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24649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届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届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5届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抻(chēng)面酒曲(qū)入彀(gòu)靡(mǐ)靡之音

B.召(zhāo)见残垣(yuán)霰(xiàn)雪装模(mú)作样

C.恣肆(zì)绷(běng)脸登载(zǎi)啼饥号(hào)寒

D.阴骘(zhì)刍(chú)议棺椁(guǒ)调(tiáo)三斡四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诸多围绕焦点事件的网上争论表明,对网上意见和情绪的理解,不能依照普通逻辑,而要以特有的“互联网情商”把握网上激烈情绪乃至捩气的来龙去脉。

B.美国在钓鱼岛和南海争端问题上的深度介入,不仅导致亚太地区热点问题持续升温,而且使东亚地区呈现大

国战略博弈加剧与小国从中渔利、推波助澜并存的复杂的政治态势。

C.回过头来看这位拥有65张证书的“证霸”,我们当然必须承认他态度积极,但也很难说他牛,他不过是在盲

从,依着人纭亦纭的节奏做事。

D.在山西泽州的紫金山上,考古人员近日发现一块绝壁上雕刻有精美的三藏取经摩崖造像。

与《西游记》中人

物相比,石刻中看不到沙僧,却多了位峨冠搏带的官员。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好为人师的个性之所以会受到同学们的广泛喜爱,是因为无论哪个同学有疑难问题,只要向他求助,他一

定会耐心地予以解答。

B.截至目前,20个配套文件中的17个已陆续颁布,这标志着山东省基础教育立体化综合改革顶层设计大致完

成,为本省教育改革按下快进键。

C.为了追求儿时的所谓的梦想,他摈弃了曾经温暖和睦的家庭和年幼的孩子,辞去令人羡慕的稳定的工作,最后却落得一场空。

D.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本书尚属断编残简,难免会有一些不当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还望各位不吝赐教,多加批评指正。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文化创作者,应该多提供一些有经典魅力的、有穿透时光能力的、能够对人的思想和灵魂产生重要作用的作

品,而不应只提供那些‘爆米花’性质的作品。

B.方文山用丰富的经历和写作感受建议中小学生一定要养成阅读的习惯,脑海中想到或眼睛观察到的画面具象

地用文字去表达,利用必要的元素建立起画面感。

C.电视剧《神探包青天》里包拯穿着绣着花鸟的衣服办公,全然忽略了宋代以俭朴为美、讲求典雅大方的审美

倾向,怎么能不激起专家学者的广泛质疑?

D.文艺电影传递的核心价值倘若是苦涩的,那么在中国现有的电影市场环境下,就必须要涂抹一层甜蜜的商业

元素,观众才有兴趣为之埋单。

5、根据上下文,在空格处补写相应内容。

要求:

语意连贯,表达简明,不超过25个字。

(3分)

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一向谢绝采访,谢绝各种会议,谢绝入选名人辞典之类,也正是因为他谢绝了几乎所有与写作无关的活动,才得以集中精力去从事他钟爱的文学创作,最终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他谈到其成功的最大诀窍就是:

“。

”不过,他也因此给自己开启了另一扇门。

6、根据下面的文字,概括网络文学的四个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

(4分)

缪尔对于情节与欲望关系的观点尤为适合谈论网络文学:

“情节是根据我们的愿望,而不是根据我们的认识展开的,它以比我们自己所具有的更大的力量,将我们期望生活既惊险又安然无恙的自然欲望具体化。

这是欲望的梦想,而不是人生的描写。

”武侠、玄幻、穿越这些情节类型之中,欲望投射的分量远远超过了正常的历史描述。

玄幻和穿越文学的虚幻性质隐含了某种现实失意造成的转移性寄托。

相对于那些批判现实主义的严肃面孔,这些逃避式的梦幻不无幼稚,无法承受理性的挑剔。

如果说,网络文学开启了一个虚幻的通道逃离庸庸碌碌的日常生活,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或者普鲁斯特、乔伊斯这些作家让人们返回地面,意识到日常生活的重量,迫使人们洞察内心的许多自己从未意识到的角落。

通常,批评家对于这一点保持某种不无残酷的清醒:

认识自己比迷惑自己重要。

洪水一般的网络文学会不会淹没了纸质文学探索人生的各种努力,从而使消遣和娱乐成为唯一的选项?

