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社会学理论范围.docx
《国外社会学理论范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外社会学理论范围.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外社会学理论范围
名词解释:
1、社会事实---迪尔凯姆(书)
迪尔凯姆认为,真正的客观性追求应从社会现象的一般普遍性来把握社会学研究对象。
迪尔凯姆把他规定的一般性的研究对象称为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的首要特点是不可还原性,它不能用个人的行为和情感来说明和解释。
第二个基本特征:
对个人的制约作用。
第三个特征是它们的普遍性。
社会事实是个人在社会活动或集体关系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他明确把社会事实归结为通过人们的集体行为而产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且这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又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的规定性,或外在的物,而这种具有强制性的外在的物的实质是制度。
2、有机团结与机械团结---迪尔凯姆(书)
机械团结以社会成员共有的的宗教取向作为社会整合或群体联系的纽带,它的根本特征是社会成员在情感、意愿和信仰上的高度同质性,社会成员以压抑个人情感、个人意愿和个人选择为代价来趋向一个共同的价值要求,宗教团体是它的典型形式。
有机团结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高度分工为基础。
在有机团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而造成的他们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方面,尤其以物质利益为根本内容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方面。
3、价值中立---韦伯(网络)
价值中立性是指研究者在选定了研究对象之后,必须放弃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严格以客观的、中立的态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科学家的研究应该受科学精神的支配
【韦伯认为,规范的社会学研究应当保持价值中立原则,亦即悬置研究者的主观性原则或评价性原则,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追求研究对象的客观规定性。
】
4、科层制---韦伯(网络)
韦伯认为,科层制是最系统、最有效的社会组织形式,工具理性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科层制的管理在功能方面是严格合理的,它作为客观的服务机构和管理机构,排除了一切人格化的因素,不带有任何个性化色彩,而仅仅奉行法律程序和公务原则。
在韦伯看来,科层制是一种只追求技术效益,不受任何个性因素干扰的组织管理形式。
5、主我与客我---米德(课件)
自我的形成要经过"主我"(I)与"客我"(me)的相互作用过程。
"主我"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职能和权利,以及他自己对于这些东西的确认,个体以此为依据对外界做出反应。
"主我"代表着个体的自由和独创性,使个体以具有自我意识的方式而存在。
"客我"是社会的代表,是个体所采取的一组有组织的对其他人的态度,这些态度成为"主我"在行动之前所思考的客体对象,是在其他时间和地点想到的"自我""主我"形成在先,"客我"形成在后。
客我的实质是人类把自己对象化,并遵从社会经验对自己行为的调整和制约。
镜中自我---库利(课件)
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
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
自我是与别人面对面互动的产物。
别人好象一面镜子。
我的自我意识是我从别人的心里看到别人怎么看的我。
镜像自我有三方面的要素:
1.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
2.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
3.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
6、情境定义---托马斯(课件)
托马斯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自我做出决定的能力。
在任何自决行为之前,总有一个审视和考虑的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情境定义。
根据托马斯的观点,人在多数情况下会首先审视和考虑外部世界的信息,或定义这些信息,进而根据自己的定义来理解和对待它们。
帕累托最优(课件)
帕累托最优,也称为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改善,是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这就是帕累托改进或帕累托最优化。
潜功能---默顿(课件)
【潜功能是社会行动者预先没有预见并表现不明显的功能,是没有被预料也没有被认识的客观后果。
】
【分析某种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潜功能,往往可以得出同人们的一般性见解相反的结论,使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够更全面一些】
