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主管优质管理实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00771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7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产主管优质管理实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生产主管优质管理实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生产主管优质管理实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生产主管优质管理实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生产主管优质管理实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产主管优质管理实务.docx

《生产主管优质管理实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主管优质管理实务.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产主管优质管理实务.docx

生产主管优质管理实务

第一讲何谓管理(上)

 

生产并不只局限在制造业或者工厂。

事实上,一切有投入、产出的工作,都可以叫做生产,像金融业、物流业、交通,或者一般的政府机构,都有某种有形的或无形的产出。

生产效率的改善,有赖于优质管理,而优质管理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有竞争优势的管理。

 

何谓现场

 

一个优质的管理,严格地说起来,应该掌控三个现场,即第一、第二和第三现场。

 

1.第一、第二和第三现场的区域划分

→第一现场:

本身工作的场所

→第二现场:

问题发生的场所

→第三现场:

解决问题的场所

 

2.何谓“三现三直”

简单地说,“三现三直”就是有效解决问题和提升管理的简易做法。

→“现”指的是现场,即上述三个现场;

→“直”是当机立断,直接果断地下对策。

合并在一起的意思就是,遇到问题时,反复不断地到现场察看,根据结果,直接果断地给出相应的对策。

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最终把问题根本解决掉。

 

管理的定义:

透过众人把事情做好(上)

 

管理学大师彼得·杜鲁克认为,管理就是透过众人把事情做好。

这句话讲得非常简单,但是将这句话解释透彻之后就会发现,所有的管理精神就蕴含其中。

 

1.“透过”的方法:

组织、制度、规章、标准、判例、默契

任何人到企业来,都必须融入这个企业文化,不能违反企业的政策和利益。

管理者代表企业,“透过”正常合法的渠道进行管理工作。

管理者不能为所欲为,不能为了个人私利,去违反企业或其他部门的利益,更不能违反法律。

“透过”代表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管理者必须是整个团队里的一分子,而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单兵。

具体而言,管理者可以“透过”的方法包括:

→组织

→制度

→规章

→标准

→判例

→默契

 

2.众人的界定:

普通人、正常人、人即人才

众人就是普通人。

实际上,任何主管的下属不可能都是工作能力极强,没有缺点的“超人”。

而主管的责任就是依靠管理的力量,整合这些普通人,通过分工合作、分层负责、适才适任,让他们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3.“把”的控制:

状况了解、进度掌控、变化处理、预防对策

“把”就是控制。

但要谈到“充分掌控”却并不容易,很多时候自己觉得已经全然掌握,实际上自己的工作却有可能已经失控。

【案例1】

“失控”的管理

有人问一个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他们公司有多少人,这个经理说六千多;继续细究,他说六千七百多;再问到底多少,该经理说因为人进人出根本不可能搞清楚。

这是经理不称职的表现,但毋庸置疑的是,这种管理失控的现象是普遍的。

对公司的生产管理实现“充分掌控”,就需要对自己主管范围内的情况,做到状况了解,随时掌握进度,针对变化及时处理,并提出预防对策。

这需要管理者不断发现改善空间,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工作已经“止于至善”。

 

【案例2】

生产顾问的聘请

某集团的总经理、董事长都是职业经理人。

该集团总裁命令这些人讨论是不是另外聘请一个生产顾问,这些人认为,他们现在做得还可以,暂时不需要顾问。

总裁的举动出人意料,他向所有人深深一鞠躬,说:

“各位董事长、总经理,如果你们已经止于至善,没有改善空间了,公司将不再聘请你们。

再给你们一分钟讨论,要不要聘请一个生产顾问?

