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872416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大新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学案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1、窃读记

课时

1、2课时

学案设计教师

李春霞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

准备

组织学生课前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自学生字新词;媒体资源。

孩子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

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

那么,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

(学生谈感受)

读书能使人奋进,使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

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非常喜欢读书,竟然去“窃读”。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窃读记》。

导学

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自主交流为主;教师相机引导并加以点拨。

 

一、初学提纲

1、自学生字,找形近字。

2、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14个词语。

3、审题,“窃读“是什么意思?

4、跳读课文,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窃读,在那儿读书有什么不便之处。

5、联系3、4步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6、默读课文,勾画“我”如饥似渴读书的动作的描写及心理描写的句子,批注自己读书的体会。

7、赛读难句、难段,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8、质疑问难。

二、深学提纲

1、本文作者用细腻的行动描写及心理描写刻画了作者“我”如饥似渴地窃读的特殊滋味,请默读课文,抓住相关句子细细体味并批注自己的感受,你认为作者读书时有哪些特殊的滋味?

从中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2、为了表达中心,作者在写作思路、遣词造句上有什么特点?

3、文章开头、结尾有什么特点?

课内:

自选感兴趣的、最欣赏的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并摘抄在作业本上。

课外:

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整理成手抄报,制作文化走廊板;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新学期的读书计划。

交流课前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并谈一谈自己以后该怎么读书,怎样在阅读中中获得快乐。

窃读记

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打开书阅读→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

吃饭长大:

长身体的物质需求

读书长大;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

大新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学案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课时

1课时

学案设计教师

李春霞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

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

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

季老指出:

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

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重点

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

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书名的清单:

对句子的理解:

⑴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⑵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⑶ 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导学

方式

学生自主交流为主,教师相机引导并加以点拨。

1、认读生字(彭、侠、嗯),找形近字,扩词。

2、审题:

“小苗”、“大树”指谁?

比喻什么?

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3、季老和苗苗对话的内容讲了哪几个方面?

请抓住要点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4、从季老与苗苗的对话中,你看出苗苗是个怎样的孩子;季老又是个怎样的著名学者?

  5、从季老与苗苗的对话中你学到了哪些读书方法?

你还知道哪些好的读书方法、学习方法?

课内: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课外:

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1、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书。

2、老师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目:

 《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建议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交流——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及积累古诗文

季老:

亲切幽默,平易近人,关心下一代。

苗苗:

热爱读书 谦虚好问 崇拜学问者。

 

南山区大新小学学案基本模式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3、走遍天下书为侣

课时

1、2课时

学案设计教师

李春霞

教材分析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九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它介绍了作者环绕世界旅行只带一本书上路的原因和读书方法。

告诉我们要与书为友,以书为侣;善于读书,常读常新,其乐无穷,充满了人文情怀。

文章紧密围绕教材本单元的专题“我爱阅读”编排,短小精致,角度新颖,比喻、假设、反问等独特灵活的表达方式,能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三维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教学准备

PPT

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预习质疑

理解课题的“侣”

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

“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

导学

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自主交流为主;教师相机引导并加以点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并且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带哪一样呢?

(指生说)是呀,钱?

不行,这东西一用就用完;照相机?

不好,这么多的景点,哪装得下……这道题还真让我们很难做出选择。

可是有一个人却很坚定地说出他的选择,想知道他选择的是什么吗?

  2、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课(板书课题:

走遍天下书为侣)指名学生读课题,正音并理解“侣”的意思(预习内容)。

  3、他为什么选择书作为他一路上的伴侣呢?

想知道吗?

让我们一起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

轻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并且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是否正确。

  3、你发现了哪个生字容易写错,给大家提个醒。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评议。

  5、想想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

(预习内容、课后)

三、指导朗读感悟课文

  1、作者为什么会选择书陪伴自己旅行呢?

  随着回答课件出示句子:

  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2、自由读这几句话,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读了这几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哪体会到的?

◆(读了第一句话,我体会到就是读同一本书,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

我从“总能”和“不管”体会到的。

你能把体会到通过朗读读出来吗?

