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申论重点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92141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考申论重点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国考申论重点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国考申论重点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国考申论重点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国考申论重点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考申论重点解析.docx

《国考申论重点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考申论重点解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考申论重点解析.docx

国考申论重点解析

2019年国考申论重点解析

专题1:

严格耕地保护政策背景:

我国是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在相当长的时期,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的基本趋势难以改变。

加强土地管理,坚守耕地红线,事关我国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事关我国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国家制定了18亿亩耕地红线的高压线,尽管如此,我们也发现一些市、县政府默许、纵容乃至在背后操纵违法违规用地,未批先用、以租代征,擅自设立和扩大开发区,擅自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违规侵占基本农田,侵害农民土地权益。

坚守耕地红线的任务十分艰巨。

耕地保护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人口增长导致耕地紧缺。

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每年粮食消费要增加50亿公斤左右,但由于耕地资源不增反降,使我国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而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更是雪上加霜。

一方面,全国人口每年以上千万的速度增长。

另一方面,全国耕地资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

人口与耕地一增一减,使我国人地矛盾更加严峻。

二、滥占耕地资源现象严重。

现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靠的是占用大量耕地为代价取得的。

全国上下的开发区热,是耕地流失的一大缺口。

全国乱设开发区,多则占地上百公顷以上,甚至几十平方千米,少则也有几公顷左右,大部分分布在沿江、沿海、沿湖、城郊和农村水陆交通便捷的地区。

由于城镇化加快、生态退耕以及部分地方违法违规乱占滥用耕地等原因,导致土地违法案件数量和涉及的违法用地面积出现反弹。

城市无限制地外延扩展,盲目开发建设,占有了大量耕地。

部分单位和企业宽打宽用,征而不用,浪费土地。

耕地侵占具有行政行为特征。

作为耕地直接管理者的地方政府,更是没能承担起保护耕地的责任,相反,违法占用耕地带有浓厚的地方政府行为色彩,当地政府的行政行为是耕地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不少地方政府为求发展,大搞规划,随意圈地,建立各种名目的开发园区,在有些城镇,动则圈地几十平方公里,但经济实力又远远没有达到,形成开而不发成片晒太阳的开发区。

三、地方政府耕地保护意识不强。

目前有不少政府领导干部存在着城市越大越好的观念,把扩大面积作为城镇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有些领导干部则把出让土地当成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错误理解和片面强调以地生财;还有一些领导干部片面追求所谓的个人政绩,不惜以浪费和破坏土地资源来换取在任期内经济的高速增长。

他们对于耕地保护在实现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口头上讲得多,行动上落实少,甚至非法干预对土地的执法工作,给耕地保护执法制造了障碍。

严格耕地保护重要意义:

一、保持18亿亩耕地,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综合考虑提高粮食单产和耕地复种指数及粮经比等因素,要实现我国粮食基本自给的目标,必须保有18亿亩耕地,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是一个不能再少的数字。

二、保持18亿亩耕地,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

土地不仅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还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我们必须严格土地监管,维护农民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保持18亿亩耕地,关系到长远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就是要保持当代人的需要和子孙后代生活前景之间的平衡。

耕地资源是历代人开发保留下来的,也应该世代传承下去,不能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

18亿亩耕地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

严格耕地保护的对策:

一、增强保护耕地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耕地是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根本。

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耕地保护问题上,要立足于全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立足于国家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耕地保护的目标绝不能动摇。

二、要落实坚守红线、严格监管的责任。

发展是硬道理,保护耕地也是硬道理。

要落实中央关于土地调控的宏观政策,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严肃性,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占用土地的行为。

要科学编制一个既保护耕地又保障发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防止借规划修编减少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的倾向。

三、坚持节流与开源并举。

我国城镇和农村建设用地的潜力很大,保障发展的国土空间潜力也很大。

建设用地当中闲置土地、空闲土地、批而未供土地大约有400万亩,我们国家还有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废弃地2亿亩,未利用地39亿亩。

