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15134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福建省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福建省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福建省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福建省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docx

《福建省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docx

福建省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福建省“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福建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及2020年远景规划前期研究课题

(收入“崛起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研究成果集)

目录

一、“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二、“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三、“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战略构想

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五、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的对策措施

一、“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2004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17.3亿元,比2000年增加280.0亿元,增长27.0%;农民人均纯收入4089元,比上年增长9.5%,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比2000年增加859元,增长26.6%。

其中农业产值:

525.8亿元,占总产值的39.9%;林业产值:

86.2亿元,占总产值的6.5%;牧业产值:

291.7亿元,占总产值的22.1%;渔业产值:

397.5亿元,占总产值的30.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

16.1亿,占总产值的1.2%。

 

2004年福建省主要农产品产量(万吨)

粮食736.45万吨;油料545.62万吨;油料27.82万吨;甘蔗101.57万吨

烤烟11.31万吨;蔬菜1317.83万吨;茶叶16.44万吨;水果468.90万吨;食用菌52.01万吨;猪牛羊肉148.29万吨;水产品591.21万吨。

主要农作物、

农产品

面积(万亩)

总产量(万吨)

产量在全国的位置

粮食

2223.52

736.45

其中:

稻谷

1477.6

545.62

油料

187.65

27.82

甘蔗

23.8

101.57

烤烟

92.4

11.31

蔬菜

933.69

1317.83

茶叶

217

16.44

1

水果

831.6

468.90

5

食用菌

/

52.01

1

猪牛羊肉

/

148.29

水产品

/

591.21

(一)农业结构调整加快,特色产业发展迅速。

主导产业发育较好。

初步形成一批具有福建特色的产业链发育较好、产业化水平较高的优势主导产业,主要形成优质茶叶、畜禽加工、创汇蔬菜、特色水果、食用菌类、优质粮食、农业“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和烟叶经营等8条农业产业链。

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2004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人均占有量、出口创汇均居全国第1位;茶叶产量、出口量和面积分别居第1、2、3位;水果产量居第6位,人均占有量居第2位,其中柑桔、枇杷、橄榄、余甘、柰居第1位,龙眼、荔枝居第3位,香蕉居第4位;人均水禽占有量和蛋品出口量均位居首位;水产品总产量和人均占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是我国重点渔区之一;花卉种植面积和产值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主要的花卉产区之一。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

全省累计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96个、产品483个,绿色食品产品290个,有机食品20个;800多家企业通过ISO9000或HACCP认证,84个农产品获得省级名牌农产品称号。

(二)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抗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十五”以来,共投入近百亿元资金着力打造“十大防灾减灾体系”:

“五江一溪”大部分重点防洪工程已经建成,累计加固海堤超过1000公里;闽江、晋江、九龙江等主要江河洪水预警报系统已建成并相继投入使用,覆盖全省陆地面积98%以上;

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体系已基本建成投入使用;

沿海重点渔区建成各级渔港82个,渔船就近避风比例从原来的不足30%提高到55%;

2000-2003年,全省完成人工造林面积746万亩,封山育林203万亩;

省无规定疫病区国债项目已基本建成,基本完成10个部级动物疫情测报点、41个国家和省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点、29个省际边境防疫监督检查站、50个森林病虫害监测网络以及水产疫病防治体系、省海岸带渔业资源和环境监测中心、省淡水养殖生物病虫害防治预警中心建设任务。

(三)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

全省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近2万家,省级乡镇工业园区50个,创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90多个。

至2004年底,全省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608万人,比2000年增长28.3%,占农村总劳动力的47%;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488.5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6.4%。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更加完善。

产业化组织形式由初期的“公司+农户”发展到“链状组合”、“网状组合”等多种组织形式,形成企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全省现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3700多个,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省级龙头企业130家。

2003年底,全省经过认定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70家,当年实现销售收入471.9亿元,出口创汇23.9亿美元,带动农户292.7万户,农户出售农产品和在龙头企业务工收入上百亿元。

2001年6月,在全国率先开通969155农业信息服务热线。

全省9个设区市、70多个县(市区)均开通了该热线,并建立了969155咨询服务机构;累计为农民群众提供各类服务102万人次,培训农民109万人次,减少经济损失和新增经济效益17亿元。

