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成绩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54827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成绩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成绩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成绩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成绩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成绩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成绩分析.docx

《高中语文成绩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成绩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成绩分析.docx

高中语文成绩分析

高中语文成绩分析

探讨学生高考语文成绩的影响因素,可以让教师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

下面小编给你分享高中语文成绩分析,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成绩分析一、试卷总体特点

本次采用高三双向达成入学调研评价统一考卷,这套语文联考试题有以下特点:

1、有的放矢错落有致

本套试题紧扣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遵照考试说明,依照20XX年高考题型,切合高三教学实际,重点突出,难度适中,知识能力点布局较为合理,有一定的指向性和诊断性,有明显的区分度。

2、立足教材突出基础

该试题能够依托教材,突出对基础能力的考查。

试卷中考查到的大部分题目都能在学过的教材内找到对应点,凸显了高考“万变不离其宗”的宗旨。

旨在告诫我们不要忘“本”,教材是第一位的,基础是第一位的。

3、强化综合直击生活

13、14、16、17题,注重学科内知识点之间的交叉、衔接与综合等。

考查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和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实际能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与生活接轨,认识与实践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这集中体现了大语文精神和新课改理念。

全年级总平均分93.18,得分率0.62其中理科平均分为92.42,文科平均分为94.82,,有20%左右的题难度较大,有40%左右的题难度较小,很多题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效果并不理想。

高中语文成绩分析二、问题所在病理诊断

1、薄弱的基础是潜在的最大危险。

2、可怜的积累量是作文的最大障碍。

3、审题不明误解指令,应考技巧缺乏。

不能准确理解题意,张冠李戴或答非所问。

4、译析不分有释无赏诗歌鉴赏题的攻坚仍然任重而道远。

5、思辨弱势整合不力不会提炼、不会归纳,甚至不理解文本的含义,答题条理混乱,脉络无序。

不会使用专业术语、关键语句,有的题虽然答的很多,但没有达到采分点,或者是在答题的过程中语言不够规范,不够简练,答题的位置、格式不规范、字迹有时候潦草、不清晰、前后顺序倒置等。

写作不能跳出定势思维,学过的写作手法不能很好运用,特别是文体不明,没清晰的条理结构。

高中语文成绩分析三、试题具体分析评价和学生考试答卷情况

1、社科文的阅读材料是关于玄幻色彩作品的。

内容容易理解,但设题有一定的迷惑性,特别是第1、3题,只有少数学生选对,得分率只在0.5和0.48。

2、文言文阅读由于文意较为浅显,一般学生均能读懂。

下设三个单选题,考查文言实词,断句,筛选信息的能力,理解归纳、概括评价能力。

第4题考查根据文段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正答率较高,得分率0.75。

“谢”字应结合上下文来理解为“谢罪”。

第5题考查的是断句,符合今年的题型,难度不大,但答对的学生较少,得分率只是0.28。

第6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本题难度较大。

由于题目设置的错误信息较为隐晦,一般学生都看不出来,学生不能对那些信息量大就极容易出错的选项进行关注。

以上为选择题,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平均得分只有14.4分,难度系数为0.48,结果不够理想。

因此,选择题学生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7题文言文翻译题,两道题共10分,每小题5分。

第一道全级得分2.95分,第二道全级得分1.03分,本题全级得分3.98分。

第7题文言文翻译能够体现出难易结合,第一小题语句翻译能考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得分情况符合学生实际。

本题得分情况反应出本届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不强,翻译的句子或没有坚持直译的基本原则,或词不达意,或有明显的语病,学生在翻译时,半白半文的现象较为严重。

达不到“信”、“达”的基本要求,特别是第二小题涉及到词类活用现象的翻译更是丢分严重,在“陛下念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这个句子的翻译上,90%以上的学生翻译不正确,不知道“生”“肉”为使动用法,得分率仅为0.21。

全级只有9个学生拿到5分,均分仅为1.03分;该题总均分仅为3.98分,全级学生一半的分值都未拿到,后期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

学生答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关键词不译。

(2)关键词译错,尤其是使动用法的翻译失分较为严重。

(3)非关键词翻译错误或不准确。

(4)大意译错。

(5)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及根据上下文语境上判断疏通比较欠缺

3、古代诗歌鉴赏诗歌选自贾岛的《送褚山人归日本》。

第8、9题有一定的难度,得分率为0.43和0.33,学生理解题意有偏差:

①不能根据诗歌的意象来准确推断诗人所处的环境,即使有推断,也不能写的较为正确。

②诗歌鉴赏知识相当薄弱。

对诗歌的表现手法技巧掌握依然不够,题目要求作简要分析,也就是要求你把诗人所处的意境描绘出来,这肯定得围绕意境对意象加以阐释,可很多学生不加任何分析。

③答题不规范,语言组织混乱,只分析,不会总结。

④对诗歌本身的信息理解不透,缺乏一定的想象力:

要拿满分则需较深厚的古诗词积淀才行。

4、名句名篇第10题考查常见名句名篇的识记默写。

本次考题依照今年高考间接默写的模式考查,难度不算大,但写错别字的多,80%的学生不能得满分。

其中初中的默写丢份很多。

名句名篇的默写要以篇为基础,光孤立地记名句不够用。

要特别重视工整规范的书写。

5、现代文阅读所设题目考查学生的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概括能力、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能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评价、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考点、难度、能级比例分布合理。

此题为选做题百分之九十学生选做12题——人物传记,只有百分之十学生选做11题——散文阅读。

12题的第1题为阅读理解选择题,满分5分,全年级平均分3.97分。

多数同学选对两个选项,只有少数同学只选对一个。

失分原因:

对原文理解不深,对题读文没有勾画关键词。

第2题为阅读理解主观题,满分6分,全年级平均分5.43,得分率为最高0.90.。

人物传记设题难度不大,对文段过渡作用的考查,只有少数学生答题不准确,缺少条理,没有分点回答。

散文阅读较人物传记设题难,“段落叙述结构特点”多数学生没有认真读题,回答成段落结构特点,过渡。

更有个别学生基本概念不清理,叙述与修辞搞不清楚,回答为排比,比喻;或者回答为叙述方法,顺叙,插叙。

没有从叙述结构特点:

总分回答。

以后教学中应落实基本概念的理解,记忆。

第3小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11题的(3)和12题的(3)是一个题组,分值是6分,考生平均得分为3.96分、11题的(4)和12题的(4)是一个题组,分值是8分,考生平均得分为5.7分。

比较下选做11大题的得分较低。

11题选的文章题目为《我所知道的康桥》,是一篇写景的散文,要能够静下心来读,而且它后面有注解,注解为解答第三和第四小题有很大帮助,同时我们学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所以选做这题难度也不是很大。

11题第3小题的题目是:

文中所描写的康桥景色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描写康桥景色的特点主要在文中一二自然段,归纳一下就可以了,其实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注解里面写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考生只要搬过来再加上一点即可,但很多同学根本没有认真读题,答非所问的同学较多,部分同学根本没有认真在文中找。

第二问也较简单,根据景色本身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作答即可,但很多同学只对景物的特点点了一下,至于从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入手,则很少有同学做到,其实作者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况且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本题凸显的问题:

第一、考生没有认真读文章和题目,答题时凭读的印象去答题,没有认真在文中找,第二、缺乏基本的答题思维,这体现在打第二小问时,鲜有人能够答出写景是为了抒情,第三、粗心,第一小问的答案已经在文章注解中告诉我们了,而同学没有去注意注解内容,其实注解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提供很多作答的信息。

建议:

第一、认真读文章和题目,文章至少读两遍,答案一定要在文中找,不能凭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第二、掌握一些基本的答题思路,第三、注意文章注解。

12题的第3小问的题目是:

文章体现了曹禺的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这题百分之九十的考生都答得很好,都能找到曹禺关心学生、很有学问,讲课精彩、对朋友真情相待,但没有一个同学答出曹禺同情、参与革命。

凸显的问题:

第一、没有分点作答,第二、找不全,第三、部分同学没有论据支撑。

改进措施:

第一,注意分点作答,第二、做题时要在文本中认真找答题点,第三,题目叫具体分析,就要具体展开分析。

第4小题考查学生的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概括能力。

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在通览全文的基础上联系文章主旨及自己的认识进行筛选概括。

满分8分,属开放性题,难度不大,关键要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价值取向。

11题的第4小题的题目是:

为什么作者说“康桥,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

”,从而把康桥当成了故乡,试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8分)

这题实际就是要考生探究其中的意蕴,要注意作者生活在中国,把康桥当成故乡,这就要从精神追求方面来分析。

同时注解里面也提示了我们做题的信息,注解里面说“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所以本题也不难,但很多考生都说康桥是徐志摩的故乡,这显然是错的,只能说是徐志摩的精神和心灵的故乡,也鲜有人能够答道康桥对徐志摩的影响。

本题凸显的问题有第一、对文本的理解不够,第二、没有注意注解,第三、没读懂题目。

建议:

加强对文本的阅读和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加强对题目的理解能力的训练,重视注解部分。

12题的第4小问的题目是:

第⑤段中作者所说的“这大概是人生中最高的享受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8分)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答题要注意扣住本句中的关键词“享受”,再联系文中内容、人生历程、社会现实来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为什么说是“享受”呢,很显然是朋友间的知心,相互关怀、支持信任、承担责任,还哟哟两人间有共同的理想、志趣、追求,能在一起谈论人生与文学,不失为人生的一大享受,而且是最高的。

本题凸显的问题有:

第一、没有认真读题目要求,题目要求我们结合文本谈谈认识,很多同学是联系自身来谈,第二、理解的偏差,很多同学去联系其他方面去答了。

第三、没有分点作答。

改进措施:

第一、读懂题目要求,第二、找到答题重点,第三、分点作答。

这两大题组从平均分来看,还不错,但得加强,这就要求学生在语言的精练和切合要点上还要下功夫,需要平时加强训练,使平均分能再提高。

6、语言表达及运用。

平均分约为3.3得分率为0.60

第13题考查点是“正确使用熟语”(成语),主要考查不同语境中意思相近的词语的运用。

此题也符合今年高考考查近义词的辨析模式,主要从词语适用对象、感情色彩和词义角度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只是试题有严重错误,正答率极低。

“雪上加霜”选项勉强还说得过去,“釜底抽薪”就极为错误。

第14题考查的是辨析语病的能力题,难度不大,绝大多数能找到语病的所在,具备了一定的语感,但多数只能找到两处:

句式杂糅、成分残缺,这应该引起重视,进行分类的修改训练。

第15题考查点是“语言连贯”,主要考查了学生在语言运用中注意句子本身的逻辑顺序。

16题要求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为主题拟写宣传标语。

考查学生观察生活及语言概括能力,从中考查选用句式和正确运用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16题:

平均分3.03存在问题:

(1):

绕主题不紧,内容缺乏针对性;

(2)句式选择失当,语言不精炼没力度,不符合宣传标语的特点要求。

(3)修辞使用不当。

不会恰当运用比喻、对偶修辞手法。

(4)没关注校园文化观察生活

改进措施:

(1)培养审题意识,做到怎么问怎么答;

(2)就本题而言,必须针对“勤俭节约、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些内容要求答题;(3)在修辞使用方面,要作为专题认真研究,以实际案例进行教学,要和所写内容有机结合,做到形式和内容统一。

第17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以及如何运用合理的句子来表述图表题的能力。

17题:

平均分3.61在图表题此块是一大难点问题。

存在问题:

(1)对图文转换类题目,要素认识不清晰。

(2)部分学生没好好读材料审题,表述不当,或不合逻辑。

(3)角度选择不当,寓意解读不准确。

(4)很多学生语言不精练。

部分学生写的句子太长或语句不通。

改进措施:

(1)明确图文转换类题目常见命题特点和思路;

(2)学会结合具体画面要素、文字解释等作具体阐释。

(3)就本题而言,要认真分析变形的画面内容,叩主题展开合理想象,有针对性答题。

(4)学生大语文观还得从平时训练开始树立。

8、作文是“刚与柔”的给材料作文。

平均分为41.82得分率0.70

(1)、审题不准确。

审题看似没有难度,实际上写出高分作文是很难的,部分学生能结合自己的认识及当前的实际来写,但忽视材料的具体内容,以主观经验的推测作为立意的前提。

故文中还是观点不明或骑墙,没有自己基本的立场。

甚至有部分学生写偏题,缺乏整体立意的意识与能力。

往往断章取义,基于臆测而非基于材料本身进行判断推导,结果导致立意偏误。

整则材料由两句话构成,其中包含着两组矛盾与两个主要的提炼角度。

往往只就其中一句话甚至是一个细节就开始匆忙立意。

这样脱离材料逻辑主线的立意往往导致审题的偏误。

要写好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刚”与“柔”的内涵及两者的对立统一关系。

(2)、标题没明确观点。

大多只表明范围,或粗陋浅白,有些标题言不及义。

(3)、素材不充实。

选材立意上要出彩必须动一番脑筋,从字面来看,“刚”与“柔”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如下:

刚,坚硬(与柔相对);(性格或态度)强硬;(意志)坚毅。

柔,软;使变软;温和(与刚相对)。

可见“刚和柔”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

学生要么没事实论据,要么以叙代议,罗列材料,缺乏分析。

或堆砌名人名事,提不出有针对性的现实问题,没有现实感。

(4)、正文没清晰层次,段落太大,没能把专题训练过的方法用在实际写作上。

(5)、文体不明,语言不精炼。

不恰当地运用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方式,甚至展开人物对话。

结尾没有点题或呼应。

(6)、书写不工整。

匆忙潦草者多。

字数不够,最好在800至900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