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速行驶和疲劳驾驶的危害.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5733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速行驶和疲劳驾驶的危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超速行驶和疲劳驾驶的危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超速行驶和疲劳驾驶的危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超速行驶和疲劳驾驶的危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超速行驶和疲劳驾驶的危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超速行驶和疲劳驾驶的危害.docx

《超速行驶和疲劳驾驶的危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速行驶和疲劳驾驶的危害.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超速行驶和疲劳驾驶的危害.docx

超速行驶和疲劳驾驶的危害

超速行驶和疲劳驾驶的危害

   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事业有了巨大的飞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与此同时,我国面临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也异常严峻,每年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和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非常突出。

其中,由于机动车驾驶人未按照安全车速驾驶(含超速行驶和最低速行驶)是最主要的交通事故原因之一。

以超速行驶为例,据交通管理部门统计,自1994年以来,因驾驶人超速行驶而导致的交通事故一直位于各种违法行为的前列。

1995年至2004年十年间,由于超速行驶共造成10.6万人死亡。

近几年来,因超速行驶肇事的道路交通事故情况越来越严重,形势非常严峻,事故次数、死亡人数都年年攀升,位次不断前移。

2007年,因超速引发的事故次数位列第二,而死亡人数和直接 财产损失都位于首位:

超速行驶引发交通事故33487起,造成11478人死亡、36633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34亿元。

   上述统计数据揭示出,不安全的车速是诱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然而,在实际驾驶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机动车驾驶人对什么是安全车速,如何在驾驶中保持安全车速缺乏清楚的认识。

还有一部分驾驶人虽然知道交通法律法规中关于限速的规定,但出于各种心理铤而走险,形成交通事故隐患。

   保持安全车速,不但能够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还能降低燃油消耗,节约能源,减少尾气排放。

同时,保持安全车速也是养成良好驾驶习惯、提升全社会交通文明程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超速驾驶

   

(一)道路限速的必要性

   道路交通事故是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最终表现形态,不按安全车速 行车(含超速行驶和低速行驶)是引发交通事故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此外,其他许多引起事故的原因,诸如未保持安全距离、方向失控、制动侧滑和侧翻等,都与车速有关,只是相关的不同程度而已。

有专家对大量交通事故进行了统计分析后发现,与车速有关的交通事故大约占到交通事故总数的80%。

所以俗语说“十次事故九次快”,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次,一个驾驶人的超速行为可能将周围的多辆机动车卷入事故。

有些机动车驾驶人把自己的冒险强加给他人。

他们为缩短行程时间,宁愿以发生事故、受伤、甚至死亡作为冒险。

如果不对他们进行速度限制,一旦发生事故,其他无辜者很有可能被牵连进去。

   此外,道路限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驾驶人在不熟悉的环境中有可能低估交通事故的风险和严重程度,而高估自身及所驾驶车辆的安全性,从而采取不合适的驾驶速度。

进行道路限速也是对他们进行提示的必要手段。

特别是机动车在夜间、容易发生危险的路段以及遇有沙尘、冰雹、雨、雪、雾、结冰等恶劣气象条件下行驶,更容易发生事故,规 定一个合理的行驶速度尤其重要。

   为更好地保证机动车能够安全、有序地在道路上行驶,规定机动车的安全行驶速度是十分必要的。

这在世界各国也是通例。

   

(二)超速行驶的危害性

   超速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交通安全违法行为。

据研究,每超过限速5公里交通事故危险性将上升近200%。

   1、超速行驶影响驾驶人的反应判断力

   

(1)超速行驶影响驾驶人观察、判断的准确性

   车速越高,驾驶人的视点越远,视野越窄,对道路上信息的接收量越少。

这是因为机动车在行驶时,驾驶人、道路环境中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人眼分辨物体的最小距离发生变化,相对运动速度增大,人眼分 辨物体的最小距离也增大。

车速越高,驾驶人动视力下降越多。

根据实验,若驾驶人在静止时的视力为1.2,当车速为60km/h时,其视力降为0.6。

   车辆行驶速度过快,将会使驾驶人对车外事物的观察受到严重影响,有的无法看清,有的甚至无法看到,即使看到了也无法感知为确定的事物。

超速行驶迫使驾驶人视线停留在车前远方,近物反而显得模糊。

对突然出现在车辆近处的异常情况,对车外运动物体的位置、变化就难以正确辨别,极易造成交通事故。

   

