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82955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1.下图所示是中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利簋,因其内壁铭文明确记载“武王征商”之役发生的时间,故成为史学界研究商周断代的不可代替的实物遗存。

以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老古实物遗存是历史研究唯一可用的史料

B.利簋的铸造时间应该不晚于公元前1046年

C.商周时期青铜器是权力的象征

D.周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说法错误,历史研究可以是一手实物史料,但因为年代久远,有些实物已经不复存在,排除。

青铜器利簋记载“武王征商”的时间,故利簋的铸造时间应该不早于公元前1046年,排除B。

商周时期青铜器为大多数为贵族拥有,青铜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故C项正确。

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排除D。

2.《诗经·大雅·公刘》:

“笃公刘,于京斯依。

……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这里体现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世卿世禄制D.皇帝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公刘招呼众人吃、喝,众人拥戴公刘做君主和族长,符合宗法制的内容,故A项正确。

分封制是指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与材料强调宗法制不符,排除B。

西周时期,实行世禄世卿制选拔官员,与材料强调宗法制无关,排除C。

皇帝制度确立于秦朝,与材料不符,排除D。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材料“笃公刘,于京斯依……食之饮之,君之宗之”,结合宗法制的内容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3.在西周的文字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均未称呼对方为“戎”。

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B.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C.血缘成为维系政治关系的纽带D.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缓和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为“冗”,称东部民族为“夷”,由“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说明各国自认是同一种族华夏族,故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A项正确。

B项中的“共识”材料没有体现,且材料无关“国家统一”的信息,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血缘成为维系政治关系的纽带,而是强调先秦时期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缓和,而是强调先秦时期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排除D。

4.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生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这些专属称谓意在

A.以中央集权取代地方分权B.突出皇权的神秘色彩

C.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答案】D

点睛: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行在所”“禁中”“御”“乘舆”“不豫”“驾崩”等,结合皇帝制度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5.秦统一后,在皇帝之下,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

其中,负责掌管律令、图籍的官员是

A.御史大夫B.太尉C.治粟内史D.卫尉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制度,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其中负责掌管律令、图籍的官员是御史大夫,故A项正确。

太尉负责军事,但一般是虚有其职,排除B。

治粟内史是掌管谷食钱货的官吏,为九卿之一,排除C。

卫尉为统率卫士守卫宫禁之官,为九卿之一,排除D。

点睛:

本题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切入点,考查三公九卿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紧扣设问要求“负责掌管律令、图籍的官员”,结合三公九卿的内容即可知道答案。

6.有学者统计,西汉一代共任用宰相56人,其中布衣出身者有33人,占59%;功臣世家、富豪出身者15人,占26.7%;外威出身的7人,占12.5% 宗族出身的一人,占1.8%。

这表明西汉

A.贵族政治日益衰落B.布衣卿相加剧国家治理困境

C.选官制度趋向民主D.察举制适应了时代发展需要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宰相出身布衣的比例很大,打破了以前世袭制下贵族垄断特权的局面,反映了贵族政治日益衰落,故A项正确。

材料反映西汉宰相的出身情况,没有涉及布衣卿相加剧国家治理困境,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选官制度和朝代兴亡的关系,排除C。

材料并没有表明宰相出自于察举制,无法推断察举制适应了时代发展需要,排除D。

7.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韩建议将征兵年龄从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徵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

材料反映出当时

A.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皇权专制B.门下省在行使审议封驳的权力

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D.门下省权力凌驾于中书省之上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中央推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且相互制约,减少了决策的失误;结合材料可知魏征否决“征兵诰敕”,体现了门下省在行使审议封驳的权力,故B项正确。

从材料可知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但三省六部设立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排除A。

从材料可知给事中负有封驳审议的职责,排除C。

三省官员互不统属,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

点睛:

本题以三省六部制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徵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结合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8.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以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