由此可见,对于生产管理是需要不断改进的,管理者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已经“止于至善”,不仅是不思进取和不负责任的表现,更可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4.“事情”的发生:

正常与异常、通案与个案、职务职掌、轻重缓急、有所为有所不为

管理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要分层别类进行管理,简称层别管理。

分层别类包括:

→正常的事和异常的事

通常一个主管要管异常的事,而那些正常的事,就应该让它标准化,让执行者直接依标准执行就行了。

→偶尔发生的事和经常发生的事

偶尔发生的事情,可能一年就发生一两次,以后会不会发生也不知道。

偶尔发生的事,只要注意观察,不让你的整个工作受到严重妨碍,就不需要特别地去处理它。

管理者要针对那些经常发生的事以及有脉络可寻的事情,寻线追踪,把它纳入管理。

→个案和通案

①个案是针对少数人的,个案应该个别处理;

②通案则是与所有人都有关的,应该设立制度来处理。

同理,根据相同的分层概念,还可以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有所为有所不为等进行相应的分类。

 

第二讲 何谓管理(下)

 

管理的定义:

透过众人把事情做好(下)

 

5.“做”就是:

行动!

行动!

再行动!

积极、主动与落实、贯彻

在对管理有了基本的概念之后,就应该开始行动,着力加强本身的行动力和执行力。

行动力来自于持之以恒的毅力,很多人只有三分钟热度,更多人则会在最后打退堂鼓,导致功亏一篑,这都是因为做事没有毅力。

没有毅力的原因在于这些人的信心不够坚定,信心来自于实力;实力来自于经验的积累;经验的积累来自于认真投入工作,反复历练和不断的挑战。

通过不断挑战困难,能够做好别人不肯做、做不好的工作,这就是具备了坚强的行动力和执行力。

 

【案例】

经验和年资的区别

某企业主管30岁左右,却自称有19年的工作经验。

原来他18岁高中毕业就到这家企业任职,做了两年以后去服兵役,两年退伍后又回到这个企业继续工作,总共在这个企业工作了12年。

又因为这个企业每年每天固定加班4小时,所以换算成年资等于19年。

但关键是,年资并不等于经验。

如果一个人对同一个工作做了5年,另一个跟他同样背景、没有经验的人进来,半年后就能做到和他一样的效果,从这个角度讲,这个人就只能说有半年的经验,外加4.5年的年资。

年资只会使人老化,经验才能使人成长。

对于老板而言,需要的是经验丰富的员工,而年资对老板一点价值都没有。

所以说“做”就是行动,没有行动不会有任何管理效果;同时要贯彻、坚持,做出结果来,达到设定的目标才叫“做”。

 

6.怎样算“好”:

达成目标、维持目标、继续进步并符合长期及整体效益

好的标准有三个,分别如下:

→达到目标

人是有目标的动物。

确定生产管理的目标和达到目标,是“好”的最基本条件。

→维持目标

一旦达到目标,就要想办法维持住,不让这个成果轻易又失去。

比如一个业务员,上个月销售业绩冲上去了,这个月掉下来了;一个导购员,上个月拿了第一名,这个月掉到最后一名;一个生产主管,上个月把所有的交期都准时完成了,这个月却是一再落后,这些例子都是目标没有维持。

→继续进步

一个目标达成,并维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就需要提升目标,让自己继续进步。

否则,就证明你已经开始不思进取,开始老化了。

 

现场管理的范围

 

管理的范围包括物、地、时、事、人这五个范畴。

 

1.物

物指的是对企业中具体物件的管理,如资产、机具、物品、档案等等。

 

2.地

这里的“地”并不是仅指地理,而是包括所有和“地”相关的事物,如位置、交通、产地、市场等等。

 

3.时

时主要是指整个企业管理中的时间因素,如进度、期限、流行、大小月、淡旺季等等。

 

4.事

这里的“事”需要做一个狭义的理解,“事”在更多情况下,特指的是公司的政策和标准等,如薪资奖惩、绩效考核、政令发布、标准推行等等。

 

5.人

人即人员的管理,比如士气、向心力、效率和沟通交流。

如何做好人员领导,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发挥出最大的动力和潜能,创造出最大的绩效,后面的课程还要做详细的介绍。

第三讲工作计划(上)

 

管理学大师彼得·杜鲁克曾说:

工作一定要制定工作计划,但是没有一件工作可以完全照计划去做。

工作计划非常重要,但一个真正的计划则是用来参考、应变和调整用的,应用者需要参考计划,针对实际的变化调整出最佳方案,再来行动。

 

不确定因素的困扰

 

管理者在制定工作计划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困扰,如何制定出一套合理的工作计划用来参考、应变和调整呢?

