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无公害栽培技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85930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材无公害栽培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药材无公害栽培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药材无公害栽培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药材无公害栽培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药材无公害栽培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材无公害栽培技术.docx

《中药材无公害栽培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材无公害栽培技术.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材无公害栽培技术.docx

中药材无公害栽培技术

中药材无公害栽培技术

甘草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别名甜草根、粉草根等。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补脾、益气、止咳化痰、缓和药性之功能。

一、形态特征

甘草为多年生植物,高达20cm—80cm,根茎多横走向,主根粗壮,外皮红棕色,茎直立,有白勾结短毛刺腺体,奇数羽体状叶,小叶7枚—10枚,卵形或宽卵圆形,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圆,两面有短毛及腺体,蝶形花冠淡紫色,荚果扁平,呈镰刀状或环状形弯曲,外面密生刺毛状腺体,花期6月—7月,果期7月—9月。

二、生长习性

甘草原产地属大陆性干旱、半干旱的荒漠地带,特点是干旱。

雨量少,光照强,温差大,甘草期生长在该气候条件下,使其具有抗寒、耐热、耐旱、怕涝和喜光的特性,而且特别喜欢钙质土壤。

甘草种子有硬实现象,硬实率在70%—90之间,经过5℃—20℃的变温后发芽良好,一般在50%以上,种子寿命1年—2年。

种子直播的第四年可采挖,根茎繁殖的2—3年可采挖。

三、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栽培甘草应选择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的沙质土壤,耕翻30cm即可,目前多实行平作,极少作高床为排水良好及灌溉,也可将地整成小畦,施入基肥,整地最好是秋翻,春翻必须保墒,否则影响出苗、保苗。

2.繁殖方法

(1)种子繁殖。

播前用50℃—55℃温水浸泡2小时—3小时或用玻璃碴与种子等量混合研磨半小时,也可用硫酸(浓硫酸;水=1:

1.5)浸种约1小时即可,春播在3月—4月,秋播在8月—9月。

条播按行距50cm开沟,沟深3cm将种子均匀地撒入沟内,然撒入穴内,每亩用种量3kg,播后保持土壤湿润,可在苗床上盖草,土层干旱时浇水,播后三周出苗。

(2)根茎繁殖。

在春、秋季挖出根茎,截成5cm左右的小段,每段应有1个—2个小芽,埋在地下,深度根据土壤湿度决定,一般约20cm左右。

(3)分株繁殖。

在甘草株旁能自行萌发出很多新株,在春秋季或秋季挖出栽植。

3.田间管理

(1)灌水,应视土壤类型及盐碱度而定。

砂性无盐碱或微盐碱土壤,播后可灌水,以免土壤板结和盐碱度上升。

人工栽培甘草的关键是保苗,一般植株长成后不进行浇水。

(2)中耕除草。

一般在出苗的当年进行中耕除草,从第二年起甘草根分孽,杂草很难与之竞争,不需要中耕除草。

(3)施肥。

播前要施足底肥,以厩肥为好,生长期可于早春追施磷肥施后覆土。

甘草根具有根瘤,有固氮作用,一般不缺氮素。

4、病虫害防治

(1)锈病。

一般在5月—6月发病,危害叶片。

防治方法:

①发病初期喷洒90%敌锈钠400倍液;②集中烧毁。

(2)褐斑病。

一般在5月—6月发病,为害叶片。

防治方法:

①发病初期喷洒1:

1:

100—160波尔多液或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00倍液;③集中病枝烧毁。

(3)白粉病。

一般5月始发,危害叶征。

防治方法:

①清洁田园,拔除病残株;②喷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0%多菌灵硫磺胶悬剂600倍液。

