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82329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5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docx

《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docx

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2019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一、概述

(一)定义与分类

英语"疼痛"(pai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oena",原意是"刑罚"。

刑罚通常都伴随一定程度的痛苦体验,故以喻痛觉。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害有关,或被描述为与那类损害相关"[1]。

该定义强调了疼痛是一种主观体验,其发生机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当前或既往组织损伤并非产生疼痛的必要条件[1,2]。

腹痛(abdominalpain)是指上起横膈,下至骨盆范围内的疼痛不适感,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

根据发病缓急和病程长短,一般将其分为急性腹痛(acuteabdominalpain)和慢性腹痛(chronicabdominalpain)[2]。

急性和慢性腹痛没有截然的时间分界线,但在临床实践中,一般将疼痛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的患者视为慢性腹痛[3]。

急性和慢性腹痛的病因构成和诊疗原则差异较大,急性腹痛应首先排除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各类急腹症,而慢性腹痛的诊治重点在于区分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给予相应治疗[2,3]。

慢性腹痛代表了一大类病因众多、处理困难的临床症候群。

多数慢性腹痛患者尽管接受了详细的诊断评估,仍然无法找到器质性病因[2,3,4,5]。

近年来研究发现,非器质性疾病导致的慢性腹痛大多与脑-肠互动异常有关,例如肠易激综合征(irratablebowelsyndrome,IBS)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此外,还有一大类慢性腹痛患者,不符合按照腹部脏器进行归类的特定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被称为"中枢介导的腹痛综合征"(centrallymediatedabdominalpainsyndrome,CAPS)。

CAPS以往又被称为"慢性特发性腹痛"或"功能性腹痛综合征"(functionalabdominalpainsyndrome,FAPS),以强调其症状不能用结构或代谢异常来解释[2]。

进一步研究发现,功能性疾病导致的慢性腹痛往往有很强的中枢因素参与,腹痛与脑边缘系统和疼痛下行调节障碍密切相关[2,5]。

因此,2016年发表的《罗马Ⅳ功能性胃肠病》将FAPS更名为CAPS,反映出对发病机制新的理解[1]。

按照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诊断标准,CAPS被定义为一种与生理事件(进食、排便、月经等)无关的腹部疼痛,患者症状至少持续6个月,疼痛持续,或近乎持续,或至少频繁发作,伴随一定程度的日常活动能力减退[2,5]。

(二)流行病学

慢性腹痛代表了一大类病因众多的临床症候群,不同调查的评判标准不一。

尚不清楚慢性腹痛的确切流行情况,但该症状无疑很常见,各级医疗机构均可见到。

功能性胃肠病是慢性腹痛最常见的病因,如FD、IBS及CAPS等[2,3,5,6,7,8,9]。

调查显示,慢性腹痛每年发病率约为2.29%,约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曾经历过该症状[5,6,7]。

在不同地区、民族的人群中,其发病情况并无太大差异[8,9,10,11,12,13]。

加拿大的一项研究表明,该国CAPS的患病率为0.5%[10]。

我国一项问卷调查发现,18岁以下青少年儿童功能性腹痛的患病率为13.25%[13]。

世界范围内成人CAPS患病率为0.5%~2.1%,女性是男性的1.5~2.0倍,发病高峰年龄是35~44岁[8,9,10]。

慢性腹痛常见,而且造成可观的社会经济损失和医疗资源消耗。

美国一项基于家庭人口的调查表明,慢性腹痛患病率约为2.2%,每例患者平均误工11.8d/年,有11.2%的患者因此无法正常工作,误工损失是普通人群的3倍[9]。

慢性腹痛的诊治常有不同程度的困难。

据统计,80%的慢性腹痛患者有就医经历,约半数患者每年就诊1~3次[14]。

尽管接受了大量检查,多数慢性腹痛患者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因,其典型代表就是CAPS。

一项超过7年的随访研究发现,CAPS患者平均就诊5.7次,进行内镜或影像检查6.4次,接受手术治疗2.7次(主要是子宫切除和腹腔镜探查)[15]。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危险因素

引起慢性腹痛的各类器质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胃癌、胆石症、慢性胰腺炎、结直肠癌、缺血性肠病、炎症性肠病等,具有各自的危险因素,但多和饮食不当、嗜好烟酒和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研究发现,幼年心理事件及成年后心理社会应激是引起慢性腹痛的高危因素[11,12]。

