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考试农业知识与实务章节预习笔记最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80976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98 大小:13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经济师考试农业知识与实务章节预习笔记最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中级经济师考试农业知识与实务章节预习笔记最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中级经济师考试农业知识与实务章节预习笔记最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中级经济师考试农业知识与实务章节预习笔记最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中级经济师考试农业知识与实务章节预习笔记最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级经济师考试农业知识与实务章节预习笔记最全.docx

《中级经济师考试农业知识与实务章节预习笔记最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经济师考试农业知识与实务章节预习笔记最全.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级经济师考试农业知识与实务章节预习笔记最全.docx

中级经济师考试农业知识与实务章节预习笔记最全

2011年中级经济师考试农业知识与实务章节预习笔记

第一章 现代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现代农业

 第二节 科技进步与农业科技推广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

 第四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体制

 第一节 农业企业概述

 第二节 农业企业的分类与企业组织形式

 第三节 农业企业组织管理体制

 第四节 企业经营管理机制

 第五节 农业企业的经营形式

第三章 农村财政与金融

 第一节 财政支农与支农政策

 第二节 农村金融

 第三节 保险原理与农业保险

第四章 农产品质量与食物安全

 第一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概述

 第二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第三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第四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第五节 食物安全

 第六节 农业质量标准法律规范

第五章 农产品供求与价格

 第一节 农产品需求

 第二节 农产品供给

 第三节 供求均衡与蛛网理论

 第四节 农产品价格

第六章 项目投资与融资

 第一节 项目投资评估

 第二节 项目的财务评价与比选

 第三节 项目融资

第七章 农村集体经济统计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统计概述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统计实务

第八章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实务

 第一节 流动资产的核算

 第二节 农业资产的核算

 第三节 对外投资的核算

 第四节 固定资产的核算

 第五节 负债的核算

 第六节 所有者权益的核算

 第七节 收入、成本、费用和收益的核算

 第八节 会计报表

第九章 农业企业财务管理

 第一节 农业企业财务管理概述

 第二节 农业企业资金筹措

 第三节农业企业资金投放

 第四节 农业企业利润分配

 第五节 农业企业财务分析

第十章 农业生产经济效果评价

 第一节 经济效果与农业生产经济效果的特点

 第二节农业生产经济效果评价指标

 第三节 农业生产经济效果评价方法

第一章 现代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现代农业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

  所谓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劳动力就业、维护生态环境等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现代管理技术、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其营销为基础,通过市场机制把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由现代知识型农民和现代企业家共同经营的一体化、多功能、高效率与高效益的新型农业。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是物质和能量开放式循环,从农业以外投放大量的能源和物质,因而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世界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的三类道路选择:

第一类,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发展劳动力节约型技术(如农业机械化),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第二类,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如日本和荷兰等,发展土地节约型技术(如精耕细作和作物品种改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第三类,土地、劳动力比较适中的国家,如法国和德国,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并重为主要目标。

  总结国内外现代农业经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有:

  第一,农业技术的先导性:

现代科学技术

  第二,农业要素的集约性:

现代科技、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

  第三,农业功能的多元性:

食品供给、农业环保、农业观光、文化传承

  第四,产业经营的一体性:

生产、科研、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一体化

  第五,农业效益的综合性:

经济效益、生产效益、社会效益

  第六,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三、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特征是商品化(面向国内外市场的高度商品化);方向是持续化(追求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产业化(产供销和贸工农的一体化产业体系)。

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

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

第二,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

良种化、化学化、机械化。

第三,农业生产经营市场化:

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市场化。

第四,流通与消费的现代化:

农产品物流、期货交易。

第五,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化: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第六,农业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

社会协作、专业分工、商品化经营。

  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阶段与主要类型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摸索和起步阶段(1949-1978年)。

1957年,现代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同义语,被首次提出。

第二阶段,基础和展开阶段(1978-2000年)。

第三阶段,攻坚与实质阶段(2001-今)。

  我国现代农业的主要类型包括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精确农业、数字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种源农业和能源农业。

  生态农业是将生态理念运用到农业中的一种新农业,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目标。

  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产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

  精确农业是指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等现代高新技术,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以及实际存在的空间及时间差异性信息,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业”。

  数字农业是指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等现代高新技术,对农作物发育生长、病虫害发生、水肥状况变化以及相应的环境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定期获取信息,建立动态空间多维系统,模拟农业生产过程中种种现象。

