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揭开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之谜.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99348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析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揭开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之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探析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揭开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之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探析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揭开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之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探析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揭开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之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探析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揭开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之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探析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揭开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之谜.docx

《探析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揭开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之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析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揭开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之谜.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探析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揭开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之谜.docx

探析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揭开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之谜

探析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揭开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之谜

探析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揭开科

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之谜探析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

揭开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之谜

卓武扬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重庆400031)

【摘要】科学技术不能直接创造价值,但它可以在一定历史时期间接影响价值创造.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缘干

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

一定时期内使部分劳动复杂化进而产生"绝对"超额剩余价值,使不同部门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实现程度不等,进而产生"相对"超额剩余价值.

【关键词】科学技术;价值创造;超额剩余价值;源泉

【中图分类号】F032;F0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06)08

—0010—03

"科学技术创造价值"观点评析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科技进步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显着.不少先进企业由于优等的物化劳动的采用,出现了自动化的生产方式,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数量大大减少,许多知识型企业甚至出现了"无人车间","无人工厂",这些大量采用先进技术设备的企业,在直接劳动耗费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却生产出以计数的庞大物质财富.对于这种现象,有人难以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正确,合理的理解和解释,因而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劳动价值论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失效了,应该以"知识价值论"取而代之:

知识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价值,而且这种创造作用越来越重要;知识直接创造价值,知识技术不仅是创造新的物质财富的巨大源泉,而且也是创造新的

价值的源泉.西方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经说过:

"在信息经济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劳动价值论诞生于工业经济初期,必须被新的知识价值论所取代."这类观点也深深地影响了我国的学术界.例如谷书堂等人提出,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同样创造价值."据西方发达国家统计,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技术因素的贡献率已达60%一80%,而另一方面,生产中所耗费的活劳动相对减少.其主要原因在于科技劳动作为因社会分工而分离出来的社会总生产劳动的一部分,科学技术作为高智能的劳动成果被利用到直接生产过程,就不仅可以把自身的价值生产出来,而且如同活劳动一样还可以创造更多的新价值.因此,科技进步同样创造价值."笔者认为,"知识技术创造价值"这一观点是不科学,不严密的,它片面,狭隘地理解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的确,技术进步和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改变了人们直接参与物质生产劳动的过程,而以生产过程的监督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发生关系,从而在现实中表现为蓝领工人的不断减少和白领工人的不断增多.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看出了这种趋势,他在考察机器大工业的未来时说:

"当工作机不需要人的帮助,就能完成加工原料所必需的一切运动,而只需要人从旁照料时,我们就有了自动机器体系",?

"劳动就会表现为不再象从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对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发生关系…….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旁边."?

不难看出,马克思早就预见了科技进步对生产过程带来的变化.通过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全面,深入地理解和分析,笔者认为,物质源泉不等于价值源泉.物质源泉具有多元性,而价值源泉具有唯一性,即只有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物化劳动本身是价值,但不能创造价值;科学知识,技术工艺本身是人类劳动的成果,能在物质财富的创造中直接发挥巨大的作用,但自身

不能直接地实现价值创造.在这里,在对劳动价值论的正确理解和深入研究中,有两个逻辑关系需要理清:

首先,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不等于劳动也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在完成劳动价值论的时候,就欣然采纳了配第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并一直坚持.他明确指出了"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

认清了这点我们就可以说,劳动价值论同自动设备生产大量使用价值这一经济现象毫不矛盾.事实上,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中,劳动,自然禀赋,资本,技术对物质生产的贡献虽然不同,但都是不可忽视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的贡献大小有所不同.在当代,科学技术取代了资本,成为物质生产的最主要的增长源泉,是创造使用价值和物质财富的最关键因素.其次,知识技术创造使用价值并不意味着知识技术就能创造价值.用哲学的逻辑论来推理可以轻易得出: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一价值量=商品中劳动量一价值量增加=人类活劳动量增加.所以,唯【收稿日期】2005—04—08

?

奈斯比特:

《大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5,16页.?

傅军胜:

《全国劳动价值论研讨会综述》,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马盼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四十六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18页.

?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作者简介】卓武扬(1975一),男,四川人,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

法经济学.

1O

有劳动量增加才能实现价值增量,只有人类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对于如何将知识技术创造巨大物质财富同价值的产生和创造统一起来,如何正确看待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地位

和作用,下文中将有详述,即科学理论,知识技术作为人类过去高智能劳动的成果,是通过对当前直接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产生价值创造功能的"增倍"或"扩张"效应,或者通过在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中实现了"后续价值创造"的功能,从而对价值创造过程发挥重要的影响.特别地,科学技术对价值创造的影响,也是通过其对劳动生产率,物质产品生产效率的影响,在特定历史时期一个社会生产内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应用不同水平的科学技术,从而实现了数量不等的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体现出来的.就不同历史时期的全部社会生产整体而言,只要社会劳动时间总量一定,无论科学技术怎样进步都不能影响价值总量的创造,而只影响物质财富的生产或者说使用价值量的创造.这是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范畴出发进行分析研究,由马克思对价值定义的逻辑前提所决定的.