完成了“福建农业信息”等五大省级农业网络交换平台建设,与省内外70多个涉农部门网站和130多个涉农企业网站实现互联互通。

全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1700多个,拥有会员23万人,带动农户150万户,年销售收入超过180亿元。

(五)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外向型农业持续发展。

福建农业对外贸易与利用外资均居全国前列,闽台农业合作成为一大优势,表现为“三好”:

农业引进成效好。

全省累计批准农业“三资企业”3300多家,农业合同外资5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7.8亿美元;利用世行、亚行等国际贷款和国际援助4亿多美元;引进优良品种3000多个、先进设备5000多台套。

农产品出口形势好。

2001-2004年,福建省农产品(WTO口径+水产品)累计出口56.1亿美元。

其中2001-2003年出口额都保持在13亿美元左右,2004年取得较大突破,出口金额达17.9亿美元,同比增长38.9%。

出口品种以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蘑菇罐头、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香港、美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出口市场和出口品种不断取得新突破,水果等产品不断进军欧盟等市场。

闽台农业合作前景好。

1997年在全国率先创建了福州、漳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今年7月,国务院台办、商务部、农业部正式批准设立“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闽台农业合作方兴未艾。

截至2005年上半年,全省累计批办农业台资项目1730个,合同利用台资21.1亿美元,实际到资12.2亿美元,农业利用台资总额在祖国大陆各省市中位居第一,引进台湾农业良种2500多个,引进先进与实用技术800多项、先进设备5000多台套。

二、“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主要是四大难题: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促进粮食稳定增产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我省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0.49亩,不足全国平均的1/3。

“十五”期间全省耕地净减少将超过70万亩,人地矛盾更为突出。

2004年粮食虽然实现恢复性增产,改变了1998-2003年粮食产量连续6年下滑的趋势,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提高、粮食比较效益低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我省粮食消费总量仍呈刚性增长趋势,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

(二)农村就业矛盾依然突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2004年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达1311万人,比2000年增加59万人,到2005年将净增加70万人以上。

农村劳动力总量的增加与全社会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就业矛盾;经营农业增收的空间有限,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

(三)农产品竞争能力不强,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状况尚未改变。

主要表现“四多四少”的特点:

一般产品多,名特优新产品少;初级产品多,加工增值产品少;低档次产品多,高品质、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少;农作物中熟或集中上市的产品多,早晚熟或能周年供应的产品少。

(四)财政金融支持不够,资金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瓶颈尚未改变。

财政支农资金还缺乏一个稳定的增长机制,虽然支农资金在绝对值上每年有所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则在下降。

“十五”期间,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农、林、水、气支农资金占当年总支出比重平均每年下降0.25个百分点。

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金融支农功能弱化。

例如,2002年末,全省农业贷款余额182.4亿元,仅占全省金融系统贷款余额的4.3%,远远低于同年农业产值占GDP14.2%的比例,而且分别比2001年、2000年下降了1.0和1.5个百分点。

农村信用社资金的非农化和邮政储蓄吸储进一步导致农村资金的外流。

三、“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战略构想

“三大机遇”:

一是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标志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期的到来。

二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提出,特别是“海峡西岸”第一次正式写入中央文件,为我省农业新一轮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进一步拓展了福建农业的发展空间。

三是“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的设立,有利于闽台农业合作向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发展,有利于我省农业的转型升级。

“三大历史性任务”: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二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加快海峡西岸福建农业发展,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总体部署,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方略,坚持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全力推进闽台农业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二大能力”,建立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四大长效机制”,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二)发展战略

——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寻求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发展农业必须发展非农产业,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富裕农民必须逐步减少农民。

——科教兴农战略。

积极探索新时期开展农科教结合的新路子,加大农业科技特别是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力度,加强农业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结构调整战略。

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根据市场导向和我省“三大产业带、四大主导产业、九个重点特色农产品(畜禽、笋竹、水产品、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烤烟)”农业空间布局规划,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积极推进城乡结构调整,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大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

——项目带动战略。

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品,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引导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和农民的支持保护力度,建立稳定的政府支农投资渠道。

着力改善和优化投资结构,农业投资重点向能够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项目倾斜,向能够直接促进农民增收的项目倾斜,向山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倾斜。