  都市农业是指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

  观光农业是指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消遣性农事活动。

  种源农业,是以种养殖业的良种建设工程为核心,通过良种产业化和生产规模化的新兴农业。

  能源农业是有目的地生产生物质能含量大、利用价值高的农作物,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凝结在农作物中的生物质能开发出来,将其转化为可供直接利用的能源。

  五、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存在五方面的问题:

第一,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不足,资金分散。

第二,科技水平落后,人力资本水平不高。

第三,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许多设施陈旧老化。

第四,农业管理体制不健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

第五,要素市场,特别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市场发育不足。

  六、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措施与任务

第二节 科技进步与农业科技推广

  考试内容:

农业科技进步的内涵、特点与内容,农业科技进步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农业科技进步对于农业发展的作用,农业技术推广的内涵和职能,农业技术推广的一般程序,了解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一、农业科技进步的内涵与特点

  农业科技进步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掌握和应用生产效率更高的科学技术,以替代生产效率较低的技术的过程。

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既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即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包括农业经济管理即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狭义的农业技术进步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按技术进化程度的不同分为:

技术进化和技术革命。

技术进化是对原有技术或技术体系的改革创新,例如新品种的育成和使用、施肥方法的改进、灌溉技术改进等;技术革命是技术或技术体系发生质的变革,其结果往往是原有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如杂交水稻技术、转基因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等。

  农业科技进步的特点:

第一,综合性:

涉及多方面领域。

第二,渐进性:

研究周期长,渐进式的技术进步。

第三,区域适应性:

农业科技应用因区域自然条件而不同。

第四,应用的不确定性:

农业科技应用存在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

  二、农业科技进步的内容

  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包括农业技术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和农业经济科学。

农业科技进步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品种改良、作物栽培、畜禽饲养、水产养殖、病虫害防治;第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技术的进步:

农业生产工具、农业基础设施、农用能源;第三,农业管理技术的进步;第四,农业生产者和管理者的技术进步:

劳动技能、管理技能。

  三、农业科技进步的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

  内部动力:

产量目标、质量目标、利润目标、产品竞争力目标

  外部动力:

农村产业结构变革、农业产业化经营、城镇化发展、农业外贸、农业现代化

  四、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农业生产力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因素。

其作用表现在:

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

  五、农业技术推广的内涵与职能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使用试验、示范、宣传等手段,将所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实践转移和扩散,是把农业科学技术这个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是联系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生产技术开发与农业生产实践的桥梁。

  基本职能:

第一,催化职能。

包括传达式推广和教育式推广,前者是简单地把新技术信息简单地从研究者手中传导到潜在的使用者那里;后者不仅包括信息传达,还包括帮助推广对象掌握怎么样使用新技术。

第二,反馈职能。

反馈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信息,利于更好的研究。

  六、农业技术推广的一般程序

  五个阶段:

  第一,选定推广项目:

推广项目主要包括以下来源:

科研成果、引进技术、农民生产经验、推广部门技术改造。

  第二,推广试验:

小区试验、不同地区推广试验。

从科研到生产的关键环节。

  第三,示范:

选择示范田和示范户,直接向农民传授操作方法。

  第四,推广:

通过示范证明该项技术在当地的推广价值后,进行大面积推广。

  第五,反馈和改进研究:

将试验、示范及推广的信息反馈给科研部门。

  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主体(推广组织和技术潜在使用者)、内容(农业新技术的供给和需求)、客体(农业科技成果)。

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条件:

公共部门支持、全国统一化组织、专业化推广人员、推广体系与研究体系的密切联系。

  八、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情况

  我国的农业推广机构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目前已形成了以政府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专群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从省级到绝大部分乡镇都设有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政府系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按专业类型包括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林业和水利技术推广体系等五大体系。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采用的主要是传递服务模式,这种模式在实践中主要表现形式就是项目推广模式。

项目推广是以推广项目的形式来推广技术。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市场机制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发挥了作用,部分农业技术成果开始进入了市场,出现了技术承包型、技术转让型、技术咨询型等多种技术推广模式。

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在稳定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基础上,建设由国家、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协会等办的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从而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中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萌动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二、农业产业化的特征

  与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比较,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农业专业化:

农业企业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农业地区专业化。

第二,经营一体化:

“市场-龙头-基地-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

第三,服务社会化:

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由社会化组织来提供。

第四,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

农户能分享到农产品在加工及销售环节的平均利润。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作用主要有:

第一,有利于农民增收:

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

第二,有利于适应大市场需求:

龙头企业对市场的适应性强。

第三,有利于保障农民权益:

龙头企业、专业协会等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第四,有利于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龙头企业对市场,产品质量提高。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主要有:

第一种,合同制模式(企业+农户):

市场型合同、生产管理型合同、资源提供型合同。

第二种,公司制模式:

农工商综合体,亦即拥有相对独立生产基地的公司企业。

第三种,合作社模式:

分散农户自己组织的组织,代表农民进行市场交易。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包括利益分配机制和运转约束机制。

其中,利益分配机制是核心,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运转约束机制是前提,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农业产业化在本质上是多元主体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进行联合经营。

利益分配机制的实现是通过具体的利益分配方式,包括:

实行按股分红、红利均等;保护价格;利润返还;反租倒包。

这种利益分配机制主要有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利益机制、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运转约束体制有市场约束体制、合同(契约)约束机制、股份合作约束机制、专业承包约束机制。

  五、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

第一,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带动能力增强。

第二,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东中西分工协作,出口型、大宗农产品型和特色型共同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格局。

第三,形成了多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农户”、“批发市场+农户”、“产销一体化公司”等模式。

第四,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是产业组织发育的关键时期。

第四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可持续农业观念的提出。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与环境大会”,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

1988年,粮农组织在荷兰丹波召开国际农业与问题大会,向全球发出了“关于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丹波宣言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是“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战略。

  可持续农业从构想到具体实践。

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把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

1996年,粮农组织罗马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技术和要点,突出了“新的绿色革命”技术,指出包括新品种、化肥、灌溉和农药技术在可持续农业中的意义和作用。

我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源于1981年“中国生态农业”概念的提出。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联合召开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通过了《登博斯宣言》,对可持续农业作了经典定义。

这个定义有四个要点:

第一,“不造成环境退化”,即人类与自然建立一种非对抗关系。

第二,“技术上适当”,生态经济系统得合理化,以最为适用合理的技术为主导。

第三,“经济上可行”,要控制投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避免国家财力和农户财力不支。

第四,“能够被社会接受”,生态环境变化和技术革新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应当控制在社会承受范围之内。

  总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很丰富,虽然迄今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但有三点是获得共识的:

第一,都强调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权益作为换取当今发展的代价。

第二,均认为可持续农业要兼顾经济的、社会的和生态的效益。

第三,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要素。

“软件”是指可持续农业的外部环境,即人们的观念、政策体制等,“硬件”是指技术上的创新。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生态可持续性(基础):

自然过程及生态系统的永续生产力和功能

  社会可持续性(目的):

发展机会的代际平等和代内平等

  经济可持续性(主导):

产量的持续性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严重问题,如下:

农业资源锐减、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多。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联合召开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通过了《登博斯宣言》,对可持续农业发展提出了三个基本目标:

第一,积极增加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粮食持续增产安全目标)。

第二,促进农村综合发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消除农村贫困(农村综合发展脱贫致富目标)。

第三,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目标)。

  六、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

  发达国家的主要模式:

美国的“低外部投入的可持续农业”模式、“高效率可持续农业”模式;德国的“综合农业”发展模式;日本的“环境保全型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法国的“环境保护型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我国的主要模式及现状:

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000多个。

 

第二章 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体制

  第一节 农业企业概述

  一、农业企业的界定

  狭义的农业企业是指实行独立核算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

广义的农业企业是指与农业有关的产前、产中、产后相融合的综合(一体化)经营企业。

总之,农业企业是指在一定地点,集合劳力、土地、设备、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从事经营活动,为社会提供动植物产品(包括食物与天然纤维)和相关服务,并在利润动机和承担风险条件下,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单位。

农业企业是我国农业经济的基础单位和国民经济的细胞。

农业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称为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

  二、农业企业生产要素的特点和作用

  农业企业对生产要素有着特别要求:

  

(1)土地,包括土地本身及其所包含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客观条件和物质基础,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2)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包括农户务农人员和企业中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人员。

农业企业的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经济管理学知识和相应的职业操作技能。

  (3)资本。

生产性固定资产和货币形式的流动资金,都是资本。

  (4)技术。

作为生产要素的技术是指各种知识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在现代农业企业中,技术是生产要素的首位,其它三个生产要素都要受到这个要素的影响。

