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水亭街的保护与发展草稿版.docx
《曲水亭街的保护与发展草稿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曲水亭街的保护与发展草稿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曲水亭街的保护与发展草稿版
曲水亭街的保护与发展(草稿版)
摘要:
芙蓉街-曲水亭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济南现今唯一一处保存相对完好,能够集中体现古城风貌的城市街区。
但这一历史文化街区如今却陷入了结构失衡,风貌丧失的尴尬境地。
为恢复街区原有的活力与特色,本文对该历史文化街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保护原则与发展建议。
目录:
前言:
历史文化街区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城市文化的集中反映,对传承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是一种活态城市遗产,一直为居民生活提供重要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服务。
保护与更新历史文化街区不仅要保护其物质层面的遗产,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增强其活力,使其成为生机勃勃的活态城市遗产,而非“物质躯壳”。
近年来在一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过程中出现了重视“物质躯壳”而忽视其内涵和活力的问题,使得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衰退甚至消失。
要使历史文化街区能健康地发展下去,而不至于成为没有内涵的仿古街,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复兴,增强“造血”能
吟诗,如诗作不佳便会被罚酒。
这种曲水流觞盛会一直流行到清代
历史文化变迁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中写道:
“历祠下泉源竞发,北流经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宴公私多萃其上”。
流杯池即今王府池子,池水北出,曲折东流是为曲水河。
旧时,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各地文人墨客都要相邀聚会于此。
在这一天人们要到水边洗濯以消除不祥,文人称此为“修禊”。
“修禊”完毕后,宴会开席,文人便开始“曲水流觞”的诗酒盛会。
用觞杯盛满酒,放在托盘上,然后把托盘放在流杯池的水面上任其顺流漂下,托盘漂至拐弯处,往往会停止不动,只要酒杯停下,坐在河边的人就要端起酒杯,将酒一饮而尽,然后还需吟诗一首,如吟诗不佳,便会被罚酒。
据说,这种曲水流觞盛会一直流行至清代。
曲水亭北邻百花洲和大明湖,南靠府衙后门,来往游客较多。
而附近不远的贡院,又是文人荟萃的地方。
据济南文化研究专家徐北文教授回忆,一直到解放以前,亭南河两岸依然书肆林立,大约有四五十家书店从事古书和旧书交易。
芙蓉街—曲水亭街历史悠久,据考证,其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1100年前后,并且自此成为古城济南的核心区域。
一直到19世纪中叶,芙蓉街连同曲水亭街地区仍为济南府最繁华毓秀之地,商贾聚居,多有豪门大宅。
清末民初,这里更成为济南市行政、经贸和文化中心,高墙大院、威严府衙之外,又有了会馆洋行,以及蜚声海内外的明湖居等。
这一地区保留下来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古城济南的精华所在,也是政府应该着力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
曾有人考证说,曲水亭街在明朝时属于德王府,因此在曲水和玉带两河交汇处的曲水亭可能建于明朝。
清代的曲水亭,南接起凤桥北邻百花桥,沿用旧名,但已改建成坐东朝西的三间瓦房。
后来人们又将其改建在水中,为棋迷聚集之地,亭门楹联也改为“历下亭中坐怀古,鹊华桥畔静观棋”。
民国时期,明湖船家人赵嘉麟开始主管曲水亭。
当时的曲水亭棋社远近闻名,不但济南棋界好手云集此地,国内知名棋手也多到此处,就连一些日本棋手亦对此有所耳闻,为此曲水亭棋社被载入上世纪三十年代编写的《济南大观》。
曲水亭和曲水亭街曾是文人荟萃之处,文人们在此下棋、聊天、品茶。
古代文人每年农历三月三相邀聚会于曲水河泮,把酒杯里盛上美酒,放在木质托盘中,让酒杯顺着弯曲小溪漂流,酒杯漂到谁的面前停住,谁便要饮酒赋诗。
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说的“引以流觞曲水”就是这个意思。
1958年政府改建曲水亭街,拆除了曲水亭。
改石板路面为沥青路面。
2003年3月,政府对曲水亭街进行整修,对河道进行清淤,路面又铺设了石板,在小河旁种上了360株垂柳,使得这条老街再现了青青垂柳拂地,小桥流水的风貌。