所有的探索主题终止之后,文学只能造就一代没有深度的读者。

7、最近,杭州的16路公交车上多了一个新事物:

博爱专座。

每辆公交车上的两个博爱专座,留给老弱病残孕等有需要的乘客。

和现有公交车上的照顾专座不同,博爱专座强调一个“留”字,也就是说,就算这两个座位空着,没有需要的乘客也不能去坐。

照顾专座该不该空着,对此,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

你是什么看法呢?

请陈述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5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宣泄情绪的作用,但为什么说悲剧缓和情绪净化心灵的力量最大呢?

这是因为悲剧所描述的事件是非常规性的、非预料性的或最具生存威胁性的,在这些事件中令人体验到痛苦、压抑、恐惧等强烈的情绪骚动。

而这种情绪一旦得到表达,就会给人如释重负的畅快感。

净化作用的理论基础和导向主要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其一系列核心概念,如象征、转移、投射等,都来自精神分析理论。

20世纪初,弗洛伊德以意象(image),尤其是心象(mentalimagery)和梦中的映像进行精神分析。

艺术治疗由此得到借鉴,因为通过直觉式的心象来引发来访者进行思考和自我分析,往往可以牵引出其潜意识中的不被察觉到的思想内容,并将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和欲望得到充分的释放,把过去的一些存在错误认知的经验加以澄清。

在将意念化为具体形象的过程中,传递出个人目前的需求与情绪,经过分享与讨论,使其人格变得统合。

可以说,艺术治疗关心的是个人的内在经验而非最后的产品。

与“净化”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的概念就是“情绪”。

“情绪”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

例如,当人面临灾难时,迫近的危险引发他逃避的本能冲动,而他内心经验着恐惧的情绪,这种情绪是他逃避灾难的本能冲动的标志。

故麦克杜戈教授《心理学概论》中讲:

“情绪”是“本能冲动起作用的标志。

”一切情绪都伴随着一定的肌肉和器官的变动,如四肢的活动、呼吸、血液循环和腺分泌的改变。

这类变动通常被称作情绪的“表现”。

这种“表现”使得潜在的能量得到了释放,因而使得情绪得以缓和。

因此,情绪的缓和不过是情绪的表现。

情绪并不总能得到表现,本能冲动有时被相反的冲动抑制,或者被社会力量压抑。

本能冲动被压抑后,其潜在能量就会郁积起来,以至对心灵造成—种痛苦的压力,在较严重的情况下,压抑有可能引起各种精神病症。

但是压抑力量一旦被解除,郁积的能量就可以畅快的排出,在各种肌肉活动中得到宣泄,其结果是由于紧张状态的缓和而体验到一种快感。

在现实中,这种求生冲动的目的往往被不可把握的条件所压抑而得不到满足,或者一个欲望刚得到满足,新的欲望便接踵而来,使生命处在新的不满之中,因此生命力不断受阻,这成了痛苦的源泉。

因而,可以说悲剧在对这种生命力受阻的暴露中,使生命力的发挥改变了方向,从朝向固定的满足欲望的目标的努力,变成沉思这一努力的失败和发泄受挫的痛苦。

因而被阻止的力得以变相的释放或宣泄,这时主体在外在方面看起来似乎无能为力,但在精神上却达到了一种超越、解脱。

美国加州大学莫雷尔教授研究悲剧性质和功能理论后,认为悲剧这种文学样式同精神病医师用于临床的治疗手段基本相似。

悲剧宣泄的实质在于预演人生的残酷现实,通过欣赏悲剧,人的心理细胞才能从倦怠中走出来,而生命循环本能只不过是一种虚妄的安全感。

为了求得生存,为了适应更加复杂的生活情境,就必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悲剧恰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这个作用。

8、下列对悲剧净化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悲剧净化借助悲剧这种非常规性的、非预料性的或最具生存威胁性的文学样式,解除人的恐惧、紧张等心理。

这种疗法关心的是个人的内在经验而非最后的产品。

B.悲剧净化就是通过直觉式的心象来引发来访者进行思考和自我分析,牵引出其潜意识中的思想内容,经过澄

清、分享与讨论,最终使其人格变得统合。

C.悲剧净化使被不可把握的条件阻止的力得以变相的释放或宣泄,这时主体在外在方面看起来似乎无能为力,

但在精神上却达到了一种超越、解脱。

D.悲剧净化作用的理论基础和导向主要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净化理论使用的一系列核心概念,如象征、

