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发展道路比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06619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国发展道路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各国发展道路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各国发展道路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各国发展道路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国发展道路比较.docx

《各国发展道路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国发展道路比较.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各国发展道路比较.docx

各国发展道路比较

各国发展道路比较

  内容提要:

随着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的产生和发展,在思想领域和社会政治领域出现了深刻的变革,人类社会开始向近代迈进。

在各方面共同作用下,西欧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逐渐发展、壮大。

17、18世纪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的西欧一些先进国家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

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也纷纷改革,维护统治。

随着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体系、世界体系和统一的整体世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形成了。

两次世界大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战争的影响,发展非常不平衡,垄断资本主要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二战后,世界形成了两极分化,20世纪60、70年代,美、日、西欧三足鼎立,最终发展成为现在的“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新形势,全球一体化的趋势逐渐加强。

关键字:

封建制度的解体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及最终形成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滞胀经济全球化

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不同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面的差别,不断扩大,改变,逐步从封建制度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并在战争中改变着各国的力量对比,从二战后的“两极分化”,最终发展成为现在的“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新形势。

1.14~17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封建主义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受到冲击,资本主义曙光显现。

在这个时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全方位发展。

2.17~19世纪初,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政治上的重大转折和变化时期

资产阶级势力壮大,加快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封建国家的改革、殖民扩张、启蒙运动。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消费品工业的棉纺织业,然后再发展到其他经济部门。

英国急于在棉纺织部门采取新的技术,以便有价廉物美的产品问世投入市场。

英国棉纺织业中的重大发明是纺纱机和织布机的问世。

从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到1785年牧师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利织布机,把织布效率提高40倍,1806年曼彻斯特建立了英国第一家大型织布厂,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十九世纪初,英国的棉纺织业已基本上用机器代替了手工操作,产品远销国外市场。

工业的发展带来货物运量的剧增,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不断加快,水运、陆运的能力大大提高。

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统治、掠夺和剥削,迫使殖民地人民不断掀起反英斗争。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建立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

1783年9月3日,英国被迫签订巴黎合约,承认美国独立。

启蒙运动起始于18世纪,主张批判专制王权和封建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欧洲大陆的一些封建国家纷纷实行改革,俄国彼得一事进行改革,巩固了政权。

3.19世纪初~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地位的时期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风起云涌,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掌握政权。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不同社会思潮出现、资产阶级镇压革命和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

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一改前一时期的特点。

革命不再因为资本主义力量尚未强大到使革命一蹴而就的程度,加之各国的革命又与当时的国际环境息息相关,革命只能在小范围内爆发,而只发生在少数资本主义发展比较充分的国家。

资产阶级这次取得了世界范围的胜利。

第二次工业革命从物质上增强了资本主义的力量,法国大革命从政治、思想上影响后人,促使欧美各国以不同方式为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清除障碍,如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英国议会改革、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

综观各国的政治运动,其主流是温和的改革而不是暴力革命,由于时代不同,大部分国家选择了改革的方式,排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完成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这一时期的革命充分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既要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又要为建立工业社会而斗争;这次不只是革命方式取得成功,改革的途径也一帆风顺;工业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并存。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欧美亚等地比较先进的国家以不同方式确定了资本主义发展方向,资本主义最终在政治思想上站稳了脚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势力的日益发展,使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活动也日渐激烈,世界上大批国家和地区被资本主义国家征服,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各种政治思潮涌现。

欧洲政治舞台上的巨大变动,将各国几乎所有社会阶层都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

工业革命不仅引起物质生活的巨变,使各国原有的社会政治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而且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地位,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资本主义是一种以无限增殖为目的的商品经济,它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

它的存在和发展,有赖于国内市场尤其是国外市场的开拓。

它要求以全世界为它的活动舞台,如果不掠夺世界其他地区,资本主义便无法发展。

资本主义不断侵蚀、瓦解以农为本的自然经济,不断向非资本主义地区渗透、扩张,并把这些地区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之中。

由于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比封建的农本社会有无可置疑的优势,它的固有属性能够不断地得到展现。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掠夺性的国际贸易、资本输出、武力征服,加之发达的海陆交通和通讯事业,最终摧毁了一切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封建堡垒,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轨道。

4.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时期

初步形成:

19世纪中期,由于工业革命的扩展,俄德日意等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变本加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国主义国家已控制和奴役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政治生活发生显着变化,政治局势相对稳定。

国家职能扩大、资产阶级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两党政治形成、帝国主义侵略扩张。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的各国,由于各自的具体国情不同,历史状况不同,表现出两类不同的趋势。

一类是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充分发展。

英国以自由主义改革着称,法国以共和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为突出表现,美国则典型地体现了两党政治的制衡作用。

另一类型是封建专制色彩比较浓厚的德、俄、日等国,这些国家没有经历过比较彻底的革命,在政治上较多地保留了旧的封建残余,统治方式未发生根本变化,旧传统根深蒂固。

由于奉行专制主义和高压政策,这些国家逐渐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5.一战至二战结束,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危机时期