事实上,劳动生产率与价值的反比关系,已经说明了这个道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减少,单位产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减少.劳动生产率提高正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目的和必然结果,它一方面导致单位产品价值量减少,另一方面又使产品总量增加,其最终效果就是没有直接影响价值总量.

二,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

根据马克思对价值是人类活劳动凝结的定义,价值量是用劳动时间来衡量的,因此,只有人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科学技术进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但不能直接创造价值.也就是说,科学技术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巨大源泉,但不是价值创造的直接源泉,它只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间接地影响价值创造.这个结论乍看起来有些矛盾,下面就此进行深入的解析.

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科学技术间接影响价值创造,也可以按历史时期进行区分.就历史的长期来看,科学技术要影响价值

的创造,由只有通过影响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劳动来完成.价值量正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科学技术无法直接影响人们劳动的时间长短,却可以通过影响人们劳动复杂的程度,使一定的复杂劳动时间量,可以变成倍加或自乘的简单劳动时间量.马克思说:

"各种劳动化为当作它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因而在他们看来,似乎是由习惯决定的."所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表现为倍加的简单劳动".?

既然决定价值的是简单劳动时问,那么,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时间,就可以倍加或自乘地创造价值量.从这个层面上看,科学技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可以影响价值创造.

但这只是表象,深入分析就会发现真相.单位商品价值量也就是简单劳动的平均必要时间,全社会产品价值总量亦即以全社会各行各业简单劳动时间倍加或自乘复杂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只要这个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时间以及复杂劳动自乘比例一

定,价值总量也就一定.设一个社会简单劳动时间总量为L1,复杂劳动时间总量为L2,劳动的复杂系数,亦即复杂劳动换算简单劳动的倍加系数为R,则该社会全部产品价值总量V:

L1+R×L2.由于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关系具有历史性,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区分不是绝对不变的.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8页.?

宋涛:

《政治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3页.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过去的复杂劳动,现在就可能成为简单劳动,也即上段公式中R不会绝对增大.科学技术进步不能直接创造价值,也正缘于此:

科技进步一方面使社会劳动的复杂水平提高了,过去的复杂劳动变成了现在的简单劳动,过去复杂劳动所有的价值创造的"倍加"不复存在,另一方面使单位产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问减少,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在社会价值

总量公式V=L1+R×L2中,科技进步不能直接增加劳动时间L1和L2,而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相对变化使两者之间的倍加关系R不会绝对增大.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即使作用于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劳动,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中也不能直接产生影响.

在历史的短期,或者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科学技术进步对价值创造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社会生产的价值创造总量来看,科学技术改变上一段公式中的R即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倍加关系,即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一

个社会生产部门中,先进技术手段与落后技术手段并存且差距越拉越大,一些先进个体提高了其劳动的复杂程度,使其劳动换算为简单劳动的倍加或自乘系数更大.这些先进个体运用了更高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使一定量的劳动变得更为复杂进而取得了更大的倍加系数R,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时间变成为更多的决定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价值量的创造.对于这些个体来说,这些增加的价值量,正是其进行比社会必要劳动更为复杂的劳动所取得的超额剩余价值,用公式表示为:

M=L1+(R一R)xL2

设社会生产中有产品性质相似的A,B,c三个部门,劳动投入分别为100,50,50.A部门劳动均为简单劳动,令其倍加系数为1;B部门包含90%的简单劳动和10%的复杂系数为2的复杂劳动,则全部门劳动平均复杂系数为1.1;c部门为80%的简单劳动和20%的复杂系数为2.5的复杂劳动,则全部门劳动平均复杂系数为1.3.设简单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为1:

1,则根据复杂劳动换算为简单劳动的倍加系数,B部门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为1:

1.1,C部门为1:

1.3.

图表1—1

部门劳动投入劳动复杂系数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剩余价值创造A部门l00ll:

ll00

B部门501.1l:

1.155

c部门50}3l:

}365

全社会合计2001.1l:

1.122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C部门开始在技术应用水平上成长,部门劳动复杂程度提高,变为70%的简单劳动,20%复杂系数为2.5的复杂劳动,10%复杂系数为3的复杂劳动,则全部门劳动平均复杂系数为1.5,剩余价值率为150%.三部门的劳动投入量不变.有下表:

图表1—2

部门劳动投入劳动复杂系数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剩余价值剖造A部门l00llllO0

B部门50ill:

if55

c部门50l5l:

l575

全社会合计2001.15l:

ll5230

与表1—1相比,部门c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复杂度的提高,复杂劳动换算为简单劳动的倍加系数增大,创造剩余价值

的能力提高,全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量较以前多了10.这里多出的l0的剩余价值量,就是由于C部门技术进步和劳动复杂度提高而新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我们可以称之为"绝对"超额剩余价值.

