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简易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52335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简易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简易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简易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简易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简易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简易汇总.docx

《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简易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简易汇总.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简易汇总.docx

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简易汇总

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简易汇总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复习思考题-地学-考研论坛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绪论(5)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第四节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五节 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

1.何谓经济地理学?

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5.简述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及其意义。

6.如何理解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

7.经济地理学关注的重大研究问题是什么?

8.学习经济地理学有何作用?

9.如何学好经济地理学这门课程?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5)

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三节 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四节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五节 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1.概念题:

区位;区位主体;区位理论;区位条件;区位因子;可进入性;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社会可进入性;交通网;交通网的密度;通达性;连接度;机场产业区。

2.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3.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有何区别?

4.区位因子分为哪几种类型?

5.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6.试述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7.试述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8.试述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9.试述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0.试述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1.分析市场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2.综合分析区域环境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3.产业环境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4.政府如何影响经济区位?

15.环境因素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6.可进入性分几种类型?

它们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7.试分析交通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4)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第三节 其它工业区位理论;第四节 行为区位理论:

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

1.概念题:

区位地租;区位因子;一般因子;特殊因子;区域性因子;集聚因子;分散因子;原料指数;区位质量;等费用线;综合等费用线;临界等费用线;劳动费指数;劳动系数;加工系数;经济人;满意人。

2.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中区位地租的形成机制。

3.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圈或农业空间结构形成机制。

4.杜能揭示的农业生产空间配置原理是什么?

5.评价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6.简述区位因子类型。

7.韦伯是如何抽取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因子的?

8.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9.根据原料指数如何选择工业区位?

10.韦伯是如何运用运费指向、劳动费指向和集聚指向来选择工业区位的?

11.评价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

12.简述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13.简述胡佛的区位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14.简述区位相互依存学派的基本思想。

15.简述霍特林模式。

16.简述廖什市场区位理论的基本观点

17.分析廖什市场区位理论的方法特点。

18.简述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

19.简述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

20.简述史密斯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的主要观点。

21.试述普雷特行为矩阵的分析方法与主要结论。

第四章 中心地理论(4)

第一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第二节 廖什的中心地理论;第三节 中心地理论的发展;第四节 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

1.概念题:

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中心性;补充区域;

经济距离;市场区;经济距离;门槛人口。

2.分析市场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3.分析交通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4.分析行政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5.分析廖什中心地系统的构建机制。

6.比较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

第五章 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3)

第一节 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第二节 企业空间演变模式;第三节 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

1.概念题:

规模效益;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接触扩散;等级扩散。

2.简述企业成长的动因。

3.简述企业增长战略和扩展方法。

4.试述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及其原因。

5.简述企业的空间扩张规律。

6.试述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

7.试述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

8.试述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

9.试述肯迪的全球转移模式。

10.试述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3)

第一节 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第二节 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第三节 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1.概念题:

跨国公司;产品周期理论;折衷理论。

2.什么是产品周期理论

3.分析不同产品阶段的区位特征。

4.根据折衷理论,分析跨国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

5.简述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

6.跨国公司是如何进行投资国别选择的?

7.跨国公司是如何选择投资的微观区位的?

8.分析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特征。

9.试比较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特点。

10.分析跨国公司总部、研究与开发机构、生产单位的区位为什么存在差异?

11.试分析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七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5)

第一节 区域经济结构;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第三节 城市与区域关系;第四节 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第五节 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

1.概念题:

区域;同质区域;集聚区域;区域经济结构;区域产业结构;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性产业;支柱产业;潜导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霍夫曼比例;区域空间结构;区位指向;城市职能;城市规模;城市性质;城市化;工业化;农村工业化;技术;技术创新。

2.如何选择主导产业?

3.如何进行关联产业配套?

4.如何进行基础性产业配套?

5.如何发展支柱产业和潜导产业?

6.什么是佩蒂-克拉克定理?

7.什么是库兹涅茨法则?

8.什么是霍夫曼定理?

9.试述雁行形态说。

10.如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11.区域空间结构有什么经济意义?

