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习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95465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习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习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习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习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习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习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docx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习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习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习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docx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习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练习

一.课内阅读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

“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现在,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

“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

你们站出来!

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

“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1.这几段文字主要写了闻一多哪些方面的“说”和“做”?

2.解释下列词语。

(1)迥乎不同:

(2)一反既往:

3.“你们站出来!

你们站出来!

”和“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体现了闻一多什么特点?

4.“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体现了闻一多什么精神?

5.“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请问闻一多先生“巨”在何处?

“高”在哪里?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

“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现在,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

“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

你们站出来!

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

“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1.你认为“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一句中“深刻印象”指的是什么?

2.请你谈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中“之”指代什么?

3.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闻一多先生在钻研古代典籍时的情形。

4.你知道“目不窥园”的来历吗?

请你联系课文说说它在这儿的作用。

5.“一月不梳头”出自杜甫诗句“百年深得醉,一月不梳头”,说明杜甫奔波一生,难得在成都草堂有较安定的生活,故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你认为文中用这个典故,有何用意?

6.请你结合课文说说第7、8自然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7.第10自然段“小声说”“声音越来越大”,是指声音的高低吗?

你是怎样理解的?

8.根据你的理解谈谈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哪些主要特点?

有何相同之处?

人格——最高的学位

白岩松

⑴很多年以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向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

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⑵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

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⑶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然而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

⑷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的故事。

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⑸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⑹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但我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

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⑺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里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

我问先生,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

⑻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

是年老病人的状况。

⑼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而这位在80年前的“五四”运动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近80年的岁月而仍未老。

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传统!

⑽冰心的身躯并不强壮,即使年轻时也少有飒爽英姿的模样,然而她这一生却是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稿纸,写成的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

她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背影。

⑾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留下的爱国心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

但在今天,我还想加上一条,这些世纪老人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由我们向后延续?

⑿前几天我在北大听到一个故事,清新而感人。

⒀一批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羡林先生。

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

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⒁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

离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

只是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心中还是太少。

⒂于是,我也更加理解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

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

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最后自然地成为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⒃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的前行。

1.这篇文章叙写了季羡林和冰心两位老人的各一件事,请分别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每句话不超过15个字)

季羡林先生

冰心老人

2.第⑩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冰心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背影”?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3.第⒁段中,写“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是为了衬托                               

4.文章结尾说“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的前行”,请结合第⒂段回答:

这条很长的路指的是怎样的路?

(用原文语句回答)

 

参考答案

一.课外阅读

1.(季羡林先生)为一个年轻学子看行李。

(冰心老人)病魔缠身仍关心年老病人的状况。

(以上回答意思对即可.)

2.冰心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留给我们的是高尚的人格和博大的爱心。

(意思对即可)

3.季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

4.先成为—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个优秀的新闻人,最后自然地成为—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1.研究古代文学的目的和不畏艰辛的精神。

2.古代典籍

3.废寝忘食

4.《汉书·董仲书传》中写董仲舒因专心致志学习,“三年不窥园”。

这里用来形容闻一多先生钻研文化宝藏精神的惊人的毅力。

5.反衬闻一多先生钻研古籍时孜孜以求,日夜不懈的精神。

6.第7自然段总结上文,第8自然段开启下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7.不是,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学者、民主战士,开始他仅仅为一名进步知识分子不满于反动派的统治。

后来逐渐成为一名民主战士。

从小声到大声,反映了其思想的转变过程。

8.前期:

专心于钻研,“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后期:

“说”了“做”。

共同点:

对于认准了的事情勇往直前,不懈追求,决不中途倒退。

1.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

2.

(1)形容相差很远。

(2)改变过去一贯的做法。

3.义正辞严,声震天地,蔑视敌人。

4.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5.“巨”在一切为国为民上,“高”在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