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玉红 怎样设计好物理应用与发展的教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17464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闫玉红 怎样设计好物理应用与发展的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闫玉红 怎样设计好物理应用与发展的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闫玉红 怎样设计好物理应用与发展的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闫玉红 怎样设计好物理应用与发展的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闫玉红 怎样设计好物理应用与发展的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闫玉红 怎样设计好物理应用与发展的教学.docx

《闫玉红 怎样设计好物理应用与发展的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闫玉红 怎样设计好物理应用与发展的教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闫玉红 怎样设计好物理应用与发展的教学.docx

闫玉红怎样设计好物理应用与发展的教学

怎样设计好物理应用与发展的教学

闫玉红

一、认识物理应用与发展教学

(一)什么是物理应用与发展教学

早些年曾流行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随后转变为学科教学应发挥其德育功能,今天的学科教学的目标则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其实它们是一脉相承的,是人们对教学目标逐渐全面、正确的认识过程。

为了使学生从小接受科学文化的熏陶,逐渐养成热爱科学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新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最大的区别之一便是注重STS的内容渗透。

新教材中已融入了大量的STS内容。

所谓STS,即“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英文简写。

它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起源于美国,后在欧洲许多发达国家迅速传播。

在美国,对于STS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观点。

在广义的理解中,STS体现为一个学科群,是科学史、技术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研究等学科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应关系的研究的总称。

在狭义的理解中,STS则是以传统的科学史、技术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等学科为基础,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理论综合,并由此形成的融合了上述传统学科的基础内容,追求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新的理解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我国学者曾对STS给出如下狭义的定义:

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

由于我国学者对STS的狭窄的定义,故初中物理新教材(人教版)中所选STS的内容大多是与科技与社会相关的那一部分,如“防止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磁记录”等。

由于我们对STS的理解是介于中美学者之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知识应用、科技发展教学有利于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所以我们把这些教学统称为物理应用与发展教学。

物理应用与发展教学的内容包括:

(1)新教材中编入的STS、科学世界;

(2)每节课中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新教材中每一个物理概念的建立、规律的发现过程;

(4)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材基本内容之外的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

这些内容往往和其他学科相关,涉及的知识面广。

它是对教材中基本内容的适度扩充,教学中要对这部分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和整合。

(二)物理应用与发展教学在传统物理教学中的状况

在目前的考试制度、升学形势下,中考已成为广大学子升学的“瓶颈”。

这就造成一种畸形的评价制度,即社会对学校、领导教师的评价以升学成绩的好坏为唯一标准,使得教师必须牢牢抓住升学率不放,教学中仅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对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其实,传统物理教学也十分重视物理知识的应用,但由于受应试思想的束缚,教师往往以习题训练为手段,以学生能赢得中考、高考的胜利为终极目标,这样就出现了如下情况:

1.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学生的高分低能

如“汽油机”是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典型事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汽油机的构造、工作过程。

教学中,教师或照课本彩图讲解,或拿模型示范讲解,一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汽油机的结构如气缸、活塞、进气门、排气门、火花塞牢记于心,对汽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甚至能倒背如流。

然而,当一台摩托车发动机真正摆到教师和学生面前时,却谁也说不出哪是进气门,哪是排气门,哪是火花塞。

这决不是物理教学中的个别例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已成为我国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在应试教育制度下,我们的学生已成为纸上谈兵的高手。

物理知识的应用不是“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崭新理念的体现,而被异化为大量的习题训练。

如在学习了电学的初步知识后,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参加铺设线路、安装电器等实践活动,而是整天沉浸在老师布置的繁、难、偏、旧的习题中,诸如复杂电路的分析、电学的计算。

再如,学习了“压强”、“浮力”等知识后,教师翻遍手头各种资料寻找典型习题讲解、训练,唯恐漏了某种类型。

如此种种情况举不胜举。

这些方式虽能一时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多大益处。

2.学科本位僵化科学知识

传统的分科教学使科学在初中阶段就分成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目。

目前大多数地区的中考试卷强化了学科本位,这就使广大教师平时教学中忽略了学科知识的整合,形成了“你教你的化学,我教我的物理,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最典型的事例是:

以前的物理、化学教科书上“分子”的定义不相同,这使得学生无所适从。

再如“声”的知识,物理中只讲声音的产生、传播、特征等内容,决不会联系到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人耳的构造是怎样的,以及高科技中的声波杀手等知识。