12.什么是极核式空间结构?

13.什么是点轴式空间结构?

14.什么是网络式空间结构?

15.试述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16.试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集聚与扩散机制。

17.试分析近邻效应在区域空间结构演变中的作用。

18.试分析区域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9.试分析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20.试述城市化的时空变化特征。

21.试述工业化的特征。

22.分析农村工业化的特点、导因及意义。

23.简述农村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作用。

24.分析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25.分析技术创新为何存在空间差异,对区域经济格局变化有何影响?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3)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二节 经济地域综合体;第三节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1.概念题: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增长;增长极;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扩散效应;溢出效应;经济地域综合体;专业化部门;主导专业化部门;一般专业化部门;综合发展部门;经济区;经济类型区;部门经济区;综合经济区;经济区划。

2.试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

3.试分析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4.试分析资源配置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5.试分析区位条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6.试分析外部环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7.试述区域增长极理论。

8.增长极是如何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

9.试述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10.简述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

11.简述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

12.简述卡尔多的循环累积观点。

13.试述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乘数作用、加速原理及其关系。

14.根据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区域经济增长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征是什么?

15.简述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16.我国学者对区域经济增长阶段是如何划分的?

17.试述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特点和意义。

18.经济地域综合体有哪些类型?

19.如何判断一个经济部门的专业化水平?

20.简述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空间结构。

21.如何进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建设和管理?

22.试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的有效性。

23.经济区具有什么特征?

24.经济区可以分为哪几类?

25.试比较经济类型区、部门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的特点。

26.试述经济类型区划的目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27.试述部门经济区划的目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28.试述综合经济区划的目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第九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3)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第二节 区际联系;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1.概念题:

极化效应;涓滴效应;经济梯度;区际联系;空间相互作用;区域分工;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学说;区域合作;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区域经济相对差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试述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3.试述梯度推移学说。

4.产生梯度推移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5.与梯度推移理论相关的理论有哪些?

6.试述中心-外围理论。

7.试述相互依赖理论。

8.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9.试比较绝对成本学说与比较成本学说。

10.试述要素禀赋学说。

11.试比较区域分工与区域合作的意义。

12.区域合作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13.区域经济合作有哪些类型?

14.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15.为什么区域经济差异是可控的?

16.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十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4)

第一节 发展历史;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第三节 经济活动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第四节 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

1.概念题:

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地区一体化;功能性一体化;制度性一体化。

2.简述经济全球化形成的过程。

3.分析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4.简述经济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的关系。

5.简述功能性一体化与制度性一体化的关系。

6.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7.试述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8.试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十一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3)

第一节 汽车工业;第二节 电子工业;第三节 服务业

1.概念题:

汽车工业;电子工业;服务业。

2.根据汽车工业的影响因子,分析汽车工业布局的变化。

3.分析电子工业生产格局的全球变动特点。

4.分析电子工业消费市场的全球变化特点。

5.分析技术、资本、劳动力、交通等区位因子对电子工业区位变化的作用。

6.简述服务业的发展条件。

7.简述现代服务业的特征。

8.根据邮电通信业的生产特点,分析其空间布局因素。

9.分析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及其布局因素。

第十二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3)

第一节 新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节 全球化与当地化;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1.概念题:

北北依赖体系;南北依赖体系;南南依赖体系;东西依赖体系;本土化。

2.分析国际经济联系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3.简述国际贸易产生的前提。

4.分析全球化与地方化的矛盾。

5.本土化有何特点?

6.分析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7.分析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化的机遇、挑战和对策。

第十三章 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3)

第一节 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第二节 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分析方法;第三节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

1.概念题:

 公司调查;经济地理信息系统。

2.简述公司调查的目的和要求。

3.如何进行公司调查?

4.如何评价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5.如何进行项目评估与方案优选?

6.简述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第十四章 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3)

第一节 新产业区研究;第二节 经济活动地理研究的社会化;第三节 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

1.概念题:

产业区;新产业区;意大利产业区;马歇尔式产业区;新贸易理论;结构主义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

2.简述马歇尔式新产业区的特征。

3.简述新产业区的特性。

4.如何判断新产业区?