【已经发生但尚未被人们认识的功能、作用和结果以及根据直接源于经验事实的判断去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结果或功能】
7、参照群体---默顿(课件)
参考群体指一个人在规范、价值上认同、进行自我评价和比较的群体。
【个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以所在群体的制度和规范来评价自己的,并且被引为参考目标的是具有相同资格的群体成员。
】晋升率越高,群体成员对晋升的期望感越高,越容易产生不满足感;晋升率越低,群体成员对晋升的期望感越低,越不容易产生不满足感。
8、结构二重性---吉登斯(网络)
【社会本身是存在结构的,这些结构通过制度关系和规则限制,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行动,人们是按着原有结构关系制约自己行动的;另一方面,人们不仅以其自觉性认识原有社会结构、调整自己的行为,而且按照自己在行动中不断产生的新要求来调整行为规则和社会制度,进而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结构从客观上的制约地位转入主观的创造过程中。
社会结构由此而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管创造性两种品格,并且这两种品格是融会而存的。
社会结构制约着人们的社会实践,而人们又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着社会结构,并且二者是不断的双向循环过程。
】
9、实践感---布迪厄(课件)
①真实存在的实践活动是受“前逻辑”和“前理性”的“实践感”支配的。
把实践活动看作是一种实践感的产物,是在社会中建构的‘游戏感’的产物,就是要说明实践的实实在在的逻辑。
”虽然能按游戏规则采取行动,但这都不是经过逻辑推论之后而进行的,乃是凭着自己的感觉瞬间采取某种行为,这种前逻辑的、非推论的感觉就是“实践感”。
】
②实践感的实质:
行动者因关系的作用在场域中产生的实践意识、感性意识
③场域中存在的各种社会关系构成对行动者的限制,这些限制内化入惯习之中,成为实践感
10、文化资本---布迪厄(网络)
布迪厄用“文化资本”来表现这种受各种社会条件制约的文化上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布迪厄区分了文化资本的三种状态:
具体化状态的文化资本,是指与个人的身体直接联系的文化资本
客观化状态的文化资本是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存在的,它是文化观念和文化能力的物化。
体制化状态的文化资本是经过某种制度确认的文化资本】
11、符号暴力---布迪厄(课件)
布迪厄通过研究语言沟通实践,揭示其中的“权力关系结构”。
从场域结构理论出发,布迪厄揭示了语言交流中权力关系存在的四方面根据:
资本差距、语言惯习、语言能力、语言市场
【总之,布迪厄在语言实践中,在场域结构及其各种因素的差异中,揭示了语言交流中的不平等关系、支配关系亦即权力关系。
这些权力关系说明语言不是单纯的意义象征和符号形式,语言是现实的能动过程,其中包含着具体的、现实的支配力和作用力。
】
【在性别关系中男性对女性的支配,是语言权力或符号暴力的典型表现】
【某些行为要经过人们的意识活动,只有人们接受了某种行为的支配意义,并内化到意义的深处——惯习之中,才能发挥强力的或暴力的支配作用】
12、交往理性---哈贝马斯(课件)
a. 交往理性的逻辑先在性:
理性的理性(主体间性【交往行动中的规范结构展开于主观之间,亦即展开于人与人之间。
】、先验性【在经验过程中根据特定条件形成】、普遍性【指向或局限于特定目标】)
交往行动的规范结构实质就是言语行为的理性原则,强调交往行为中的规范结构,无非就是要求人们在交往中按照真、诚、正、通四条原则行事而已,这也就是哈贝马斯追求的交往行动理性化。
】
13、时空抽离---吉登斯(书)
时空分离:
跨过广阔的时间与空间领域的社会关系的联合,并一直到包括全球体系的状况。
时空分离有三方面内容:
首先是时间空虚化。
其次是空间空虚化。
再次是时间与空间同时虚化
抽离化机制:
由象征标志和专家系统(它们合起来等于抽象系统)所组成。
抽离化机制使互动脱离了场所的特殊性。
抽离化机制是与时空分离直接关联的现代性动力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时空分离的直接后果之一。
抽离机制有两种类型:
符号标志和专家系统,又把二者统称为抽象系统。
14、安全阀---柯瑟(课件)
科塞提出,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安全阀制度,这种制度一方面可以发泄积累的敌对情绪,另一方面,可以使统治者得到社会信息,体察民情,避免灾难性冲突的爆发,破坏社会整个结构。
"安全阀"是一种社会运行的安全机制,科塞认为敌对的情绪不等于冲突,如果敌对的情绪通过适当的途径得以发泄,就不会导致冲突,像锅炉里过量的蒸汽通过安全阀适时排出而不会发生爆炸一样,不仅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维持,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
15、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课件)
由于,普通人的视野以及他的生活经历的限制,使得他们不能将自己的生活、遭遇与历史以及社会两者放在一起认识,而单独地理解自己的困境是不可能的。
他们需要一种心智品质,只有这种品质才能促进理性利用信息,这就是想像力,也即社会学的想像力。
而社会学的想像力就是一种转换视角的能力,在各种思维方式之间进行跳跃的能力,联系以及贯通的能力。
米尔斯开宗明义,提出“人们只有将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历史这两者放在一起认识,才能真正地理解它们”。
这种能够将个人与社会历史联系起来认识问题的心智品质,就是社会学的想像
拥有社会学的想像力的人可以区别“环境中的个人困扰”与“社会结构中的公众论题”的不同,并超越个人的困扰从结构上的变化去看待个人所处的环境,参与到公众论题中去。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像力不仅是一种心智品质,更是一种行动的力量,它可促使个人投入到对公众价值的保护中去,不再焦虑,也不再淡漠。