”造成该时期“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A.三省六部制的实施B.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C.豪门望族势力壮大D.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族政府”指的是汉朝至隋朝之间,国家政权由世家大族所控制。

而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后,打破了特权垄断,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的局面,故D项正确。

三省六部制体现的是中央权力互相牵制的特点,并不是“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体现,排除A。

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是在秦朝建立之时,排除B。

豪门望族势力的壮大,反而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不会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排除C。

9.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看,汉中以及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与陕西中、北部差距较大;但是,行省划界时不将它们划入四川反而划入陕西。

据此可以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

A.便于传达政令B.提高行政效率C.扩大国家疆域D.防止地方割据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汉中和安康应划入四川却划入陕西,制造地方行政管理的麻烦,出发点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故D项正确。

由“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可知不利于行政命令的传达,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行政效率的内容,而是强调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排除B。

行省制度的实行可能会扩大国家的疆域,但材料没有强调,排除C。

10.明朝洪武年间,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

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

这一官职的设置

A.开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B.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

C.是制约相权膨胀的理性安排D.以大驭小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代天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可知,监察御史的职权至高无上,是皇权制度延伸的表现,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故B项正确。

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秦朝已经出现,排除A。

御史主要是监察官员,不是制约宰相权限,排除C。

材料中说明是御史的权限之大,不是以大驭小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排除D。

11.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代前期满洲贵族参与处理军国大事的制度,遵循“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的原则,其中的亲王皆是太祖、太宗子孙,他们成为皇帝依赖的群体,也是清朝前期皇权的重要分享者。

由此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A.是西周宗法体制的再现B.表明清初满族贵族享有民主权利

C.体现了家国同构的色彩D.是清朝专制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出议政王大臣会议保证了满洲贵族的优越性和权力的独享性,具有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的特点,体现了家国同构的色彩,故C项正确。

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体现了宗法体制内容,但不是再现,排除A。

B项错误,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不是“民主”的体现,排除。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排除D。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结合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的内涵,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2.古希腊诗人阿尔凯奥斯说:

“不是因为房屋最终在这里建起,或是坚固的城墙在这里伫立,不是运河或码头让城邦成为城邦,而是这里的人们能使用他们的机会。

”诗人在此主要歌颂的是古希腊城邦的

A.面向海洋B.民主政治C.小国寡民D.独立自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不是因为房屋最终在这里建起……而是这里的人们能使用他们的机会”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民直接参与城邦管理,是民主政治的体现,故B项正确。

材料主要歌颂古希腊城邦的民主政治,而不是地理环境,排除A。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小国寡民和独立自治的城邦特点,而是强调歌颂民主政治,排除CD。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这样评论罗马法:

“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

”下列解读符合该评论的

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以前的习惯法B.罗马法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C.罗马法能及时适应新的发展要求D.罗马法明确维护贵族的利益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罗马法注重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随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故体现了罗马法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的要求,故C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在罗马法制定后,习惯法依然存在,排除。

B项“至善至美”的说法错误,罗马法根据现实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排除。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罗马法明确维护贵族的利益,而是强调罗马法能及时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排除D。

14.公元前3世纪,罗马法规定:

“若某人非法杀死另一人的奴隶或牲畜,应 当以去年奴隶或该牲畜的最高价格赔偿受损害人,若某人非法损坏了另一人的物品,应以近三年该物品的最高价赔偿之。

”该规定说明罗马法

A.保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B.确保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C.扩大了罗马的统治基础D.注重维护商业交易的公平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奴隶或牲畜、物品属于私有财产,说明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A项正确。

材料强调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而不是体现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扩大罗马的统治基础,而是强调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排除C。

材料强调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没有涉及罗马法注重维护商业交易的公平性,排除D。

点睛: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奴隶或牲畜、物品”“最高价格赔偿受损害人”等,结合罗马法的内容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15.美国宪法规定,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黑人按5个折算成3个比例)。

这一设计

A.体现了大小州之间的妥协与平衡B.践行了政府权力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