(指导学生朗读)

◆(读了第二句我体会到作者非常喜欢读书,就是同一本书,他也是百读不厌。

我从“一遍又一遍”体会到的。

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

(指导学生朗读)

  ◆(读了第三句我体会到作者很喜欢书,因为他把书当作了朋友一样,当作了人似的,读书就好像是在和朋友说话一样。

而且书也是想读就随时能读的。

我是从“就是”和“随时想去就去”体会到的。

  (作者喜欢一遍又一遍地读那一本书,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而且书可以随身携带,你想读的时候就能拿出来。

如果是一本人物传记,就好像是你在交一个朋友;如果是一本介绍名胜古迹的书,那就好像是到那个地方旅游了一趟似的。

  能把体会到的读出来吗?

(指导学生朗读)

  ④把三句话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加深体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会带上一本书陪伴自己的旅程,是因为(点击课件引说三个句子)

  2、引导学生提问。

读了这三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比一比,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

  生可能会问:

为什么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为什么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

怎样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

为什么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二、探究答案,品味语言

  1、自由读课文,用曲线划出相关的语句。

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

(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汇报交流“为什么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指名读有关的句子。

  ◆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这里把书比作了朋友,每次见到朋友,感觉都是不一样。

特别是“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好像是又对朋友发现有了一个的发现,这个发现非常的意外,叫人惊讶。

  b.你对朋友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指名说)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a.“你每天都回家……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这句把看书比作是回家一样,即使是非常的熟悉了,但偶然还会有新的发现。

  b.指导感情朗读。

  ◆课件出示三个反问句

  a.读了这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都是反问句)

  b.改为陈述句。

(指名说)

  c.从三个反问句中你体会到什么了?

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小结:

读书也是这样,不管你看过多少遍,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

你有这样的感受吗?

交流。

  过渡语:

就因为这样,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

  3、汇报交流怎样一遍又一遍的读?

齐读第七自然段。

作者这样一遍又一遍的读书方法,划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吗?

全班交流。

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过渡语:

这一趟下来,都可以把书读上一百遍,最终能背诵下来。

汇报交流“为什么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这句话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书比作了朋友和故地。

◆作者为什么这样比?

三、升华交流

交流自己的读书经验、分享课前搜集的名人名言

板书设计

3、走遍天下书为侣

朋友假设

家比喻

故地反问列举

教学反思

 

南山区大新小学学案基本模式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4、我的“长生果”

课时

1课时

学案设计教师

李春霞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全篇情感真挚,层次分明。

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他的读物由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

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扩展想像力,锻炼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

作者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

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

三维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学准备

PPT

预习质疑

理解课题的“长生果”

作者都读过一些什么书?

作者在书中写了少年读书、作文哪几件事?

两次作文的启示是什么?

导学

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自主交流为主;教师相机引导并加以点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都听过长生果吗?

什么是长生果呢?

教师指名回答,结合学生回答,解释:

长生果,吃了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果子,世界上真的有那种果子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把不认识的生字圈起来。

2、同桌之间互相学习生字,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读课文时,思考以下问题:

(1)我的“长生果”指的是什么?

(2)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

3、教师播放教学课件,让学生留意文中自己不会的生字。

指名学生读生字,之后在课文朗读中学习生字。

4、汇报交流读书的收获。

三、细读课文,体味情感

1、书中我的“长生果”指的是什么?

作者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量,充分表达了书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2、作者写了童年读书和作文的哪几件事?

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看香烟人小画片(津津有味)──看连环画(废寝忘食)──读文艺书(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如痴如醉)

从中悟出的道理是: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

  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3、仔细阅读作者例举的两篇作文,你是怎样理解作者从中悟出的道理?

你有过类似的体会吗?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写作体验来理解,谈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学习并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读书方法──博览群书,入情入境,做读书笔记,学会借鉴模仿等。

四、品读课文,积累词句

  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读一读,背一背,写在作文素材本上。

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和比喻的生动。

板书设计

4、我的“长生果”

作文方法:

别出心裁

厚积薄发

真情实感

拓展生成

1、这篇文章使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这篇文章对你阅读与写作帮助最大的是什么?

3、在你的记忆中,最难忘的一次文章创作是怎样的?

为什么最令你难忘?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