因为在物理教师眼里那是生物学的知识。

学科本位僵化了科学知识,使学生对某些知识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解。

3.以知识为中心,弱化学科的德育功能

以前的教科书只注重知识的结果,忽视物理学史上科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规律的发现过程,忽视物理知识的实践性应用。

教师在沉重的升学压力下,更不会顾及物理发展史中这些内容。

传统物理教学也强调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由于以知识为中心,教师往往只采用简单的说教来进行德育教育。

如物理教学中提及四大发明就讲我们的祖先多么的伟大,我们的历史多么悠久,从而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殊不知,1840年的鸦片战争正是英国人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和火药侵略了我们这个泱泱大国。

落后就要挨打,知耻而奋进,这一层德育意义却被教师所忽略。

说到诺贝尔奖,教师便是一通说教或一阵鼓励———希望你们中的某一位将来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然而这样的说教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学生的激动也仅仅是三分钟热度,一会儿便平静如初了。

一方面是苍白的说教,另一方面是漠视宝贵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课堂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更不会有情感方面的种种体验,怎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呢?

这是传统教学的悲哀!

(三)物理课中实施物理应用与发展教学的作用

前几年曾有人宣称有能使清水变成油的本领,有人自吹具有异乎寻常的功能,如千里发功治病、意念搬物、碎物复原等,有的人更是鼓吹宇宙末日论等歪理邪说……对于这些言论,社会上一些人深信不疑,有一些人半信半疑,更有一些人站出来捍卫科学真理,揭开伪科学的面纱。

其实,只要有一点科学常识的人,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那些邪说漏洞百出,然而它们竟在一部分人中很有市场,可见我们广大民众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

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若从孩子抓起可能效果会更好。

科学学科的教学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一重要责任。

就初中物理而言,过去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掌握知识,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更不要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然而物理是最早建立的自然学科之一,它丰富的教学资源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一部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关于真理和谬论的斗争史,“大小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是伽利略用事实向当时的科学权威发出的挑战,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是对“地心说”的致命打击。

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中充满着科学家忘我工作、执著追求真理的故事,瓦特、富兰克林、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霍金……他们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当我们把这些故事介绍给学生时,不仅使他们知道了这些科学巨匠的事迹,更激发了他们热爱科学的激情,使他们自小立下投身科学、科技兴国的志向。

其实科学并不神秘,各种科学技术不仅用在上天入地的火箭、飞船、潜艇上,更大量地应用于我们平时的生产、生活中,小时候玩的电动赛车,它的心脏是一个小小的电动机,收音机、电视机、手机等均是利用无线电波传递信息。

让学生了解物理的应用,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而且会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的作用及科学的无穷力量。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物理应用与发展的教学有以下四方面的作用:

1.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堂物理课必须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自始至终都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进行。

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满足好奇心,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激起他们的学习动机。

而在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形成中,好奇心、求知欲和求成欲起着重要作用。

物理应用与发展的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推进剂,它能在课堂教学的不同时段有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求成欲。

如“声的利用”的教学中,若以蝙蝠靠超声波飞行与捕食,或以人们利用声纳探测尼斯湖怪等导入新课,学生的好奇心立即会变成求知欲望;再如在纳米技术的科学讲座中,围绕“用纳米材料能制成高温超导体吗,现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如何”等问题展开,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中适时插入一个个科学家的故事则常常会激起学生的崇敬情感和仿效欲望。

2.拓展视野

现在学生对物理学、科学技术的进展了解的比较少,他们不知道1997、199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物理学家是谁,不知道1998年丁肇中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的发射等。

物理应用与发展的教学在孩子们面前架起一座座桥梁,把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它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新教材中编入的STS、科学世界、物理学的发展史这些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从史学、社会学、哲学等角度扩展了中学生的视野,让学生通过历史来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不断变化发展,理解科学探究的不同侧面、科学的人性侧面以及科学在各种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协调,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

如在“欧姆定律”教学中,教师适时讲述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发现欧姆定律的故事(见后面教学案例)使学生感悟到:

科学研究不仅仅是科学家的工作,研究的态度和方法是人人需要的;常人经过科学研究同样可以发现重大规律;科学的规律往往是简洁的……

3.了解科学方法

在亚里士多德以后的近2000年中,科学的发展几乎处在停滞状态;而伽利略开创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现象后的300年间,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的发展突飞猛进。

可见,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以及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在,科学实验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研究手段,形式逻辑、数学解析、理想模型、假想实验等方法成为独具物理学特色的研究方法。

在探究学习中,初中学生仅仅是接触到部分的科学方法,如果在课堂中,我们能关注物理应用与发展的教学,必将使学生在众多物理学大师的科学研究中了解到更多富有生命力的科学方法。

如给学生介绍伽利略对动力学的研究事例,学生就会了解伽利略的科学实验法、理想模型;在学习“磁场”时,对磁感线由来的介绍会使学生对法拉第的研究磁场引入力线的方法心领神会且由衷钦佩。

4.提高科学素养

学习科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

就知识的层面来讲,学生对物理应用与发展的内容多知道一点、少知道一点是无足轻重的,然而真实、动人的科学故事扣击着孩子的心弦,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吸引着孩子追求的目光。

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危机激起了孩子们的思考。

学生们有时和物理学家一起面临科学上的重大问题,如“电能生磁吗”、“热是什么”、“纳米技术能帮助制成高温超导材料吗”等等;有时折服于科学家工作的严谨和实事求是。

一些人类现在面临的重大问题和科研最新动态将在一部分学生心中激起千层浪,也许此时他们便会立下远大志向,从此追求真理,理性的怀疑和批判、高度的创造性和对科学规律的不懈追求成为人生的主旋律。

大多数学生会在“求真”这种科学精神的熏陶下逐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二、怎样组织好物理应用与发展的教学

(一)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和整合

教学资源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

在组织物理应用与发展的教学时,既要关注素材性资源的利用,又要重视条件性资源的开发。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充分挖掘教学的素材性资源:

(1)充分利用好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应用中的材料。

物理学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联系实际的素材,如农民的选种子、潜水艇的上浮、下沉就是对浮沉条件的应用;电铃、电话是磁效应的应用。

这些鲜活的题材都是教学中的重要资源。

(2)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STS、科学世界的内容。

新教材(人教版)与以往教材相比增加了许多新栏目,如STS、阅读指导、探究科学世界等。

其中“STS”和“科学世界”是很有特色的栏目,有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如纳米技术、超导现象,有对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的思考,如温室效应、大气污染。

这些素材是我们实施教学的主要资源,当然编入教材中的STS只是整体中的极少部分,有些内容也只作“蜻蜓点水式”的介绍,这就需要我们查阅资料作适当补充。

(3)充分挖掘物理史、科技史的相关素材。

伴随物理学和科技的发展,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有科学家的重大发现、重要发明,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法拉第发明的发电机;有科学家的趣闻轶事,如万有引力定律与苹果落地的故事、科拉顿跑失良机;有科学家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科学伟人的名言、科学概念的建立、规律的发现过程。

教师是物理课程实施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他们对新教学理念的认识和科技前沿动态的了解直接决定着物理应用与发展教学的质量,所以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更应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接受新思想、新知识,走出教科书是唯一课程资源的狭隘思想,尽可能创造条件,开发更多的教学资源。

(二)根据教学资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

物理应用与发展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相应的教学方式也应多样,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

常见的教学方式有实验探究、科普讲座、教材内容的教学延伸等。

1.教材内容的教学延伸

严格意义上说,这不能算是一种独立的教学方式,之所以这样列出,是因为物理应用与发展的教学就其内容而言,是对教材中的STS、科学世界、物理知识应用等的充实和拓展。

适合实验、讲座这两种教学方式的教学内容并不很多,物理应用与发展的教学更多的是一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教师在对教材资源开发和整合的基础上,采用讲授、阅读感悟、自学讨论等方式来组织这些内容的教学,在此我们统称为教材内容的教学延伸。

(1)教材中的STS、科学世界等

教材中所选的STS内容描述的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反映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环境产生的积极意义以及负面影响,渗透着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理念,是物理应用与发展教学的主要内容。

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产生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讲授式、自读感悟、小组讨论等。

人教版第二册“比热容”中“气候与热污染”的教学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如下:

教学过程简述:

教师提供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的资料(如新疆、大连等地人们夏天的生活片断、热岛效应、全球天气变温的具体例子等),分发给各学习小组。

老师出示相关气候的讨论问题:

①海滨城市大连夏天的气候是怎样的?