 

1.未卜能先知

这个“未卜先知”并不是要预测一些神秘而又毫无联系的事物,比如预测彩券的号码。

这里所说的“未卜先知”,是指和自己切身相关以及非常习惯的事情。

就这点而言,人们都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而且能够八九不离十。

比如,一个小学生在没有特殊情况下,知道星期一要上课,这就是最简单的“未卜先知”。

在工作计划中要做到“未卜先知”,无非是说和切身相关的事情,例如未来的工作安排、工作进度、工作目标等。

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和足够的经验,每一个普通人都能预料到八九不离十,然后再去制定相对准确的工作计划。

一个好的主管,会留心相关的数据,并能够根据这些数据,参考未来的变化,制定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工作计划。

因此说,所谓未来,其实都在一定的趋势上。

只要没有意外和特别的变化,未来的走势就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2.变化非不定

“未卜先知”并不能考虑到所有的意外和变化,譬如说万一天气不好,万一有人请假,万一机器故障,万一物料没有按期到,万一客户临时改单……这些“万一”都会扰乱你的计划。

但这并不是说,这些意外的变化就无法克服。

如果一个主管能够想到以上那么多的“万一”,他就能事前防范,预先做好准备。

上述那些意外变化,实际上管理者和企业会经常碰到,遇到这些情况也都能设法预防。

管理者的职责在于尽量做到有效掌控,只要能想到变数,就能够事先预防和掌控,将各种“意外”变成定数。

只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就一定有办法去合理计划,不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只要它的变化范围不超出我们理解的范围,就都是可以控制的。

 

【案例】

北京的雪

北京会下雪,但雪能下到多大?

有没有可能大雪会把门都挡住了?

依据以往的经验,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可以不予考虑。

下雪是天气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只要不超出我们理解的范围,就在可控制的范围内。

 

3.很难并非无法

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困难,管理者可能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能力去处理这些问题。

其实,很多看似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只要肯用心去想办法,都能够找到达成目标的方法。

概括起来就是“法由心生”。

管理者只要用心投入工作,想要解决问题,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俗话说:

“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理由。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假设与突破

管理者的思虑是有限的,很多情况下不可能把所有的情况都设想到。

对此,管理者可以用假设的方法,比如假设有人请假,假设天气变化等……只要有一个假设,就能有一个对策。

若发生了假设中的情况,管理者就可以照设计好的对策去应对;若没有发生,管理者也可以做到胸有成竹,没有后顾之忧。

 

执行无力与无效透析(上)

 

制定好工作计划后,就要执行这个计划。

前面谈到,计划的目的是参考、应变、调整。

所以,计划绝对不是僵硬的执行,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应变。

除此之外,工作计划的执行,还有一些执行无力的情况。

比如下面这几种:

 

1.职卑权低

有的管理者认为,自己的职位低、权力小,根本无法执行领导的工作计划。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一个正常的工作计划,是在岗位职责内的计划,超出岗位职责的工作计划,当然没有权力去执行。

例如,一个领班制定的就是领班的计划;一个科长制定的就是科长的计划;一个经理制定的就是经理的计划;一个厂长制定的就是厂长的计划。

如果一个领班制定的是厂长的计划,他当然没办法执行。

所以说,如果工作计划不超出自己的岗位职责,作为管理者就有足够的权力去执行这个计划,而不会超出权限。

制度赋予每一个人在他岗位职责内执行工作的权力,所以“职卑权低”并不能成为执行无力的原因,关键在于要制定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计划。

 

2.各单位不配合

有的管理者认为,一些工作计划在执行的时候,因为牵涉到很多单位,需要各单位的配合,而各单位都不配合,才导致工作计划难以执行。

这种分工协作中的不协调当然是个问题,但管理者若要求其他各单位配合,就要先符合两个要件:

→管理者要向各单位提出跟你配合的要求;

→当其他单位提出要求你配合的时候,你也理当配合。

倘若其他单位并未接到管理者要求配合的要求,或者在其他单位要求配合的时候该管理者予以拒绝,则这种“其他单位不配合”的理由就完全是一个借口。

 

3.大家一起来

有的管理者害怕承担责任,因此在执行工作计划之前,就要求大家一起来分摊责任。

一个计划还没有执行,就想到失败之后要分摊责任,这叫未战先败,这样做当然不会成功。

“大家一起来工作”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责任要由工作计划的主持人来承担。

计划主持人对公司、对企业负有完全、唯一的责任,而其他人只对这个计划主持人负责。

一个计划如果由一个人来负全部责任,成功率就会很高;如果有很多人来分摊责任,这个计划往往容易失败。

 

4.本末先后与轻重缓急

管理者经常以自己工作很多或者现在很忙作为计划不能执行,工作没有达标,绩效不能增长的原因。

但这往往是借口,对此可以用时间管理的方法去解决。

→一个好的时间管理应该做到五件事

①把所有的工作分门别类,按照轻重缓急的优先顺序进行排列

②消除不必要的工作

③例行工作标准化

管理者可以把一些已经常态的、规范的、有标准的工作进行标准化。

 

【案例】

95%的浪费

有专家通过研究发现,一个人做一件事情,真正做的时间只有5%,有95%的时间是在犹豫做不做,或者在考虑如何做,可以说这95%的时间都浪费了。

如果把例行工作标准化,能节省相当多的时间。

④做好工作安排,消除不均衡损失

在工作中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工作安排不恰当而导致有些人在正常工作时间内没事情可做,反而在非工作时间需要加班,这叫工作不均衡。

工作不均衡的损失可以通过较好的工作安排来解决。

 

【案例】

不均衡的工作

很多企业的员工早上来没事情做,下午只需要慢慢做,晚上却需要再加班两个小时才能完成任务,而他真正忙的时间也许只有这两个小时。

实际上,他们是为了这两个小时加班而浪费了整个白天的正常工作时间。

如果做好工作安排,让工作时间均衡,其实不加班也能做好事情,而且效率会更高。

⑤提升工作效率

如果方法得当,通常可以有3~20倍效率的提升。

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在以后的课程中会有详细的介绍。

第四讲 工作计划(下)

 

 

 

执行无力与无效透析(下)

 

→工作的六大类区分

时间管理的重要步骤在于将自己的工作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分类,一般可以分为六类:

①重且急

†“重要”的工作是指,如果你不做这个工作会严重妨碍整个计划的进程;

†“急”代表时效,即要求一定要在某个时间之前完成。

重且急的工作应该优先考虑,但这类工作通常只占所有工作的5%。

②轻但急

不重要但是急迫的事情,虽然是小事,但必须在时效内完成。

这类工作大概占所有工作的10%。

重且急和轻但急的事情都是时间管理的重点工作。

 

【案例】

买飞机票

对于企业而言,买一张飞机票是小事,但如果没有按期买到,很可能第二天的一个重要论坛或者交易会就不能参加,可能影响整个企业的前途。

即便是小事,但因为它有急迫性,所以在时间管理中仍会是重点工作。

③例行工作

例行工作是大量的,企业每时每刻都在做,所以要将例行工作标准化,让所有人照着标准都能做。

例行工作标准化,是决定企业能不能做大做久的基本条件,也是时间管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案例】

例行工作中没有“非他不可”的人

企业中有很多日常需要完成的例行工作,但这些工作都是有标准的。

工作人员,包括代替工作的新人,只要严格地按照标准去做,就能够顺利完成。

公司的例行工作中没有“非他不可”的人。

④重但缓

这是指重要但是不急的事情。

例如有的事很重要,但是未来3年都不需要考虑,未来5年可能都不会实施,这样的事暂时不要做,也不需要排列计划,等到事情变成一种重且急的状态时再去做也不迟。

 