各项建设尽量不要去占耕地,必须占的就要少占,能用劣地的不要去用好地,占用的土地要高效利用好。

四、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一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布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土地资源。

二是要科学安排城镇建设和相关行业规划的用地规模及标准。

应按照节约集约的原则,优化用地结构,压缩占地规模,控制城市盲目扩张,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

五、拓展城乡建设用地新空间。

鼓励通过整理、复垦和开发补充耕地,提高现有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优先开发利用城市建设用地中空闲、闲置和批而未供的土地。

在尊重农民意愿和民风民俗的前提下,按规划逐步实施迁村并点,治理空心村。

三是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布局,城镇发展尽可能使用未利用地和山坡地,尽量少占耕地。

专题二节约能源资源政策背景:

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要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有各种资源来支撑。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明确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贯彻落实这一战略决策,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但我国在能源资源节约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投资节能的经济效益低使得企业积极性不高。

根据美国的经验,对节能技术开发的投资,企业回报率在20%~30%之间,而社会回报率高达50%。

在目前我国低能源使用成本、排污不收费的现实条件下,企业投入巨资开发节能减排技术似乎没有多大必要。

另一方面,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

国家对企业从事节能技术开发的支持力度,包括资金补助、税收优惠、风险分担机制等,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远远不够;消费政策在推广使用节能产品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节能产品要比不节能产品价格高,在国外,消费者为此多付出的部分,政府会出钱补给消费者,我国却没有这样的政策;此外,技术开发的激励机制也不到位。

节约能源资源重要意义:

一、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的现象相当惊人。

这样,不仅造成资源供求紧张的矛盾日趋尖锐,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环境污染严重,而且还导致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同时助长了不良社会风气。

我国资源对于支撑这样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必须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目前我国水、能源、矿产、耕地四大基础性资源呈现全面紧张局面,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我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

此外,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紧张,石油和煤炭的可采储量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7%和50%,天然气储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

目前,石油消费进口依存度已达到40%,铁矿石的需求量的45%也依靠进口。

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会增加,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还会更加突出。

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特别重视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

三、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

目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已居世界首位,酸雨面积已达到国土面积的40%。

必须通过能源资源节约,尽快改变粗放式的能源使用方式,调整能源结构,缓解生态环境压力。

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国际经验看,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对资源的需求处于一个高速增长时期。

我国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中,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随着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需求将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

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能源资源。

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既是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五、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

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但我们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

近年来,我国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进口越来越多,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2005年我国进口石油占国内消费总量的45%,铁矿石进口量超过国内需求的50%,其他一些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也比较高。

在世界各国把重要资源作为利益争夺的焦点,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过多地进口资源,不仅会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加剧国际市场供求矛盾,还会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影响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对于确保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节约能源资源的对策:

一、推进以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的技术改造。

抓好诸如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强制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降低这些行业的资源消耗水平。

二、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在重点行业、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三、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政策引导。

制定和修订有关促进能源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同时运用财税、价格等政策手段,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形成全社会自觉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加快能源资源价格改革,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作用,健全矿产资源消耗补偿机制。

四、推行节能型消费政策,为企业节能减排添动力。

通过制定实施节能型消费政策,大力倡导节能消费、绿色消费。

扩大实施强制性能效标识管理范围,加强节能产品认证,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同时研究试行强制政府采购节能产品的办法。

五、积极开发资源节约技术。

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综合利用、资源节约、资源替代等先进技术,加强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发水能资源,加快发展核电,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

六、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

广泛开展能源资源节约宣传教育,表彰先进典型,大力倡导节约风尚,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专题三:

中华民族精神背景:

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在该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发展,为该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品格风范和文化传统的总和。

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能够使人心凝聚、精神振奋,使一个民族成为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

尤其在当今世界,民族精神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维护一个民族稳定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延续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

中华民族何以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呢?