心理异常可以和器质性疾病合并存在。

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药物滥用、躯体化障碍等心理疾病与慢性腹痛的重叠度较高,提示临床应重视这类人群[11,12,13,14,15]。

(二)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如前文所述,疼痛是一种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

大脑接受来自外周神经的传入信号,并与认知、情感及其他感觉信息相整合,最终形成疼痛感知。

因此,疼痛实际上包含了相互关联的3个单元:

感觉传入单元、中枢调节单元(情感和认知)和动机单元(对疼痛的行为反应)[4,16,17,18]。

1.感觉传入单元:

(1)痛觉感受器:

腹腔存在多种类型的痛觉感受器,可感应化学或机械性刺激因素,包括炎症、缺血、压迫、牵拉、收缩等。

(2)疼痛传导神经:

腹痛的传入神经纤维有2种:

①A纤维,有髓鞘,直径3~4μm,具有快速传导性能,负责传导腹壁皮肤、肌肉和腹膜壁层的痛觉(躯体感觉);②C纤维,无髓鞘,直径较细,0.3~3μm,传导速度较慢,负责传导腹腔内脏器官所感受的疼痛(内脏感觉)。

这两种传入神经纤维的终端均与痛觉受体相连,并参与交感神经链。

(3)腹痛神经通路:

在腹部器官和大脑皮层之间,腹痛信号传导通路上的神经元有3个层次:

①Ⅰ级神经元的传导从腹部器官到脊髓;②Ⅱ级神经元连接脊髓和脑干;③Ⅲ级神经元连接脑干和皮层。

同时,人体还存在疼痛下行抑制系统,对上传的疼痛信号起负性抑制作用。

该系统主要起源于脑干特定区域的5-羟色胺能细胞、蓝斑内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以及延髓阿片能神经元等,通过调控脊髓(背索)的兴奋性,控制感觉信号上行传导的程度,又被称为弥散性损伤抑制控制系统(diffusenoxiousinhibitorycontrols,DNIC)(图1)[19]。

部分慢性疼痛患者DNIC存在障碍,对疼痛上行兴奋性传导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疼痛感觉被"放大"[1]。

2.中枢调节单元和动机单元:

虽然慢性腹痛可具有外周疼痛激发因素(例如慢性肠炎、术后肠粘连等),但多数患者的感觉传入单元无显著异常,在疼痛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中枢调节单元和动机单元,中枢敏感化是其重要机制。

慢性腹痛患者大脑疼痛环路的皮层调控发生异常,易引起疼痛失调。

长期慢性疼痛甚至可伴有大脑结构改变,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来自IBS。

例如,在女性IBS患者中观察到大脑躯体感觉皮层的厚度增加,而涉及疼痛处理的岛叶皮层和前扣带回皮层的厚度变薄;另外,IBS患者的脑灰质体积广泛减小,包括岛叶皮层、杏仁核、扣带回和脑干区域,可能与幼年期的心理创伤有关[2,4,16,18]。

中枢调节障碍以及脑-肠异常互动是慢性疼痛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进展,有助于理解无法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顽固性慢性腹痛[2,7,8]。

三、诊断、评估与转诊

慢性腹痛是常见症状,通过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首先排除器质性疾病是临床通行的做法。

由于医学技术的进步,通过辅助检查发现器质性疾病的能力不断增强。

然而,多数慢性腹痛患者并非由器质性疾病导致,不加选择地实施大量检查不仅违背卫生经济学原则,同时也并不符合患者的最佳利益,甚至带来医源性损害[2,3,4,5,15]。

因此,对于患者而言,为明确慢性腹痛的病因应当做哪些检查,检查究竟应进行到何种程度,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特点和个人意愿,特别是合并器质性疾病的风险,包括年龄、报警征象、合并症等。

(一)诊断

若有明确的腹痛症状,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可作出慢性腹痛的初步诊断。

(二)评估

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角度可将腹痛分为3种基本类型:

①内脏性腹痛;②体神经性腹痛;③牵涉痛。

这样的分型有助于分析腹痛症状以及鉴别诊断。

慢性腹痛病因复杂多样,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可以合并存在,急性和慢性腹痛病因也可相互重叠,从而增加了评估难度。

