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精品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91023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部编版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部编版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部编版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部编版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精品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精品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精品教学设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精品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精品教学设计

21.杨氏之子

课题

杨氏之子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

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5.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

重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

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

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按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8)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2】学生自由阅读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互相交流:

以上句子具有什么特点?

(都是文言文,也叫古文。

3.交流古文:

(1)古文中“曰”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的意思。

(2)“我”在文言文中怎么说?

(吾)

(3)那么“你”在文言文中怎样说?

(汝)

(4)如果想表达一个小孩子可以好好教诲、培养的意思可以怎么说?

(孺子可教也。

4.谁能完整地背诵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文?

(指名多个学生背诵《自相矛盾》。

5.谈话导题:

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

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

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节文言文——杨氏之子。

(板书:

杨氏之子)

学生齐读课题。

6.理解课题:

“氏”古代“姓”和“氏”分用。

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

“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

“之”的。

“子”儿子。

“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7.了解《世说新语》。

【出示课件3】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8.简介作者【出示课件4】

刘义庆(403年--444年),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

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9.教师范读课文。

 

交流文言文名句,联系以前的学习的文言文,导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

教学

(30 )分钟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了解这篇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回忆以前了解的文言文的有关知识。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教学重点生字。

(1)“曰”不能写成“日”,“惠”和“禽”不仅要把结构写匀称,还要注意把笔画写正确;

(2)有两个多音字要读准,一是“为设果”中的“为”读“wèi”,二是“应声”的“应”读“yìng”。

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5】

三、再读感知,交流学法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想想: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件事的?

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可以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6】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节奏。

3.小组学生互读互听,互相评议。

4.教师领读,学生再读。

5.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现阶段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较少,能否正确断句、流利朗读是学生首先遇到的困难。

教学中通过教师范读,给学生以停顿、语气、语调上的暗示。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朗读,为理解文本铺开道路。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2)分钟

 五、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读熟了课文,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课下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课文。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梁国杨氏(sìshì)之子九岁,甚(shènshèng)聪惠。

孔君平诣(zhǐ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wéiwèi)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yīngyìng)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qíng)。

二、比一比,再组词。

梁()惠()诣()乃()禽()

粱()慧()指()奶()离()

三、解释画线词语的意思。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氏:

(2)甚:

(3)惠:

(4)诣:

(5)乃:

(6)设:

(7)曰:

(8)未:

(9)闻:

【答案】

一、shìshènyìwèiyìngqín

二、梁国高粱;实惠智慧;造诣手指;乃是奶奶;家禽离开

三、

(1)氏:

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2)甚:

很,非常。

(3)惠:

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4)诣:

拜访,拜见。

(5)乃:

就;于是。

(6)设:

摆放,摆设。

(7)曰:

说。

(8)未:

没有。

(9)闻:

听说。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3.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5.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3)分钟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名多个学生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2.谈话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杨氏之子》。

检查朗读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

新课

教学

(27)分钟

二、再读课文,了解意思

1.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2.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和补充修改,试着在小组内统一说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出示课件2】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1)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①杨氏子是我国古代梁国的,他的年龄只有九岁,比我们大家还要小。

(板书:

杨氏子)

②“聪”的意思是——聪明,“惠”是通假字,通“慧”,“惠”的意思是——智慧。

③“甚”是“非常”的意思。

“甚聪惠”的意思是很聪明,非常聪明。

(2)你是怎样读懂上面词语的意思的?

(看注释)

(3)你认为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用得好?

(甚)为什么?

(一个“甚”字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吗?

(学生自由发言。

(5)指导朗读:

读出杨氏子的聪明,读出内心对杨氏之子的喜爱。

(6)教师小结: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

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出示课件7】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故事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物是谁?

(板书:

孔君平)知道孔君平是谁吗?

(孔子第26代后人,晋朝人,孔坦(285-335),字君平,居会稽。

任世子文学,后补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任吴郡太守,后迁尚书,疾笃未任。

累迁廷尉(掌管刑法),所以也称孔廷尉。

晋元帝年间,建议申明贡举之制,崇修学校。

死赠光禄勋,谥“简”。

(2)孔君平来干什么呀?

(孔君平来拜见小孩的父亲)“诣”是什么意思?

(拜见。

(3)“乃”是什么意思?

(就,于是。

)“其”是什么意思?

(他,指杨氏子。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5)从这句话中你读明白了什么?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

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君平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

可见,孔君平与孩子很熟。

(6)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4】

为设果,果有杨梅。

(1)“设”是什么意思?

(端来,摆上。

)谁为谁“设果”?

(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

)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父亲的老朋友来了,恰巧父亲又不在家,那杨氏子热情招待客人,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

(2)孩子端出多少水果?

(多种。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果有杨梅。

(3)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4)读一读,读出杨氏之子的可爱,读出对热情好客的杨氏子的赞扬。

【出示课件5】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谈话过渡:

此时,孔君平和大家一样,对这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心生喜爱之情。

现在又见“果有杨梅”,于是——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理解词语“曰”是什么意思?

(说。

)“此”是什么意思?

(这,这里指杨梅。

)“应声”是什么意思?

(马上回答。

)“未闻”是什么意思?

(没听说过。

)“夫子”是什么意思?

(旧时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这里指孔君平。

(3)句子中的“家禽”是什么意思?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4)他们之间在说些什么呢?

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

“我从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

(5)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

你能听出孔君平的话外之音吗?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

“这是你家的水果。

”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

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

)(板书:

杨梅杨家果)

(6)孩子应声答道:

“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你能说说孩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吗?

【出示课件6】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

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板书:

孔雀——孔家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