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58494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姓名任俞茜

学号W19103290133010

类型网络教育

专业教育学

层次专升本

指导教师李晶晶

日期2020年9月21日

摘要2

1、绪论2

2、家庭教育的概念与特点2

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3

(一)忽视教育规律3

(二)教育功利倾向显著,重智育轻德育4

(三)缺乏良性的家庭互动4

四、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5

(一)父母与儿童地位的差异5

(二)父母对儿童强烈的期待5

(三)教育价值的强力支撑6

五、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策略选择6

(一)审视家庭教育的价值6

(二)杜绝家庭教育的误区7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8

六、结论8

参考文献8

致谢9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每一个体的儿童时期,是记忆力和吸取新知识的能力最为迅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教育是儿童日后生活观念,生活习惯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在儿童的成长当中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决定性作用。

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起点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启蒙教导的形式形成儿童最初的价值观,并直接影响儿童未来的人生。

本文从当代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的内涵入手,介绍了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概念和特点,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忽视教育规律,教育功利倾向显著,重智育轻德育,缺乏良性的家庭互动,几方面分析家庭教育所存在的教育问题,及其成因,再进一步提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策略选择,分别从教育的价值,庭教育的误区,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几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一、绪论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儿童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父母就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从幼年开始教育是不那么困难的,但长大以后教育改掉缺点就困难得多。

因此,家庭教育把好第一关,打好基础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家庭教育通过父母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作用,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个体社会化非常重要的途径。

二、家庭教育的概念与特点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自古有之,每个人的一生,包括人格的养成、价值观的形成、社会性的学习,无一不受家庭教育的影响。

多数学者还是认为家庭教育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和影响;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对未成年子女或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家庭教育同幼儿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有许多共性,教育机构和社会教育中的许多方面都可以作为家庭教育的借鉴。

但家庭教育毕竟发生在家庭之中,有其自身的特殊背景。

因此,我们必须逐一研究家庭教育的特点,以便有效地进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特点分成家庭教育的优势和家庭教育的局限两方面来谈:

首先家庭教育的优势在于家庭教育的奠基性,家庭教育是儿童智商与情商发育的起点,是儿童所接受的第一种教育,对儿童的成长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其次,与学校教育有所不同,家庭教育相对更加具有全面性的特点,会在行为规范,生活技能,气质和个人素质培养,兴趣爱好引导等各个方面对儿童进行全面的培育;第三,家庭教育具有渗透性,家长的一

言一行,家庭的生活方式、亲情关系,父母的文化修养,都对儿童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第四,家庭教育具有持续性,父母对子女既是第一位教育者,也是终身的教育者;第五,家庭教育具有亲情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儿童由于对父母的依赖和崇拜,会自然的接受服务的引导;此外家庭教育具有继承性,继承性又称之为延续性,每个家庭都有独特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思想,这些思想会在家庭的每一代人之间延续下去。

家庭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存在的独特优势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家庭教育具有差异性,每个家庭都具有自己的教育特点,由于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道德标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每个家庭所能教育出来的下一代也有所不同,这种起点上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儿童日后所能接受的教育;其次,家庭教育的非理性,导致亲子之间相处容易情绪化,处理问题缺乏理智,感情用事;第三,家庭教育的封闭性,使儿童所能接受的教育局限在家庭的园囿中,很难有机会接受更多创新的知识从而阻碍成长;此外,家庭教育的随意性使得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容易放任或者过于模

式化,使孩子的成长偏离轨道,而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观念认识上的偏差,所以我国目前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上,采取重养育而轻教育,重知识灌输而轻道德培养,导致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了学前儿童缺少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缺少诚信教育,缺少做人的基本规范教育等教育欠缺和空白。

(一)忽视教育规律

古人云:

“养不教,父之过。

”作为儿童的首任教师,父母具有养育儿童的责任和义务。

然而,多数父母将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社会经验作为教育儿童的依据:

父母洞悉社会主流态势,决定儿童的学习内容;父母依据自身主观意识,为儿童的学习制订计划。

父母把学龄前阶段视作儿童人生的起跑线,将通才教育、精英教育视为儿童的培养目标,力图以丰富和完善的教育内容填充家庭教育,却忽视了儿童的成长需求与发展规律。

许多家长对幼儿家庭教育的认识仍存在很大的片面性,他们把幼儿家庭教育与智力教育等同。

把学习生字、计算、背诗、学习外语当作幼儿教育的主要课程,而疏忽了对幼儿的品德、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给幼儿的人生带来严重的影响。

这对幼儿的身心成长非常不利,可能从小就埋下性格缺陷的种子。

在当今世界,科学知识依旧最具有价值。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将科学知识、实用知识和应试知识尽可能多地灌输到儿童的大脑中,忽视了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知识吸收能力,完全违背了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教育功利倾向显著,重智育轻德育

知识固然对个体和社会发展具有影响力,但对于学前儿童,知识的价值在于增长智力、解决问题、培养品质、形成习惯等。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知识价值受控于父母,父母认为若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得从娃娃抓起,重视智力的培育,从而忽略了对儿童品德的培养。

重智轻德已经成为传统家庭教育的普遍现象。

很多家长在幼儿的家庭教育中,重视儿童知识的学习,但同时忽略了道德教育,容易使儿童性格自私,不重视社会公德,不懂得承担责任、与同龄儿童的交流出现人际关系障碍。

如现在的二孩政策,使很多符合条件的家庭想要生育第二个子女,但这件事往往受到来自于第一个子女的阻碍,这是儿童道德教育缺失和自私的一种表现。

现在的家长,对学前儿童普遍的娇生惯养,特别是目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实际看护和照顾儿童的祖父母,隔代教育更加过分地娇宠和溺爱孩子。

家长这样无原则的娇惯,很容易使幼儿产生任性的、骄横的、不讲道理的不良习惯,并在心理上加以强化。

同时,对幼儿的保护过度,过分的溺爱、娇宠,会使幼儿失自我生活的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幼儿克服困难和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认为孩子并没有能力完成独立进行简单的劳动,因此孩子的一切劳动都由家长代替,入穿衣吃饭的简单的事情,很多孩子也没有机会独立完成,天长日久,致使孩子形成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自己的分内事由家长代劳是理所当然,这样的孩子在接触社会后往往会逃避劳动,推卸责任,害怕工作和任务

(三)缺乏良性的家庭互动

家庭是影响一个人一生最大也是与每个人关系最密切的单元。

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任何一个家庭成员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家庭的运作。

家庭互动即家庭中各成员之间行为和行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家庭互动都是良性的。

有的父母对子女的愿望和要求不予理睬,不信任、不关心其成长,并经常伴随体罚、虐待、威吓、苛求等态度;有的父母把自己的希望投射在幼儿的身上,忽视幼儿的天赋能力和志向,要求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标准行动,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采命令或监督孩子;有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过分担心和不安孩子的健康、学业等,对孩子过分负责、无微不至,经常出现代办、代劳的现象;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分喜爱,一味迁就,想尽一切办法来迎合孩子的要求,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情也替他申辩、开脱;有的父母在教养态度、教养方式上不一致,“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

这些不良的家庭互动都可能导致幼儿不同的心理问题。

四、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所呈现的问题,是父母主导的主观意识形态下的教育与儿童成长与发展规律之间的矛盾。

本研究以家庭教育的施教主体为切入点,分析家庭教育的矛盾与问题,厘清家庭教育的应然与实然状态。

(1)父母与儿童地位的差异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仅是学前儿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更是其最亲近最信赖的长辈。

父母以健全的生理机能、协调的平衡能力、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对儿童倾注无私无尽的爱,让儿童产生依赖与崇拜的心理,使父母拥有绝对的权威地位。

一方面,时空的差异将父母定格为可以自理自立的成年人,而儿童则是需要依靠外界的关爱与照顾才能生存的未成年人。

另一方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他律阶段理论认为,儿童往往倾向于借助成人的权威去认识与自己有关的规则,并且尽可能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向外界证明自己是一个好孩子。