采收前7天—10天禁止使用任何农药,整个生长季节严禁使用高毒农药。

四、采收与加工

播种后1年—4年均可采收,但一般播后1年—3年收获,秋天9月—11月或春天越冬芽萌动前可起挖。

采挖时先将地上部分割掉,深挖60cm—70cm将根挖出,除出泥土,剪去芦头,晒到七八成干时,剪去侧根及须根,分等捆成小捆再晒干。

五、留种技术

于秋季待荚果干燥、颜色加深时采摘,晒干,打下种子,簸去杂质,放阴凉处通风干藏、根茎繁殖时,选如手指粗的根茎截成10—15cm小段,每段1—2个芽,按沟距30cm、深5cm将根茎节段平施在沟底,覆土压实。

防风

防风为多年生伞形科植物,别名关防风、东防风,以根入药。

味甘,性温,有解表发汗、除湿作用,主治风寒感冒、头痛、发热、关节酸痛、破伤风。

一、生物特性

防风株高30—40cm,全株无毛。

主根粗长,表面淡棕色,根茎处密生褐色纤维状叶柄残基。

茎单生,二歧分枝。

双悬果,成熟果实黄绿色或深黄色,长卵形,稍侧扁;果有5棱。

花期8月—9月,果期9月—10月。

二、生长习性

防风适应性较强,耐寒、耐干旱,喜阳光充足、凉爽的气候条件,适宜在排水良好、干燥的沙壤土中生长,在一、二类地区均可栽培。

种子容易萌芽,在15℃—25℃的范围内均可萌发,新鲜种子发芽率可达70%以上,贮藏1年以上的种子发芽率显著降低,故生产上以新鲜种子作种为好。

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15℃,生产上春、秋季播种均可。

种子在春季播种20天左右出苗,秋播第二年春天出苗。

三、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防风是深根性植物,主根长可达50—60cm,应选地势高、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种植;粘土种植的防风极短,质量差。

防风是多年生植物,整地时需施足基肥,每亩用厩肥3000—4000公手及过磷酸钙15—20公斤,深翻细耙、整平。

2.繁殖方法

以种子繁殖为主,也可进行分根繁殖。

(1)种子繁殖。

在春、秋季都可播种。

春播在4月中旬;秋播在10月中下旬播种,第二年春天出苗。

春播需将种子放在温水中浸泡1天,使其充分吸水以利发芽。

在整好的地内按30—40cm行距开沟条播。

沟深2cm,把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覆土盖平,稍加镇压,播后20天—25天即可出苗。

每亩用种子2—3公斤。

(2)分根繁殖。

在收获时或早春,取粗0.7cm以上的根条截成3cm长的小段作种。

按株距15cm×50cm、穴深6—8cm栽种,每穴一段顺栽插入,栽后覆土3—4cm,每亩用种量约50公斤左右。

3.田间管理

(1)间苗。

苗高5cm时,按株距7cm间苗;苗高10—13cm时按13—16cm株距定苗。

(2)除草并培土。

6月前需进行多次除草,保持田间清洁。

植株封行时,先摘除老叶,后培土稳根,以防倒伏;入冬时结合清理场地再次培土以利于根部越冬。

(3)追肥。

每年6月上旬或8月下旬需各追肥1次,用过磷酸钙或堆肥开沟施入行间。

(4)摘薹。

2年以上植株,除用于留种的外,都要按时摘薹。

(5)排灌。

在播种或栽种后到出苗的时期内,应保持土壤湿润。

防风抗旱力较强,多不需浇灌,雨季注意及时排水,以防积水烂根。

4.病虫害防治

(1)白粉病。

夏秋季为害,危害叶片。

防治方法:

①施磷肥、注意通风透光;②发病时以50%硫磺悬浮剂400倍液喷雾防治。

(2)菜粉蝶。

5月始为害,幼虫咬食叶、花蕾。

防治方法:

①人工捕杀;②在幼龄期喷25%快杀灵乳油8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防治。

采收前7天—10天禁止使用任何农药,整个生长季节严禁使用高毒农药。

四、采收

一般在种植第二年冬季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或春季萌芽前采收。

春天分根繁殖防风,在水肥充分足、生长茂盛的条件下当年可收,防风根部入土较深,根脆弱易断,收时应从沟内的一端开沟,顺序采挖。

去除残留茎叶和泥土,晒干时去掉须毛,按根的粗细长短分级,扎成小把,晒干即可。

五、选种技术

选生长旺盛、没有病虫害的二年生植株留种。

增施磷肥,促进开花、结实饱满。

待种子成熟后,搓下种子,晾干后放阴凉处保存。

板蓝根

板蓝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别名大青根,叶称大青叶、由鲜叶加工制成深蓝色粉末状物为青黛,三者均为常用中药,药性类同。

具有清热角毒、凉血消肿之功能。

一、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植物,高40—120cm。

主根生圆柱形,肉质肥厚,灰黄色。

茎直立略有棱,上部多分枝,稍带粉霜;基部稍木质光滑无毛。

基生叶有柄,叶片倒卵形蓝绿色,肥厚,先端钝圆,基部渐狭,全缘或略有锯齿;茎生叶无柄,叶片卵形披针形或披针形,有白粉,先端尖,基部耳垂形,半抱茎,近全缘。

复总状花序,花黄色,花梗细弱,花后下弯弧形,短角果矩圆形、扁平,顶端钝圆而凹缺,或全截形,边缘有翅,成熟时黑紫色。

种子1粒,稀2粒—3粒,呈长圆形。

花期4月—5月,果期5月—6月。

二、生长习性

板蓝根对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应性很强,耐严寒,喜温暖,但怕水渍,张掖市各县区均有种植,民乐县种植面积最大。

种子容易萌发,15℃—30℃范围内均发芽良好,发芽率一般在80%以上。

种子寿命1年—2年。

板蓝根正常生长发育过程必须经过冬季低温阶段,方能开花结籽,故生产上就利用这一特性,一般采取春播或夏播当年收获叶子和挖取其根。

当年收获的,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避过春季低温,以防发生春化作用而导致当年抽薹,影响其品质,当年抽薹产生的种子不能留作种用。

如按正常生育期栽培,仅作留种用。

三、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板蓝根是一种深根性植物,主根长达40—50cm,故应选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种植,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粘土不利板蓝根生长。

播种前深翻土地20—30cm,施足基肥,基肥以农家肥为主,然后深耕、细肥整平,砂土地呆稍浅些,民乐县种植一般作平畦栽培。

2.繁殖方法

用种子繁殖。

播种日期一般为春播和早夏播,播期依海拔高度不同而不同,川区一般4月上旬,山区一般在4月下旬到5月中旬,海拔高芳2200m以上不宜种植,播种时先在地面上按20—25cm行距划出2cm左右深的浅沟,然后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1cm左右,稍加镇压,墒情差者将适当浇水。

温度适宜时,播种后7天即或出苗,每亩用种量2.5—3kg。

3.田间管理

7—10cm苗高时应结合中耕锄草及间苗,最后按株距6—8cm定苗。

定苗后,根据植株生长情况,适当追施1次人粪尿或化肥,如遇伏天干旱天气可在早、晚浇水,切忌在阳光下曝晒下进行。

4.病虫害防治

(1)霜霉病。

5月—6月始发,尤在夏季最多,发病严重,主要危害叶片。

防治方法:

①清洁田园,处理植株,减少病原;②轮作;③用70%乙磷铝锰锌500倍液或70%霜霉净800倍液喷雾,隔7天喷雾一次,连续2次—3次。

(2)菌核病。

5月始发,6月—7月多雨高温时发病严重,从土壤中传染,故基部叶片首先发病,然后向上为害茎、茎生叶及果实;防治方法:

