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55050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7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解析.docx

《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解析.docx

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解析

江苏省宿迁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20题,共20题)非选择题(第21题一第25题,共5题)两部分。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你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管填写在答题卡上。

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沿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初《礼记·王制》记载:

“作左道以感众,杀;作奇器异服奇技淫巧以疑众,杀;行伪而坚、言伪而辨、学非而博,杀。

”到了战国时,孟子说: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土横议。

”从以上变化可知

A.社会风俗决定思想变迁

B.政权聚散影响思想发展

C.学术自由推动思想多元

D.军事争霸导致思想争鸣

【答案】B

【解析】由“周初”到“战国”,由“杀”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可知政权的凝聚程度影响了思想的发展,故选B项;根据题意可知思想的变迁并不是由于风俗变化导致的,更不是学术自由的结果,故排除AC项;材料中思想的变化并不是思想的争鸣,故排除D项。

2.东汉《论衡·谴告》中说:

“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

黄老之家,论说天道,得其实也。

”材料表明作者

A.主张奉道家为正统

B.融合阴阳五行思想

C.宣扬君权神授理论

D.反对天人感应学说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作者认为天道如果“谴告人”就属于干涉社会运行规律的有为,和天道无为的主旨不符。

只有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才是真正的天道,由此可知作者反对天人感应学说,故选D项;作者反对天人感应并不能证明他主张奉道家为正统,也体现不出来他融合阴阳五行思想,故排除AB项;作者反对天人感应则说明他并不宣扬君权神授,故排除C项。

3.宋代学者治学气魄宏大,提出:

“学有知本,六经皆我注脚”的观点。

由此可知,他认为治学应

A.抛弃儒学经典

B.挖掘本心明道

C.力求格物穷理

D.强调经世致用

【答案】B

【解析】根据“学有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可知该学者不主张完全以儒家经典为主,而是“学有知本”,即挖掘本心以明道,故选B项;该学者不主张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并不能说明抛弃儒学经典,故排除A项;该学者主张挖掘本心,而不是格物穷理,也没有体现经世致用,故排除CD项。

4.明中后期人们对理学出现了深深的信仰危机,从封建社会的母体中产生了一股在批判宋明理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提留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

这股“思潮”

A.取代理学成为主流

B.反映资产阶级诉求

C.使得儒学焕发生机

D.触发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继承,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理学,使儒学焕发了生机,故选C项;这股“思潮”最终并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故排除A项;该“思潮”是对传统理学的批判继承,不是资产阶级的诉求,更没有触发思想解放,故排除BD项。

5.威廉·麦克高希在《世界文明史》中说:

“由于他们的书面文字基于字母系统,欧洲人能够比中国人更有效地开发这一技术。

他们书面文字中的字母很少,这使批量生产变得十分经济”。

材料中的“这一技术”

A.早在唐朝就已经传入欧洲

B.成为摧毁欧洲城堡的有力武器

C.促进地理大发现时代到来

D.推动欧洲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描述的是印刷术,这一技术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故选D项;唐朝传入欧洲的是造纸术,B是火药,C是指南针,都和题意不符,故排除ABC项。

6.有一副对联写到:

“三五步千山万水,六七人百万雄兵”,充分体现了中国某艺术形式的特征。

这种艺术形式是

A.国画

B.书法

C.京剧

D.文学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三五步千山万水,六七人百万雄兵”体现了中国戏曲艺术中的虚拟表演,故选C项;国画、书法均和“六七人百万雄兵”不符,文学借助文字表达,和题意内容不符,故排除ABD项。

7.近代思想家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写到“(今)时势又变,屏藩尽撤,强邻日逼”,面对此局面,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方面

