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17643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docx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docx

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教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空间。

2、能够对看不见的物体是否占据空间设计实验和做出假设。

能够根据间接的实验现象,推理空气占据空间。

3、意识到科学结论需要客观证据来说明。

感悟科学知识对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

空气占据一定空间。

教学难点:

经历发现问题一提出猜想一验证猜想一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玻璃瓶、橡胶塞、漏斗、烧杯、石块、吸管、水槽、乒乓球、去底的矿泉水瓶、水等

课时安排:

1或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教师用带刻度的量杯中倒入一定量的水,让学生描述水占据了杯中哪些地方,继续倒水,水位高度会怎样变化?

水占据的空间又有什么变化?

(水占了杯子下部分的地方,继续倒水,水位上升,占的空间就越多)

2、接着用这杯满满的水,教师出示一块石头,如果将它轻轻放入杯中会出现什么情况?

为什么?

(因为石头要占地方所以就把这部分水给挤出来了。

3、教师总结:

同学们所说的“地方”就是“空间”。

石头要进入,水如果已经占满杯中的空间了,这时水流出来,给石头一些空间。

4、教师出示一个被彩纸罩住外壁的杯:

怎样知道是否有物体占据杯子的空间呢?

(因为我们看不到杯子里面的情况,所以不能直接判断是否有物体占据杯子的空间。

)教师把乒乓球放到杯子上,看到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

我们来看一下,是不是

和你们的预测相吻合(撕开包裹在杯子外壁上的纸)。

5、小结:

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占据空间呢?

①直接观看是否有物体占据了空间。

②继续往里面添加物体,进不去,也能推理出有物体占据空间。

③原本占据空间的物体被挤出来,也能推理出物体占据空间。

6、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空间,那我们周围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呢?

空气是气体,不像液体、固体可以直接看到所占的空间,我们今天要借用工具探究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活动1:

灌水入瓶1、任务驱动:

要利用漏斗将水灌入瓶子。

(学生演示,发现问题:

操作的结果是水停留在漏斗里,根本下不去,或者只滴落了几滴水,引发学生思维冲突)

2、做出假设:

为什么水倒不进去?

(可能是瓶中的空气也像水和石块那样占据了瓶中的空间。

)那怎样才能让水进去呢?

如果是因为空气占据了里面的空间,是不是只要想办法让

空气跑出来,腾出空间就行啦。

3、验证猜想:

同桌合作交流设计方法。

操作验证猜想。

(材料中提供了吸管,吸管可以提供空气跑出来的通道,还不破坏装置。

孩子们也可尝试其他办法。

4、整理并分析:

最初水不能入瓶,说明了什么?

教师实时板书。

然后你想到了什么办法?

现象是什么?

又说明了什么?

我们从问题到提出假设,通过实验操作进行验证,得出结论“空气要占据空间”。

三、生活中的运用:

1、人们发现漏斗如果跟瓶口严合,空气跑不出,液体就难以漏下,所以生活中的漏斗边沿设计制作了一些凸起槽,这样留有缝隙,方便空气流出。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更多说明空气占据空间的证据。

(如充气的轮胎、篮球难以压瘪)或用下图装置用实验证明(倒扣在水中的杯子,放在杯底的纸团不会湿)。

四、拓展活动:

听话的乒乓球

1、让学生预测并分析如果用去底的瓶子罩住浮在水面的乒乓球,垂直扣入水槽底部,乒乓球会在哪儿?

为什么做出这样的推想?

2、如果要控制乒乓球的停留位置,怎么实现?

3、展开实际操作。

按步骤进行活动,垂直压入后乒乓球所在的位置与自己预测是否一致,怎样让乒乓球“听话”地停留在指定位置?

4、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

我们能让乒乓球再回到水底吗?

怎么做?

为什么能

实现?



2、《空气有质量吗》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空气很轻,但具有一定的质量;认识天平。

了解重量与质量有关。

(二)科学探究

类比推测空气是否也有质量,能模仿科学家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能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

学会使用天平。

(三)科学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与人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体验技术给科学研究带来的便利。

乐于运用多种材料、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空气很轻,但具有一定的质量;认识天平。

三、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

四、教学准备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托盘天平、简易天平、电子秤、苹果、牛奶、小皮球、打气筒等。

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认识并学会使用天平一、教学导入

1.掂一掂:

准备固体类物品(苹果)和液体类物品(牛奶,)也可以是学生自带的一些小物件。

将物件分别放到手上掂一掂,说说有什么感觉?

2.称一称:

接着再提供称量质量的电子秤,秤测一下,并要求学生带单位读出是多少克。

二、了解质量

1.引人质量概念,教师可以录制一个简单的微课或直接对质量和重量进行简单的解说:

“质量和重量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地面上的物品,质量大,重量也会大。

质量与重量的单位不同(列举)。

2.让学生例举生活中其他物品,上面标注的质量是多少。

3.最后介绍在生活中常用电子秤称量物品的质量,在实验室还可以借助常用的天平去精确测量物体的质量。

三、活动11认识并学会使用天平

1.认识天平:

首先组织学生对照说明书认识天平各部分名称,然后再学习天平的使用操作方法。

教师可能需要重点强调的地方有:

砖码和游码用慑子夹取、移动;左盘放待称量物体,右盘放置砖码。

组织学生在认真阅读、仔细研究的基础上自行学习操作;对于操作中的易错点、难点,教师进行必要提示。

2.教师示范天平的使用:

教师也可以边讲解边示范操作;为了保证可见度,也可以借助观看专题“托盘天平的使用”这样的微课来进行教学。

3.学生练习天平的使用:

提示学生操作时需要细致、耐心,读数要准确。

第二课时称量空气是否有质量

一、教学导入

1.提问:

苹果、牛奶都有质量,空气也有质量吗?