①水旱轮作或禾本科作物轮作;②增施磷钾肥;③施用石硫合剂于植物基部。

(3)菜粉蝶。

其幼虫俗称菜青虫,于5月起危害叶片,尤以6月上旬到7月下旬为害严重,可用生物农药BT乳剂,每亩200—250g或90%敌百虫800倍液喷雾防治。

采收前7天—10天禁止使用任何农药,整个生长季节严禁用高毒农药。

四、采药与加工

板蓝根在收根前,可收2次—3次叶子,第一次在6月下旬,苗高20cm左右时进行,留茬2—3cm以利发新叶;第二次于8月下旬,伏天高温季节不宜收,以免引起死亡。

收后的叶子晾干,即成药用大青叶,以叶大、少破碎、干净、色墨绿,无霉味者为佳。

板蓝根应于入冬前选晴天采挖,挖时务必刨深,以防把根刨断。

起土后,去净泥土和茎叶,摊晒到七八成干,扎成小把再晒到全干即可。

以根长直、粗壮、坚实粉足者为佳。

五、留种技术

春、夏种的板蓝根于入冬前采挖时,选取无病、健壮的根移栽到留种地上,株距30cm×40cm,留种地宜选在通风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地方。

第二年发芽时加强肥水管理,适当施些磷肥,于5月—6月种子由黄转黑时,全株割下,晒下脱粒。

也可在采挖板蓝根时留出部分植株下挖,自然越冬收籽。

如因茬口关系,还可采取秋播、幼苗越冬的办法,促进第二年正常结籽。

做过种子的板蓝根已木质化,故不能作药用。

桔梗

桔梗为桔梗科植物的干燥要,又名大药、苦菜根、铃铛花等。

为常用中药,具有祛痰止咳、消肿排脓之功能。

一、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光滑,高40—50cm,体内具有白色乳汁。

根肥大肉质,长圆形或圆柱形,外皮黄褐色或灰褐色。

茎直立,上部稍分枝。

叶近无柄,茎中部及下端叶小而窄,互生。

花生或数杂呈疏生的总状花序;花萼钟状,裂片5,与花冠裂片互生;子房下位。

卵圆形,柱圆形,柱头5裂,密被白柔毛。

蒴果倒卵形,先端5裂。

种子卵形,黑色或棕色,具光泽,花期7月—9月,果期8月—10月。

二、生长习性

桔梗为深根性植物,根粗随年龄而增大,当年主根可长达15cm以上;第二年的7月—9月为根的旺盛生长期。

采挖时,根长达50cm。

幼苗出土至抽茎6cm以前,茎的生长缓慢,茎高6cm至开花期(4月—5月)生长加快,开花后缓慢。

至秋冬气温10℃以下时倒苗,根在地下越冬,一年生苗可在零下17℃的低温下安全越冬。

种子在10℃以上时开始发芽,发芽最适温度20℃—25℃,一年生种子发芽率为50%—60%,二年生种子发芽率可达85%左右。

且出芽快。

种子寿命为1年,

桔梗吉凉爽湿润环境,野生多见于向阳山坡及草丛中,栽培时宜选海拔1100m以下的丘陵地带,对土质要求不严,但以栽培在富含磷、锌的中性砂土里生长较好,追施磷肥,可以提高根的折干率。

桔梗喜阳光耐干旱,但切忌积水。

三、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选取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的地带或排水良好的平地,土质宜选砂壤土,壤土或腐殖土,每亩施土杂肥4000kg作底肥,深耕30—40cm。

整细平,作成宽1.2—1.5m的畦。

2.繁殖方法

以种子繁殖为主,但应注意一年生的桔梗结的种子俗称“娃娃种”,瘦小而瘪,颜色较浅,出苗率低,且幼苗细弱,产量低,而二年生桔梗结的种子大而饱满,颜色深,播种后出苗率高,植株生长快,产量高,一般单产可比“娃娃种”高30%以上。

(1)种子处理。

将种子置于50℃—55℃的温水中,不断搅动,并将泥土、瘪子及其它杂质漂出,等待水凉后,再浸泡12小时,或用0.3%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2小时,可提高发芽率。

(2)播种期。

秋播、冬播及春播均可,但以秋播为好,秋播当年出苗,生长期限长,结果率和根粗明显于第二年春播者。

(3)播种方法。

一般采用直播,也可育苗移栽。

直播产量高于移栽,且根形枝小,质量好,在生长上多采用条播;在畦面上按行距20—30cm开条沟,深4—5cm,为使种子播得均匀,可用2倍—3倍的细土或细沙拌匀播种,播后盖草木灰或覆土2cm,用种量:

直播每亩0.75—1kg,育苗每亩5—8kg。

3.田间管理

(1)间苗、补苗。

苗高2cm时适当疏苗,苗高3—4cm时定苗。

以苗距10cm左右留壮苗1株。

补苗和间苗可同时进行,带土补苗易于成活。

(2)中耕除草。

由于桔梗前期生长缓慢,故应及时除草,一般3次,第一次在苗高7—10cm时,1个月之后进行第二次,再过1个月进行第三次,力争做到见草就除。

(3)肥水管理。

6月—9月是桔梗生长旺季,6月下旬和7月视植株生长情况应适时追肥,种肥以人畜粪为主,配施少量磷肥和尿素。

无论是直播还是育苗移栽,天旱时都应浇水。

水浇过多田内积水,桔梗很易烂根,应注意排水。

(4)打顶、除花。

苗高10cm时,二年生留种植株进行打顶,以增加果实的种子和饱满度,提高种子产量,而一年生或二年生的不留种的植株一律除花,以减少养分消耗,促进地下根的生长。

在盛花期喷施1ml/l的乙烯利1次,可基本上达到除花目的,产量较不喷施者增加45%。

4.病虫害防治

(1)轮纹病和纹枯病。

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可用1:

1:

100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喷施。

(2)蚜虫、红蜘蛛。

危害幼苗和叶片。

可用40%乐果乳剂1500倍液—2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剂1500倍液,每天喷杀1次。

(3)菟丝子。

在桔梗地里能大面积蔓延,可将菟丝子茎全部拔掉,为害严重时连桔梗植株一起拔掉,并深埋或集中烧毁。

此处尚有地老虎危害,可以敌百虫毒饵诱杀。

采收前7天—10天禁上使用任何农药,整个生长季节严禁使用高毒农药。

四、采收与加工

播种2年生或移栽当年的秋季,当叶片黄萎时即可采挖,割去茎叶、芦头,将根部泥土洗净后,浸水中,趁鲜用玻璃片刮去表面粗皮,洗净,晒干或用无烟煤火炕干即可。

五、留种技术

桔梗花期较长,果实成熟期很不一致,留种时,应选二年生的植株,于9月上旬、中旬剪去弱小的侧枝和顶端较嫩的花序,使营养集中在上旬中部果实。

10月份当蒴果变黄,果顶初裂时,分期分批采收。

采收时应连果梗一起割下,先置室内通风处理后熟3—4天,然后再晒干,脱粒,去除瘪干和杂质后贮藏备用。

成熟的果实易裂,造成种子散落,故应及时采收。

柴胡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的干燥根,又名北柴胡、具有解表和里、升阳举陷功能。

一、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株高45—85cm。

主根圆形,分枝或不分枝,质坚硬。

茎直立丛生,上部分枝,略呈之字形弯曲。

叶互生,基生叶倒披针形,基部渐窄成长柄;基生部叶长圆状披针形,无柄,先端渐尖呈短芒,全缘,有平行脉5条—9条,前面具粉霜。

复伞形花序腋色,萼齿不明显;花瓣5,先端向内折;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2,花柱基黄棕色。

双悬果宽椭圆形,扁平,分果瓣形,褐色,背面具有5条棱。

花期8月—9月,果期9月—10月。

二、生长习性

柴胡常生于海拔1500m以下山区,荒坡、草丛、路边、林缘和林中隙地。

适应性较强,喜稍冷凉而又湿润的气候,较能耐寒、耐旱怕高温和涝洼积水。

种子有生理后熟理象,层积处理能促进后熟,但在干燥情况下,经4个月—5月也能完成后熟过程。

发芽率可达50%—60%。

种子寿命为1年。

植株生长的温度20℃—25℃。

三、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宜选比较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夹砂地或砂壤土。