【案例】

结婚计划

如果5年后才会结婚,那么即便结婚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无需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想到“我要结婚”,从此心神不宁、无心工作。

完全可以等到1年内就要结婚了,再安排年度计划,3个月内做出反应,1周内开始执行。

⑤轻且缓

不重要也不急迫的事情,不要做。

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把时间放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做得再多也没有用,甚至可能影响其他重要且急迫事情的完成。

 

【案例】

工作并非做得越多越好

每个人都有惰性,有的人选择工作的习惯是:

工作挑轻松的做、问题挑简单的解决。

这些简单的事情往往是做了可以,不做也没关系。

这个人很可能做了几十件事,自己觉得很有成就,但却没有安排时间做该做的事,等到一切都来不及了,再来抱怨时间不够。

这其实是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

⑥无效工作

无效工作是指做的工作不但无效,而且会妨碍其他工作的工作。

这部分工作是不能做的。

这类工作可以分为四类:

†过度生理需求

每个人都有生理需求,例如喝水、上卫生间、吃饭,这都很正常。

但在企业中,一个员工过度的生理需求不但和企业的生产效率相悖,更是这个员工工作消极的表现。

 

【案例】

某企业有一个员工,他每小时上卫生间一次,每次进去都蹲40分钟,带茶、带报纸进去;为了要“灵感”,他每隔一小时要到办公室外面抽2支烟;抽完烟口渴,再泡杯茶;茶喝多了就尿多,继续上卫生间……这样的工作当然不会有效率。

而老板碰到这样消极怠工的员工自然要开除他。

†善后救火工作

善后救火工作是指自己或别人做不好的事情,需要在事后进行补救。

但这种工作只能当成一种意外,如果经常发生,那就是不正常的。

应该从一开始就把它做好,如果总是要做善后补救,只能证明这个工作应该改善和消除。

 

【案例】

经常“救火”的厂长

某管理学家曾经碰到过一个厂长,这个厂长得意地说,自己什么都懂,厂里经常出现的善后补救工作都是自己来做。

那个管理学家说:

这是耻辱!

一个厂长应该事先就安排好生产,而不是在生产出现问题后再去“救火”。

产品坏了要返工、机器故障去抢修、物料没来去催料,这都不是最理想的。

应该从工作一开始就安排好,生产合格的产品、做好机器的保养、确保物料的顺利供应,这才是一个厂长应该做的。

†重复工作

因为不相信其他人,就找多个人去做同一件事情;或者因为不相信工作人员的办事能力,而在后面安排很多主管审核他。

这两种情况都可能造成重复工作。

重复工作即意味着不必要的工作,尽量减少重复工作本身就是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方法。

管理就是对有问题的事情集中火力,对没有问题的事情简化管理,这就是管理的精髓。

 

【案例1】

供应商的免检免验

某企业的供应商连续一年来纪律良好,从来没有质量不良记录和数量短少记录,也没有交期延误记录。

在这种情况下,该企业就可以给予供应商免检的待遇。

如果能做到80%的供应商免检免验,而只针对20%可能有问题的供应商集中火力去验去检,检验的效果就会好得多。

 

【案例2】

电脑审核签单

在企业中,没有问题的单可以不签,有问题的单才签。

如果系统正确,能够保证从电脑自动打出来的单是没有问题的,就可以不签。

主管只针对没有经过计算机审核的单来签,由此主管的签单可能只有以前的5%甚至1%,工作量就会大大降低。

†可授权的工作

部属能够做的工作,主管没有必要再去做那些事情。

领导的最大职责是组织部属完成好工作任务。

事事亲历亲为,只能表明自己组织不当。

 

【案例】

亲历亲为的厂长

一个厂长看到厂里的通道被木箱堵塞了,就弯腰去搬,旁边一个科长看到了,就指挥厂长搬。

厂长搬得还挺高兴,说他从基层干起,搬习惯了,每天不搬几十箱,身体觉得不舒坦……

实际上,厂长应该做的是制定好规则,明确责任。

通道堵塞,就要找到相关的负责人问明白为什么这条通道上有木箱挡道,然后想办法解决,而绝不是每次都自己来搬木箱。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首先要消除这些无效工作,其次要把例行工作标准化,然后集中火力做重要且急迫的事情和虽不重要但急迫的事情,最后再把工作安排好,这样就能提升工作效率。