是人们观光、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曲水亭街小桥流水、垂杨依依、潇洒雅致、景色宜人,街巷风貌、格局与建筑具有鲜明特色,能体现济南城市风貌或特征。
二、曲水亭街的现状及问题
芙蓉街变小吃一条街这条承载着千万人对泉城“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想象的街区如今却变成小吃一条街。
据相关统计,芙蓉街约有180个商家,其中有110家经营餐饮业。
除了十几个规模较大的店面外,其他都是一些小店。
虽然整条街上特色小吃遍布,但却缺少济南特色。
这里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吃:
台湾老婆饼、四川麻辣烫、重庆米线……光卖驴肉火烧的就有4家,而老济南的特色小吃却少之又少,有代表性的小吃,恐怕只有济南油旋和榴莲酥等为数不多的几种。
据之前媒体报道,300多米长的芙蓉街竟有22家臭豆腐店。
曾经的“埋金之街”如今竟成了“臭豆腐一条街”、没特色小吃街。
老建筑失修居民生活设施不足济南传统民居是具有我国传统建筑文化色彩的民居建筑,主要集中在济南市的老城区,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沿济南老城区水系环境布置的传统民居建筑。
这部分传统民居建筑巧妙地融合利用了泉水、河流、湖泊等济南特有的自然水系条件,采取引水入院或近水搭楼的方法,营造了“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建筑格局。
该部分传统民居在平面布局上以规整的四合院或几进套院为基本单元,组合成为以水系为中心的居住组团。
建筑形式朴实无华,建筑风格“潇洒似江南”,他们保持着我国北方传统民居的基本形态,深刻地反映了济南地区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地域特色。
今年3月份,芙蓉街附近的一处民房突然坍塌,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坍塌的房屋位于王府池子附近的小巷内,是一个2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有一半左右坍塌。
房屋的木梁已经腐朽,砖墙摇摇欲坠。
据介绍,这座房子已有百年历史,房东五年前将其出租,因年久失修早已急需加固。
像这样失修的老房子,在整个街区还有很多。
大部分有人居住的民居外面还比较光鲜,但屋内不但空间狭小而且很破旧。
而目前街区为数不少的闲置空房,无人看管,维护更是无从谈起。
我们对此做了一些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居民认为家中房屋需要修缮。
房屋屋顶漏洞,墙皮脱落严重,墙体破损严重,这些年代已久的房屋普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居住于此的居民向我们介绍,虽然相关部门也曾做过一些努力,但是只是简单地刷了一下外墙,使沿街的风貌保持一致,并没有解决给他们带来困难的实际问题。
街区严重缺乏基础设施,这严重影响着居民的日常生活。
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在芙蓉街—曲水亭街内,61%的居民家中没有煤气;80%的没有自己家的厕所,即使在大冬天上厕所,也得排长长的队;虽然自来水基本普及,但52%的没有下水道,居民只能自备污水桶,将污水等提到外面去倒;而且道路上的排水设施也比较差,下过大雨之后,就会有大量积水;暖气管道和天然气管道也并不齐全。
这些都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很多年轻人或者有条件的人都搬迁出去另觅新巢。
泉水概况曲水亭街北通大明湖路,直接对着大明湖标志性建筑——大明湖东南门牌坊,南邻珍珠泉。
一条泉水汇集而成的清清小溪穿街而过,两岸传统民居错落有致,垂柳
济南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活力衰退的原因
3.1重“物质躯壳”,轻“文化内涵”目前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仅停留在物质层面,重视对历史文化街区“物质躯壳”的保护,大部分只是简单地保存了建筑本身,对建筑进行整修,而历史文化街区所蕴含的深层次的历史文化价值没有被真正挖掘出来,如其中的儒学文化、名士文化、老字号、泉文化等等。
3.2强调商业而忽视居住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形态是多样的,不仅有商业建筑,而且有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等。
而之前整治的工作重点是恢复其商业功能,并没有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没有进一步延续、拓展其居住功能。
整个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居住拥挤,居住条件较差,致使原居民大量外迁,现多为外来租住人口,且乱搭乱建现象严重,社会网络结构、街区空间肌理遭到破坏
3.3表面复苏,缺乏管理2006年只是沿芙蓉街两侧进行了整治,这仅是该历史文化街区的外侧边界,内部大量内容没有整治,使得该历史文化街区的复苏仅停留在表面。
