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18057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心理学提纲

1、什么是心理?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提供了物质基础);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心理现象是在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大脑活动而产生的)。

2、心理学的任务

描述与测量、理解与解释、预测、控制

3、心理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科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可以叫做中间科学或者边缘科学。

4、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标志?

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

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代表人物还有罗杰斯。

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反对仅仅以病态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看作本能牺牲品的精神分析学派;也反对把人看作是物理化学客体的行为主义学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人的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

反对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对象只能是行为

6、心理学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事物客观/研究的人客观)、发展性原则(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教育性原则(使研究行为本身具有教育意义)、系统性原则(放在有组织的系统中进行考察/运用系统的方法去考察)、伦理性原则(欺瞒、威胁等)

7、心理学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方法:

观察法;访谈法;个案法

相关研究法:

问卷法;测验法;

因果研究法(唯有实验法能进行因果关系的研究)

8、注意:

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和意识紧密联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的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征:

指向性;集中性。

(同一状态的两个方面)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排除干扰信息);维持功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比较紧张的状态);整合功能(精细加工及整理);调节功能(从一种活动转到另一种)

注意的种类:

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课堂上认真听讲)/随意后注意;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分配性注意

注意的特点:

随意注意得到充分发展;注意品质有了新的提高

9、感知:

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什么是知觉:

知觉同感觉一样,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属于对事物感性认识的范畴。

感知觉的规律:

感觉对比(明适应和暗适应);感觉适应;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并非所有的刺激都会引起人的感觉。

要产生感觉,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量。

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人察觉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叫绝对感受。

(成反比)

10、记忆:

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

心理过程。

从信息加工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分类:

根据记忆内容分类:

印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

根据记忆的目的性分类:

无意记忆;有意记忆

根据记忆的时间分类: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1885年最早进行了关于遗忘的心理学研究。

输入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以后,便进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信息必须经过必要的复述,才能转入长时记忆。

进入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才能在人的大脑中保存较长时间。

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的规律。

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它在学习之后立刻开始而且进程很快,以后才逐渐变慢。

到了一定时间以后,几乎不会再遗忘。

影响遗忘的因素:

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学习程度(过度学习:

如果学习达到能够正确背诵之后,仍然继续学习),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记忆线索

11、思维与想象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关系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应

思维的特征:

概括性;间接性;问题性;创造性

思维的分类:

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分)

直觉思维;分析思维(根据思维的进程分)

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分)

思维过程:

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

解决问题的影响因素:

(1)情境因素:

刺激模式,问题的信息量,问题的具体性

(2)心理因素:

认知因素(问题表征;知识;生活经验;定势;功能固着:

不利于创新),情绪与动机因素,人格因素

12、智力与能力:

什么是智力:

智力是学习能力,保持知识、推理和应付新情景的能力

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活动必要的心理条件

能力的结构:

能力的三维结构模型;智力多元论

能力测量:

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

13、情绪与情感:

什么是情绪与情感:

情绪与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行为方式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既有区别有又有联系;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觉或直觉直接引起的,情感则是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的;情绪带有极大的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带有很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情绪比较低级、简单,不仅人具有,动物也有,情感则是高级的复杂的内心体验,是人所特有的。

一个人的情绪和情感基本上是统一的,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情绪的功能:

信号功能(信息交流),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

情绪的种类:

心境,激情,应激

情感的种类: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情绪调节策略:

认知转移法(情绪ABC理论,非理性信念的三个特征,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治疗模式)

情绪宣泄法;自我安慰法;自我暗示法;自我放松法;注

意转移法

理性情绪疗法(情绪ABC理论):

ABC理论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核心理论。

A代表诱发事件,B(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更直接的原因)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论,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若B是合理的现实的那么C就是适应的。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假设每个人都有进行理性思维的潜能,但又容易不加分辨地接受非理性信念,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于人们的非理性信念造成的,这一疗法的基本目标是帮助来访者摒弃非理性信念,而代之以理性信念,最大限度地减少非理性信念给他们的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

14、压力:

什么是压力:

压力又称应激,是由紧张刺激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

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压力源的含义:

压力源是指能够引发内心紧张的刺激性事件

有效的压力管理策略:

寻找和化解压力源;改变认知;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15、意志:

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的组织自己的心动,并与克服

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的结构:

作出决定阶段:

开展动机斗争,确定行动的目的,选择达到目的的执行方法

执行决定阶段

动机冲突的类型:

双趋冲突(同时喜欢,二选一),双避冲突(两者都有不利影

响,二选一),趋避冲突(同一目标,有利有害)

如何对待动机冲突: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了解自己的动机,果断作出选择,学会解除动机冲突的具体方法(理智分析,做出选择;折衷处理,两面兼顾;以退为进,迂回而取;同时放弃,另谋出路)

16、人格什么是人格:

人格是个体在一定的遗传素质基础上,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

的独特行为或内在的行为倾向性、

人格的基本特征:

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人格是由多种心理成分构成的整体);社会性(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

人格的发展阶段:

信任与不信任——自主行动与羞怯怀疑——主动性与退缩愧疚——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淆——亲密感与孤独感——繁殖与停滞——完善感与绝望感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胎儿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影响/社会文化的影响)自我调节因素

17、需要: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按低级到高级排序的,低一层次需要的满足是高一层次需要发展的基础。

他相信人的本性是向善的,其核心理论是每个人都有成长并发挥其最高潜力的需要。

首先要重视对儿童青少年的合理需要特别是对爱及温暖的情感的需要满足;其次,应该为儿童青少年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其健康发展的环境。

(分类:

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

18、动机: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一般,动机强度增加,活动效率随之提高,但动机强度并不是越大越好,超过一定限度,反而会阻碍效率提高。

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才最有利于效率提高。

归因理论:

归因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动结果的原因知觉或推断。

它源于个体理解环境和自身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从因素来源、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对影响成因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19.气质和性格关系:

太多了!

P148表格区别五点,联系三点

20.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动、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1.心理异常:

指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不健康状态。

反映人的各种心理活动。

(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意志活动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等)的偏离正常。

22.封闭式问答:

该技术的特征是问题中带有肯定和否定两种选择,当事人的回答中是“全”或“无”。

该技术的作用是对当事人的口述进行条理性分析;用于中止目前讨论的内容,重新讨论新的问题;终止当事人讨论与他无关的问题

23.开放性问答:

该技术的特征在于常运用包括“为什么”、“如何”、“什么”、“怎么样”等词在内的语句发问,让当事人对有关的问题给予较为详细的回应。

该技术的作用在于促使当事人进行自我剖析,促进问题的讨论,需要在已建立了相对良好的辅导关系时才可使用,问题应注意语气语调的运用以免咄咄逼人;使用不当可能会限制当事人发挥。

24.印象形成(侧重印象形成的社会认知效应):

无论我们所得到的被认知者的信息是多是少,是直接还是间接,我们几乎都会依据这些信息对其形成一个概括化的认知结果,这就是印象。

社会认知效应:

①首因效应:

又称第一印象,指的是人们会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的作用,并据此对它们做出判断。

②近因效应:

指我们获得的他人的最新信息对于我们形成对他的印象有重要的影响。

③晕轮效应:

我们一旦发现或认为某人身上具有某一种突出的特质,就会认为他一定拥有其他方面的关联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