  (5)制度,是指农业企业所选择的体制、机制和行为规范。

  (6)生态资源存量。

对于农业企业来说,生态资源存量非减性和稳定性,是其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

  现代农业企业生产要素可以用如下公式来表达:

  现代农业企业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制度±生态资源存量

  三、农业企业的特征

  农业企业具有一般企业的特征:

  

(1)农业企业的经营目的是获得利润。

  

(2)农业企业必须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3)企业具有法人资格,受到国家有关法律的保护和约束。

  (4)农业企业拥有经营自主权,行使企业应有的职能。

  此外,农业企业具有本部门企业的特征:

  

(1)地处广大农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分散性特点。

  

(2)主要从事第一产业,提供动植物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

  (3)具有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形式。

  (4)生产活动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生产条件较差,工作比较艰苦。

第二节 农业企业的分类与企业组织形式

  一、农业企业分类

  按资产所有制形式划分,农业企业可以分为全民所有制农业企业、集体所有制农业企业、私营、联营及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等类型。

国有企业或国家控股企业,包括国有农垦企业、国有畜牧企业、国有水产企业、国有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国有农产品进出口企业、国有购销企业、国有试验农场。

集体企业包括乡办、村办农业企业,集体养殖加工贸易企业,农村社区农业服务性企业。

私营企业是指其资产属于个人或家族所有的企业。

联合企业是指不同经济成分、不同经济组织自愿联合、组织起来的联合企业。

  按产出形态划分,有产品生产型农业企业、劳务型和服务型农业企业。

  按生产经营范围和内容划分,有以生产农产品为主要业务的各种专业化企业和综合性企业;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相结合的农工联合企业;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运销结合在一起的农工商联合企业;为农业服务的服务性企业。

  按生产要素的结合形态划分,有劳动密集型企业、资金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

  按地域空间划分,有地区型农业企业和跨地区型农业企业。

  按经营形式划分,有承包经营农业企业、租赁经营农业企业和股份制经营农业企业。

  按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形式划分,有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合作企业和公司制企业,此外还有股份合作制企业。

  二、企业组织形式

  农业企业组织形式,可以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合作企业、公司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

  

(1)独资企业是由个人出资、归个人所有和经营的企业,通常也称为个体企业。

独资企业一般规模小、资金少、是企业的一种法律形式,但不具有法人资格,一般称之为自然人企业。

  

(2)合伙企业是由两个以上的出资人共同出资、共同经营的企业,它是由合伙人经协商一致并订立书面协议而成立起来的企业。

每个合伙人参与企业管理的权责,按照协议规定来执行。

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对企业承担一切风险和责任。

  (3)合作企业是劳动者为减少中间剥削,保护自身利益,发展生产而共同出资兴办和经营的企业。

它的组织原则是自愿参加、民主管理、按章程规定经营和处理成员之间利益关系。

合作企业实行一人一票制,不同于股份制企业一股一票制。

  (4)公司制企业是指依法定程序设立,以盈利为目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资者以一定的形式共同出资,组成的法人企业。

农业中的公司制,是指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从事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

  公司制企业的特征是:

首先,股东投入的股本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独立生命的法人财产,公司是在独立法人财产基础上营运的。

其次,公司是由一个公司治理结构来统治和管理的,是由所有者(股东会)、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高级经理人员)三方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

公司管理结构的内容包括股东会、董事会、总经理和监事会。

  按财产组织形式划分,公司制企业主要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对于有限责任公司,全部资本不划分为等额的股份,不发行股票,一般规模相对较小,股东通常是一人一票。

对于股份有限公司,全部资本要划分为等额股份,可以发行股票,股票可以上市,实行一股一票,规模通常较大。

  公司制企业的作用(优点):

有利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科学决策;有利于资本聚散;有利于发展资本市场;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5)股份合作制企业,是既具有合作制属性,又具有股份制属性的混合制企业。

  目前,股份合作制的具体形式很多,大体上有:

  第一,在原集体所有的乡镇企业产权改革时,把集体资产折价作为集体股,再吸收职工个人股金,建成股份合作制企业。

  第二,在原地区的合作经济组织基础上组建。

也是将原有集体财产折价入股,主要构成集体股,同时再吸收村民个人股,成为股份合作制企业。

  第三,在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中增加股份成分。

  第四,土地股份合作制,由农户将家庭承包户的土地使用权作价折股加入,土地由合作组织经营,其收益部分按土地股分配。

  第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