社会改造方案。

但他在书名的“危言”前一定要加上“盛世”两字。

由此可推断该作品

A.成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前

B.宜传“师夷长技”思想

C.深受现实政治局势影响

D.主张积极推行社会革命

【答案】C

【解析】尽管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但郑观应还是要宣扬“盛世”,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可知是为了迎合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受现实政治局势的影响,故选C项;该书作于19世纪90年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宣扬的是社会改造,涉及政治、司法等,不再是宣传“师夷长技”思想,但该书主要是宣扬社会变革,而不是推行社会革命,故排除ABD项。

8.陈旭麓认为:

“过去久被士人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的手里开始成为一门学问。

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下列对该则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西学东渐”开始兴起

B.“夷夏观念”遭到否定

C.“中体西用”付诸实施

D.传统文化内容得到延伸

【答案】D

【解析】根据“过去久被士人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的手里开始成为一门学问”可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在近代得到扩充和延伸,故选D项;“开始兴起”说法错误,故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是否定“夷夏观念”,故排除B项;此时“中体西用”思想尚未出现,故排除C项。

9.如下图是1924年1月20日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对“民生主义”作出的新说明。

他解释说:

“本党同志民生主我于此便可十分了解共产主义与民生主义毫无冲突,不过社会范围有大小耳。

诸君既能明白民生主义此之真意,则新旧同志因误会、杯疑而生之暗潮,从此便可打消。

”孙中山意在强调

A.国共两党有共同诉求

B.国共两党根本利益一致

C.民生主义是最高目标

D.接受共产主义革命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共产主义同时包含于社会主义和民生主义之中,说明国共两党有共同的诉求,故选A项;两党阶级性质不同,根本利益不可能一致,故排除B项;共产党并不以民生主义为最高目标,故排除C项;孙中山不可能接受共产主义革命思想,故排除D项。

10.“(毛泽东的)这篇文章发表,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内,而且在全国各个政党和广大民众中,如同拨云见日,使人们需然开明,连蒋个石也深表佩服”。

“这篇文章”

A.阐释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正确预见中日战争走势

C.明确中国革命步骤问题

D.提出建立联合政府设想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毛泽东的这篇文章使国内各阶层各政党均感到敬佩,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文章指的应该是抗日战争期间的《论持久战》,该文章正确预见了中日战争走势,故选B项;阐释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是《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故排除A项;明确中国革命步骤问题的是《新民主主义论》,故排除C项;提出建立联合政府设想的是《论联合政府》,故排除D项。

11.我国在1952—1953年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专业调整,加强了工程、师范和农林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使专门学院尤其是工科类专门学院有了相当可观的发展。

这做法

A.符合当时国情需要

B.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

C.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D.推动国民教育体系形成

【答案】A

【解析】根据“1952—1953”可知此时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并且偏向工程、师范和农林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是为了给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提供人才,符合了当时国情的需要,故选A项;此时的人才培养有着现实的社会需要,并不是为了贯彻教育方针和推动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故排除BD项;科教兴国的提出是在90年代,故排除C项。

12.有人评论中国项科技成就:

“它的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下列关于“它"的表述正确的是

A.属于改革开放时期成就

B.促使中国成为世界航天强国

C.标志中国进入航空时代

D.打破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

【答案】D

【解析】根据“发射成功”、“利用太空”、“序幕”等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它”的发射成功打破了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故选D项;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是在文革期间,使中国打破了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但还没有成为航天强国,故排除AB项;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是中国进入航天时代,而不是航空时代的标志,故排除C项。

13.针对改革开放,有人“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担心“走了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指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并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邓小平讲话旨在

A.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明确社会主义本质内涵

D.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邓小平讲话的内容属于南方谈话,其主旨是要促进人们思想解放,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故选D项;在70年代就已经提出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排除A项;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在中共十四大上,故排除B项;邓小平的讲话并不是在论述社会主义本质,故排除C项。

14.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开启了以个体研究为重点的先河,第一次尝试解决“我是什么”和“我应该做什么”的问题。