芙蓉街两侧整治后缺乏管理,总体环境较差。
餐饮档次不高,卫生条件较差,摊贩侵占道路。
街道两侧招牌杂乱,旗幡林立,造成视觉污染,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该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更新的过程中功能结构失衡,社会网络遭到一定破坏,没有充分重视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致使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缺乏活力,没有形成新的生长点。
浓荫,婆娑依依。
现在………………问题:
区中落后的基础生活设施条件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要求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冲突,街区由内而外不断呈现着种种问题与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该街区的道路构架与空间尺度已无法满足现代交通的需求,街区内部的交通系统总体水平较低,可达性差,缺少必要的停车区域,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和行人的交通流线紊乱,极易造成交通拥堵,整个街区的交通情况不断恶化。
(2)商业部分多以中低端餐饮为主,人流拥堵,摊点众多,管线老化,污水外溢,卫生条件极差。
其中,商业结构的失衡是导致芙蓉街脏乱差局面的根本原因。
(3)民居部分基础设施过于落后。
大量房屋存在安全隐患,居所内缺少必要地厨卫设施,采光通风条件差等与现代生活要求严重脱节的生活环境,导致大量原住居民外迁,社会结构失衡,街区传统风貌逐渐流失。
(4)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与传承。
芙蓉街曲水亭街历史文化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集文化、教育、商贸、名泉于一体的综合性传统社区。
其中包括以瑞蚨祥、燕喜堂、兔子王为代表传统老字号,以府学文庙为核心的儒士文化,以关帝庙、龙神庙为聚集地的宗教文化,以名人雅士为主导内容的名士文化,以泉系水体为载体的泉文化等。
如今,这些曾承载着千万人对泉城“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想象的街区如今却变成小吃一条街。
据相关统计,芙蓉街约有180个商家,其中有110家经营餐饮业。
除了十几个规模较大的店面外,其他都是一些小店。
三、发展及保护
重现老济南生活
8月28日,来自广东的摄影爱好者韩先生与同伴游完大明湖,又来到曲水亭街,他们不停地按着快门。
“我们第一次来济南,之前并不知道这条街。
游大明湖时经导游推荐,就过来看看,果然不虚此行。
和大明湖相比,这里的垂柳、泉水更生活化,应该是老济南的写照吧。
”
事实上,今天游客们看到的“青苔满阶,绿水环绕”的景色,在早几年要逊色很多。
“四五年以前,这条街上的烧烤、餐饮店很多。
一到晚上,人声嘈杂,河道里都是垃圾,附近的居民生活都受影响。
”在附近的西更道街居住的老济南王女士告诉记者,经过这两年的整治,老街的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居民生活也舒心多了。
据大明湖街道曲水亭社区居委会主任高丽华介绍,办事处于2011年6月份进行联合执法,关停了曲水亭街所有的餐饮、烧烤饭店,彻底解决了曲水亭街无证经营和占道烧烤问题。
同时,为巩固曲水亭街集中整治效果,提升老街的整体环境,办事处又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于今年年初对曲水亭街进行综合整治,对沿街两侧房屋进行统一仿古修整,更换仿古小瓦,外墙贴仿古青砖,并将原百花洲至西更道街路段的沥青路面更换为石板路面,再现了“白墙灰瓦,小桥流水”的老街古韵。
今年4月28日,重铺石板路的曲水亭民俗文化一条街举行了开街仪式。
如今漫步在曲水亭错落有致的老屋之间,聆听清澈的泉水于院内、街头、巷尾流淌,品尝一碗茶香四溢的的泉水冲泡的大碗茶,解暑降温的同时,唇齿间留下的还有一股老济南的味道。
在去年启动的济南市“泉城新八景”评选活动中,曲水亭街、芙蓉街片区的“曲水芙蓉”人气一直居高不下。
泉城的“南锣鼓巷”
曲水亭街道两旁,商铺林立,既有面塑、剪纸、鲁锦等刚建成不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室,又有老城故事影楼、茶馆、古玩书画等商铺,还有深受年轻人青睐的各种文化创意店。
老济南的民俗文化和新鲜的创意文化可谓相得益彰。
“街道整治后,社区对沿街房屋进行整合,先后引进了旅游产品、民俗文化、老物件、手绘名片、老粗布、泉水茶馆等21家经营业户,渐渐形成具有初步规模的民俗文化休闲一条街。
”高丽华说。
韩先生称,漫步在曲水亭街的各种店铺里,竟有些北京南锣鼓巷的味道,只是因泉水而更增添了几分灵秀。
位于曲水亭街、轱辘把子街、后宰门街三条街交界口的老城故事照相馆,颇具特色,引得不少的游客驻足张望。
“以前,我的店在街的河东岸,后来才搬到现在的位置。
曲水亭街成为民俗文化街以后,店里的客流量也比以往有了提高。