(2)超速行驶减少了驾驶人的反应时间

   经常有肇事驾驶人在交通事故发生后说“反应不过来”。

人由眼睛等感觉器官获得信息传入大脑,经大脑处理后发出命令而产生动作,这一段时间称为反应时间。

因为驾驶人观察到异常情况后,还要在大脑里对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决定采取什么措施。

超速行驶减少了驾驶人对异常情况的反应时间,若车辆行驶速度为90km/h,即每秒钟要行驶25米,若在车辆前方25米内出现异常情况,未等驾驶人判明具体原因,车辆已驶到异常情况处,因而极有可能发生交通事故。

   (3)超速行驶使驾驶人的空间认知能力减退

   在高速行驶过程中,驾驶人对微小的刺激物无法感知。

如果微小的 刺激物危及驾驶人安全而又被驾驶人所忽略,就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此外,超速行驶对驾驶人感知事物的动态和静态也会产生不良影响,驾驶人要知道车外的物体是否在移动,要根据物体的大小和位置的变化来判断,大而变化迅速的物体容易被感知。

在超速行驶中,驾驶人两眼仅能直视前方,刺激物在狭窄的视野内一晃而过,有时难以辨认那些小而且变化慢的事物及其动态。

如夜间公路上因车辆制动发生追尾事故就属于这种原因所致。

   (4)超速行驶使驾驶人对空间距离的判断产生误差

   驾驶人需要在驾驶中准确地估计空间距离。

然而在同向行驶中,驾驶人判断与前车的距离往往比实际距离小。

而且随着车速的增加,这种判断误差也不断增加。

   (5)超速行驶使驾驶人对速度判断产生误差

   驾驶人高速行驶过程中,不但对自身的车速难以准确判断,而且对行人、自行车以及对向来车等其它事物的速度还有低估的倾向。

其主要原因是驾驶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当自身行驶速度绝对值较大时,与其它事物的相对速度则更大。

例如两车都以90km/h的速度对向行驶,各自以每秒25米的速度前进,两车相遇的相对速度为25m/s2=50m/s, 也就是说,如果两车相距50米,那么只需要1秒钟的时间,两车就碰面了。

由于驾驶人超速行驶时对速度感知迟钝,对安全停车距离估计不足,从而延迟了采取安全措施的时间,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6)超速行驶使驾驶人辨认距离缩短

   随着车速的提高,驾驶人的对道路上各种信息的辨认距离越来越短。

如下表所示。

   (7)超速行驶使得驾驶人注意力频繁转移

   车辆超速行驶时,驾驶人既要集中精力注意车前方,又要不断超车、会车,每超车、会车一次,都要将注意力由车外转移到车内,并且在各种操纵器(制动踏板、油门踏板、离合踏板及方向盘)上来回转移,在这短短的时间内驾驶人的注意力要转移十多次,如果转移时稍有延误就会影响观察和操作而发生事故。

   (8)超速行驶使驾驶人容易疲劳

   在超速行驶时,车辆超车、会车的频率增大,行车间距经常缩到很短,车外的情况应接不暇,随时有发生危险的可能,所以驾驶人容易紧 张。

在心理、生理能量消耗很大的情况下,驾驶人长时间高速行驶,很容易感到疲劳,无论是感知能力还是反应能力都有所减慢,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很容易因动作不协调或采取措施不当而发生交通事故。

   2、超速行驶增加了车辆安全驾驶的技术难度

   

(1)超速行驶增加了车辆间的冲突性

   超速行驶的车辆经常超越正常行驶的车辆,如果道路上车流量较大,势必经常处于跟车和加速超车的状态,增加了车辆间的冲突点。

跟车时,由于车辆之间车距较近,驾驶人视线受阻,因而对前方道路情况和行车状况观察不清,判断不准,驾驶的盲目性加大。

超车时,每超越 一辆同向行驶的车辆,就要增加一个交织点;而且超车的车辆一般都占据道路中线行驶,有的甚至利用对向车道超车,超车的次数越多与交会的车辆产生的冲突点越多,特别是当前面车辆紧急停车时,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2)超速行驶使车辆的制动距离增长