他们的思想

A.体现雅典民上政治特征

B.否定神的意志高于一切

C.表明人类自我精神觉醒

D.强调社会普遍道德标准

【答案】C

【解析】根据“我是什么”、“我应该做什么”可知突出了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性,表明人类自我精神的觉醒,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人文思想的产生,而不是民主政治,故排除A项;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重视人并不意味着就否定神,故排除B项;他们提出了人文主义思想,但并不能说明这属于社会普遍的道德标准,故排除D项。

15.斯塔夫里网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学者和艺术家强烈反对中世纪的整个生活方式,努力创造尽可能古典时代的生活方式相似的新的生活方式。

”这些“学者和艺术家”

A.意图恢复古代文化

B.迎合新兴阶级需求

C.力求推翻教会统治

D.构建美好理性王国

【答案】B

【解析】根据“反对中世纪的……生活方式”、“创造与古典时代生活方式相似的新的生活方式”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学者和艺术家”是在借助古典文化宣扬新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主张,属于文艺复兴的内容,迎合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故选B项;这些“学者和艺术家”只是在借助古典文化,而不是意图恢复古代文化,故排除A项;文艺复兴并没有力求推翻教会统治,构建美好理性王国属于启蒙运动的内容,故排除CD项。

16.“他的大多数主张并不具有革命性,但他的确表明,上帝之语并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这就大大地削弱了教会的权威。

”由此可知材料中的“他”削弱教会权威的方式是

A.否认上帝存在

B.改变灵魂救赎

C.揭露教皇腐败

D.简化宗教仪式

【答案】B

【解析】“上帝之语不再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说明“他”主张人们通过自行阅读《圣经》以得到救赎,即改变了灵魂救赎的方式,故选B项;“他”主张人们自行阅读《圣经》,并没有否认上帝存在,故排除A项;“他”通过主张人们自行阅读《圣经》削弱了教皇权威,并不是通过揭露教皇腐败和简化宗教仪式,故排除CD项。

17.卢梭认为:

“必须建立一个全新的契约,这不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契约,而是全体人民之间的契约。

通过社会契约,人民建立起个自已管理自己的政府。

这个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希腊城邦似的公民大会,人民都有多政权利,因此人民服从政府就是服从自己。

”这一观点

A.尊重公共意志

B.主张实行直接民主

C.否定君权神投

D.强调政府权力至上

【答案】A

【解析】根据“通过社会契约,人民建立起个自已管理自己的政府”、“人民服从政府就是服从自己”可知卢梭的这一观点尊重了公共意志,故选A项;卢梭主张社会契约,并不是主张直接民主,故排除B项;否定君权神授和强调政府权力至上与题意中卢梭社会契约的观点不符,故排除CD项;

18.20世纪初,经典力学在解释物体高速运动时,特别是对于光速运动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

这时,一个专利局小职员爱因斯坦提出的新理论将物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下列关于“新理论”表述正确的是

A.否定经典力学体系

B.主要研究微观世界

C.体现理论传承创新

D.奠定工业革命基础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将物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体现了理论的传承创新,故选C项;相对论是对经典力学的继承发展,而不是否定,故排除A项;研究微观世界的是量子力学,故排除B项;相对论提出时两次工业革命都已经发生,与奠定工业革命的基础无关,故排除D项。

19.正如以往哥白尼的天文学体系废除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样达尔文主义似乎废黜了人类在地球历史上的中心地位。

二者共同作用是

A.奠定资本扩张理论基础

B.开启近代科学大门

C.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D.突破神学思想束缚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挑战了基督教神学的权威,突破了神学思想的束缚,故选D项;哥白尼的天文学体系与资本扩张理论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无关,故排除AC项;达尔文的进化论出现于近代科学产生以后,故排除B项。