——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保证农产品社会有效供给和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为目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优化生态环境,加强农业生产污染源综合整治,实现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要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要求,努力实现农业发展目标,从过去偏重生产目标向生产、生活和生态目标并重的方向转变。

主要目标为:

1、生产目标。

201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年递增4%以上,农业增加值年均递增3%以上。

2、生活目标: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降到38%左右,基尼系数0.4以内。

3、生态目标:

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平方公里,荒山造林面积30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2.9%以上。

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产业发展重点

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三条带、四大主导产业、九大特色产品”发展布局的要求,重点扶持和壮大主导产业,优先建立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的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构建三条竞争优势明显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培育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提高全省农业整体竞争力。

1、构筑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带:

沿海蓝色农业产业带;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闽西北山区绿色农业产业带

2、农业四大行业发展重点

种植业。

一方面,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保证我省粮食自给水平在50%以上。

另一方面,要扩大经济价值高、有市场前景的经济作物,提高我省农业种植效益。

促进我省农作物产品结构更趋多元化、规格、品种更加丰富,产品供应季节实现周年均衡。

提高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规模。

种植业区域布局:

闽东南沿海地区要利用区位、经济、技术、资金、人才优势,突出发展南亚热带及中亚热带的常绿类特色水果、粪草类食用菌、乌龙茶、名特优新蔬菜和花卉等外向型经济作物产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建立稳定的出口农产品加工基地。

闽西北山区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与经济效益,重点发展中亚热带早熟落叶类水果、木生类食用菌、反季节蔬菜、特色观赏花卉、绿茶和乌龙茶等特色农产品,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2)林业。

加快资源培育,加大速生丰产林基地、丰产竹林基地、珍贵树种和名特优经济林基地、种苗和花卉基地、森林食品和药材基地的建设力度,积极培植人造板工业、制浆造纸业、林产化工业、木竹制品工业、森林旅游业,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为支撑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林业区域布局

闽西北地区重点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珍贵树种用材林、食用菌原料林、毛竹丰产林、药用林、特色花卉,以及乡土珍稀阔叶树种与非木质利用为目标的优良林木种苗繁育基地;

闽东南地区重点发展短周期工业原料林、药用和绿化兼用林、中小径竹丰产林,以及短周期工业原料林树种、乡土阔叶树种、亚热带优良园林绿化树种及香料、药用植物的种苗繁育基地。

做大福州、南平、三明、龙岩四大林业工业中心,并发挥漳州、泉州、厦门在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形成新的林业工业中心。

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促进闽南滨海休闲森林旅游区、闽中休闲度假旅游区、闽西客家文化森林旅游区、闽北森林生态旅游区和闽东山海风光森林旅游区建设。

(3)畜牧业。

加大优质猪、优质家禽、肉牛肉羊和奶牛优良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力度,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提高大型牧场和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水平。

坚持畜牧业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发展的原则,推广牧沼果、牧菌菜、牧沼菜等多位一体的生态养殖模式。

加快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发展猪、牛、羊、鸡、鸭、兔等肉类深加工制品,加强品种开发,搞好产品的分级、分类包装。

加快饲料和兽药产业发展步伐,促进畜牧产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畜牧业区域布局:

闽东南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中远郊,着重发展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畜禽生产,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饲料和新型兽用医药等制造业,形成畜牧工业基地。

山区要利用劳力和环境资源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畜禽和生态养殖,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粮食主产区应以粮食转化和耕作制度改革为重点,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养殖,把粮食主产区同时发展成为畜产品主产区。

在畜禽养殖集中的产区,大力发展畜禽产品批发、运输等畜牧服务业。

(4)水产业。

稳定海洋捕捞,大力拓展浅海、内陆大中型水面和稻田养鱼三大养殖领域,推广集约化养殖和生态养殖等健康养殖方式,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的水产养殖基地,促进水产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拓宽水产品加工的广度和深度,突破超低温冷库建设技术和超低深加工技术,大力发展低盐、低糖、富含微量元素的保健食品、海洋药品。