”照相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介绍,自从2009年以来,曲水亭街道开始举办“曲水亭社区民俗文化节”,至今已经举办了四届。
每年的民俗文化节,都会有剪纸、面塑、布艺等十余种民俗艺术手艺人聚集在曲水亭街南段,向居民和游人奉上一道民俗文化艺术大餐。
去年的曲水亭民俗休闲文化艺术节社区策划了4个主题,分别是展示剪纸、布艺、蛋雕、面塑泥塑及评书、相声、快板等富有泉城特色的民俗文化艺术;富有泉城特色的国画、油画作品展示;老城故事照片展;泉水茶文化专题,在曲水亭街进行茶艺表演。
“我们以这一系列的活动为平台,推广济南民俗文化,让更多的人来领略济南老街巷的独特的风景魅力。
”高丽华表示。
弘扬民俗艺术
说起民俗文化,不得不提曲水亭民俗文化艺术团,正是艺术团的成立,推动了曲水亭街道民俗艺术的推广。
据高丽华回忆,2009年全运会之前,剪纸艺人徐健老师提出利用曲水亭街这一资源弘扬民俗艺术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于2009年9月成立了曲水亭民俗文化艺术团。
之后,艺术团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民俗艺人,汇集了社火脸谱、剪纸、面塑、蛋雕、葫芦雕、陶瓷雕、布艺、串珠、烙画、中国结、塑料编织等几十种民间绝活,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40余位民俗艺人,成为具有一定规模、技艺精湛、气势宏大的社区文艺团体。
艺术团的活动并不仅仅局限在曲水亭街。
2010年10月15日,曲水亭民俗文化艺术团作为山东省唯一一家社区民俗艺术团,参加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2010年9月,艺术团又参加了第三届山东省文博会,为社会各阶层人士奉献了一道高水平、精艺术的文化大餐,展示了曲水亭人的精神风貌和民俗艺术作品精华。
除了政府组织的大型文化活动,曲水亭民俗艺术团还在社区不定期开展民俗艺术展示、展演和传习活动。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如今,曲水亭社区已成为民俗文化的活动基地,成为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展示和学习民俗艺术的平台,在传承民俗精神的同时,不断促进社区和谐,提升社区文明程度,推动曲水亭社区向着“环境更加优美、家庭更加和谐、社区更加稳定、人文环境更加祥和”的目标前进。
本报驻山东记者宁昊然
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复兴的对策
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济南老城特色的典型代表,虽然近几年的整治没有实现活力复兴,但其自身蕴含着许多诱发活力的动因,在进一步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并激发这些活力因素,实现街区的活力复兴,积极培养新的生长点。
4.1整体保护空间格局与空间肌理
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地处大明湖与千佛山景观轴线的中间,是济南古城城市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以“三纵(芙蓉街-东、西花墙子街,西更道街-曲水亭街,平泉胡同-王府池子街)”、“五横(芙蓉巷,翔凤巷-西辕门街,金菊巷,起凤桥街,辘轳把子街)”八条主要街道以及“王府池子-百花洲”水系界定了其空间格局,形成了街巷纵横、泉水绕流的空间格局特色(图5)。
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及民居基本上保留了传统的肌理,较好地保留了传统的图底关系。
民居大部分保留了传统的建筑尺度,多为一层或两层合院,少数三层;街巷多为丁字型,高宽比为1:
1左右或更大,有的街巷两侧房屋边界进进出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锯齿”状错落有致的街巷肌理。
4.2保护建筑遗产
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遗产不仅包括各级文保点,还包括现存各类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与构筑物。
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保留了许多优秀建筑遗产,如府学文庙大成殿、大成门、关帝庙等。
建筑风格以传统济南民居为主,亦有中西合璧的建筑样式。
传统建筑以木构为主,也有砖石结构的。
绝大多数建筑为青瓦坡屋顶,建筑色彩以青砖白石为主,院内传统木构建筑木材部分漆为暗红色,青砖建筑木构部分则漆以黑色,整个建筑环境古朴素雅(图7、图8)。
对芙蓉街目前保留下来的建筑遗产进行严格保护,并加以维修和日常保养,严禁任何形式的破坏,同时对那些被毁坏的并且对该街区的活力复兴起着重要作用的建筑,在资料充足的条件下可考虑复建。
4.3保护活力空间