主管的作用在于提升一个单位或者一个部门的绩效。

倘若每天都在做固定的工作,就无法提升和改善绩效。

所以一个胜任的主管应该有80%的时间进行思考、研究、计划和改善。

 

【自检2-1】

时间管理对工作的六个划分中,应该集中精力做哪两件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参考答案2-1

 

落实5W2H

 

如何制定工作计划?

这里有一个非常简单、好用的工具,叫5W2H,这5个W和2个H分别是What、Who、When、Where、Why和How、Howmuch,下面对它们做一个详细地介绍。

 

1.What:

做什么,目的

What,意思是计划做什么事、做这些事情的目的是什么。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所做事情的目的。

目的既包括要完成的事情的结果,也包含着一种挑战的意思,即这个结果应该让自己有所进步。

 

【案例】

饮食的目的

饮食的目的何在?

人吃东西是为了生存,但企业做饮食却是为了盈利。

不搞清楚这一点,企业不可能生存。

如果不订立一个可以挑战的目标,企业相对于其他的竞争者而言也不可能有什么优势,那么企业就永远不可能做大。

 

2.Who:

唯一主办者,协办者,相关者

Who指的是计划中谁是唯一主办者,谁是协办者,谁是相关者。

→唯一主办者

计划中只能有一个对这个事情负全部责任的人,叫做唯一主办者。

如前所述,一个计划只能由一个人承担责任,否则可能造成大家都推卸责任,而导致计划的失败。

→协办者

计划中除唯一主办者之外,协助主办者执行这个计划的人叫做协办者。

→利害关系者

和计划有利益上的联系,能够影响企业成败的人,叫做利害关系者。

很多计划胎死腹中,原因就在于利害关系者的反对。

一个好的计划执行者必须考虑利害关系者的感受,让他们支持这个计划,或者不反对这个计划。

 

3.When:

开始时间,进度,完成期限

When是指时间管理,前面已经有过表述,这里强调的是时间的准确性。

要讲清楚准确的时间,并得到承诺,切不可模糊。

 

【案例1】

某些人的时间观念

一些人的时间观念让人难以理解,他可以不顾生命穿越快车道,只为了省20秒时间;穿越之后却可能站在路边聊天,闲聊两小时没事做。

最后发现他抢来的20秒时间被他在路边闲聊浪费掉了。

 

【案例2】

“马上办”

一个主管答应另一个人:

“我马上把这个事情办好。

”这个人等了3天那个主管还没办。

这个人问:

“你怎么还没办啊?

”他说“我要把手上的事情做完了才能马上办那件事……”

可见,在没有承诺确定时间的情况下,时间是灰色的、模糊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难正确地把握“马上办”的概念。

在时间管理上,对一个人先讲清楚具体时间要求,然后再要求承诺,一般这个工作都能如期完成。

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一个计划的开始时间和完成期限都要讲清楚,并且时间越准确越好。

如果中间时间很长,可以按照小时、天数等提出一个进度,以便检查时有所遵循。

这样,即便有点误差也还可以补救,而不至于等两个月后发现延误再补救也来不及了。

 

4.Where:

环境分析、市场调查、通路选择

Where是空间管理,所有的管理一定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市场、通路等空间因素而因地制宜,尤其是地区间如果存在不同的需求,一定要经过调整,不能僵硬地套用。

由于各个地方的差别很大,所以一种管理方法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而应该因地制宜。

例如,北京的城市管理非常好的部分,可能也适用于上海;但是如果全部照搬,最后很可能会失败。

 

5.Why:

替代案(预备案),最佳提案

Why是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采用所拟定的方案。

→这个方案是现在所用的最好的方法吗

一个好的计划制定者需要不断考虑,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方法,绝对不能满足现状。

→这个方案有备案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