地处大陆中间的新疆的气候又是怎样的?

②造成以上两种气候如此明显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③自然环境对气候产生了巨大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是否有影响?

请举例说明。

小组围绕这些问题讨论,老师在小组间巡视,适时点拨。

在老师的组织下小组交流并打分,对优胜者进行表扬。

教师对“热污染”也可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①根据自己的体验说说什么是热岛效应。

②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热污染有哪些?

你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有哪些危害?

③为了使人类有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关于减少热污染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

点评:

这段内容分为大陆、海洋气候的成因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两部分。

气候成因对学生无论是在知识层面还是能力方面都具备了解释条件;社会发展中各种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学生有所体会,但不够全面和深入,所以需要老师提供这方面材料。

采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是让学生围绕问题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采用给小组记分的方法,最后对优胜小组表扬,从而激励学生在小组中积极思考和认真讨论。

以上做法力图组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快乐学习。

对教材中的STS、科学世界等知识的学习有时还可以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自己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如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四节中的“激光的应用”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闭路电视组织初二学生收看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郑文光的科幻片“珊瑚岛上的死光”,激发学生对激光知识的渴望,尔后让学生在电脑教室上网查找激光的有关知识,完成一篇关于激光的科学作文或制作一张介绍激光知识的小报。

评析:

这样学习激光知识,从应试的角度看绝对是小题大做,有些老师可能会认为这要浪费学生多少宝贵的时间。

其实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习中比知识技能更重要的目标是情感价值观。

科幻片会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而憧憬的境地,而上网查找激光知识又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了解到科技的前沿知识,写一篇科普小论文或制作科技小报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课外作业从做练习到多样化学习的转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做几个练习题学生产生的可能是不耐烦,甚至是讨厌的情绪,而多样化的学习激起的将是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2)物理故事

一个物理概念的建立常常需要人们对自然现象长期不断的深入研究,如热本质是什么,光是什么等;一个物理规律的发现不仅是某一科学家艰苦工作的结果,也是许多科学家智慧和劳动的积累。

初中物理中有许多概念、规律,其背后隐藏着一个个故事,当我们把这些故事讲给学生听时,不仅有利于他们对概念规律的理解,而且使他们感受到科学伟人的人格魅力,产生各种启发。

如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对欧姆定律的发现和欧姆生平事迹作如下介绍:

欧姆是德国物理学家,他曾是一位中学物理老师,业余喜欢用实验研究物理问题。

1825年,他对导线中的电流规律进行研究,独创了温差电池并应用库仑方法制造了“电流扭秤”等当时最新颖的实验手段,发现了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即欧姆定律。

这个结果在1826年以“金属导电定律的测定”一文发表在《化学与物理学》杂志上。

1827年,欧姆从理论上推导了欧姆定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简洁、美丽的物理规律,在德国却得不到公开承认。

到了1840年左右,欧姆定律传过英吉利海峡,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开始知道欧姆定律。

一开始他们也产生这样的怀疑:

电流的定律能这样简单吗?

然而实验证明了它的正确。

1841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欧姆最高科学奖———科普莱奖章。

1846年,欧姆当选为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1849年起担任慕尼黑大学物理学教授,直至逝世。

交流:

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许多最基本的定律虽然形式较为简单,但发现它们所付出的劳动往往很大,要被承认则更困难,欧姆定律就是这样。

欧姆的生平告诉我们,科学研究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如果我们能用正确的方法坚持不懈地研究一些自然现象,也能发现一些重要规律。

评析:

讲授式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和科学探究并不矛盾。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师有选择教学方法的权力。

在这里,教师大段的说白类似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在探究得出欧姆定律以后,思绪回到19世纪的欧洲,从欧姆艰苦的研究工作、独创的实验方法、简洁的结论,以及科学成果的不被承认中获得启迪。

教师总结性的两句话点明了主题,同时用欧姆的成功经历唤起学生的求成欲,发挥出物理应用与发展的德育功能。

(3)科学方法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许多别具特色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这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