在主要渔港和水产品集散重点区域建设多功能的速冻和冷藏设施,推广渔船带冰作业或安装制冷设备、活鱼运输车,提高一线保鲜能力。

水产业区域布局

沿海地区应进一步发展以大中型水面开发为主的淡水养殖业,在巩固提高滩涂养殖的基础上,浅海养殖向30米等深线外延伸,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渔业服务业和新型产业。

内地山区要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开展网箱、网拦、坝拦等库区养殖,以及稻田养殖、池塘养殖,进一步扩大水产总量和质量。

(二)农业保障与支撑体系建设重点

1、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

加强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组织实施林业生态工程、茶果园改造工程和水利治理工程。

二是加快生态农业建设。

推广各种有效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推进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开展流域畜禽养殖业废水综合治理。

大力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2、农业生物保护体系建设。

实施动植物保护工程,以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建设为重点,完善动物疫情测报系统。

加强对国外疫情的监测,加大力度防治外来有害生物,全面增强以动植物疫病免疫预防、应急反应和重点疫病控制为主的公共服务能力。

建立完善动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有害生物检疫御灾以及防治控灾体系,建设布局合理的农业病虫害防治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和生物防治药剂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实施“数字农业”工程,提高我省农业信息化水平。

建立上下相通、左右相联、高效运转的省、市、县、乡农业信息服务系统,推进农业热线服务工程和信息入户工程。

二是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

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建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设施网络。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发布制度。

发挥信息的服务、指导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

4、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继续建设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全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产地监测网。

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重点从市场流通拓展到产、加、销全过程,实现农产品从“农业投入品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质量控制。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和农民按照质量标准组织生产。

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实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标识制度。

扩大高毒、高残留农药、有害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禁销禁用范围,氮肥使用量再减少20%,进一步控制农产品生产环境污染。

5、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加快农业科技研究,有效整合农业科研、院校和推广等单位的力量,开展重点技术研究开发。

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国家推广机构和其他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农业节本增效。

鼓励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与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企业等联合创办农业科技研发中心,促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转化能力。

强化良种工程建设,加强优良品种的研发、引进和推广工作,继续建设农林水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覆盖率。

切实提高农机化水平,重点抓好具有我省特色的经济作物生产和水产畜牧养殖等机械化,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

五、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的对策措施

(一)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各项政策,坚持统筹兼顾,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妥善安置失地农民。

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行为,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促进多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深化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积极推进小型水利设施通过承包、租赁、拍卖或股份合作以及产权制度改革。

加大农村供销社、信用社改革力度,提高他们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建设,改善农业和农村基础条件。

加强以国家水利工程、农村公路、农村电网改造、农田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整合现有各项支农投资,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遵循WTO“绿箱”政策,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重点扶持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建设。

搞好农业保险服务,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增加保险险种,降低农民生产和经营风险。

设立自然灾害救济补贴基金,用于自然灾害时农民受到损失时的补助。

(三)发展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集中扶持建设一批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大对优势区域特色农业的扶持力度,为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创造宽松环境。

大力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

支持和鼓励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引导企业、农民、供销合作社及其它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在优势产区集中建设一批现代化的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区域性的农产品物流中心。

在有条件的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积极推广代理、直供、连锁配送、定点销售、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建设农产品仓储中心、配送中心和农产品展示中心等流通设施,逐步实现冷链运销,促进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

组织实施“跨越计划”和“丰收计划”,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示范和应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中试熟化。

加强农业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抓好良种资源保护工作和优良品种的引进、驯化、中试和改良,加速推广农业新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

建立完善乡村农民技术员制度;改革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结合乡镇机构改革,把乡镇农(林、牧、渔)技站改建成跨行政区域的专业农技推广服务组织。

组织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和百万农民技术人员培训计划,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五)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组织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行动计划”,依托优势农产品产业群,重点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区,形成产业集群,提高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提高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以小城镇为载体,在布局上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适度集中,发挥生产要素的规模聚集效益,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将工业小区、市场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以重点产业为支撑,引导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升非农人口比重。

(六)加强闽台农业交流合作,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以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为中心,推进闽台农业产业对接,扩大资金引进和人才交流,联手拓展农产品国际市场。

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与主要出口市场相适应、高起点、高水平的农产品出口基地。

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各个环节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出口。

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引导和组织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境外从事农业开发和经营农产品贸易,拓展我省农业发展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