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关检测试题C卷 附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92755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关检测试题C卷 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关检测试题C卷 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关检测试题C卷 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关检测试题C卷 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关检测试题C卷 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关检测试题C卷 附答案.docx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关检测试题C卷 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关检测试题C卷 附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关检测试题C卷 附答案.docx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关检测试题C卷附答案

2022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关检测试题C卷附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

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姓名:

_______

考号:

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称为()。

A.内隐的学习

B.外显的学习

C.接受的学习

D.智能的学习

2、杨老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这体现了注意的哪种品质?

()。

A.注意分配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广度

D.注意转移

3、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

A.个体本能

B.外在环境

C.机体成熟

D.基因复制

4、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5、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儿童的自然”决定教育目的。

这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属于()。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国家本位论

D.生活本位论

6、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职权影响力;二是()。

A.年龄影响力

B.性别影响力

C.个性影响力

D.学术影响力

7、在下列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中,不属于行为疗法的是()。

A强化法

B暂时隔离法

C系统脱敏法

D合理情绪疗法

8、校本课程属于()。

A、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B、必修课程

C、选修课程

D、隐性课程

9、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适宜形成的时期是()。

A.关键期

B.机能期

C.发展期

D.差异期

10、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是()。

A、设置综合课程

B、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C、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选择性

D、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

11、虽然小明的期末测验成绩不高,但与期中相比有所提高,老师仍颁给他“学习进步奖”。

这种评价属于()。

A相对性评价

B绝对性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

D终结性评价

12、同学们学习一段舞蹈动作,刚开始进步很快,但一段时间后进步不明显,甚至停滞不前。

这在技能练习上称为()。

A、高原现象

B、抑制现象

C、遗忘现象

D、挫折现象。

13、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

A.杨贤江

B.徐特立

C.蔡元培

D.陶行知

14、“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乌申斯基的这段论述告诉我们,要做好班主任必须()。

A.注意观察

B.培养良好的班风

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D.了解和研究学生

15、艾里斯的ABC理论中的“C”指的是()。

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

B.获得正向的情绪结果

C.事件造成的情绪后果

D.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

16、在下列各种学习动机中,属于内在动机的是()。

A.班级排名

B.老师表扬

C.家长鼓励

D.学习兴趣

1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速度不是均衡的,呈现的趋势是()。

A.先慢后快

B.匀速加快

C.先快后漫

D.匀速减漫

18、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现阶段理论,6-12岁儿童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

A.勤奋感

B.主动感

C.自主感

D.自我统一感

19、教育史上的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夸美纽斯和布鲁纳

B.夸美纽斯和杜威

C.赫尔巴特和布鲁纳

D.赫尔巴特和杜威

20、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B、国家政策稳定的需求

C、人类文化传承的需求

D、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小学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

 

2、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关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

 

3、简述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一天中午,六年级学生正在操场上打篮球。

突然,小海和小冰扭打在一起。

吴老师看到了这一幕,迅速走上前去,严厉地看着他俩,一言不发。

看到吴老师,他俩停止了打斗。

吴老师说:

“瞧你俩刚才的样子,好像恨不得把对方都吃了。

打球时发生碰撞是很正常的,你们竟然大打出手,丢人不?

我现在不追究谁对谁错,只想问一句,这件事是你们自己处理呢,还是我来处理?

”他们互相看了看,说:

“我们自己处理。

”几分钟后,他俩言归于好,并向吴老师承认了错误。

简答题;评析吴老师对学生冲突的处理方式。

 

2、语文老师在教古诗《春晓》时,小龙禁不住发问:

“老师,诗人春天好睡觉,连天亮都不晓得,那他夜里怎么能听见风雨声呢?

”老师不假思索说:

“这有什么奇怪的,早上起床到外面一看不就知道了嘛。

”小龙还想追问,老师不耐烦地摆摆手,让他坐下,并说道:

“大家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不要随便提问。

”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小龙也尴尬地低下头去。

(1)结合材料评析这位教师处理学生课堂提问的做法。

(2)谈谈教师怎么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

1、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钓鱼的启示

那年,我刚满十一岁。

有一天,像往常一样,我跟着父亲去附近湖中的小岛上去钓鱼。

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我和父亲分别放好鱼饵,然后举起鱼竿,把钓线抛了出去。

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

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

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

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

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

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啊,好大的鱼!