转移、投射等,都来自精神分析理论。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悲剧能在缓和情绪净化心灵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是因为悲剧能缓解人体验到的痛苦、压抑、恐惧等强烈的情

绪骚动,给人如释重负的畅快感。

B.人的本能冲动被自己的或社会的力量压抑后,其潜在能量就会郁积起来,以至对心灵造成—种痛苦的压力,

时间久了,压抑有可能引起各种精神病症。

C.一切情绪都伴随着一定的肌肉和器官的变动,如四肢的活动、呼吸、血液循环和腺分泌的改变,都由独特的

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

D.莫雷尔教授认为悲剧这种文学样式同精神病医师用于临床的治疗手段基本相似。

欣赏悲剧能让人在求生存、

适应复杂的生活情境方面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10、根据文意,你认为把悲剧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时,还要深入追问哪些问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

柴达木看山

马卡丹

(1)自小生长在山村,日夕与山厮磨,山中四时景致看得都有些麻木了,山的千姿百态也再难引起新奇感。

这些年随俗众走东岳西岳,黄山武夷,那些名山奇景在我眼中,也不过就是石奇一点,峰险一点,松怪一点。

可再奇再险再怪,古人今人那些佳词丽句早就将其囊括无遗了,反倒是比喻和想象往往比山本身还更让人着迷。

(2)但柴达木看山却是例外。

(3)在高原攀爬,人缺氧,汽车也缺氧,哼哧哼哧的,感觉人在喘气,车在喘气,周围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是千篇一律的沙、石子、骆驼刺,这样的参照物,让人感觉到的只是车的颠簸而不是移动。

从车窗望出去,远远的像是地平线的那边,有了些微微的隆起,那是山吗?

那么矮,那么不见灵动地伏卧着,难道高原的山也缺氧吗?

(4)山终于屁颠屁颠地过来了,冷不丁瞧去,一墩一墩的,像是一群半大的孩子,是如今营养过剩胖得有些规模的独生子女,蹲着坐着,似乎再也挪不动步子,等着你去搀起来,拍拍屁股,拍拍尘土,再撒上一会娇。

可仔细一瞧,不对了,胖则胖矣,却无肉,山的表层不见草木,不见泥土,只突着嶙峋而敦实的骨骼,壮士一般!

如果说泰山华山高挑秀气适宜跳高的话,那么这样的山更适宜举重。

“力拔山兮气盖世”,不知道纵横秦末的楚霸王项羽,是不是也是这副壮墩墩的模样?

(5)山似乎停住步,不再向我们靠拢,只是一一端立着。

对它们,开初我是没怎么放眼中的,那么矮,似乎还有些木头木脑,它不就是东邻老李家那愣小子吗?

它不就是西邻老张家那胖妞吗?

不过人不可貌相山也不可貌相,愣小子胖妞后来成了硕士博士不是让我大吃一惊吗?

平心静气想这山,矮虽矮矣,可要论海拔高程,泰山华山黄山庐山,一干名山其实统统只在它屁股下。

它其实高耸于群山之上了,却又不给你那种高不可近的感觉,这才见胸怀啊!

如果你是它,尾巴不早翘到天上了?

这样想着,看那愣小子看那胖妞的眼神,不觉多了几分敬意。

(6)怀着敬意看这山,越看越看出了名堂。

一墩一墩的山,粗看寻常,可无数墩的集合,汇成一列一列,逶迤连绵直到天的尽头,这寻常可就成了不凡,成了壮观。

而细看这每一列每一墩,那充满骨感的山体,竟都是那样的五彩粲然。

赤、赭、黄、白、黑,这五色竟都是从骨子里生出来的,不靠草木的披挂,不靠泥土的涂抹,本自天然。

那种嶙峋,那种棱缯,那种奇峭,它给你的那种无以言传的震撼,真是天地有大美啊!

它像什么,什么都不像,什么都不是,就是美,让你呆若木鸡的美。

任何比喻其实都是蹩脚的,你不禁想起适才,把它们比作愣小子胖妞,比作举重选手,比作……多么浅薄啊,真正的大美是无法比喻的,是无需与任何具象相似的,独特就是美,原初的震撼就是美!

(7)我想起我的为文来了,为什么总在前人今人的文章中讨生活呢?

为什么总在那里探求为文的格式呢?

为什么总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寻寻觅觅呢?