其奥秘就是有博大精深、底蕴无穷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力支撑。

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在创造辉煌历史的进程中,依托历史悠久、富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统,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既是源远流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内涵,使民族精神不断吸纳时代精神,使时代精神不断融入民族精神,实现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

这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既珍惜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培育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抗雪灾精神等等。

它们都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升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对于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中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构成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精神动力。

如何理解抗震救灾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重要意义:

一、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再一次得到弘扬和培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其突出表现就是爱祖国与爱人民的高度统一。

党和政府在抗震救灾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一切为民、把人民的生命和利益放在至高无上地位的执政理念。

地震发生不到半小时,胡锦涛总书记就做出重要指示,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

两个小时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飞往灾区,到一线指挥救灾工作。

四川等受灾省份各级党委、政府和中央有关部门紧急行动,抢险救援、医疗卫生、群众生活安置、基础设施抢修、资金物资保障、信息发布等工作有序进行。

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援灾区,给受灾群众送去温暖和爱心。

全中国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紧急行动起来,捐钱、捐物、献血,为抗灾行动出力,为灾区人民解忧。

所有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写照。

二、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再一次得到弘扬和培育。

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充分发挥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组织力量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展示了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整体形象,充分表现了在灾难面前顶天立地的崇高精神境界;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中华儿女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灾难面前的不屈不挠、舍己救人的人间大爱、拯救生命的坚定从容、忠于职守的高度责任、共克时艰的戮力同心等等,都为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三、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的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精神再一次得到弘扬和培育。

民族凝聚力可以化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全国大团结、大协作精神。

汶川大地震带来的灾难现状是残酷的,但全国军民对灾区的火速支援,特别是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团结互助精神却让人温暖、令人赞叹。

正是这种精神,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希望,激励人们擦干眼泪,奋勇前行,用信心去创造美好的新家园。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各路救灾大军面对灾难,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绝不言弃,这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体现。

这次地震给灾区带来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房屋倒塌、交通阻塞、通讯中断,人员死伤惨重,余震接连发生。

就是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参加救援的各路大军,没有被灾难所吓倒,没有被困难所阻挡,为第一时间抵达灾区,为拯救更多的生命,为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交通,为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生活,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经历了种种艰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慷慨赴难的英雄主义气概,这种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展现。

四、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的精神再一次得到弘扬和培育。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民族精神,其要旨就在于以人为本位,尊重人的价值,关注人的生存,重视人的发展。

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只要有一线希望,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我们就要作出百倍努力。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胡锦涛总书记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发出的铿锵有力的话语,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博大情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英雄气概。

当各路救灾大军到达灾区后,首要任务是救人,在集中力量从废墟里抢救被掩埋人员、抢救生还者的同时,组织足够的力量救治伤员、安抚伤员。

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珍视,是人文精神张扬的体现。

同时,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对于受灾群众的安置,也充满了人文关怀。

400多万人的衣食住行,被安排得有条不紊,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这种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注,其实也是人文精神的展现。

同时,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

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也可以说是自盘古开天地以来我们中国第一次为普通百姓设立全国哀悼日,这种对遇难同胞的哀悼,也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和关爱。

怎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动着伟大的事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共同愿望和庄严使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要全民动员。

我们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力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各个行业、各个阶层都要重视并为此努力。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仅是学校等教育部门及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的循循善诱,而应是关乎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全民总动员。

要让13亿中华儿女都清醒地意识到,增强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肩负的历史使命。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要与时俱进。

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要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充实其深刻内涵,以适应时代发展之需要。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抗雪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都是中华儿女弘扬民族精神的英雄壮举,是我们民族的自豪与骄傲,也将给民族精神注入时代新的血液,是激励我们不断向前的精神食粮和动力源泉。

这也要求我们要多研究时势,多结合实际,多以发展的眼光和求实的态度来诠释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而不是教条式的肤浅理解。

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要注重树立先进典型。

充分发挥英雄模范人物的带动、示范作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

我们在实践中要善于发现和推广先进典型,大力宣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使人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