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

为什么?

”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那晚以后,我再没有钓到过像那样大的鱼。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问题

(一):

试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

问题

(二):

如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三):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A

2、A

3、D

4、【答案】A。

专家解析: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5、A

6、C

7、D

8、A

9、A

10、[答案]D

[解析]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革目标包括: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故正确答案为D。

11、C

12、[答案]A

[解析]练习中有时也会出现某一时期练习成绩不随练习次数提高的停滞现象。

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这一时期称为高原阶段。

题干中舞蹈老师在教大家跳舞的过程中会发现,大家开始的时候会进步的很快,到了某一阶段就会进步的很缓慢,从技能练习上将之称为高原阶段。

故正确答案为A。

13、C

14、【答案】D。

解析:

班主任管理和教育学生之前,首先应当了解和研究学生,这是开展工作的基础。

15、C

16、答案:

D

解析:

内在动机是指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学习活动本身能使学生得到情绪上的满足,从而产生成功感。

内在动机提供了一个促进学习和发展的自然力量,它在没有外在奖赏和压力的情况下,可以激发行为。

D选项正确。

17、C

18、A

19、D

20、D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答案如下:

小学德育目标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

确立的依据主要有:

(1)我国社会发展对政治、思想与道德提出的要求。

一方面要根据国家政治经济形势来制定德育目标;另一方面要善于随着形势的变化,随着国家中心任务的变化来调整我们的认识。

(2)教育目的对学校德育所要求达成的结果做出的总的规定。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德育目标的确立必须与教育目的保持一致。

(3)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同,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也有不同的要求,小学德育目标的确立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

2、答案如下:

(1)教育教学设计

(2)组织与实施

(3)激励与评价

(4)沟通与合作

(5)反思与发展

3、答案如下:

开展好课外活动,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组织小学课外活动必须从全面贯彻教育目的,落实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高度确定每一项课外活动的具体目标要求,目标的确定要明确、具体。

(2)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要使学生自愿参加课外活动,就要使活动本身具有吸引力。

吸引力来自活动内容的丰富多彩和组织形式的变化多样,能符合学生的各种兴趣和需要。

(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课外活动是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因此要充分依靠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主动性。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答案如下:

吴老师的做法不恰当,违背了处理突发事件的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以及因势利导法。

首先,教师处理突发事件时应遵循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要坚持说服教育,以理服人。

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

要从教育入手,以教育为主,本着教育从严、处理从宽、化解矛盾、教育全班的精神,既不能对学生采取“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同时也不能浮皮潦草、不痛不痒地处理。

材料中,吴老师看到了小海和小冰扭打在一起,应积极询问打斗的原因,针对事实情况进行耐心的说服教导,然而吴老师并没有任何道理方面的解释,违背了教育性原则。

其次,教师处理突发事件时应遵循发展性原则。

处理突发事件,既不能敷衍塞责,也不可小题大做,无限上纲。

材料中,吴老师面对学生打斗,不是努力的去劝解开导,而是将问题推给了学生,让学生自行处理,这样敷衍塞责,消极对待,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违背了发展性原则。

最后,教师处理突发事件时应遵循因势利导法。

在突发事件中,班主任应该挖掘突发事件中的积极因素,使之转化为良好的教育契机。

并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进而通过正面教育,促使犯错的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

材料中,小海和小冰能积极承认错误,此时吴老师应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对其进行教育。

如果因为学生承认错误就了结此事,会错失教育学生的良好时机。

因此,吴老师没有恰当运用处理突发事件中的因势利导法。

综上所述,吴老师的做法不恰当,违背了处理突发事件的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以及因势利导法,是不值得我们学习的。

2、答案如下:

(1)材料中的老师违背了教学原则的启发性原则,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

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材料中,老师面对学生的疑问,没有认真思索给予正确的答案,反而用随意和不耐烦的态度对待,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因材施教。

新课改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独特的人。

独特的人是指学生发展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成人存在巨大的差异。

材料中,学生的疑问正是从其自身的角度提出的质疑,是合理的,老师应该予以耐心的解答,而不是用一句话来应付。

(2)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

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构建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敢问。

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

同时,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时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尊重学生劳动,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

其次,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会问。

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的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问,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

最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善问。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践、阅读、想象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思想碰撞和组际交流来解决。

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

1、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