简答:
1、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及其特征(网络)
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思想基础
1、经验哲学传统与启蒙思想的影响
(1)17世纪经验哲学直接影响孔德的实证主义思想
经验哲学将知识限定在直接观察的范围内的认识论。
(2)18世纪的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主义、自然主义和社会进化的思想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及其主流思想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影响。
启蒙思想家致力于摆托迷信的束缚,意欲对社会进行科学的解释。
2、自然科学革命的推动及其影响
自近代科学革命以来,西方自然科学家们凭借观察、实验等实证主义方法已取得了一系列巨大的成就。
这场科学革命不仅带来了技术的进步,还强有力地冲击了盛行于社会哲学界的那种只知引经据典而忽视观察求证的认识方式。
3、西方近代社会思想传统及其影响
(1)英国功利主义传统的“经济人”假设。
——是理性选择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
(2)法国实证主义传统强调经验性研究。
——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发展的基础。
(3)德国历史主义传统注重对特定文化及其所经历的历史阶段的研究。
——对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社会学影响极大。
(4)美国实用主义传统讲求实用和个人主义。
——社会学方法的精细化,影响社会政策的制定。
八个不同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
(1)在理论分化的同时愈来愈呈现出多元综合的趋势;
(2)不同理论与方法之间的对话日益频繁;
(3)各种思潮在经历重构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向”;
(4)对古典理论的重新阐释与批判性拓展;
(5)理论及其建构方法的反思性不断加强;
(6)理论的现实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功能不断强化;
(7)理论发展的危机意识日益增加;
(8)欧洲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崛起及其中心地位的回归。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这些特征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社会学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
2、对实证主义、人文主义研究方法的理解(网络)
实证主义是以孔德、斯宾塞等社会学创始者为代表,并经古典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涂尔干发展后日趋成熟,他们认为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间并无本质区别,它们遵循着同样的方法论原则,都可以用普遍的因果加以说明。
社会学这门学科只有在认识到把社会事实当做实在的物来研究时才能诞生。
因此,在方法论取向上,社会科学应以自然科学为标准模式,建立统一的知识体系,并由此开创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传统,且在很长时期里成为社会学乃至整个科学研究方法的主流。
【孔德为社会学确立的实证方法,以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方法为模本,直面具体的经验事实,以观察、实验和对比为手段把握社会现象间联系,排斥价值评价和理想要求,追求客观、确实、有实际用处的实证知识。
】
从研究特征来看,实证主义社会学对“科学建构”的强调依赖于把自然科学作为社会理论构造的模式,认为科学的目的就在于对现象的因果性做出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对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由于对自然科学这种因果性、精密性和普遍性的极端追求,许多社会学研究就一直是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取向的,特别注重量化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方法上尽量使研究的程序与结果合乎自然科学研究的准则——研究程序的“可重复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
人文主义:
社会学研究的另一种理论取向以韦伯等古典社会学家为代表,他们认为社会现象有其独特的性质和规律。
在他们看来,社会学是一门学科,其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行诠释性的理解,并从而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释。
在这种传统的影响下,人文或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则是导致人们行动的内在意义,它强调人类行为中那种使人类能唯一进入创造性领域的性质,认为人们应该从日常的、平凡的事物出发,研究人类对社会现象做出的解释以及赋予它们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还原于自然规律的水平。