另一个方面,从一个社会生产内部不同部门,不同个体相比较来看,在一定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企业"市场价值"量的实现有影响,使应用了先进科技的部门和企业通过攫取相对的超额剩余价值的方式增加价值量的创造,而落后部门通过损失或浪费价值的方式减少价值量的创造.事实上,先进技术部门价值创造量的增加是通过这样一个机

理来实现的:

马克思指出,市场价值不仅由生产产品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且还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部门问的按比例分配"所影响."如果某种商品的产量超过了当时的社会需要,社会劳动时间的一部分就浪费掉了,这时,这个商品量在市场上代表的社会劳动量就比它实际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小得多".技术落后的产业部门,由于生产门槛低,产量往往大于社会需要.这样,这些部门产品包含的实际社会劳动量就有一部分"被浪费掉了",所实现的市场价值小于实际的个别价值.同理,如果商品产量小于社会的需要量,这个商品在市场上所代表的社会劳动量就比它实际包含的劳动量大.产业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门槛越高,资本自由转人越难,产业在市场上越处于强势.高新技术产业部门,正是因为其生产的技术门槛高,且产品蕴含的先进技术对市场有强烈的渗透和扩散效应,社会对产品的需要量往往大于产量,产品在市场上代表的社会劳动量所实现的市场价值,就比它实际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决定的个别价值大.这一"在市场上代表社会劳动量"大于"实际包含社会劳动量",亦即市场价值大于个别价值的差额,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源于落后技术部门"被浪费掉了"的那部分社会劳动量.

图表1—3

资本剩余价剩余市场平均平均生产产业

利润率价格总额CV值率价值价值利润

A产业部门l005050l00%50l505050%l50B产业部门l007030l6667%50l505050%l50合计200l2080l25%l00300lOO50%300在图表1—3中,设A,B两部门产品性质可比,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相当,劳动复杂程度相似.A部门可变资本为50,绝对剩余价值量为50,剩余价值率为100%;B部门可变资本30,绝对剩余价值量30,绝对剩余价值率也是100%.而且B部门由于资

本有机构成高,生产资料的自动化程度高,单位可变资本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因而30的可变资本还取得了,部分相对剩余价值2O,则B部门剩余价值总量50,剩余价值率I66.67%.两部门产品市场价值总量和单位产品个别价值均相等,不存在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

?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9页.】2

若图表1—3中的B部门开始成长,科技含量和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提高,复杂的脑力劳动比例更大.为了说明和比较的简单化,我们假设B部门产量保持不变,技术进步和劳动复杂化的结果是使产品质量提高.

图表1,4

资本剩余价剩余市场平均平均生产产业

价值利润利润率价格总额cV值率价值

A产业部flOO505080%40l405050%l50B产业部门l007030200%60l605050%l50合计200J2080J25%JOO300JOO50%300在图表1—4中,B部门成长为B部门.B部门的市场价值总量增长为160,剩余价值总量增长为60.与图表1—3相比,除了30的绝对剩余价值,20的相对剩余价值外,B产业部门还由于产出水平的增加而获得了10的超额剩余价值.这里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忽略对"绝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考察)是源于B部门的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提高,刺激和拉动社会需要量并使之大于产量,B部门产品在市场上代表的社会劳动量就比它实际包含的劳动量大,以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的形式攫取了原本应该属于A部门的一部分社会劳动量.B部门的超额剩余价值10,正是来自于A部门"被浪费掉了"的那一部分社会劳动时间.这个被某些部门损失掉而4被另一些部门获得的相对意义上的超额剩余价值,我们可以称之为"相对"超额剩余价值.

综上所述,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或历史条件下,科学技术一方面通过使个别生产者劳动的复杂程度提高,一定量的劳动变成为更多的社会必要劳动,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量.这个由复杂劳动创造的更多的价值量正是"绝对"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之一,它直接增加全社会的价值总量.另一方面,科学技术通过对不同部门,不同生产者产品供求的影响,进而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层面上,使不同部门,不同生产者劳动产品在市场上的价值实现程度不等,使供不应求的先进部门攫取了落后部门的一部分价值,这是超额剩余价值来源之二.这个"相对"超额剩余价值不直接增加全社会价值总量,只是价值量在不同部门间的分配.科学技术在特定历史时期影响价值创造之谜,正是缘于它"生产"了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0.

【2】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5.【3】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奈斯比特.大趋势[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5】金庸.天龙八部[M】.广州:

花城出版社,1999.[6】傅军胜.全国劳动价值论研讨会综述[J】_中国社会科学,1995,(5).

(责任编辑:

X校对:

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