5.简述新产业区的类型。

6.分析新产业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7.研究新产业区有何意义?

8.简述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

9.福利地理学的方法有何特点?

10.试述经济地理研究社会化有何表现。

11.如何评价经济地理研究的社会化现象?

12.从理论观点和方法两个方面,比较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

13.评价克鲁格曼对经济地理学传统的有关观点。

14.简述克鲁格曼的空间经济模型。

15.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研究有何特点?

对我们学习经济地理学有何启示?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叙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P8

经济地理学的由来。

P2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P27

交通网;交通网的密度;通达性;连接度。

P46

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

P30

叙述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P31

决策行为与政府影响经济区位。

P42

试分析交通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P46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地租、杜能圈的形成机制。

P54

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P62

韦伯是如何运用运费指向、劳动费指向和集聚指向来选择工业区位的?

P64

史密斯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的主要观点。

P81

第四章中心地理论

分析说明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P89

比较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

P99

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简述企业成长的动因。

P110

简述企业增长战略和扩展方法。

P112

简述企业的空间扩张规律。

P116

企业的空间演变模式。

P119

企业的组织结构类型。

P128

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

分析不同产品阶段的区位特征。

P133

比较跨国公司的生产单位的区位特点。

P148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区域经济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P164

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性产业;支柱产业;潜导产业。

P166

叙述库兹涅茨法则。

P171

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P177

分析说明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集聚与扩散机制。

P179

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

支配效应;极化效应;扩散效应;P201

叙述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P202

我国综合经济区划的基本原则。

P217

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叙述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P220

叙述梯度推移学说。

P221

叙述中心—外围理论。

P223

叙述相互依赖理论。

P224

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P226

试比较绝对成本学说与比较成本学说的异同。

P227

试比较区域分工与区域合作的意义。

P228

区域合作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P229

第十章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

简述经济全球化形成的过程。

P239

分析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P240

简述经济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的关系。

P241

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P252

叙述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P260

第十一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

简述服务业的发展条件。

P285

简述现代服务业的特征。

P287

第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

北北依赖体系;南北依赖体系;南南依赖体系;东西依赖体系。

P297

发展中国家防范金融危机的对策。

P310

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如何进行公司调查?

P318

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

简述马歇尔式新产业区的特征。

P343

简述新产业区的特性。

P344

简述新产业区的类型。

P344

分析新产业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P347

福利地理学的方法有何特点?

P354

05经济地理答案参考

1、劳动力成本的空间差异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差异以及劳动力移动上的摩擦等因素导致劳动成本存在着空间差异。

  

(一)劳动力特点

  

(二)劳动力素质

  (三)劳动力成本

  (四)劳动力移动

2、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地区,城市蔓延与土地利用的方式。

一要广泛宣传,使节约集约用地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二要认真的落实使节约集约用地切实落到实处。

这也包括在城市土地整理方面,要投入必要的经费和力量,全面开展城镇的地级调查,查清城市范围内土地利用现状,为科学制定城镇建设用地整理规划和方案打好基础。

二是按照地级调查或土地登记的结果,依法机遇整理方位内的土地权利人合法的补偿,防止因整体发生新的土地纠纷。

三是将整理后的土地通过出让的方式,分配给新的致用者后,要及时进行土地变更登记,明确新的土地产权归属。

因为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依法登记的特别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四要加强研究,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长效机制已利用土地的再利用,就是存量土地怎么样盘活,怎么用的更有效率。

我国的存量用地普遍是粗放利用,有的甚至是闲置浪费,需要再开发、再利用。

3、试用经济地理学的观点阐述我国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思想。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大国,由于历史进程、自然条件、资源、人口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

尤其是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明显障碍。

西部地区占我国陆地面积的56.8%,人口占全国总数的23%,这里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相当薄弱,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维持温饱。

改革开放初期,东西部地区占全国GDP比重分别为52%和17%,1997年是61.46%和14.8%,到2002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已达到西部地区的2.6倍。

