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计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79832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7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6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16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16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16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16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6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计划.docx

《16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计划.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6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计划.docx

16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计划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计划

一、单元主题:

观察与发现

二、教材简说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22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会写23个词语,会认24个词语。

2、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让生养成留心观察并记录所观察到的事物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够初步运用。

学习观察日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3.、养成细致有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能够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写下来。

语文的兴趣。

五、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够初步运用。

2、养成细致观察事物的方法,并能够把自己所观所感写下来

六、教学措施:

在进行本组教学时,既要在学习课文时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在课后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写观察日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不断培养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在教学时,还要充分注意“导语”“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各部分内容的相关性,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七、课时安排:

5、《古诗两首》2课时

6、《爬山虎的脚》2课时

7、《蟋蟀的住宅》2课时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1课时

《语文园地二》4课时

八、教学准备:

课件生收集资料

 

5、古诗二首

一、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诗中“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四、教学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齐读,说说这首写了什么?

3、导入: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传诵至今,使得庐山瀑布吸引着无数人去浏览、观光,宋朝时,也有个大诗人去看过庐山,也为此写过一首诗,那就是《题西林壁》。

4、板书课题

二、初识古诗,了解方法

1、出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学生齐读古诗

3、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三、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介绍苏轼的生平?

(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苏轼还从哪些角度去看庐山呢?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

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5、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欣赏不同角度的庐山,让学生感受到庐山的美。

7、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看到说一句话吗?

8、面对不同的庐山景色,作者感叹说:

(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理解这句话:

“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三)多诵读,悟诗情

1、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

2、四人小组表演朗读,

3、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

但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

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

再出示“岭”和“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

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

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

(……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教师小结: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

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

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四、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多诵读。

二、按步骤学习《游山西村》

1、解诗题,知作者:

作者当时罢官闲居,住在浙江的三山乡。

文中指的“山西村”指的就是三山乡的村落,这里的风俗很有意思。

诗人陆游:

(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

在他的诗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间或质朴清新。

修辞炼句精致工整,在律诗绝句中善于组织对偶,浑然一体,别开生面。

2、抓字眼,明诗意:

(1)学生朗读,注意节奏的处理。

(2)质疑,理解这首诗中的每一个字的意思。

  (莫:

不要。

腊酒:

腊月酿的酒。

豚:

猪。

疑:

以为。

(3)朗读两句诗,理解,诗人和朋友一起来到了山西村,受到了很热情的接待。

淳朴的村民,用什么来招待他们?

(酒、猪、鸡)

(4)诗人和他的朋友,对这样的招待,高兴吗?

从哪里看出来?

还想到了什么?

(来的路上……)

(教师边译,屏幕右边依次显示“莫笑腊月里农家的那一杯浑酒,丰年有足够的鸡和猪把客挽留。

”、“一重重山啊一道道水,好像是无路可走;谁知花明柳暗又一个村庄在前头。

”)

3、悟诗情,多诵读:

(1)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2)指导学生运用古诗名句,练习说话。

(做作业、弹琴等)

4、指导学生诵读。

三、总结全文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

四、体会名句的引用

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阅读。

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

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

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诗句。

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

因此失去了信心。

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

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2、完成作业本

六、板书:

题西林壁

横看:

多座山峰高处:

白云之上,大大小小的山头

竖看:

一座山峰低处:

悬崖峭壁

远处:

崇山峻岭、连绵起伏近处:

一座或者几座山峰

游山西村

腊酒浑

足鸡豚——热情好客

疑无路

又一村——山西村

6、爬山虎的脚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叶圣陶先生写的。

课文语言朴实凝练,作者观察入微有序,用词准确形象,是学生学习语言,学习观察方法的好例文。

全文共有五节,分别从爬山虎生长的地点、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的脚三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3—5节重点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特点与作用。

文章的几部分之间其实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

没有爬山虎的脚这么努力牢固地一脚一脚往上爬,就没有满墙的绿得新鲜的爬山虎。

二、教学目标:

1、学生在指认和书写时能读准和写对本课11个生字,能认读“茎”和“蛟”和多音字“爪”,并能利用换词比较、联系生活、直观演示等方法理解积累“均匀、重叠、牢固、休想、痕迹”等词语。

2、通过自主探究,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感悟爬山虎叶子的美与脚的神奇,积累描写优美和自己喜欢的语句。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学习作者耐心、细致、有序地观察植物的方法,通过“观察与发现”的探究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及留意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从而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四、教学重点:

积累感悟相关描写爬山虎的语言。

围绕一个意思写清写好一段话。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探究欲望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2、导入:

我们知道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才能往高处生长。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种植物,他有一个很奇怪的名字——爬山虎,它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它有脚。

)哪些同学看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