临床评估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搜集诊断信息,更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前提。

高质量的医患交流本身就有治疗作用,这一点对于慢性腹痛患者尤为重要[17,18]。

医生必须尊重患者的体验,注意共情,在患者叙述病情时主动倾听,避免不恰当地打断患者[2,17,19]。

1.病史:

(1)病史是诊断及评估慢性腹痛的基础。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了解腹痛的病程、部位、性质、诱发及缓解因素等,对于判断慢性腹痛的病因极有帮助[19,20,21]。

如前文所述,急性和慢性腹痛之间并无明确的分界线。

部分急性腹痛可在急性发作后转为慢性。

例如急性阑尾炎穿孔后可形成右下腹脓肿、腹主动脉夹层度过急性期后可引起缺血性肠病。

慢性腹痛也可能发生急性改变,往往提示病情有新的变化,例如消化性溃疡造成穿孔、克罗恩病并发肠瘘、结直肠癌引起肠梗阻等。

(2)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和个人史等信息不容忽视。

慢性腹痛可见于不同年龄段的所有人群,但不同人群的病因有所不同。

例如,慢性腹痛是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疾病,其患病率从0.5%到19.0%不等,病因以功能性疾病、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等为主[3,9];青壮年则好发消化性溃疡、IBS、消化不良等;老年人器质性疾病的风险较高,易发生胆石症、消化道肿瘤、缺血性肠病等;女性患者还应注意妇科疾病;糖尿病病程长且控制不佳者出现腹痛,可能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所致;长期酗酒易导致慢性胰腺炎;吸烟是缺血性肠病的危险因素。

(3)详细询问腹痛特点及伴随症状十分重要,须特别了解腹痛与进食、排便及月经等生理事件的关系。

例如,与进食相关的、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是消化性溃疡的典型表现;餐后痛可见于胃溃疡、胰腺炎、胆石症、缺血性肠病等,而进食后减轻的疼痛多见于十二指肠球溃疡;排便前下腹痛,便后减轻,常提示为结直肠疾病,如IBS、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等;与月经周期相关的腹痛要考虑子宫内膜异位症和急性间歇性卟啉病;性交痛、痛经、不孕等均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下腹痛伴有尿频、尿急则提示间质性膀胱炎。

(4)应重点了解患者有无报警征象(alarmsigns),包括:

年龄>40岁、便血、粪便隐血阳性、贫血、腹部包块、腹腔积液、发热、体重下降、胃肠道肿瘤家族史等[2]。

伴有报警征象的患者应警惕器质性疾病[2,4]。

对于年轻、临床表现典型且报警征象阴性的患者,功能性胃肠病(如IBS)的可能性较高[2,4,21]。

无论器质性疾病还是功能性疾病,慢性腹痛合并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等心理疾患的比例甚高,临床应加以关注,必要时应给予心理评估[11,12]。

对于器质性疾病所致慢性腹痛,腹痛部位对病因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不同部位慢性腹痛的常见器质性病因见表1[3,21]。

反之,功能性疾病特别是CAPS所致慢性腹痛,疼痛部位常常弥散而不固定。

为避免遗漏重要病史,可按照P(provocation,诱因)、Q(quality,疼痛性质)、R(radiation,疼痛放射)、S(severity、疼痛严重程度)、T(timing/treatment,疼痛时间/治疗情况)的顺序采集关于腹痛的病史。

慢性腹痛的病史要点及相关病因见表2。

2.体格检查:

慢性腹痛患者常无腹部异常体征,但体格检查具有重要意义,不可或缺。

(1)首先要关注生命体征,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需要紧急处理。

例如,体温升高提示腹痛病因可能为感染、自身免疫病或恶性肿瘤;脉搏增快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脓毒症、贫血等;呼吸频率增快须考虑心肺疾病;血压下降应怀疑休克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2)细致体格检查有助于诊断某些器质性疾病(例如腹壁病变、肠梗阻等),还可发现消瘦、贫血、黄疸、腹部包块等异常体征。

2%~3%的慢性腹痛系腹壁疾病所致,被称为"慢性腹壁痛"(chronic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