   据研究,车辆制动距离与车速平方成正比,采取制动时车速越高,制动距离越长,制动时的车速每增加一倍,则制动距离约增加四倍。

因此车辆超速行驶时,车辆的制动距离增长,特别是在重载情况和潮湿路面上,制动距离更长,行车的安全性大大降低,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很 容易导致交通事故。

   (3)超速行驶使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变差

   据研究,离心力与车速平方成正比,即速度增加一倍,离心力要增大四倍。

因此,车辆高速转弯时,离心力很大,车辆的稳定平衡性变差,从而使车辆操作困难;若道路摩擦力和弯道超高不足以抵消横向离心力,就会导致侧滑、甩尾,甚至侧翻或冲出路外的现象。

   二、疲劳驾驶的成因分析

    1、利益驱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奔小康意识的增强,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市场竞争也愈演愈烈,客、货运市场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并且货运单大多有时间限制,驾驶员为了赶时间、争货源,获得最大的利益,便以牺牲休息时间为代价,多拉快跑,从而踏入了疲劳驾驶的雷区。

    2、驾车环境的影响。

   驾驶员在驾车过程中,驾驶工作环境。

如驾驶室内的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灰尘、有毒物质等对大脑皮质都有一定刺激作用,超过人 的承受限度便会产生不良后果;道路中单调的景色和无穷往复地操作也使驾驶员疲劳。

    3、路面条件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速公路发展迅猛,为广大的交通参与人提供了优越的交通环境,但是由于高速公路路面平直,两侧景观单调,对于驾驶员来说,缺乏复杂的路况信息影响和强有力的视觉冲击,长时间地行驶在全封闭、单向行驶的路面上,就会造成疲劳和视神经的迟钝,甚至打瞌睡。

    4、驾车工作的特殊性。

    驾驶工作是具有一定复杂性的技术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体力劳动。

在驾驶汽车的过程中,驾驶员需要关照的方面很多:

驾驶员眼睛要看路面情况,耳朵要听,手要转动方向盘控制仪表开关,两脚要控制离合器、制动器和加速踏板,几乎全身主要的器官都要承担任务,参与各种活动。

此外驾车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情绪比较紧张,注意力要求高度集中。

因此,驾驶员从头到脚,从感知思维到情绪变化,都处于一定的紧张状态,长时间驾车更要消耗很大的精力与体力。

   5、驾驶员自身素质因素。

   驾驶员的身体素质以及技术素质都有各方面的差异,技术素质相对 较差的驾驶员在驾车过程中由于驾驶不熟练,思想上容易紧张并且在动作上往往有多余的动作,因此很快便会疲劳不堪。

另一方面,身体素质也是导致疲劳驾驶的重要原因。

   6、驾驶速度的影响。

   驾驶速度越高,驾驶员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程度或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越大,驾驶员的反应、判断、操作速度和准确性都要求随之提高。

因此,消耗的脑力和体力就越大。

同时,驾驶员的视野随车速的加快而变窄,形成“隧道”,漏看信息增多,相应地产生危险遭遇的机会加大,使驾驶员更加紧张。

因此,车速越快,越易疲劳。

    疲劳驾驶的治理对策

   首先、驾驶车辆应劳逸结合,连续行车2-3小时后,驾驶员要选择一个安全的停车点下车休息活动一下,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不要因赶路而勉强行车。

行车时也可以利用音乐或开窗通风来调节精神状态,以防疲劳驾驶。

在长途行车前,驾驶员必须保证正常的睡眠,尽量不要长时间连续驾驶,并至少应配备两名驾驶员。

其次、行驶中两眼不要老盯着公路的中心线。

当感觉疲劳时,要适时将眼睛眺望远方,调节一下座位和椅背、吃清淡食品、多喝点水。

经常查看时速表防止超速,并与前面的车辆保持安全距离。

    总之在整治疲劳驾驶的过程中,最主要的还是驾驶员自身要强化交通安全意识,始终绷紧“安全行车”这根弦,积极参与交通管理部门组织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认真学习交通安全法规,从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远离疲劳驾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