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随堂作业.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84438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随堂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随堂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随堂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随堂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随堂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随堂作业.docx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随堂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随堂作业.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随堂作业.docx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随堂作业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随堂作业——练双基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知识点一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虽然我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但当时科技发展的条件是不利的。

”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有(  )

①我国科学技术基础十分薄弱 ②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 ③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④西方科技封锁,国际环境恶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答案:

A

解析: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科技发展的有利条件,并非不利条件,排除③。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科学技术基础十分薄弱,技术人员紧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西方科技封锁,国际环境恶化,这些都是当时我国科技发展的不利条件。

2.下列能够充分显示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科技发展方面的雄才大略和卓越能力的是(  )

A.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

B.1956年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C.1978年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D.“863计划”和“星火计划”的制定

答案:

B

解析:

1956年1月,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并绘制了第一张科技发展蓝图——《十二年科技规划》。

到1962年,12年的科技发展目标提前5年基本实现,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发展科技的雄才大略。

A项不属于科技方面的方针,排除;C、D两项时间不符合,皆排除。

3.下列对下面报纸解读正确的有(  )

①应当出现于1970年 ②表明当时的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③这颗卫星的发射得到了苏联的技术支持 ④首次实现了毛主席的卫星梦想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喜报报道的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这颗卫星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的,当时中苏关系恶化,并没有得到苏联的支持,故排除③,选C项。

4.“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走在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

”这里的“它”指的是成功发射了(  )

A.第一枚中近程导弹

B.“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C.“神舟五号”飞船

D.“神舟六号”飞船

答案:

C

5.我国推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动机日前研制成功,将为航天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不包括(  )

A.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B.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C.集中力量重点攻关

D.近现代以来,雄厚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

答案:

D

6.随着科技的发展,航天技术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

如近年来,在航天技术的支持下,我国已经研制了属于自己的牛奶无菌软包装“康丽包”,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材料表明(  )

A.我国航天技术世界领先

B.航天技术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

C.航天技术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D.我国已走向可持续发展轨道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在航天技术的支持下……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可知,航天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

A、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B项说法错误。

知识点二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7.“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讲得很对。

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下列最能直接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

A.“两弹一星”战略的实施

B.“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

C.袁隆平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D.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题干引用的这句话高度肯定了科学技术,并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联系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这番话是邓小平说的。

四个选项中,籼型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最能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故本题选C项。

8.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与常规稻相比,每公顷年增产能够达到1.6吨,故而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其影响不包括(  )

A.它是一次技术上的革命

B.它是一次农业上的革命

C.它解决了全球饥饿问题

D.它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答案:

C

解析:

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故C项表述不对。

9.下列科技成就中,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最先取得成功的是(  )

A.原子弹爆炸B.氢弹爆炸

C.人造卫星D.杂交水稻的选育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及比较能力。

由所学“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可知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最先取得成功的是杂交水稻的选育。

知识点三 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展开。

我国科学家首次研制成功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是在(  )

A.社会主义改造的浪潮中

B.“大跃进”正风行全国之际

C.“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局面下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答案:

D

11.中国下列科研项目,为直接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的是(  )

A.参与人类基因工程的研究

B.“两弹一星”实验成功

C.载人航天研究

D.“银河—Ⅰ号”的研制成功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健康”和“直接”两个限制词的理解。

直接能对人类健康作出贡献的是基因工程。

12.下列有关新中国在生物技术方面的成就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中国首次实现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②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 ③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方面居于世界前列 ④在人类克隆技术方面居于世界前列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人类克隆技术尚未被世界认可,中国并未开展人类克隆事业,因此谈不上居于世界前列,排除含④的选项。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材料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材料三: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航天运载火箭顺利地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材料四:

“嫦娥二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二颗绕月探测卫星,它……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首次使用X频段测控、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这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将为今后的“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奠定基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两位作者所属的诗词流派。

(2)根据材料三分析,这次卫星发射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从卫星的运行轨迹上看,这两种卫星有哪些大的区别?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对天体(或月亮)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

(1)李白——浪漫主义;苏轼——豪放派。

(2)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促进了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3)“东方红一号”是地球卫星,“嫦娥二号”是绕月卫星(或“东方红一号”是围绕人类自身所处天体运行,“嫦娥二号”主要是绕着另外一个天体运行)。

(4)由想象到近距离探测。

解析:

(1)题结合李白和苏轼的诗词分析,两首诗歌分别属于浪漫主义和豪放派。

(2)题主要是从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新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等方面回答。

第(3)题根据材料三、四分析,卫星的运转中心分别是地球、月球。

第(4)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人对天体的认识经历了由想象到实际探测的阶段。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

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

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邓小平1978年《在全国

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

“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

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并且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江泽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什么?

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战略重点?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作了怎样的调整?

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调整?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新特点?

为此,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新世纪,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是什么?

(举一例即可)

答案:

(1)重点发展“两弹一星”。

原因:

当时,中美处于敌对状态,中苏关系也在20世纪60年代破裂,美苏敌视中国,严重威胁我国安全。

发展“两弹一星”是为了打破美苏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加强国防能力,维护国家安全。

(2)方向调整:

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挥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原因:

从国内看,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科技现代化成为首要任务;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美、中、苏关系缓和,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激烈。

(3)特点:

高科技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兴起,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全球化进程加快。

战略决策:

“科教兴国”。

成绩:

“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解析:

(1)问,据材料一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是发展“两弹一星”,从当时的国际背景认识我国发展的“两弹一星”的原因。

(2)问,据材料二可知科技发展的方向是“解放生产力”“有利于经济发展”,调整的原因可从国内和国际大环境两方面回答。

第(3)问,阅读材料三回答世界经济的发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战略决策的调整和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