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复习重点归纳.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5894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医学复习重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核医学复习重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核医学复习重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核医学复习重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核医学复习重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核医学复习重点归纳.docx

《核医学复习重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医学复习重点归纳.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核医学复习重点归纳.docx

核医学复习重点归纳

临床核医学:

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

影像核医学:

一门研究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进行医学成像诊断疾病并探索其机理与相关技术理论的学科

放射性药物:

含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

放射性药品:

用于临床诊断或治疗的放射性核素制剂或标记其药品。

在我国获得药品监管部门批准的放射性药物

称为放射性药品,分为放射性诊断性药品和放射性治疗性药品

同质异能素:

质子数、中子数相同,但能级不同的核素,互称为同质异能素

早期显像:

显像剂引入人体内2h内进行的显像

延迟显像:

显像剂引入人体内2h后进行的显像

同位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称为同位素

稳定性核素:

能够稳定存在,不会自发地发生核内结构或能级的变化

准确度:

指测定值与已知真实值的符合程度。

称为准确度

核素: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并处于同一能级的原子

当量剂量:

按辐射的质加权后的某一组织或器官的吸收剂量称为当量剂量

电离:

原子或原子团由于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而变成离子对过程称为电离

体外分析:

是指在体外实验条件下,以特异性结合反应为共同的生物学基础,以结合反应动力学规律为共同的

方法学为基础,并以放射测量技术为共同的定量手段,对生物活性物质进行超微定量分析的总称

放射性核纯度:

放射性药品中所要求的放射性核素其活度占样品放射性总活度百分比

核医学显像:

将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引入体内,实现脏器、组织、病变的功能性显像方法

炎症显像:

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物显示局部这种损伤和对损伤的复杂反应情况的方法

放射性活度:

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素称为放射性活度

照射量:

是直接量度辐射场强度的一种物理量称为照射量

确定性效应:

确定性效应是指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呈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

发生有害效应。

一般是在短期内受较大剂量照射时发生的急性损害

生物靶区:

由一系列生物学信息决定的解剖学靶区内不同生物学表现的区域,这些区域均可通过影像技术来显示

称为生物靶区

比活度:

单位质量物质的放射性活度称为比活度

吸收剂量:

单位质量的被照射物质所吸收任何电离辐射的平均能量称为吸收剂量

三时相骨显像:

血流相、血池相、延迟相

四时相骨显像:

三时骨显像加上一次24小时静态骨显像

闪烁现象:

一些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骨骼转移病灶在经过治疗后的一段时间,病灶部位的显像剂浓聚较治疗前

更明显,但患者的临床表现则有明显好转。

再过一段时间,骨骼病灶的显像剂浓聚又会消退。

闪烁现象

是骨愈合和修复的表现,而不是转移性骨病的结果

早期效应:

是指受照射后几周内出现的变化称为早期效应。

融合显像:

将解剖形态影像和功能影像融合为一体的显像

顿抑心肌:

心肌短时间缺血后,引起心室功能严重障碍,血流灌注恢复后需数小时或数周,心室功能才能恢复正常

图像融合:

核医学影像(SPECT、PET)与CT、MRI相融合,既反映脏器组织功能学代谢学信息,又能起到精确

定位诊断的目的

冬眠心肌:

指心肌缺血后,引起心室功能严重障碍,血流灌注恢复后,心室功能才能恢复正常

照射量率:

单位时间内的照射量

超级骨显像:

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分布呈均匀、对称性异常浓聚,软组织分布很少,骨骼影像非常清晰,而肾影

常缺失。

常见于继发性甲旁亢、恶性肿瘤广泛性骨转移患者。

201TI“再分布”现象:

正常心肌与病变心肌对显像剂的摄取不一致,病变心肌在初期显像图上表现为心肌局部

放射性缺损,而延迟显像图上有放射性“充填”,这种血供正常的心肌区与缺血心肌区

放射性分布差异,此现象称“再分布”,是典型的心肌缺血表现

反向再分布(此种现象仅见于201Tl显像):

早期或负荷显像放射性分布正常,但延迟或静息显像出现放射性稀疏

或缺损。

或者早期或负荷态显示放射性分布稀疏缺损,而延迟或静息显像出现新的更严重的缺损,

常见于溶栓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的心肌梗死病人

方法

变黑靶心图:

