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高考真题汇编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87667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语文高考真题汇编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高考语文高考真题汇编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高考语文高考真题汇编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高考语文高考真题汇编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高考语文高考真题汇编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语文高考真题汇编诗歌鉴赏.docx

《最新高考语文高考真题汇编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语文高考真题汇编诗歌鉴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考语文高考真题汇编诗歌鉴赏.docx

最新高考语文高考真题汇编诗歌鉴赏

2014年高考各省市试题分类汇编:

诗歌鉴赏

一、[2014·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

同“翻腾”。

②凌波:

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

[答案]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要从具体的诗句中分析出作者表达的情感,如“番腾妆束闹苏堤”有爱春之情;“留春春怎知”“凌波寸不移”含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表达叹春归去之情。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做简要赏析。

(4分)

[答案]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

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要从具体的诗句中分析出诗句所运用的技巧,如“香红渐渐稀”是面,而“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也是细节描写,由此归纳出点面结合、细节传神等要点。

此外还可从诗句中分析出“以景起情”或“景中寓情”的表达方式。

二、[2014·北京卷]“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本题与“月”的意象相关。

完成①~③题。

①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却写出“明月”之景。

下列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  )

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B.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D.皓魄当空宝镜开,云间仙籁寂无声。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烟笼寒水月笼沙B.明月楼高休独倚C.一夜飞度镜湖月D.夜吟应觉月光寒

③《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联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病西施”,她所吟的“冷月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

此才女是(2分)(  )

A.史湘云B.林黛玉C.薛宝钗D.妙玉

7.①B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未涉及“月亮”。

②A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

“秦时明月汉时关”采用了互文的手法,“烟笼寒水月笼沙”也一样,其他三项均未使用这一手法。

③B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涉及名著的具体内容,比过去的死记硬背多了一点推断与趣味。

题中诗句是《红楼梦》第76回中黛玉与湘云联诗时黛玉之语,湘云出句为“寒塘渡鹤影”,黛玉对曰“冷月葬花魂”。

而且从题干中“多病西施”“人生的写照”等词语也可将答案确定为林黛玉,因为黛玉体弱多病。

在高中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中就有描写。

三、[2014·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 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

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

消受。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  )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处?

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清·王象巽《游曲江》)

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4.①C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察。

诗中花正好,藤梢新,是典型的春景;“白发好禁春”是诗人要享受这春意,没有“春去”,更无“夏来”,故C项错误。

②B E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

B项是说当年的燕子也寻不到它的旧巢,因为这里苔深草盛,繁华不再。

E项“韦曲”“杜陵”都是唐代长安城郊的游览胜地,而今“文物尽”,且很多“可儿坟”映入眼帘,没有热闹,尽显荒凉,正是“兴亡之感”。

A、D项都在赞春景之美;C项在借杜诗说终南隐居之事,也没有“兴亡之感”。

③[答案]要点一:

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

(或:

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

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体察,当然这是建立在对诗歌内容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要求考生回答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只看诗歌本身,或许略显朦胧,所以命题人在题干中给出“小乌巾”的注解——“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因此我们知道诗人因为韦曲春景之美而心生归隐之意。

而诗歌后面的注释表明了作诗背景“求仕于长安而未果”,求仕不得,难免心灰意冷,于是说上几句归隐之语自然之极,这种情感很复杂,说是要归隐,未必真归隐,发发牢骚或自我安慰均有可能,不过对自然美景的不舍倒是真实可感。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综合利用文本试题中的各种信息,甚至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诗人的情怀。

【诗词鉴赏】

春天韦曲的花盛开,在微风的吹拂下像小孩子那样活泼可爱,让人流连忘返;春花把家家户户装点得姹紫嫣红,实在惹人喜爱。

这满杯的美酒应该终日痛饮,我满头白发正该在这美好的春日里好好地享受。

石角钩破了我的衣服,似乎是想要我住下,藤梢绿得刺眼,让人眼前一亮。

何时我才能居住在这片竹林,戴上隐士的黑头巾隐居于此?

诗人面对韦曲春景而动归隐之怀,并且求仕于长安而未果,故而借惜花之情、寻幽之意寄托感慨。

古人云:

“此诗全是反言以形容其佳胜。

曰‘无赖’,正见其有趣;曰‘恼煞人’,正见其爱煞人;曰‘好禁春’,正是无奈春何;曰‘钩衣’‘刺眼’,本可憎而转觉可喜。

说得抑扬顿挫,极生动之致。

四、[2014·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做简要赏析。

12.[答案]

(1)幽静。

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

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2)“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显现了出来。

“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探幽的遐想。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意境。

先介绍一下概括诗歌意境的方法,我们在思考如何概括意境的特点的时候,可以按以下步骤做:

首先,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

其次,从品味关键字词入手把每个意象综合起来提炼意境的特点。

第三,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体会诗歌中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带给我们的感受。

第四,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

例如幽深僻远、清幽明净、幽静平和;雄浑壮阔、雄浑刚健;孤寂冷(凄)清、萧瑟凄凉、凄苦悲凉;恬静优美、恬淡闲适、瑰丽清新、安谧美好、清新自然、迷离渺远等。

再来看这首诗,“莓苔”给人幽静的感觉,“白云”“春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气氛,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没有受丝毫打扰。

抓住这些内容就把握住了解答这道题的关键。

(2)此题考查的是炼字。

炼字题一般考查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特殊词的使用,重点是动词和形容词。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把它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要分三步:

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点出该字使用的效果,即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点出表现手法)。

此题中,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雨刚刚下完,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

“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景色,轻松自然地托显了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了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

“随”字简洁,即随山转折,山道纡绕,峰回路转,诗人随山探源,缘水经山。

【诗歌赏析】全诗围绕题目中的“寻”字,逐渐展开。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头两句就突出了一个“寻”字,顺着莓苔履痕,一路寻来。

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山道人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只有满路莓苔。

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

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

“白云依静渚”,为远望。

近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

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春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

渚是“静”的,白云、春草也是静静的。

门“闲”,来访不遇,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

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没有受丝毫打扰。

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淡,渐趋恬然。

上四句叙寻而不遇,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分更多些。

“水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

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诗人随山探源,缘水经山。

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

上句“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

“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刚刚下完,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

“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景色,轻松自然地托显了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了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

“过雨”,刷新了松色,也带来了冥想。

自生自灭的短暂一“过”,和静静的白云一样,已都在写“禅意”了。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

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对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情趣,融化于心灵深处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

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融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使诗人领会出“禅意”,因而诗人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

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的相通之处。

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芳草松色、白云溪花的美感,“禅意”默想的清享,都清美极了。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惬意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诗的“忘言”之中。

五、[2014·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双调·蟾宫曲 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

山竹炊粳,山水煎茶。

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

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

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①草团标:

茅屋。

②山溜响:

山间泉流叮咚作响。

溜:

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