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温肺热病.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4149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温肺热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风温肺热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风温肺热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风温肺热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风温肺热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风温肺热病.docx

《风温肺热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温肺热病.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风温肺热病.docx

风温肺热病

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1-94)。

(1)病史及发病特点:

起病急,传变快,病程短,四季发病,以冬春多见。

(2)临床表现:

发病初起,发热重恶寒轻、咳嗽、咳痰不爽、头痛、舌边尖红、

苔薄黄或黄白相兼、脉浮数,或高热烦渴、咳喘胸痛、咯痰色黄或带血丝、舌红苔黄或

腻、脉滑数。

(3)主要体征:

肺部局部叩诊可有浊音,听诊呼吸音降低或有湿罗音,或有支气

管呼吸音。

(4)主要辅助检查:

肺部x线可有炎性改变;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或中性增多。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6年lO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发布的《社区获得

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

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哕音。

(4)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

(5)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邪犯肺卫证:

发热重,恶寒轻,咳嗽痰白、口微渴,头痛,鼻塞;舌边尖红,

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2.痰热壅肺证:

高热不退,咳嗽,咳痰黄稠或咳铁锈色痰,胸痛,呼吸气促,口

渴烦躁,小便黄赤,伴见大便干燥或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

3.痰浊阻肺证:

咳嗽,咳声重浊,胸闷,咯白粘痰,伴有疲倦纳呆,腹胀,大便

溏,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4.正虚邪恋证:

干咳少痰,口燥咽干,腹胀,神倦纳差;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滑。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邪犯肺卫证:

治法:

宣肺透表,清热解毒

推荐方药: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银花、连翘、桔梗、荆芥、麻黄、石膏(先

煎)、北杏仁、甘草。

中成药:

银翘解毒丸(颗粒、片)、连花清瘟胶囊、银黄颗粒(片)、板蓝根颗粒等。

2.痰热壅肺证:

治法:

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推荐方药:

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

炙麻黄、石膏(先煎)、瓜萎皮、黄芩、

浙贝母、鱼腥草、苇茎、北杏仁、桔梗、法半夏、甘草。

中成药:

鲜竹沥口服液、清开灵颗粒(胶囊、片)、蛇胆川贝液等。

3.痰浊阻肺证:

治法:

燥湿化痰、宣肺止咳

推荐方药: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法半夏、陈皮、苏子、莱菔子、白芥子、茯

苓、甘草。

中成药:

祛痰止咳冲剂、蛇胆陈皮口服液、橘红丸(颗粒、胶囊、片)等。

4.正虚邪恋证:

治法:

养阴益气,清散余邪

推荐方药:

生脉散、沙参麦冬汤、竹叶石膏汤、六君子汤等,沙参、麦冬、党参、

五味子、茯苓、白术、陈皮、青蒿、黄芩。

中成药:

生脉胶囊、养阴清肺丸等。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用痰热清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

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

(三)其他疗法

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中药保留灌肠法、刮痧法、

拔罐法、针刺清喘穴、经络刺激法等疗法,可配合选用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经络导

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等设备治疗。

(四)内科基础治疗:

主要包括:

对症支持治疗如吸氧。

评估特定病原体的危险因

素,药物选择根据《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

年)。

(五)护理:

1.情志调护:

多进行面对面的沟通,给予耐心的开导、热心的抚慰与鼓励,帮助

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保持心情舒畅,了解治疗的过程与方法,建立战胜疾病的信

心。

2.生活调护:

应注意经常改变体位、翻身、拍背、有效咳嗽咳痰;注意保暖,避

免衣物潮湿;保持室内干燥、温暖、空气新鲜;禁止吸烟,避免疲劳、酗酒等诱发因素,

加强体质锻炼,预防感冒。

3.饮食调护:

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品,清淡饮食,忌

辛辣刺激、甜腻肥厚之品。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根据l99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方热病急症协作组、全国中医内科学会热病专业

委员会修改、制定的《风温肺热病诊疗标准》,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总体评价:

临床治愈:

临床症状及肺部体征在10天内全部消失,X线检查肺部阴影基本吸收。

显效:

临床症状及肺部体征在l0天内大部分消失,X线检查肺部阴影大部分吸收。

好转:

10天内部分症状消失,肺部体征或X线有所减轻。

无效:

10天以上症状和体征未减轻或加重者。

(二)评价方法

1.疾病疗效评估方法:

主要针对患者的症状、体征为观察指标,其中对于“痰”

指标包括了痰色、痰量、痰质的改变;壮热的观察指标包括了持续时间、热势、退热时

间、热型改变;咳嗽的发作持续时间、咳嗽的剧烈程度;患者的主观感受;实验室及影”

像学指标作为参考。

2.中医证候疗效评估方法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疗效判定方法

如下:

中医证候积分分级量化指标

(1)发热:

一分

0分=0级;2分=1级;4分=11级;6分=IIl级;8分=IV级。

(2)咳嗽:

一分

(由患者每天根据自己前24小时的咳嗽症状,对照计分表进行判断,并记录于患

计分

日间咳嗽症状

夜间咳嗽症状

O

无咳嗽

无咳嗽

1

1~2次短暂咳嗽

仅在清晨或将要入睡时咳嗽

2

2次以上短暂咳嗽

因咳嗽导致惊醒1次或早醒

3

频繁咳嗽,但不影响日常活动

因咳嗽导致夜间频繁惊醒

4

频繁咳嗽,影响日常活动

夜间大部分时间咳嗽

5

严重咳嗽,不能进行日常活动

严重咳嗽不能入睡

(3)咯痰:

一分

0分=0级;l分=1级;2分=11级;

(4)胸闷痛:

一分

胸闷痛指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s,VAS)VAS调查采

用一条长iocm的直线,两端分别表示“无痛"和“无法忍受的剧烈疼痛”,被测者根据

自身疼痛情况,在该直线上做相应标记,距“无痛"端的距离即表示疼痛的强度。

0.12.t3、t4,,5·6·。

7-8、·9.·IU.一

基本的方法是使用一条长约lOcm的游动标尺,一面标有l0个刻度,两端分别“0”

分端和“lO"分端,“0”分表示无痛,“l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临床使

用时将有刻度的一面背向病人,让病人在直尺上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

医师根据病人标出的位置为其评出分数,临床评定以“0,--,2"分为“优”,“3~5”分为

“良”,“6~8"为“可",>“8”分为“差"。

临床治疗前后使用同样的方法即可较为

客观的做出评分,并对疼痛治疗的效果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卜94)。

(1)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史

(2)咳嗽为主,或伴有咯痰,或咽干、咽痒

(3)胸部查体及X线无明显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属于急性或亚急性咳嗽的患者

(1)病史:

由呼吸道感染引起,感染控制以后迁延不愈的一类咳嗽。

(2)主要症状:

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

(3)主要体征:

肺部无阳性体征。

(4)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病变,肺通气功能正常,支气管激发试验阴

性,诱导痰检测细胞学检查嗜酸细胞比例<2.5%。

(二)证候诊断

1.风邪犯肺证:

咳嗽气急,或呛咳阵作,咽痒,遇冷空气、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

重,或夜卧晨起咳剧,多呈反复性发作,干咳无痰或少痰,舌苔薄白,脉浮,或紧、或

弦。

2.风寒恋肺证:

咳嗽日久,遇风或寒加剧,少量白稀痰,有夜咳,口不干,舌淡,

苔白或白滑,脉浮紧或浮弦。

3.风热郁肺证:

咳嗽日久,口干,咽干,日咳较多,食辛辣燥热之品则咳,少量

白黏痰,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弦。

4.风燥伤肺证:

咳嗽,少痰,口干,咽干,鼻燥,鼻痒,大便干,夜间咳甚,舌

淡红、少津,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和中成药

1.风邪犯肺证

治法:

疏风宣肺,止咳利咽。

推荐方药:

风咳汤加减,炙麻黄、紫苏子、紫苏叶、炙枇杷叶、紫菀、杏仁、射干、

牛蒡子、蝉蜕、地龙、僵蚕。

中成药:

苏黄止咳胶囊等。

2.风寒恋肺证

治法:

疏风宣肺,散寒止咳。

推荐方药:

小青龙汤加减,炙麻黄、干姜、细辛、五味子、杏仁、桔梗、白前、苏

叶、紫菀、甘草。

中成药:

通宣理肺丸等。

3.风热郁肺证

治法:

疏风宣肺,清热止咳。

推荐方药:

桑菊饮加减。

桑叶、菊花、杏仁、桔梗、白前、紫菀、鱼腥草、黄芩、

僵蚕、甘草。

中成药:

麻杏止咳片等。

4.风燥伤肺证

治法:

疏风宣肺,润燥止咳。

推荐方药:

桑杏汤加减。

桑白皮、杏仁、沙参、麦冬、五味子、桑叶、浙贝、枇

杷叶、甘草。

中成药:

养阴清肺丸等

(二)针灸

.根据病情可选择大椎、肺俞、定喘、风门、天突、合谷、尺泽、足三里等穴。

(三)药物贴敷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择药物贴敷治疗。

(四)砭术、刮痧、拔罐疗法

万花油或甘油涂搽后背暴露部位,用砭石反复刮、擦背部膀胱经、督脉,以微现红

瘀为度,可配合风门、大椎、肺俞等穴闪罐,达到疏通经络、驱散风邪的作用。

每日1~

2次。

(五)其他疗法

根据临床情况选用雷火灸、热敏灸疗法,也可配合使用经络刺激法,伴有咽痒、咽

部不适等症状时,可配合雾化吸入治疗。

(六)健康教育

1.生活、饮食指导。

2.心理辅导。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以咳嗽症状计分为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

咳嗽症状完全消失(治疗后降至O分)。

显效:

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6"--,9分)。

有效:

咳嗽症状减轻(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2~5分)。

无效:

咳嗽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二)评价方法

咳嗽症状计分:

由患者每天根据自己前24小时的咳嗽症状,对照计分表进行判断

及记录:

总分值=日间计分+夜间计分。

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5—2008)。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哕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6)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7)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

组修订,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

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