伴随着收入差距拉大的是财富占有的不平衡。

全国贫困人口中90%左右生活在西部地区。

所以,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首先应该从全国“一盘棋”这个大局出发,面对实际和争取可能得到的条件,统筹兼顾,适时适当调控安排,强调各地区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

在推进地区协调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发展潜力,继续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要抓住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突出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布局的合理。

要大力强调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支持和帮助西部地区发展振兴,实行东西互动。

通过整合区域资源,优化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推动科技进步,尽快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

各地区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力水平、自然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及主体客观条件的各不相同,决定了各地区科学发展的道路和模式不是单一的一刀切。

因地制宜地树立、实践科学的发展观,应该是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4、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的差异表现。

西方区位理论研究始于19世纪杜能的古典农业区位理论.20世纪初,韦伯的工业区位论问世,之后,又出现了市场区位论,中心地理论,这些理论统称为古典区位论.古典区位论提出通过对不同区位的原材料采掘,运输的成本费用,人工费用和企业生产所要产生的其他相关费用的比较,选择其成本费用较低的区位.但古典区位理论主要针对生产过程本身来探讨的,缺少一般的经济理论基础,从研究方法来讲,属于局部均衡的研究,缺少对整个工业区位问题的分析.

到了20世纪20-40年代,出现了以勒施为代表的近代区位理论.这个时期的区位理论突破了个别因素的静态局部均衡研究,在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及城市区位的基础上,从其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中,把利润原则和产品销售范围联系起来研究区位,更多地加入市场方面的因素.由于近代区位研究理论主要分析个别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之间的均衡关系,分析个别和产要素价格及其对工业区位趋势的影响,采取的都是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研究工业区位的著述逐步增多.主要着重于全国范围和区域范围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以及它们的国际的,区际的差异同工业区位形成的关系的考察,着重于全国范围和区域范围资本形成的特征和投资率的差异,以及它们对区位移动的影响的研究.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国外关于区位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从古典区位论到代区域学的发展.

主要从生产地的数量、企业生产、经营的组成及过程、利润目标的是否唯一性、目标是否具体、是否考虑了风险及不确定性;、产品性质、市场、与生产资料是事先给定或固定还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是否考虑了资金、地域文化、决策人的行为7个方面进行比较。

5、区域空间经济联系的理论基础。

区际分工

区际贸易

区际要素流动

区际经济合或

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合作

当代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合作

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6、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有什么现实意义?

第一,克氏的中心地理论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个性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

克氏作为地理学者初次把演绎的思维方法引入地理学,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无疑是对地理研究思维方法的一大革命。

也正因为这样,他被后人尊称为“理论地理学之父”。

第二,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城市等级划分的研究;二是关于都市与农村区域相互作用的研究;三是关于城市内和城市间的社会和经济空间模型的研究;四是关于城市区位和规模,以及职能为媒介的城市时空分布的研究;五是关于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的研究。

第三,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中心地与市场区域(也可看作为腹地)间的关系,对研究区域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区域规划中,按照中心地理论可合理地布局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其它经济和社会职能。

在这方面德国的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可值得参考。

7、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

以城镇型居民点为中心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最佳的企业规模、居民点规模、城市规模和中心地等级体系;社会经济发展各阶段上的空间结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社会经济客体空间集中的合理程度;空间相互作用

空间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

低水平平衡阶段:

农村为主

聚集、二元结构形成阶段:

核心—外围

扩散、三元结构形成阶段:

核心—城乡边缘区—外围区

区域空间一体化阶段:

高水平均衡阶段

8、简述霍夫曼定理。

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是依据德国权威学者霍夫曼提出的霍夫曼比例。

1931年,他根据20多个国家的资料,对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与生产资料工业的比例进行了研究。

这个比例即霍夫曼比例。

由此他把工业化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一统天下,霍夫曼比例约为5;第二阶段,生产资料工业发展提速,但相对消费资料工业,仍显不足,霍夫曼比例约为2.5;第三阶段,生产资料工业与消费资料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