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空间主要有泉水空间、街巷空间,这些空间是该街区最活跃的空间,为不同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适宜的场所,许多传统活动都在这些空间进行。
该区的泉水空间可概括为三种形式[5]:
①园林水体空间,如珍珠泉、泮池等,通过古典造园手法,将山、水、亭、园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②街巷水体空间,如王府池子、腾蛟泉等,水体和周围建筑空间的尺度都顺应自然,不做过多装饰,又与居民生活密切相连。
③院落水体空间:
如石榴泉、起凤泉等,泉池、井与院落组合而成,一般池、井位于院落一隅,功能性极强,这种院落水体空间是济南“户户泉水”特色景观的突出表现。
王府池子是该区最具活力的泉水空间,池南侧的广场是该区重要的交流场所,由于水温恒定,在冬天是社区居民冬泳的场所(图9)。
由于历史的传承,街道内部的人员组成是较稳定的,因此人的归属感和社会凝聚力是相对稳定的。
街道空间内部特有的安全感为交往带来了保障,因而产生了特殊的活力。
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街巷空间有芙蓉巷、金菊巷、马市街等等,社区居民的许多活动都是在街巷空间中进行的,是街区中活力四射的线性空间(图10)。
4.4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芙蓉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形成了各种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重要的有梨花大鼓、面塑、兔子王以及瑞蚨祥、燕喜堂等老字号,还有以府学文庙为核心的儒学文化、以名人雅士为主导的名士文化、以名泉水系为载体的泉文化,这些非物质文化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它们既能传承传统历史信息,又可以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对这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是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复兴的重要内容,以旅游、文化商业等形式合理地对其进行开发利用,使其再度焕发生机,可以增强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
4.5提高原居民生活质量,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社会网络
原居民是保持和发扬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文化的主体,是维持和复兴历史文化街区活力的生力军。
原居民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熟悉当地的民间风俗和生活习惯,适应原有的空间肌理,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网络。
这种社会网络正是历史文化街区活力的内在结构。
原居民的生活还可以强化街区的传统氛围,增添街区的传统意味。
总的来说,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人口保有率应在60%左右,这样基本可以保证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生活结构和方式不被破坏[6]。
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居住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居民生活质量不高,大量原居民外迁。
长期以来社会网络遭到破坏,致使街区活力衰退。
要复兴街区活力,必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护社会网络,这样才能留住原居民,街区的文化才能得以保存和延续。
政府应投资改善该街区的基础设施,同时采取相应措施对住房进行改造,在保持历史风貌和建筑特色的同时,改善居住条件,使历史文化街区的居住功能得以延续,活力得以长存。
结论:
芙蓉街—曲水亭街历史文化街区已是老济南风貌的最后守卫者,也如同一颗晶莹剔透的宝石镶嵌在济南。
而如今街区的居住环境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正常需求,如此长久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它也有可能会像老济南火车站那样突然离我们而去,留下不尽的遗憾。
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历史传承的载体,更是现实生活的场所。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不是把它变成凝固的历史化石,而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城市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