

①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④刘禹锡的《望洞庭》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④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

定义: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可用部分代表整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身。

古典诗歌中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称人。

作用: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有时使语言得体、形象、别致。

例如:

①李清照的《如梦令》: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②白居易《琵琶行》:

“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门前冷落鞍马稀”,——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③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

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①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③诗中的“衣冠”代指晋代士族,即名门望族。

因为他们以戴高高的帽子,穿宽大的衣服招摇过市而显耀自己的身份。

④其中“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3、比拟

定义: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

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事、物表现的更形象、生动。

(或者“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

常用到的术语还有: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①林逋《山园小梅》: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②韩愈《春雪》: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②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

 

4、对偶

定义: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

作用: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富有音乐美。

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①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②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①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的一生不幸遭遇。

 

5、夸张

 

5、夸张

定义: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或:

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更鲜明,更形象,更能感染读者。

①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②李白《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③李清照《武陵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以夸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②白发因愁而生,长达三千丈,该是多么深重的愁思!

以此夸张的手法写愁思,匪夷所思,真是夸张出奇句。

③兼用比喻和夸张,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把抽象的愁思化为具体的形象,既写出了愁思的深重,又饶有新意。

 

6、排比

 

定义: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作用:

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例如:

①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

 

②如《红楼梦》宝玉所咏曲: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①连用四个属对工整的排句,铺叙江天的景色,有如贴锦、刺绣一样,使江山秀色更加集中、更加动人。

万里长江止息了它卷的惊涛,静静地向东流去。

在月光的映照下,反向出银色的光泽,宛如平铺着一条白色的绸带。

远处的青山肃穆地矗立在江边,苍茫的夜色把它映衬得更加翠绿。

②【写女儿的相思愁怨,每句用“不”字,“滴不尽”、“开不完”、“睡不稳”、“忘不了”,排比而下,写出了绵绵不绝的愁思。

 

7、设问

定义: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作用: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如:

①周邦彦《横塘路》: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①以设问做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8、反问

定义: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作用: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

①《定风波》: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抱负。

9、反复

定义:

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反复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作用:

①.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

②.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

③、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①李清照词《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

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10、双关

包括通过音近造成双重语意的谐音双关,和别有弦外之音的语义双关良种形式。

诗人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①如刘禹锡《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②如民歌:

“蜘蛛天旱夜结网,想晴只在暗中丝。

①——“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

②——“想晴(情)只在暗中丝(思)”的实际意思是:

想念情人不敢大胆说出来,只能暗暗相思。

 

11、互文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互文见义常见诗句:

(1)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见”与“闻”互文见义)

(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主人下马客在船”的意思是“主人客人一起下马,主人客人又一起上船”)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候的明月和关隘”)

(4)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其中“烟”与“月”互补文见义。

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

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5).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

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上述句互文只有这样理解才是其原意。

互文除上述表现形式外,还有凡指互文。

如:

(6).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孔雀东南飞》)

 

12、重叠

作用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

有些叠音词能使诗歌更生动形象。

如: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李煜《浪淘沙》)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13、对比:

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如:

陶者(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14、用典

典故是文化积累深厚的表现,宋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句无出处。

所以,了解一些常用典故对鉴赏诗歌十分必要。

①古诗词中的用典有: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咏怀五百字》)

点化前人语句,出自《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引用神话传说,如: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都运用了杜宇的传说。

③还有运用历史故事,如: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暗指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再如: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

“(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批评了当时主将的无能。

 

15、列锦

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如: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九组名词组合,但见一片萧疏景象。

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六组名词,凸显春日清晨早行之景。

③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六组名词:

宏伟楼船,飞雪之夜,瓜洲古渡;如铁骏马,瑟瑟秋风,大散关——概括征战的辛苦,语言凝练,意境开阔。

④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征战的艰苦与立功的宏愿,通过漫长的时间与辽远空间展现出来。

⑤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组名词点出时间、地点,加之富有感伤离别色彩的景物,诗人此时的情绪就不言自名了

16、通感

 

定义:

通感又叫“移觉”,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作用: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例如:

宋代杨万里《东山晴后雪》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其中“软”字写的是白雪映照下的夕阳红光,它那么的柔和温软,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

作者运用通感的手法,将眼前的夕阳之柔美以触觉写出,十分生动。

17、顶针

 

定义:

顶针又名顶真、联珠、蝉联,是修辞手法的一种,即某段文字由若干短句组成,以上句后分句或上句结尾的字词作为下句的前分句或开头的字词,简单说就是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词)与下一句开头的一个字(词)相同,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做顶针。

作用:

结构严谨,便于揭示事物间严密透彻的本质;

便于抒发气势贯通的感情。

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酣畅淋漓地突出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有机联系,使说理环环相扣。

辛弃疾《采桑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例2:

、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选自《井冈翠竹》)

比如<<木兰诗>>中的: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名堂.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参考答案】

1、答案

(1)、借代、反问

(2)、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

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2、答:

拟人。

诗人将菊、兰、明月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排遣的离愁。

3、答、运用了比喻手法,树叶在秋风秋雨中飘落和风烛残年之人在灯下独坐极其相似;比中有兴,借“黄叶”意象烘托了凄凉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而功业无成的悲苦之情。

4、答:

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种豪壮、崇高之美。

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

5、答:

这首词通体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草树本属于无情之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构想新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