将放射性计数的相对数值与所建立的正常参考值相比较,将低于正常下限的区域用黑色表示,称为变黑靶心图,黑色为血流灌注减低区

肝A化征:

在肝恶性病变时,其血供主要来自肝动脉,因此在动脉相即可见到病变局部有放射性积聚,我们称为肝动脉灌注阳性,或称为肝A化征

前哨淋巴结(SLN):

首先接受原发肿瘤淋巴引流的淋巴结即被称为前哨淋巴结

1、光子与物质的作用方式有①光电效应②康普顿—吴有训效应③电子对生成

2、常用发射正电子的核素有11C15O13N18F76Br

3、α射线的电离能力强,穿透能力弱;γ射线的电离能力弱,穿透能力强

4、临床应用的放射性核素来源?

(选)

①回旋加速器②核反应堆③核裂变产物④放射性核素发生器

5、放射性药品的质量检验(QT)?

(1)物理化学检验:

药品性状、放射性核纯度、放射性活度、PH、化学纯度

(2)生物学检验:

无菌检验、热源检验、毒性检验、生物分布试验

6、放射性药品的使用原则?

(选)

正当性判断、放射性药品的选择、内照射剂量和用药剂量的确定、保护性措施、特殊人群的处理

7、核医学显像剂被摄取的机制?

(选)

细胞选择性摄取化学吸附和离子交换特异性结合微血管栓塞生物区通过和容积分布

8、核医学显像的基本原理?

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作为示踪剂引入人体,以特异或非特异方式浓聚于正常或病变组织,在体外用显像仪器探测γ线,可在一定时相内显示人体某一系统、器官、组织的形态、功能和代谢变化,达到对疾病定位、定性、定量诊断目的

9、核素显像的类型有哪些?

静态显像、动态显像、局部显像、全身显像、平面显像、断层显像、早期显像、延迟显像、

阴性显像、阳性显像、介入显像

10、核素显像的条件选择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显像剂的选择、显像时间、显像体位、准直器和设备工作条件、患者的准备

1、PET—CT在肿瘤显像的临床应用?

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肝细胞癌、肺癌、头颈部肿瘤、腹部和盆腔肿瘤、软组织肉瘤

2、67Ga显像对那些炎症有诊断价值?

不明原因发热;慢性非化脓性炎症的诊断;骨髓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肾炎病灶的诊断;隐匿性感染病灶的诊断

3、67Ga正常分布?

67Ga在肝脏摄取最高,其次为骨、骨髓和脾;软组织本底较高,很大程度上与体型有关,延迟显像可降低本底

4、67Ga肿瘤显像的机制?

①肿瘤血供增加是67Ga到达肿瘤部位的保证,血管通透性增高可能对67Ga进入细胞起作用。

②67Ga通过转铁蛋白受体结合到肿瘤细胞表面,然后被转运到细胞内与胞浆蛋白结合,这些蛋白在肿瘤细胞中的浓度通常都很高。

67Ga还会与细胞器中的大分子结合。

③67Ga只能被有活力的肿瘤组织摄取,而坏死或纤维化的肿瘤组织不摄取。

摄取程度与肿瘤代谢能力呈正相关。

5、非特异性亲肿瘤显像和特异性肿瘤显像分别包括哪些显像?

非特异性亲肿瘤显像包括:

67Ga显像、201TI显像、99mTc-MIBI显像、99mTc—(V)—DMSA显像、

99mTc-PMT延迟显像、前哨淋巴结显像

特异性肿瘤显像包括:

肿瘤放射免疫显像、肿瘤放射受体显像、基因显像

6、全身骨显像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要点是什么?

①显像剂异常浓聚:

骨血流增加、代谢增强,影像呈“热区”改变。

恶性骨肿瘤较良性骨肿瘤呈更高放射性

②显像剂异常缺损:

局部骨血流灌注缺失、代谢减低,影像呈“冷区”改变。

在良性病变中,骨显像“冷区”多见于骨缺血性坏死早期、骨梗死、骨囊肿以及放射治疗后

③超级骨显像和闪烁现象

7、骨显像的临床应用有哪些?

(1)原发性骨肿瘤

(2)转移性骨肿瘤(3)早期诊断急性骨髓炎(4)骨折及骨无菌性坏死(5)代谢性骨病

8、三时相骨显像方法?