父母与儿童地位的不平等,使儿童处于受控制和被支配的地位。

父母凭借先天经验和主观判断决定儿童的成长轨迹,而儿童则出于对父母的爱和“好孩子”定向,服从于权威。

因此,父母所决定的家庭养育内容与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与儿童不平等的地位。

(2)父母对儿童强烈的期待

许多年轻的父母,在孩子尚未出生之时,就对孩子的未来勾勒出各种美好蓝图,这或是出于对孩子未来生活的憧憬,或是基于对家族优秀传统的继承。

在倡导“社会位”“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换的现代社会中,“就连5岁的孩子都认定有知识的人是最有权威感的人”。

以兴趣班和亲子课程为媒介,父母不惜重金,将学前儿童的成长目标外化为各项知识与本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及早地学习知识、习得技能,以应对日后的挑战和竞争,为将来的美好生活打下基础,这是传统中国家庭父母心中最迫切的愿望,对于儿童,这是既定又隐性的成长目标。

(三)教育价值的强力支撑

目前,家庭教育的价值观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门第制度决定了子女是否出人头地对全家命运的重要性。

于是,在“家本位”的家教观中,父母把训诲子女视为不可推卸的责任,它是家族巩固和兴盛的保障。

自先秦起,中国就有实施胎教的记载,而后,又强调对儿童的早期教育。

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强调“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主张家庭教育抓得越早越好;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指出“古有胎教,况于已生”,他认为抓紧早期教育对于人的一生大有裨益。

在“学而优则仕”的推动下,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将早期家庭教育推向了高潮。

然而,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无论是为了光耀门楣而读书,还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父母们往往容易受社会上流行的、时髦的、有近期效果的教育目标所左右,从而错误解读了教育的意义。

在传统文化的强力支撑下,急功近利的父母群体可能成为“儿童为本”教育实施的强大干扰力量,支配和控制着儿童的发展方向。

五、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策略选择

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的学业表现、人格发展、心理健康、自尊心、行为问题等一系列发展结果有着重要影响。

正视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即是重视学前儿童的发展。

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可以有效地改善家庭教育的效果,且对亲子关系及家庭关系有着积极影响。

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策略的探究有助于理解儿童、尊重儿童,从而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一)审视家庭教育的价值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期待个人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认可。

只有尊重需求得以满足,个体才会对自己充满信心,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并对社会释放热情。

尊重需求对于学前儿童不容小觑,家庭呈现给儿童的是一个微缩版的社会,儿童需要从家庭教育中汲取足够的养分,以适应现实的社会。

由于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家庭教育需要纳入更多的价值观,儿童技能的习得和成绩的获得都需要家庭的认可与尊重,因此,不仅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化、差异化及其成长的规律,更要尊重家庭教育的表达技巧和呈现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提到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以尊重为前提的,树立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价值对学前儿童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十分必要:

一方面,家庭教育应营造平等关爱的氛围,父母应与学前儿童在地位和人格上达成平等的共识,以平等的视角进行沟通与对话;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应把立德树人作为第一要务,为学前儿童人格与道德的培养夯实基础。

(二)杜绝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长的教育最常犯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更多的告诉孩子什么不能做,而没有告诉孩子什么是孩子可以做的。

尤其是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往往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简单意义的责骂和殴打,用于制止幼儿的不良的习惯或者错误行为,而很多时候虽然从表面上起到了效果,而孩子本身有时候是不知道怎么错在哪里了,心里是极度不服气的。

其所以,合理的方法应该是在责骂之余,家长孩子都心平气和之余,首先要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什么?