20.艺术作品是对现实的反映。

某流派的作品往往不仅表现对贫苦不堪的人们的同情,而且也体现出明显的抗议色彩。

下列符合这一特点的作品是

A.自由引导人民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C.唐吉老伯D.亚威农少女

【答案】B

【解析】根据“不仅表现对贫苦不堪的人们的同情,而且也体现出明显的抗议色彩”可知该流派属于现实主义。

A项为浪漫主义,B项为现实主义,C项属于印象画派。

D项属于立体主义绘画,故选B项,排除ACD项。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

第21题15分,第22题15分,第23题10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共计60分。

21.“理性”是人类为自身解放和自由而寻找到

,在相当长段时间内被认为是比较可靠的和有效的工具,但“理性”也不是万能的,我们需正视“理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所谓“启蒙理性”实际上是可以一分为二的,或者说启蒙运动所依据的理性实际上有两种,而这两种理性,不是别的,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前者是伏尔泰们所尊奉的科学理性,后者则是卢梭们所钟爱的人文或人本理性。

人文或人本理性由于受本土思维传统、精神气候的影响,也还是带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人本主义终极关怀。

——摘编自高毅《浅论启蒙运动的内在紧张》

材料二:

十八世纪的启蒙哲人们无比乐观地表达了这种信念:

人们能够用理性的力量穿透复杂的自然之中,认识自然规律,揭示自然的奥秘,以求改造和利用自然……因此,在这批哲学家看来,理性的批判决不应仅限于纯思辨的哲学领域,而应扩展到宗教、政治、社会等一切领域,于是他们高举起理性的旗帜,要用理性来批判一切,找判一切,重构一切。

——摘编自李宏图《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装运动》

材料三:

人凭借理性对自然的统治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人与人的关系也走向异化。

更令人震惊的是,高度发达的理性技长竟被用来实现最大规模的最不人道的非理性目的。

理性竟然在“合理性”的追求中走向非理性。

——韩秋红、庞立生《理性批判与人的启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韦伯提出的“两种理性”的不同内涵。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启蒙理性”出现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十八世纪人们将“理性的批列”运用在政治、宗教和科技领域的主要表现。

(3)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影响的角度指出材料三中“理性竟然在‘合理性的追求中走向非理性”的表现。

综上所述,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理性”?

【答案】

(1)“工具理性”强调科学;“价值理性”强调人文或人本,强调人本主义终极关怀。

因素:

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以经典力学体系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兴起与发展。

(2)政治领域: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提倡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人民主权等。

宗教领域:

批判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提倡科学、理性。

科技领域:

推动工业革命兴起,珍妮机、改良蒸汽机等机器大量发明和使用。

(3)工业革命发展进程中破坏自然环境;造成两大对立阶级的尖锐矛盾。

(言之有理即可,)理性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但理性不是万能的,人类还需要精神的、有信仰与道德的世界。

(需运用唯物史观全面评价,)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前者是伏尔泰们所尊奉的科学理性,后者则是卢梭们所钟爱的人文或人本理性”可知工具理性强调科学,价值理性强调人文或人本。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从经济发展、思想解放和近代科学的兴起等方面总结相关因素。

(2)依据“性的批判决不应仅限于纯思辨的哲学领域,而应扩展到宗教、政治、社会等一切领域”可结合所学总结概括其表现,如在政治领域主要表现为批判封建制度,提倡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等,在宗教领域主要是批判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提倡理性,在科技领域主要四推动工业革命的兴起,机器的发明和使用等。

(3)第一小问,结合“高度发达的理性技长竟被用来实现最大规模的最不人道的非理性目的”和所学内容可知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破坏和阶级对立。

第二小问,对理性要全面看待,既要看到它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也要认识到理性不是万能的。

22.“文学革命”的出现标志着现代中国文学的诞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文学之运动并不是由外国来的,也不是几个人几年来提倡来的,白话文学之趋势,在二千年来是在继续不断的,我们运动的人,不过是把二千年来之趋势,把由自然变化之路,加上了人工,使得快点而已。

——胡适《新文学运动之意义》

材料二:

语言的变革并不仅仅是形式的变革,它与思维相联系,因而又是一种思维层次上的变革。

以清晰、精确的白话取代言约又丰的的文言,其实质乃是以精确性,严密性为特征的近代思维方式取代带有模糊性特点的传统运思方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我们主张新文学,自然得借鉴西洋的新文学。

只可惜我们历史上的白话产品,太少又太坏,不够我们做白话文的凭籍物……另外就是要直用西洋文的款式,文法,词法,句法,章法以及一切修辞学上的方法,造成一种超于国语,欧化的国语,使得成就一种欧化国语的文学。

——博斯年《怎样做白话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推动“新文学之运动”兴起的国内因素。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加上了人工”的具体表现。

(2)综合上述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以文学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系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左右)

【答案】

(1)因素:

传统文学的世俗化、平民化趋势;政治变革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展开;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

表现: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等白话小说。

(2)

论点

论据

论证

文学革命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或文学革命推动近代中国走向近代化)。

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推动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②为新思想的传播提供载体,猛烈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思想启蒙和解放;

③借鉴欧美文学,促进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潮流;

④推动以精确性、严密性为特征的近代思维方式形成。

(任答其中三点得6分,言之有理可酌情得分)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流畅。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白话文学之趋势,在二千年来是在继续不断的”并结合所学可从传统文学的世俗化、政治变化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等方面概括相关因素。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和代表著作方面进行作答即可。

(2)本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依据材料内容和所学从文学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系方面总结相关论点,如文学革命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述即可,要求层次分明,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23.“利出壹孔”是商鞅变法在国家理财方面的重要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高款的“利出壹孔”思想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1)国家财富只有惟一的来源,即农业,“壹之农,然后国家可富。

”“惟圣人之治国作壹,持之于农而矣。

”“常官则国治,一务则国富”

——《商君书。

农战》

(2)一国之财富只能由国家垄断。

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商鞅没有明确地说明,但商鞅两次变法的政策主张集中体现了“利出壹孔”的这方面内容,目的是为了制夺分封贵族享有国家财富的权利,这是商鞅变法的核心。

——摘编自王水海、余海《论商鞅

理财思想》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商鞅“利出壹孔”思想主要内容(不得摘抄原文)。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实践“利出壹孔”思想的具体措施及目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利出壹孔”思想。

【答案】

(1)农业是国家财富唯一来源;国家应垄断全国财富。

措施:

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行小家庭制。

目的:

富国强兵,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2)积极:

促进小农经济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

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易导致国富民贫。

【解析】

(1)内容:

结合材料内容可知商鞅主张的“利出壹孔”主要是认为农业应该是国家财富的唯一来源,因此国家要垄断全国财富。

措施: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推行小农经济。

目的:

依据“的是为了制夺分封贵族享有国家财富的权利”并结合所学可知是富国强兵,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2)该思想应该全面评级,既要看到其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积极面,又要看到其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国富民贫的消极面。

24.农奴制改革是俄国迈向现代化

重要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里求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

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

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

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

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統的基础来依靠。

——摘编自莫斯《俄国史》

材料二:

改革是沙皇顺应时代之举,也是平衡国内派别之争后做出的最佳选择。

改革《宝言》和《总法令》为改革造势和定调,补充性规约适时适度调整改革方向和程度,力争实现带着土地解放农民的最初设想。

然而农民获得的所谓自由并不能解决土地不足不沃的窘境,最终成为税高赋重的自由人。

改革派亦属既得利益集团、俄国村杜传统掣肘、现代化改革的实用性取向是改革法令未能完全落到实处的重要原内。

——唐艳风《俄国农奴制改革法令解读》

请回答:

(1)据材料,指出沙皇政府改革的原因及“艰难选择”的具体内涵。

(2)据材料二,归纳“改革法令未能完全落到实处”的具体表现。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经验教训。

【答案】

(1)原因: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快现代化以促进俄国强大;巩固沙皇独裁统治。

内涵:

既要依靠贵族,又要触动贵族利益。

(2)表现:

农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