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中国天宫梦变量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信息技术中国天宫梦变量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信息技术中国天宫梦变量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信息技术中国天宫梦变量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
中国“天宫梦”
“
课型
知识技能
理解利用自身属性值赋值的方法;控件对象与程序中属性名的对应关系;用XX解决vb问题的方法
过程方法
树立探究问题的观念;拓展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我国航天的历程,增强学生的国家民族自豪感;认识到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课前复习
预习提问
布置任务
学生制作
一、带着问题预习课本47页“点名出列”专题,问题通过屏幕广播呈现在学生显示器上。
二、
1、窗口布局中包含几种控件,有几个?
2、每个按钮对应的控件对象是谁?
3、出列之后怎么在到队列中。
4、窗口“原点”在哪里?
(可以留到后面回答)
三、
介绍背景知识:
美国等国家,为了技术封锁中国,不允许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计划。
现在我们自己可以建设自己的空间站了。
用vb制作一个“空间站”和“宇宙飞船”对接的小程序。
参考图
通过“上”“下”两个按钮控制宇宙飞船上下移动与空间站对接。
四、学生根据“点名出列”出列程序,设计制作“空间站”和“宇宙飞船”对接的小程序。
学生自学
教师提问
教师介绍中国突破外国巨头的技术封锁,独立建设空间站课程背景。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师提供素材图片和技术支持
看课本,思考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制作程序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学生活动
学生展示
技能
拓展
学生展示
完善复习
总结
评价
五、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程序:
六、提出学生的问题:
可不可以左右移动?
与学生分享自己“去除image控件中图像的白色背景”的经历,引导学生遇到问题,会求助于“XX”等方式。
特别提示:
关键词不是一句话,而是由空格隔开的关键词
提出问题:
1.vb中控件的左右移动属性是什么?
在程序中添加左右两个按钮,并书写程序。
2.能不能给按钮添加快捷键设置?
给四个按钮添加快捷键
成功解决问题的同学,分享他的研究过程。
重点是搜索的“关键字”,及如何筛选搜索结果。
学生完善自己的程序
控件对象的属性是一种变量,可以赋值改变,也可以用自身的数据给它赋值。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上网寻求帮助。
注意观察身边的生活,设计一个有意义的小程序。
完成“评价测试”
教师巡视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可不可以左右移动?
介绍我的研究历程
提出拓展问题
引导学生分享研究过程
总结
用极域电子教室实施“评价测试”,根据结果反馈。
学生展示
听课思考
学生通过网络,搜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介绍
完善自己的程序
学情分析
一、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本课面对的受众是初三上学期的学生,年龄在14岁左右,正是从儿童到青年的过渡期。
这个年龄的特点是,求知欲望强烈,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既能适应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学习,又希望有新鲜的创新刺激。
对一些问题开始独立、甚至反传统的思考,思维方式逐渐多维化。
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握课堂节奏,注意引导学生,而不是灌输。
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的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鼠标键盘可以熟练操作。
Vb第一单元学习完成,可以熟练掌握程序窗口的布局、属性的设置、以及简单的程序书写。
上一节已经初步接触了变量概念的应用,本节课就是深入理解变量的含义及赋值方法。
对于“对象名.属性名=属性值”的表述方法,需要提前复习一下。
本节课涉及到“空间站”的一些概念,可以提前介绍背景知识。
三、学生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别较大,主要取决于对前面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拓展部分。
中国“天宫梦”
--变量的应用
我对《中国“天宫梦”——变量的应用》这节课的效果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堂教学结构
本节课,紧接上节课的教学内容,以检查预习课本材料来导入课堂。
通过5个问题,全面检查同学么的预习情况,主要作用是让学生熟悉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是什么?
然后,以《创新中国》记录片中的片段导入课题,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增强学习动力。
开始制作程序后,由学生的问题引发下一个环节,分享自己的探索经验。
完成拓展任务,用XX解决问题。
巧妙的融合创新理念于其中。
设计的环节都进行的很顺利,学生的反应也都在我的预料之中,最终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
二、问题设计
最开始的问题主要是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表象很好。
情感教育环节,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我的预期,很好。
引导下一环节的问题“如何让飞船左右移动”学生提出的很及时,甚至有点过早,最好能等大部分同学都完成再提出来。
最后的两个拓展问题,是学生如何用XX来解决问题的一个小实验。
对学生今后的自我发展非常有帮助。
三、课堂练习
以两种方法为主。
首先,做程序。
程序的第一部分,基本都能做出来。
拓展部分,有30%同学能通过XX自己找到答案,其他同学可以在别人帮助下完成。
其次,通过电子教室完成练习题,
四、教学方法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回答问题,帮助同学解决问题,教师主要起一个引导作用。
五、评测效果:
总的来说,本节课设计的各项活动进行顺利,学生表现优良,最后检测结果符合预期。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泰山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第三册(上)第二单元微项目2的第一部分。
核心问题是“探讨变量能自己给自己赋值吗?
”
本部分内容是整个知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上一节知识,学生学会了给变量赋值,赋值的数值一般都是手动设定或事先定好的固定值。
这一节则拓展为不确定的量,或者是当前量变化后的量。
这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变量“变”的含义,同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程序世界的玄奇。
课本上提供的小程序是三个小动物点名出列,用到了top属性。
为了创新性、与时效性,本节课改为制作神州飞船与空间站对接的小程序,紧扣“创新”,结合今年的热点问题,给学生带来新鲜感。
重点是变量自身赋值的方法,突破点就是会使用“image1.top=iamge1.top+50”语句,难点在于除了上下移动,要引导学生探究出左右移动的方法。
本单元共3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计划用一堂课完成
学习评测
使用极域电子教室的考试功能,在线评测。
评测结果:
《中国“天宫梦”——变量的应用》教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准备、授课我积累的很多实用的经验,下面简单汇报一下:
一、认真分析教材、学生学情能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
本节课是泰山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第三册(上)第二单元微项目2的第一部分。
核心问题是“探讨变量能自己给自己赋值吗?
”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变量“变”的含义,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程序世界的玄奇。
本课面对的受众是初三上学期的学生,年龄在14岁左右,正是从儿童到青年的过渡期。
这个年龄的特点是,求知欲望强烈,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既能适应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学习,又希望有新鲜的创新刺激。
对一些问题开始独立、甚至反传统的思考,思维方式逐渐多维化。
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握课堂节奏,注意引导学生,而不是灌输。
二、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同样的问题用不同的说法,学生的接受度是不一样的。
结合前面提到的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角度,接“地气”的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获得认同。
三、德育渗透,时刻随行
德育教育应该时刻进行,一些教育的节点,是偶然出现的,老师要善于把握,随机应变。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培养。
课标分析
本节课是程序设计里的重点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理解、应用变量的赋值是,vb编程的基础,也是后面复杂程序必定会用的准备知识。
本节课的学习,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的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奥秘的兴趣。
从知识与技能方面,它能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本工作原理。
通过各种设计活动,能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或实现某种需求。
从过程与方法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通过探究性活动完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能力。
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解决自己发现的新问题或某种需求,并能使其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从情感与价值观方面,能理解信息技术是如何开发和使用的,能评价信息技术对其他技术门类、环境、社会和人身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