为什么要责骂他,是什么原因父母要管教他;其次,最重要的是要告诉孩子他应该怎么做,也就是下一次再遇到这样的问题他应该怎么做。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为了孩子更好地发展出发,科学合理的教育我们的孩子。

幼儿家庭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可是需要把握基本的一些原则,在家庭教育中既能满足幼儿的合理的需要,又能抑制那些无理取闹。

对于幼儿,爱是教育的基础,孩子在“爱的基础”上成长,要让孩子在家庭生活、教育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成功的体验,即经常有一种“成长的喜悦”。

同时,对于一些道德问题,也必须及日寸加以制止和正面引导,做到既不过分溺爱,也严而有度,不能时松时紧,时宽日寸严。

尽管源自于不同的家庭,但父母对儿童的期许却是相似的。

父母在预设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目标时,往往容易受外界影响而陷入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误区,只有厘清正确的家庭教育目标,才有可能杜绝这些误区。

在心理上,父母需要有理性的判断力,又要有极强的抗压能力,既不能受制于商业广告的煽动,也不宜将自身的缺憾与希冀完全寄托于儿童身上。

对儿童抱有过高的期望,强加给儿童过多负担,并将这些在家庭教育中体现出来,会导致儿童在身体、心理方面产生压力和不适,这些应是家庭教育需要杜绝的问题。

一方面,父母不应溺爱或控制儿童,而应该给予儿童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儿童在自然与轻松的氛围里自由成长。

父母应该采取引导、鼓励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另一方面,父母应言传身教,强化家庭教育内容。

学前儿童敏锐的洞察力和模仿能力往往能够超出言语说教的范围,父母应以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习惯和端正的品行为教育目标。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俗话说: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举止每时每刻都对幼儿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再加上幼儿的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本身就是在模仿基础上的塑造,所以家庭生活的环境对孩子的生活习惯、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等影响极为深刻。

首先,要安排好家庭的日常生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暖;其次,经常陪伴孩子共同参与一些活动,如阅读等,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再次,要让孩子融入家庭活动中,传统礼貌礼仪的教育和为人处事的教育也不可少;最后,父母自己也要注重自身的一言家庭教育作为家庭文化的有机构成,是家庭文化传播和延续的载体,也是整个人类社会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中国家庭教育深受孔孟儒学的影响,儒家学派倡导仁礼之教、君子之道,强调集体主义、以和为贵,中国传统家庭便形成了“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伦理教义。

“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父母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幼不学,老何为”,强调了引导孩子趁早学习的益处。

只有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避免家庭教育的误区,而随着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家庭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作为儿童之“纲”的父母,应该在解读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重构家庭教育的路径。

一方面,父母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对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性对待文化热点,丰富自身文化储备。

另一方面,父母应加强自身情绪素养,对学前儿童坚持正面教育和尊重的原则,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情绪与兴趣,保证其健康成长。

六、结论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

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家庭是每一位社会成员的精神之源,是连接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桥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

“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并在这方面负责情感和认识上的联系及价值观和准则的传授。

”家庭不仅是个体生存和生活的地方,更是个体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摇篮。

在这一过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它对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和拉开儿童幸福人生的序幕奠定着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范洁琼.国际早期儿童家庭亲职教育项目的经验与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6,(12)

[2]许璐颖,周念丽.学前儿童家长亲职教育现状与需求[J].学前教育研究.2016,(5)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

[4]张燕.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建议[J].西部素质教育,2015,(7)

[5]王华.走出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J].陇东报.2008(11):

1

[6]李红.走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J].科教文汇.2010(4):

5-6

[7]龚小河.浅谈幼儿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学术研究.2012(8)

[8]李连英.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偏差及修正策略[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8)

致谢

两年多的网络学习,即将结束。

经历了工作中的繁忙,学习中的不断收获,我深深体会到了写作论文时的那份宁静与思考给我带来了更强的动力。

回首这两年多的学习历程,对那些引导我、帮忙我、激励我的人,我心中充满了感激。

特别要感谢导师李晶晶老师,从论文的题纲中给了我写作的方向。

虽然我的底子比较薄,写作中查阅了不少资料,尽力融入自己的观点。

作为老师的教导,我会牢记于心,把知识内化,谢谢您的点拨迷津,让我如沐春风,能受教于您,我为自己感到庆幸。

在此谨向导师李晶晶老师表示我最诚挚的敬意和感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