太多的文化太多的知识太多的套路遮蔽了心智,你看见的不再是山,只是文化。

没有了心灵与自然的交流,怎么可能心有灵犀,又怎么可能发现独特的美呢?

(8)“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醉眼看山的时候,想必早已敞开肺腑,把一颗心交给了众鸟,交给了孤云。

若不是融入自然,他会厌的,山也会厌的。

(9)其实,所有的山都是看不厌的,只在你的心是否不再屏蔽。

(10)相看两不厌,柴达木的山!

当我篡改李白名句的时候,还真有点忐忑:

我看山可以不厌,可山看我呢?

11.“但柴达木看山却是例外。

”分析单独成段的作用。

(3分)

12.结合全文,概括柴达木的山的特点。

(3分)

13.赏析第(4)段划线的句子。

(4分)

(1)山终于屁颠屁颠地过来了,冷不丁瞧去,一墩一墩的,像是一群半大的孩子,是如今营养过剩胖得有些规

模的独生子女,蹲着坐着,似乎再也挪不动步子,等着你去搀起来,拍拍屁股,拍拍尘土,再撒上一会娇。

(2)如果说泰山华山高挑秀气适宜跳高的话,那么这样的山更适宜举重。

“力拔山兮气盖世”,不知道纵横秦末

的楚霸王项羽,是不是也是这副壮墩墩的模样?

14.作者在第

(1)段写道“反倒是比喻和想象往往比山本身还更让人着迷”,而在第(6)段中却又写道“任何比喻其

实都是蹩脚的”,这是否矛盾?

请说明理由。

(5分)

15.在第(7)段中,作者认为“太多的文化太多的知识太多的套路遮蔽了心智”,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说说你的

观点。

(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

(一)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

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

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

  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

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

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相高。

二人欢然无所间。

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

然喜为歌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

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

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

嗟夫!

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

(二)

呜呼曼卿!

生而为英,死而为灵。

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配者,后世之名。

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

呜呼曼卿!

吾不见子久矣,犹能仿佛子之平生。

其轩昂磊落,突兀峥嵘而埋藏于地下者,意其不化为朽壤,而为金玉之精。

不然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

但见牧童樵叟,歌吟上下,与夫惊禽骇兽,悲鸣踯躅而咿嘤。

今固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安知其不穴藏狐貉与鼯鼪?

此自古圣贤亦皆然兮,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

(欧阳修《祭石曼卿文》)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臣一四海一:

统一

B.庶几狎而得之狎:

亲近

C.与夫惊禽骇兽骇:

使……惊骇

D.意其不化为朽壤意:

料想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予少以进士游京师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B.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犹能仿佛子之平生鹏之徙于南溟也

D.予乃见其盛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秘演诗集序》在构思上别具匠心,由“天下无事”日久,引出亡友石曼卿,又由曼卿及诗序的主人秘演。

B.从文中可见作者欧阳修与石曼卿、秘演三人互相熟识,互相欣赏,而三人中秘演与欧阳修的交情更长一些。

C.两文文体不同,但都有对石曼卿的悼念之情,《祭石曼卿文》感情充沛而放纵,《释秘演诗集序》理性而节制。

D.祭文的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祭石曼卿文》打破了这一常规,形式上骈散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不然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3分)

(2)今固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安知其不穴藏狐貉与鼯鼪?

(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1—22题。

(7分)

酒泉子

(宋)潘阆

长忆西湖。

尽日凭阑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21.请概括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情感。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情感?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

材料一:

絜国以呼礼义,而无以害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擽①然扶持心国,且

若是其固也。

之所与为之者,之人则举义士也;之所以为布陈于国家刑法者,则举义法也;主之所极

然帅群臣而首乡之者,则举义志也。

如是则下仰上以义矣,是綦②定也;綦定而国定,国定而天下

定。

(《荀子•王霸》)

材料二: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

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惠爱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韩非子•奸劫弑臣》)

①擽(luò):

坚定注:

②綦:

通“基”,基本

23.请结合材料概括荀子和韩非子的治国思想。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荀子和韩非子的治国思想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文默写。

(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

(荀子《劝学》)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_,举匏尊以相属。

(苏轼《赤壁赋》)

(3)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

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4)___________,檐牙高啄;各抱地势,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5)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26.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在枫叶上,

露珠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

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

要求:

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自选角度,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题目自拟。