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发展,法西斯的嚣张与反法西斯斗争。

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民主政治不断发展,革命与战争连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联合反苏和纵容法西斯侵略,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帝国主义战争,交战双方的统治集团为各自的垄断资本利益,动员了大批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这场非正义的战争。

战时英国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在国家的严密管制下实行全面的军事化。

粮食的进口面临重重困难,导致粮价猛烈上涨,人心惶惶。

造船和海运霸主地位的丧失,取而代之的是美国和日本的造船业有了巨大的增长。

1919年,英国对外贸易的又是第一次被美国夺占。

战争期间,英国的殖民地和自治领趁英国忙于战争的时机,发展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特别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又大大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因此,经过这次大战,英国殖民统治的基础动摇了,“大英帝国”开始衰落了。

与英国的衰落产生鲜明对照的是,战争使美国的国际金融地位大为改善,从债务国开始变成债权国。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整个拉丁美洲最有实力的统治者和最大的剥削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美国经济进入空前繁荣。

1919—1920年是战后英国经济在动荡中恢复的时期。

战争结束后,一方面出现了军工生产严重过剩,与军工生产有关的工业,生产急剧下降。

另一方面,民用消费品生产却严重不足,引起了物价猛涨。

1920—1921年的经济危机以后,整个二十年代,英国经济进入了长期萧条时期,几乎没有任何进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美国经过1920—1921年的短期经济萧条后,从1923年初起经济开始复苏,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一直持续到1929年秋,即“柯立芝繁荣”。

技术革命推动了新工业的崛起和发展,进而促使整个经济繁荣。

最重要的技术突破是推行“资本主义合理化”。

国内外市场的扩大,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29纽约股票市场的暴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了经济危机时期。

1929—1932年和1937—1938年的两次经济危机,加速了英国许多中小企业的破产和垄断组织的兼并活动。

美国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分为两个阶段亦可,即第一阶段从1929年秋至1931年夏,使经济严重衰退时期;第二阶段从1931年夏至1933年,使经济严重萧条阶段。

在美国历史上,这是一次最持久和最深刻的经济危机。

面对经济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了不尽相同的对策。

在严重的政治、经济动荡中进行了1932年的总统选举。

民主党候选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竞选中获胜,当选为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

由此开始了长达六年的“新政”时期。

罗斯福以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围棋新政的理论依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芝加哥学派”和“制度学派”。

从此美国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时期。

到三十年代,英国已成为垄断资本高度及发展的国家。

只不过英国的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主要依靠的是中小企业间的兼并活动。

  6.二战后至20世纪后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和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加剧时期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法西斯和反法西斯集团,最终反法西斯联盟战胜法西斯集团。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大改组,欧洲在资本主义政治舞台上黯然失色,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新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

资本主义世界重新组合,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美国成为世界政治霸主、形成“冷战”局面、帝国主义推行霸权政策和新殖民主义政策及世界人民的反抗。

6.20世纪后期,新旧世界政治格局交替和经济“滞涨”时期

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形成。

殖民体系崩溃、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经济进入“滞胀”阶段,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①美国称霸:

战后至60年代初。

由于原有的经济实力雄厚;“二战”中的损失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小;“二战”后美国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1944年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统治地位。

②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仍是经济强国;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成为经济大国;“欧洲共同体”成立后,在许多经济领域已经赶上和超过美国。

7.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①经济全球化

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新科技革命提供了物质条件;国际金融的发展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扩展,大大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发展。

它标志着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②区域经济集团化

三大区域经济集团: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欧盟是区域集团化的典型代表。

特别是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的不断壮大,成员国增加;从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经济领域扩展,程度不断加深;由经济联盟发展为经济政治联盟,并发行了欧元,力量不断增强。

区域经济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起着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总结

尽管当前世界经济已经出现明显的复苏趋势,但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这主要表现在:

一、全球通货紧缩趋势虽然有所缓和,但主要国家和地区消费和投资不振依然存在,自主性增长因素依然薄弱。

美国使足力气刺激经济增长,但明年也许难以为继。

二、美欧日经济2004年可能继续复苏,但发展不均衡会依然存在。

三、国际金融市场经过深度调整,具备了稳健发展的基础,但投资信心不足和金融风险依然存在。

四、国际外汇市场经过大起大落后渐趋稳定,但国际货币体制的动荡根源和不公平问题依然存在。

经济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的利益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无论是垄断行业还是竞争行业,利益将会更趋于一致,垄断利润也会随着信息的交流的加强而逐渐趋于消失,世界经济必然会趋向“一体化”。

书目: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近现代经济发展史》,金波/编着

2.《垄断竞争理论》,张伯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3.《全球经济气候据》,新华网

4.《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5.《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勒帕日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6.《美国经济发展史》,经济学家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