(板书:

空气有质量吗?

)学生猜想:

空气有质量?

空气没有质量?

二、设计实验

1.用科技史提出问题:

教师讲述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做了个实验:

用气泵向一个玻璃球打足气,这时称它的质量,记下来。

然后把瓶口打开,那些多装的空气跑了出来,这时再称其质量。

他的实验结果如何呢?

教师先暂时保密。

2.小组讨论:

如果空气有质量,那么,用什么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

教学时学生可以模拟科学家的方法,教师更要鼓励学生思考是否还有不同的设计方案,注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3.交流设计方法:

交流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必要时要追问学生若出现什么现象,则说明什么问题。

三、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1.小组进行实验

2.实验后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四、知识拓展

1.一个容量为1.2升的汽水瓶盛满水,就相当于1.205千克,

2.出示一个一立方米的大纸盒,指出这个盒子里装的就是一立方米的空气,质量约为1.205千克(常温下)。

让学生可以亲自感受一下这么多质量的感觉。

3、《空气怎样流动》

教学目的:

(一)科学知识

1、认识空气能够流动。

2、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3、知道风是流动的空气形成的。

(二)科学探究

1、能用自制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流动的空气进行观察。

(三)科学态度

1、通过制作纸风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习惯。

2、学习用尝试的方法来探究热空气的流动,初步培养学生百折不饶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制作、体验、实验来研究空气流动,认识空气能够流动,

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教学难点:

制作纸风车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圆规、图钉、竹筷、剪刀、蜡烛、火柴、电风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玩过纸风车吗?

这节课我们利用纸风车来研究空气的流动。

·教学新课

(一)制作纸风车

1、开书第8页看图学习纸风车的制作。

2、老师教学生制作。

强调剪刀的使用安全。

3、分组制作。

4、相互评价制作的纸风车。

(二)旋转的纸风车

1、根据你的经验使纸风车转起来。

2、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

鼓励用更多的方法。

3、想一想,是什么推动纸风车旋转的?

4、怎样使纸风车旋转得更快?

(三)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讨论:

将纸风车靠近点燃的蜡烛,它会转动吗?

2、有几个可以放的位置,猜想在各个位置时可能发生的现象。

3、分组动手实验让纸风车转动。

注意别将纸风车点燃。

4、讨论交流:

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拓展

介绍走马灯、孔明灯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利用热空气上升作为动力。

中国民间很流行的走马灯,就是在800

多年前发明的。

课堂小结

1.热空气轻,冷空气重.

2.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占据这个空间。

第二单元 《各种各样的动物》教学设计

1、《昆虫》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长有三对足,头部长有一对触角。

会用昆虫的共同特征判断某一动物是否属于昆虫。

2.科学探究

观察昆虫,逐步形成归纳概括的推理能力,初步感知研究某类动物共同特征的方法途径。

3.科学态度价值观

对研究昆虫表现出兴趣;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和描述;在归纳与演绎活动中,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长有三对足,头部长有一对触角。

会用昆虫的共同特征判断某一动物是否属于昆虫。

难点:

观察昆虫,逐步形成归纳概括的推理能力,初步感知研究某类动物共同特征的方法途径。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印有蚂蚁、蜻蜓、蝗虫的动物卡片,或者人工树脂标本。

教师准备材料:

PPT1蜜蜂、蟋蟀身体结构图;PPT2蜈蚣、蜘蛛、天牛、螳螂等动物图片,用于判断哪个是昆虫。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提问

听说过昆虫吗?

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昆虫。

2.画一画公认的昆虫

选择都认可的昆虫(例如蚂蚁),让学生画一画印象中的它是怎样的,师生共同点评并找出有什么特征没有画出来,促使学生继续学习和研究。

3.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还有什么动物也是昆虫?

昆虫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二)新课学习

1.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

(1)观察蚂蚁:

认真观察蚂蚁,并画出蚂蚁的样子。

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2)标示:

标示出蚂蚁的头、胸、腹,再标示出蚂蚁的触角和足。

(3)展示观察记录并交流。

(4)课件展示蜻蜓、蝗虫和蚂蚁的图片。

(5)思考并讨论:

蜻蜓、蝗虫也是昆虫,它们和蚂蚁的身体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

并在活动手册上标出。

(6)小结:

蚂蚁、蜻蜓和蝗虫,身体都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它们是同一类动物——昆虫。

2.判断它们是不昆虫

(1)课件展示教材P13四副图。

(2)思考并回答:

下面哪些是昆虫?

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3)拓展:

昆虫在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几乎遍布整个地球。

在所有生物种类中占比超过50%。

目前,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但仍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

(4)练习:

活动手册P3,判断它们是不是昆虫。

(三)整理,下课。

2、《鱼》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鱼的外部形态,了解鱼类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并了解各种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学生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