物理学中常用的科学方法有质疑、观察、实验、测量、分析、图像法、归纳和演绎、形成模型、建立假说和验证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可以将教学方法进行显性处理,即把这些内容采用讲述、投影等方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科学思想后,模仿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并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

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的STS“伽利略对摆动的探究”,教材力图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伽利略首创的科学实验法,同时更深入理解观察、实验是物理学中的常用方法,也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

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来说,这些方法还很陌生,老师不妨作如下显性处理:

①让学生阅读“伽利略对摆动的探究”的内容。

②分组讨论问题。

③全班交流,教师解答问题。

④教师介绍伽利略的科学实验法(附“伽利略的科学实验法”的步骤:

通过观察,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数学推导;实验验证)。

⑤学生进行“摆的等时性”实验,初步体验科学实验(实验器材:

铁架台及支架、棉线、螺母、计时器)。

再如在“物理的惯性”教学中,学生经过对“摩擦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进一步推理得出牛顿第一运动规律。

这里有两个重要的科学方法,即理想模型法、推理法。

教师的显性处理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更在学生的思想上产生了重视,有利于他们今后学习和在实践中应用这些科学方法。

(4)科学家名言

名人名言常常催人奋进,在教学中适时加入科学家的名言能对学生产生激励、警示等作用,在教学效果上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在“物体的惯性”教学中,当课堂教学推进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后,简单介绍一下牛顿的生平,给学生讲牛顿的名言“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我,但我自己以为我不过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发现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块卵石或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

至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用牛顿的谦虚告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谦虚,切忌骄傲自满。

再如课堂中提出问题后,教师为了使学生积极思考,可以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比别人多思考一点”来激励。

2.实 验

实验探究这种方式不仅仅局限于物理规律的探索,在物理知识应用的教学中也是一种重要教学手段。

它不仅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了解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更能使学生经历设计、动手制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下面以“磁场”的教学片断“磁化钢针并制作指南针”为例,供大家参考。

设计意图:

“磁化钢针”是教材中安排的实验探讨内容,教材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探讨磁化钢针的多种方法并交流评估。

备课时将本次探究定为“磁化钢针并制作指南针”,是由于以下这些原因:

①教材安排的探究内容简单,学生易于达到,学习中学生缺乏“跳一跳摘到苹果”的成功感。

②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许多学生只闻其名,未见其形,若让学生亲自制作指南针。

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动手制作指南针,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验能力。

④在本节课的结束阶段,制作指南针不仅使学生对地磁场、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而且使学生感到科学知识和生产实践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

实验准备:

4-6人一组,每组分给盛水的大烧杯一只、泡沫塑料一小块、大缝衣针3-5枚、丝线一根、插有大头针的橡皮一块、按扣一个(可以插入两根缝衣针并能平衡的放于橡皮和大头针组成的支架上)条形磁铁一块。

师: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增进了中国和世界各国的交流,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在茫茫的大海上,郑和依靠小小指南针指示方向。

可见,这小小指南针的作用多么重大啊!

师: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立即拥有一个指南针呢?

生:

想!

点评:

“想不想立即拥有指南针”,这是一个有诱惑力的问题,它能立刻激起学生的兴趣。

因为在孩子们心中,指南针多少有点神秘感,他们可能想,能拥有一个指南针今后外出旅行就可以用它指示方向。

这样的处理有利于下面学习的开展。

师:

利用我们桌上的实验器材就可以制作各种各样的指南针。

(让学生观察器材。

师:

制作前请大家想一想,现在我们该做哪些事情?

生:

要有一个小磁针。

师:

很好。

要使小磁针变成指南针,还要让小磁针受到的阻力很小,能使它在一个平面内转动,我们要做以下两步工作:

使小钢针带有磁性;让小磁针经受较小的阻力,能在平面内自由转动。

(老师用投影投出以上两个工作要求)

师:

你们能完成这两步工作吗?

生:

能。

(自信地说)

师:

那请你们先小组讨论,想想有哪些方法,然后动手制作。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小组讨论情况,适时点拨。

几分钟后,学生动手制作指南针,小组中有争论,有合作,很热闹。

点评:

用小钢针制作指南针首先要磁化,然后采用不同的支悬法。

把这两步实验的关键步骤列出,使探究的目标指向“如何采用多种方法制作指南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能力”,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使探究的难易度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相吻合。

课堂中,教师在设计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