因为在他们这里,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这就是说,社会学研究应该立足于微观层面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试图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
他们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多元化的,个人立足于自己实际情况来理性地决定自己的行为。
实证主义强调经验归纳;人文主义强调理解的方法
在认识论上的不同之处:
1、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只涉及事实,与价值问题无关,价值判断必须从研究中摒除或还原为事实问题,研究应持客观中立立场;而人文主义认为,社会现实的本质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因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赋予各自不同的意义。
2、实证主义极力推崇经验的作用,认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一切可靠知识只能源于经验,理论和假设的可靠性必须由经验来验证;人文主义则强调理性的思维,认为人类可以依靠理性的翅膀翱翔在知识的天空,同时注重客体的差异和多样性
3、实证主义倾向于夸大科学方法的作用,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应该被用于一切的研究领域,同时强调研究应精确化、量化;人文主义则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因此应关注人的价值、意义、态度与理解,关注价值世界,注重情感、创作性的智慧和对生命的感受,而这一切是无法用数字的语言、用数据的形式来表现,只能通过描述性的、解释性的语言来实现。
3、米德自我形成的三个阶段(课件)
儿童的成长要经过三个基本阶段。
一是模仿阶段,指1岁以内,在这个阶段,孩子主要同母亲进行身体姿态交流,母亲便是孩子的重要"他人"。
孩子通过经常观察并模仿母亲的行为,来逐步获得对自身的肯定。
这表达的是两个个体之间以一方为主的主从追随关系。
二是游戏阶段,发生在2岁到4岁之间,孩子们通过参与扮演他人角色的各种游戏,来体验他人的态度和动作。
在这一阶段,孩子们学习把自己视为客体,开始了自己的社会化过程。
这表达的是两个个体之间的角色互换、互动关系。
三是博弈阶段,出现在4岁以后,孩子们开始与家庭以外的各种群体发生关系,学习在不同的境遇中确定自己的角色地位,并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以达到更高水平"一般化他人"的期待与要求。
这说明儿童的"自我"开始向更加复杂的互动结构关系发展。
米德特别强调游戏阶段的重要性,他关于"玩耍"与"游戏"的区别的观点,是对人的社会化过程更为生动、深刻的描述。
他指出,在儿童的玩耍情境中,只存在一种角色接着另一种角色出现的简单系列,玩耍行为的目的性是模糊的,从一种玩耍行为变换为另一种玩耍行为,完全是偶然的、随意的,看不出任何必然的因果联系。
而在游戏中就完全不同了,儿童必须了解所有游戏参加者的态度,每一个参加者所采取的其他玩耍者的态度就是一个小的互动组织结构,而控制每个游戏参加者反应的,则是由众多小的组织结构组成的整个游戏的大的组织系统。
“他者”的重要性凸现出来,它是由参与同一游戏过程的所有人的态度交织而成的,其实质是一种关系结构,体现为一种有组织的人格,也就是社会性人格。
“一般化的他人”就是人类个体在获取“自我”的成长过程中所必须依赖的有组织的社会群体。
只有当他采取了他所从属的这个有组织的社会群体在合作性社会活动中的一整套态度时,他才能发展出一个完整的自我。
社会过程是以"一般化的他人"的形式来影响参与进来的个体的行为的,那么也可以说,社会就是这样对其个体成员的行为实施控制的,这种控制作用会一直进入到个体的思维过程,个体通过抽象的思维对他自己采取一般化的他人的态度。
4、帕森斯的模式变量与AGIL功能分析模型(课件)
社会系统的性质——模式变量
模式变量的作用:
模式变量是帕森斯用来区分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主观取向、社会系统性质的类型学工具。
行动者在与其他行动者的互动过程中,必然面临五个方面的选择,即解决必然出现的五个问题,这五个问题被帕森斯概念化为五对范畴;这五对范畴不仅可以用来描述行动者的主观取向,而且可以用来说明行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系统的性质。
模式变量的本质:
任何社会系统都是以下几种模式变量的组合,但是特定的社会系统中,以下模式变量不是随意和暂时组合起来,它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因为社会系统是行动制度化的结果,其中的模式变量的组合是由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决定的。
模式变量的内容:
•情感投入-情感中立,是指允许进入互动情境的情感投入量。
在某种关系中行动的个人,或为了满足情感上的需要而投入情感(如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或在感情上是中立的(如营业员与顾客之间)。
•专一性-弥散性,是指互动情境中义务的性质。
在专一性关系中,人与人之间仅在片面的有限的情境中发生联系(如营业员与顾客之间仅有买卖关系);而家庭关系则是一种弥散性关系,它涉及家庭成员全人格的互动。
•普遍主义-特殊主义,是指在互动情境中评价他人的标准。
或是根据普遍适用于所有其他人的标准而与某人发生关系;或是根据特别挑选的标准与人发生关系。
“任人唯贤”代表前者;“任人唯亲”代表后者。
•先赋-成就,要看在评价一个人时,是根据他的所作所为还是根据他的先赋身份。
评价一个中世纪的贵族,依据他是谁;评价一个现代的公务员,则根据他的工作表现。
•自我取向-集体取向,指在自我取向的关系中,人们所追求的是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在集体取向的关系中,群体的利益占支配地位。
五个模式变项是以社会体系的角色关系为中心的,它们也同样关系到规范制度和文化制度模式的界定。