静脉“弹丸”式注射99mTc-MDP20~30mCi后,立即开始采集,探头配置低能通用型准直器,能峰140keV,窗宽20%,矩阵128×128,Zoom1.0~1.5,首先以1帧/2~3s的速度采集60s,即“血流相”;然后以1帧/min的速度采集1~5帧,获得“血池相”;2~3h后采集的静态影像为“延迟相”

9、急性骨髓炎和蜂窝组织炎的鉴别?

急性骨髓炎

蜂窝组织炎

鉴别

三个时相的放射性分布主要都局限在骨内,并随时间延长更加浓聚于病变区

血流相血池相为弥漫性的放射性增强,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低,静态时主要见放射性弥散在软组织内

10、心脏的血液的供给?

(1)LAD—左前降支:

主要灌注左心室前壁、前侧壁、前间壁和心尖

(2)LCX—左旋支:

主要灌注左室后侧壁

(3)RCA—右冠状动脉:

主要灌注左室下壁、后壁、后间壁和右室心肌

11、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原理?

放射性药物能被正常心肌细胞有选择性地摄取,而被摄取的量与心肌血流量成正比。

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时,局部心肌血流灌注减少,该局部心肌对显像剂的摄取也减少,放射性分布稀疏。

根据心肌局部对显像剂摄取的多少可以达到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的目的

12、简述201Tl心肌灌注显像和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的不同点?

①201TI具有“再分布”特性,故显像时只需注射一次显像剂便可完成负荷和再分布两次显像,而99mTc-MIBI

因无“再分布”特性,所以负荷显像和静息显像要分别注射显像剂

②由于99mTc-MIBI从肝胆排泄,故注射99mTc-MIBI30分钟后,应进食脂肪餐

③201TI的半衰期长且肾脏所受辐射剂量大,从而限制了201TI放射性活度;而99mTc-MIBI的半衰期短,对人体

辐射剂量低,从而给予较大剂量的放射性药物以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分辨率,所以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

的同时可进行首次通过法和门电路心肌灌注显像

13、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特点?

(选)

无创伤性地直接显示心肌病变部位、范围及其程度,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大多数情况下心肌灌注显像;负荷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一致

14、负荷试验原理?

在正常情况下,当剧烈运动时,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并通过体液调节使冠状动脉扩张,增加冠状血流量(一般可增加3~5倍);而冠心病早期患者,静息时心肌血流仍可维持正常,但运动负荷后,因其动脉狭窄不能相应扩张,致使冠脉的相对血流量更加不足,故心肌显像时病变区表现放射性分布减低更明显,达到早期诊断冠心病的的目的

15、运动负荷试验适应证?

①胸痛综合征的鉴别诊断②冠心病心肌缺血部位、范围和程度的评价

③心脏疾病内、外科治疗疗效评价④心肌梗死患者预后观察⑤心脏病患者心脏储备能力的评估

16、简述心血池显像的原理?

①经静脉注射99mTc-RBC

②经过数百个心动周期后在血循环内达到平衡,此时心室内血液容积与放射性计数成正比

③用SPECT记录心室内放射性计数的变化,即可了解心室内血液容积的变化

17、心肌灌注显像方法?

(1)、平面显像:

①前位:

前侧壁、心尖和下壁②左前斜45°:

间壁、下壁心尖和后侧壁

③左侧位:

前壁、心尖、下壁和后壁

(2)、断层影像:

①短轴断面(XZ):

前壁、侧壁、下壁和后壁、间壁

②水平长轴断面(XY):

心尖、侧壁、间壁③垂直长轴断面(YZ):

心尖、前壁、下壁和后壁

18、心肌缺血后,心肌细胞损害可出现哪几种情况?

坏死心肌:

是真正不可逆转的心肌损害,即使冠状动脉血流恢复,心脏功能也不会有效改善。

冬眠心肌:

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部分闭塞血管的再开放引起长期低灌注缺血,局部心肌通过自身调节反应降低细胞代谢和收缩功能,减少能量消耗,以保持心肌细胞的存活,为冬眠心肌。

顿抑心肌:

心肌短暂急性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虽未坏死但结构、功能及代谢已发生变化,处于“晕厥”状态

19、时相分析?

①时相图:

每一象素的时相以不同的灰度或颜色显示,灰度越高,时相度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