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适应练习参考答案

1.D(A.抻(chēn)面B.召(zhào)见C.啼饥号(háo)寒)

2.B(A.捩气——戾气C.人纭亦纭——人云亦云D.峨冠搏带——峨冠博带)

3.B(A.好为人师:

喜欢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

C.“摈弃”有抛弃意,但多用于抽象。

“抛弃”多用于具

体。

D.断编残简,残缺不全的书本或文章。

4.A(B.缺少欠词“把脑海中想到或眼睛观察到的画面具象地用文字去表达”;C.搭配不当不能“激起……

质疑”;D.关联词位置不当“倘若”放句首)

5.善于谢绝各种邀请、应酬和荣誉,成功地关上了自己的门。

6.情节是欲望的投射,虚幻(或者逃离日现实),迷惑自己,消遣和娱乐。

7.赞成留座:

①自觉让座的风气还不够盛行,空着也不能随意坐,这一略带强制性的规定,是博爱专座发挥作用的根本保

障。

依靠制度的约束而不是人的自觉,这正是设立博爱专座的初衷。

②“博爱专座”的设置,是一种人道主义和对特殊群体的尊重。

③“博爱专座”最大的意义,是对礼让文明的提醒,彰显的是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反对留座:

①公交车的资源是大家的,有空座不坐,就是浪费资源。

②况且如果在高峰时段公交车十分拥挤的状态下要求大家不要随意坐博爱专座,也不大现实。

③“让座”需要提倡,需要市民的道德自律,而不能依靠制度约束。

8.A(“悲剧净化借助悲剧这种非常规性的、非预料性的或最具生存威胁性的文学样式”错,“非常规性的、非

预料性的或最具生存威胁性的”修饰的是悲剧故事,而不是悲剧这种文学样式,张冠李戴。

9.B(“时间久了”有误,原文是“在较严重的情况下”,这两个概念不对等,曲解文意。

10.可能追问的问题:

①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作为理论基础是否可靠?

②这种心理治疗的疗效到底有多大?

(或者是否可以治疗更多的心理疾病?

③这种治疗手段能不能大众化?

(说明:

根据考试说明中的一句话,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的第10点:

“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并提出自己

的见解”。

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可以让考生从语文的角度和理性逻辑的角度来解答的。

比如问题①,原文说了

“理论基础和导向主要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那我们要有质疑精神,要追问,比如问题②,原文有

一句“悲剧恰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这个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那就说明它的疗效有待实践证明。

比如

问题③,是根据常识来追问的,悲剧不是大众化的文学样式。

11.【参考答案】①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柴达木的山;②内容上,突出强调了柴达木的山与名山奇景不

同。

③转折有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评分标准】答出2个即满分。

12.【参考答案】敦实(壮墩);亲切(亲近);低矮,其实很高(谦逊);壮观;五彩。

【评分标准】答出1点给1分,3点即满分。

13.【参考答案】

(1)①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将山人格化,显示其亲切可爱,突出作者对山的喜爱之情;②语

言风格俏皮、风趣,增添了阅读趣味;③运用叠词,突出山的憨实可爱,富有音韵美。

(2)①前后对比,说明柴达木的山的“敦实”的特点。

②引用诗句,使得文章具有文化味,与后文“文化”

相得益彰。

【评分标准】每小题2分,答对2点给满分。

14.【参考答案】不矛盾。

(1分)

①作者的用词上可以看出:

(1)段中运用“往往”,而第(6)段中运用“其实”,“往往”是一般性规律,但也

有例外,柴达木的山就是例外;

②前后形成对比,更能显现柴达木的山与众不同,更有风味;

③第

(1)段中的话表现出文学的巨大魅力,显示文化的作用,而第(6)段却表明柴达木的山是真正的大美,是

无法比喻的,是独特的美,是文化(文学)所不能描绘的。

【评分标准】答“不矛盾”给1分,理由答到2点即可。

光答“不矛盾”而没有理由,不给分。

15.【参考答案】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

学生可以选择“赞成”“反对”“部分赞成”,但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求学经

历,理由充分即可满分,可能出现的观点及答案要点。

①赞成:

a.文化、知识中亦有糟粕、局限,太多会束缚人的思想,“太多套路”更是钳制人的思维,不利于创新;

b.教育的模式。

知识、套路的灌输(结合实际);

c.人生应遵循自然规律(结合道家学说)。

②反对:

a.知识积累,量变达到质变,提高心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