这些模式变项可以结合起来解释互动情境中的行为,如父子关系是先赋的、情感投入的、弥散性的、属特殊人格关系的等。
他其实是把模式变项当作构造复杂的社会体系的理论的步骤。
后者在他看来乃是一种理想型。
AGIL功能分析模型
1.AGIL模型(课本167页)
帕森斯提出AGIL功能分析模型是为了说明行动系统的整合,认为行动系统的整合必须满足四个基本功能条件;然后他用AGIL功能分析模型用来分析社会系统和人类生活环境;
AGIL的内容:
帕森斯认为系统的存在需要满足以下四个功能要求:
(1)适应(adaptation),指系统必然和环境发生关系,为了能够存在下去,系统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控制环境状态,从中获取所需资源;
(2)目标达成(goalattainment),指系统都具有自己的目标导向,也就是说系统必须有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顺序并调动内部的能量实现系统目标;
(3)整合(integration),为了使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功能,必须将各个部分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4)潜在模式维持(latencypatternmaintenance),即在系统运行过程暂时中断时,原有的行动模式必须完成地保存下来,以保证系统重新开始运行时恢复系统正常运行。
系统的层次:
特定的系统由满足功能需求的四个功能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又可以根据功能需求划分为自己的四个子系统。
2、行动系统的AGIL分析
社会系统是在社会互动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化而形成的,社会系统一旦形成,就会对行动者的行为产生制约作用,每个人都必须根据社会地位、社会角色来选择自己的行动,使单位行动形成了具有稳定模式的行动系统。
这样形成个人行动的因素就有了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系统、社会系统和人格系统、有机体系统。
行为有机体被视为适应(adaptation)子系统,这是主要的人类工具性的领域,也构成为其他子系统的基础。
它体现为一组行动必须适应的条件,以及处理与物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初级的作用过程,特别是在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输入和加工信息,和通过运动神经的活动对付环境的紧急事件的那些过程。
目标达致(goal-attainment)主要归于个体人格。
人格体系是行动过程的首要的能动机制,因而也是执行文化原则与要求的行动机构。
在动机层面,人格力求报酬和满足的最大化乃是行动的首要目标。
社会系统是由单个行动者通过制度化联结而成的,因此满足着整合功能;
文化系统包含和保存价值规范,可以满足行动系统的潜在模式维持功能。
3、行动系统内的控制等级关系
为了说明行动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帕森斯从信息和能量两个方面说明了他们之间的控制关系。
1.信息控制等级:
在信息控制等级中,地位较高的子系统为较低的子系统提供信息制导和行动调节;文化系统规定了限制社会系统的形成,社会系统调整人格系统,人格系统调整有机体系统;
2.能量控制等级:
在能量控制等级中,地位较低的子系统为较高的子系统提供行动力量和表现手段。
有机体系统为人格系统提供能量,人格系统为社会系统提供能够能量条件……
4、社会系统的AGIL分析
社会系统作为行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行动系统中发挥整合功能;而社会系统的存在也要依赖于其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整合,即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也要满足AGIL功能条件。
(1)经济制度发挥着适应功能,即通过经济活动把自然资源转化为满足成员各种需求的产品;
(2)政治制度发挥着目标达成功能,即通过权力和权威的作用将人力和物力组织起来实行实现目标的行动;
(3)法律制度发挥着整合功能,即通过威慑和调节使社会成员和组织保持着某种程度的团结和合作;
(4)家庭、教育和宗教制度发挥着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即通过保存、传递文化维持基本的价值规范,使社会不受成员更替的影响。
社会系统的运行是否稳定,不仅取决于功能子系统的存在,还取决于他们是否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社会系统的配合是通过对流式交换实现的,而对流式交换的条件就是他们有交换的媒介:
适应功能的媒介是货币(money);目标达成功能的交换媒介是权力(power);整合功能的媒介是影响(influence);潜在模式维持功能的媒介是责任(commitment)。
5、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与霍曼斯的人际交换理论的比较(课件)
(一)研究主题的差异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不是从人的社会关系、从社会的动态过程去揭示人的需要和人的动机的存在和变化,未能认识到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效应。
布劳批判霍曼斯的交换论忽略了社会结构所具有的突生性质,因此它只适用于直接人际互动关系的小群体,只能解释非制度化的社会行为。
虽然布劳承认霍曼斯对自己的影响最为显著,但两人的社会交换理论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根本区别。
布劳认为霍曼斯从心理学原理来解释所有社会现象的做法犯了“无视社会突生属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