深翻,同时施足基肥,每亩施农肥2000kg,整细耕平,作成1.3m宽的畦。

坡地可只开排水沟,不作畦。

2.繁殖方法

用种子繁殖。

(1)直播法3月—4月播种,条播或穴播条播按行距30cm左右开沟,穴播按穴距25cm开穴,播沟和播穴宜浅不宜深。

将种子与草木灰拌匀。

均匀地撒地沟内或穴里,每亩用种量0.8—1.2kg。

(2)育苗移栽法。

川区一般3月下旬播种,山区一般4月上旬播种。

选向阳的地块作苗床,如温度不够可在拱棚中育苗。

浇水待水渗下后,将种子均匀地撒在地面上,并用筛上一层细土,再覆上地膜或草帘,以利保温保湿。

到4月下旬到5月上旬苗高6—8cm时即可定植到大田里。

此法省种、产量高,但费工,根形差。

3.田间管理

(1)松土除草。

苗高约10cm时开始松土除草,注意松土要浅,不要撞伤或压住幼苗。

(2)间苗、定苗。

可结合松土除草同时进行,去弱留强,条播每隔5—7cm留壮苗1株,穴播每穴留4—5株。

如发现缺株应及时带土补苗。

(3)追肥。

移栽前一般同时结合除草,追施较浓的人畜粪一次。

6月—7月是植株最为旺盛期,此是应适当追肥和浇水。

第二年同样中耕施肥2次。

4.病虫害防治

(1)锈病。

危害茎叶。

防治方法:

清洁田园,处理病株;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1000倍液喷雾。

(2)班枯病。

危害叶片。

防治方法:

清洁田园;轮作;发病初期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剂400倍液喷雾。

(3)黄凤蝶。

幼虫危害叶片可用90%敌百虫800倍液或25%快杀灵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

采收前7天—10天禁止使用任何农药,整个生长季节严禁使用高毒农药。

四、采收与加工

播种后第二年9月—10月,植株开始枯萎时采挖。

挖出根后,除去茎叶,抖去泥土,晒干即可,产品以粗壮、整齐、质坚硬、不易折断、无残茎和须根者为佳。

在华东一些省区,以收全草入药,可在播种当年秋季和第二年收根时取茎叶,晒干即可。

如在春夏采收15cm左右的幼嫩全草,习称“春柴胡”。

秦艽

秦艽为龙胆科植物秦艽的干燥根。

性平,味苦、具有祛风湿、止痛、退虚热之功。

一、形戊特征

秦艽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20—60cm。

主根粗长,长圆锥形、=扭曲不直。

须根多扭结或黏结成一个圆柱形。

基部为残叶纤维所包围。

茎直立或斜生,单一,基生叶密集成莲花状,茎生叶对生,较小,基部连合;叶片披针形或矩圆形,聚伞花序一侧开裂,萼齿小,一般4枚—5枚或缺;花筒状钏形,蓝紫色,顶端分裂,裂片卵圆形,裂片间有对称的褶,三角形;雄蕊5,生于花冠筒的中下部;子房无柄,柱头2裂。

蒴果矩圆形;种子矩椭圆形、深黄色。

花期7月—8月,果期8月—10月。

二、生长习性

秦艽喜潮湿和冷凉气候,耐寒,怕光,怕积水。

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疏松、肥沃的腐殖土和砂壤土为好;地下部分可忍受零下25℃的低温。

在干旱季节,易出现灼伤现象,特别是叶片,在烈日直射下易变黄和枯萎,每年从根茎部分生出一个地上茎,生长年限较长的地上茎多簇生。

通常每年5月下旬返青,6月下旬开花,8月种子成熟,年生育期约100天左右。

三、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肥沃、质地疏松向阳的砂壤土,于春季或秋季进行翻耕,耕深30cm左右,拣去石头或树根;每亩施优质腐熟农家肥3000kg,过磷酸钙80kg,草木灰500kg;整平耙细。

