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低通胀原因与启示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87733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低通胀原因与启示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美国低通胀原因与启示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美国低通胀原因与启示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美国低通胀原因与启示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美国低通胀原因与启示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国低通胀原因与启示分析报告.docx

《美国低通胀原因与启示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低通胀原因与启示分析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国低通胀原因与启示分析报告.docx

美国低通胀原因与启示分析报告

美国的低通胀:

原因及启示

根据主流经济学派的观点,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此消彼长反向关系,即菲利普斯曲线(PhilipsCurve)广泛存在。

过去近30年来,美国经济学家和决策者一般都把2.25-2.5%的经济增长率和5.5%-6%的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临界点:

当经济增长率超过2.5%,失业率低于5.5%时,就预示着有通货膨胀的危险。

1991年4月以来,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1992-2000年,年均GDP增长率近3.8%。

失业率由1996年的5.5%降至2000年的4%。

通胀率则几乎实现了“零通胀”,1998、1999年分别仅为1.6%和1.9%,2000年10月以来,美国经济增速下降,通胀率有所上升,但若剔除能源价格的上涨因素,也仅2.5左右(参见表1)。

2000年10月开始,美国经济出现调整,2001年各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

1.3%、0.3%、-1.1%和1.7%,折合年率为0.55%,而通胀率则大幅度下降,2001年的消费价格仅上升1.6%,大大低于上年的3.4%,为1998年以来的最低涨幅。

2002年1季度,美国经济出现复,经济按年率增长达5.8%,若扣除能源波动因素,通胀率仅为1%左右。

克鲁格曼(1998)甚至预计,未来10年,失业率和通胀率都较低,是美国经济的基本走向。

表11990年以来美国GDP增长率、失业率与通胀率单位:

%亿美元;%

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1-6

GDP1.7-0.23.32.44.02.73.74.54.34.250.32.42.35

失业率5.66.87.56.96.15.65.54.94.54.145.85.76.4

通胀率5.44.22.92.72.72.52.31.71.61.93.41.61*1.5*

贸易逆差109074196113261662173719692103220433893787358343522442.69

资料来源:

1990-1996年贸易数据转引自涛:

《“美元利益”支撑美国经济高增长》,《理论前沿》2000年5期,15-16页。

1997年以后数据引自:

IMF,《世界经济展望》,2000年9月。

2000-2003年数据系笔者根据《中国证券报》有关资料整理。

*为预计数。

1997年以来,面对物价持续下跌趋势,通货紧缩成为我国理论界的热门话题,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反通货紧缩的政策。

但2000年以来,通货紧缩趋势开始得到缓解,生产资料价格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涨趋势,其中能源价格上涨幅度很大。

1999年11月到2000年8月,国成品油价格累计上调6次,汽油出厂价上涨幅度达54%,柴油价格出厂价涨幅达46%。

面对此态势,一些专家担忧通胀(乃至滞胀)可能出现;或者分析了当前通货紧缩演变为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文秀,2001);或者通过历史案例分析,指出反通货紧缩的宏观政策向膨胀乃至滞胀转化的风险(朱民等,2001)。

也有学者认为,当前我们防复夭折重于防通货膨胀(曙光等,2000)。

“9.11”后世界能源虽然价格又有上涨趋势,2002年1-4月,我国消费物价指数依然与世界其他大多数国家一样还是继续下滑,通货紧缩的压力依然存在。

因此,探讨以美国经济为代表的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低通胀现象,研究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增长、低失业率下低通胀的深层次原因,对于深入认识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并制订相应政策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低通胀的原因之一:

巨额贸易逆差的贡献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国。

1999年贸易逆差高达3389亿美元,较1990年增长3倍,2000年其贸易逆差3697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经常项目赤字急剧膨胀,达到当年GDP的4.5%。

2001年贸易逆差达3787亿美元;2001年逆差有小幅回落,降至3583亿美元。

但是,2002年美国的贸易逆差又扩大至4352亿美元,较上年上升21.5%(参见表2)。

表21990-2003年美国贸易逆差(按国际收支情况统计)单位:

亿美元

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1-6

GDP1.7-0.23.32.44.02.73.74.54.34.250.32.42.35

贸易逆差109074196113261662173719692103220433893787358343522442.69

资料来源:

同上表1。

不过巨额逆差与经常赤字并未阻碍经济增长,对美90年代的低通胀做出了贡献:

一是由于进口产品物价的持续下跌,直接带动美国物价下降。

90年代中后期以来,全球绝大部分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如1998年世界钢的生产能力达10亿吨,而1999年总需求量不超过7.5亿吨,世界一家大汽车跨国公司开足马力生产1年,即可满足当年汽车需求。

在此背景下,世界商品价格全面下跌,尤其是初级产品,如1998年世界初级产品价格下降达20%,其中原油价格下降达30%。

1995-99年上半年之前,世界石油和非石油进口价格都在下降(石油价格1999年下半年才开始上涨,2000年达到高峰),非石油进口品的价格年均约下降4%。

在全球产业结构的大调整过程中,这种生产能力的过剩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继续存在,出现全球性经济紧缩趋势也就在所难免了。

A.加利.西林(GaryShilling,1999)认为,通货紧缩可能要延续10年或更长。

在此背景下,1996-98年,美进口额年增长率分别达8.65%、13.7%和11.6%,但价格却不断下跌,年降幅分别为-2.9%、-4.3%和-6.1%。

大幅度增加的工业用廉价初级产品进口,亦降低了美国公司的生产成本。

据估计,进口价格下降对消费物价指数下降的贡献了约0.6个百分点。

二是巨额逆差弥补了美国经济增长中投资I与储蓄S之间的通胀缺口。

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可以推导两缺口模型(H.Chenery&A.Strout,1966),有:

Y=C+S+T=C+I+G+(X-M),设T=G,于是有I-S=M-X,即为了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投资I与储蓄S之间的差额(储蓄缺口)同进出口之间的差额(外汇缺口)必须保持平衡。

I,SI

B1S通胀缺口与资金不足缺口

P0B0

紧缩缺口与资金过剩缺口

B2

0Y2Y0Y1收入,产出

图1不同I与S分Y0Y1布状态下的通胀缺口与资金缺口

设投资曲线与储蓄曲线均为线性,如图1,B1为I>S域,高消费、高投资引起需求增加,通过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扩,潜在产出Y1大于均衡产出Y0,产品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由此引起通胀与资金缺口。

如果I<S,引起紧缩缺口与资金供给过剩缺口,可能的产出水平Y2<Y0。

近年来,美国储蓄率不断下降(家庭储蓄率2000年下降到-4%),而投资旺盛,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有占GDP比例2%左右的资金缺口,即经济体系中I>S,由此产生巨大的资金缺口与通货膨胀缺口。

其中资金缺口由印钞或资本项目顺差解决(建江等,2000)。

IMF估计,2000年,除美国之外的世界储蓄总额约5万亿美元,其中22%流入美国。

到2001年底,美国累计外债超过1.5万亿美元。

而巨额经常赤字或贸易逆差则弥补了通胀缺口,即贸易逆差对美国保持低通胀率做出了贡献,而且,此时的产出水平Y1>Y1,经济实现增长。

二、低通胀的原因之二:

强势货币与新经济运行规律本身具有紧缩效应

在经历了80年代的滞胀之后,90年代以来,不管是鲁宾财长还是萨默斯财长,均一直奉行“强势美元”政策,而且后者多次强调强势美元政策关系美国国家利益。

此外,格林斯的利率政策也支持美元走强。

20世纪90年代,美国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保持了较高利率。

如1999年底,美国短期利率为5.5%,其他主要国家日元为0.2%,欧元区为3.2%,显然美元利率较高。

即便2001年以来,美联储11次调低利率,许多国家如英国、日本、新加坡、菲律宾等也随之降低了利率,美元利率仍然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强势美元政策的结果,美元地位日益上升,全球对美元需求日增,如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约占6成;在国际贸易中,有2/3是用美元结算的;国际证券发行总额接近50%用美元;国际贷款总额中以美元计价的部分也接近一半;所有美钞(约4700亿美元)的66%都是在国外流通的,大约3/4新增发美钞被外国人所持有。

一些专家认为,随着金融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加速,美元化将在一些国家成为难以避免的现象,因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对美元需求有加,美元有继续维持强势的基础。

强势美元政策,对抑制经济过热和防止通胀恶化产生了积极作用。

强势美元亦使得进口产品的价格变得相对便宜,廉价的商品大量进口,使美国在国消费需求久旺不衰的同时,避免了通货膨胀。

美元的强势,吸引全球资本大量流入,推动投资扩,促进经济增长,使得低通胀和高增长得以同时实现。

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新技术的采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劳动成本;新材料、新能源的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等等,从而出现经济增长与物价不同步的现象。

根据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三大规律之一的信息技术功能价格比的摩尔定律(Moore’sLaw),计算机硅芯片的功能每18个月翻一番,而价格以减半数下降。

该规律的作用从60年代以来已持续近40年,预计还将持续20年。

摩尔定律较为充分的显示了经济增长与物价增长不同步的原因。

即电子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后,其性能不断提高的同时,价格却不断下降。

经济的增长过程中首先在信息产品上出现了这样的良性循环:

需求的增加促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价格降低又促进了需求,从而使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上升。

其次,电子产品芯片的性能不断提高,而价格却不断下降的趋势,导致整个电子产品出现了如信息产品同样的价格变动趋势。

再次,电子信息产品的价格的下降对其他产品的价格下调产生了向下的牵引力。

据美国商务部估计,1996-1997年两年,由于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品价格下降,使通胀率下降了0.7个百分点。

从工资的变化角度分析,高科技产业工资上涨的压力,已被这些的低廉价格所抵消;而非高科技产业又因无明显的需求拉动,自然也不会驱动通货膨胀的压力。

二、低通胀的原因之二:

虚拟经济的繁荣弱化了货币供应量与通胀之间的互动关系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无论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他确信,所有的通货膨胀都源自于货币供应的高增长率。

但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与物价波动、消费与投资之间引入虚拟经济后,情况发生变化。

当前,美国虚拟经济迅速发展。

1999年金融资产总值占GDP的比例超过400%。

以股市为例,1994-99年的年均涨幅超过24%。

气势如虹的美国股市,吸引了国资金及全球资本的流入,到1999年底,股市总市值占全球总市值的比例达到53%,与GDP的比例接近180%,52%的家庭直接或间接拥有的股票财富多达13.5万亿美元(2000年以来股市大幅度调整,美国家庭股票财富急剧缩水)。

以股市为代表的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美国保持低通胀做出了贡献。

这可根据改进的费雪方程式进行。

根据费雪方程式,有:

P.Y=M.V……………………………………………………

(1)

P为价格总水平,Y为实际产出,M为货币总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

其中,M是由模型之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外生变量;V由于制度性因素在短期不变,可视为常数;Y常保持固定的比例,大体是稳定的。

因此,只有P和M的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