作畦或打垄,待播。

2.繁殖方法

用种子繁殖。

可分春播和秋播,春播在4月上中旬,夏播于6月中上旬进行。

方法是选取饱满成熟的种子,于早春在整好的地上开沟,沟深1—2cm、沟距24cm。

条播或穴播,将种子均匀地撒入沟内,然后覆土,略加镇压,在有条件的地区或以覆盖一层草,进行保墒遮阴,以促进种子萌芽,每亩播种1kg。

3.田间管理

播种后1个月左右出苗,苗高6—8cm时按株距12—15cm进行均匀间苗,间苗后要适当浇水与追肥,中耕除草每年2次—3次,一般于5月中下旬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此时幼苗易受伤,必须操作细致;6月中下旬或7月上旬,再进行第二次除草。

每年追肥2次—3次,以农家肥为主,农家肥作冬肥施入,每亩施入人畜粪1500kg—2000kg或腐熟油饼50—100kg,化肥以三料复合肥为好,一般在植株封垄后趁雨或浇水时撒施,每亩20kg;第三次开花期进行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每亩施0.6kg,分3次喷施,每隔10天喷1次。

4.病虫害防治

(1)叶斑病。

一般多于6月或7月发生,危害叶片,严重时植株枯萎死亡。

防治方法:

①清除病叶并集中烧毁;②发病初期可喷1:

1:

150的波尔多液,10天喷1次,连续3次,或用70%代森锌锰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每7天1次,喷洒2次—3次。

(2)蚜虫。

多天春未夏初发生,危害根部。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喷10%蚜虱净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用20%速灭杀丁乳油每亩20ml对水50kg喷雾,每隔15天用药1闪,连续2次—3次,效果明显。

采收前7天—10天禁止使用任何农药,整个生长季节严禁使用高毒农药。

四、采收加工

秦艽生长缓慢,一般生长8年后于秋季采挖,生长快的可在5年左右时采挖;把挖出的根除掉茎叶、根须和泥土,然后用清水洗净,使根呈乳白色,再放专用场地或架子上晾晒,待根变软时,继续堆入3天—7天进行“发汗”,至颜色呈灰黄色或黄色时,再摊开晒干即可,小秦艽采挖后趁鲜搓去黑皮,然后晒干即可。

五、留种技术

选择无病、健壮植株作为留种株,秦艽主要靠种子进行繁殖,一般从种子萌发的第二年至第三年后植株即可开花结实,采收成熟饱满的种子即可作为种子留用。

黄芪

黄芪为豆科植物膜荚黄芪和内蒙古黄芪的干燥根。

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之功能。

一、形态特征

1.膜荚黄芪

多年生草本,株高50—80cm。

主根深长,棒状,稍带木质,浅棕黄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

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6对—13对,小叶片椭圆形或长卵形,先端钝尖,截形或具短尖头,全缘,下面被白色长柔毛;托叶披针形或三角形,总状花序腑生,小花梗被黑色硬毛;花萼钟形,萼齿5;花冠蝶形,淡黄色;雄蕊10,2体(9+1);子房被疏柔毛。

荚果膜质膨胀,半卵圆形,先端尖刺,被黑色短毛。

种子5枚—6枚,肾形,黑色。

花期5月—6月。

果期7月—8月。

2.蒙古黄芪

形态极似上种,主要区别为小叶较多,12对—18对,较小,小叶片通常为椭圆形。

子房及荚果均光滑无毛。

二、生长习性

黄芪喜凉爽气候,耐旱耐寒,怕涝。

幼苗细弱,怕光。

适宜于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力强的中性和碱性砂壤土中生长。

种子容易发芽,发芽适宜温度为15℃—30℃变温,用沙子或砂纸擦破种皮能大大提高种子发芽率。

种子寿命1年。

三、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黄芪为深根性植物,故应选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种植,不宜在粘土地、涝洼积水和盐碱地种植。

选阳光充足地块于秋田物收后深翻25—30cm,每亩施入农家肥3000—4000kg,过磷酸钙30—40kg作基肥,民乐县种植以平畦为主。

2.繁殖方法

用种子繁殖。

种子表皮坚硬,吸水能力差,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