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3986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docx

《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docx

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

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的规定,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杭州市城市规划区,市域各县(市)可参照本规定制定技术规定。

第三条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设计、建筑设讣涉及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让、设计标高和日照等建筑管理内容,应符合本规定。

风景区、历史风貌保护区和历史地段、钱江新城核心区、地铁上盖物业、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其它特定区域,在规划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特殊要求确定地块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退让和建筑间距等指标,必要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四条临时建设工程按有关规定执行。

农村住房建设和城市居民私房翻建规划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五条本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用地,根据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并遵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进行分类。

第六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照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尚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按分区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附录三《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执行,并编制选址论证报告。

附录三中未列入的建设项LI,应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块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外部基础设施的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凡须改变规划用地性质,且超出附录三规定范围的建设项L1,应先提供调整详细规划,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执行。

第三章建筑容量

第七条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U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根据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控制性详细规划尚未批准的,且建设用地面积大于等于3ha(公顷)的建设项LI

(市政基础设施除外),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核定建筑容量指标;建设用地面积小于3ho(公顷)的建设项口,应编制选址论证报告,并参照表(3-1)《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确定建筑容量指标。

但办公、商业建筑与居住建筑混杂时,办公、商业建筑的容积率,应通过选址论证报告进行分析并且原则上不大于3.5。

表(3-1)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建筑类别

建筑密度

容积率

住宅建筑

低多层

W30%

W1.8

咼层

W28%

W3.5

办公建筑

低、多层

W40%

W2.2

高层

W40%

W5.0

商业建筑

低、多层

W50%

W2.5

高层

W50%

W5.5

1•表中规定的指标为上限,单个建设项IJ的建筑容量,应山城市规划行政主

管部门根据周边环境、交通、地价和配套服务设施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

2.建设项U包含两个及两个以上不同用地性质地块的,宜分别确定建筑容量指标。

3.同一地块兼容不同用地性质或建筑层数混杂的建设项口,在符合相关规范的基础

上,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表(3-1)确定建筑容量指标。

4.未列入表(3-1)的其它建筑及设施,可按专业规范要求确定建筑容量指标。

第八条用地内原有永久性建筑已超过表(3-1)的指标规定的,不宜进行扩

建。

第九条建设用地小于表(3—2)《建设用地下限指标》的,不应单独零星

建设永久性建筑。

表(3—2)建设用地下限指标

建设项目类型

居住

非居住

低层

多层

咼层

多层

咼层

建设用地面积(m2)

500

1000

2000

1000

3000

但有下列悄况之一,在不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的前提下,可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实施:

1.社区配套用房、垃圾收集和中转用房、变配电房、泵房、公厕等涉及社会公益性的建设项U和农村地区的村镇建设项U。

2.因邻近土地为已实施或已经通过规划审批的河道、道路、绿化等工程,无法与周边土地整合的建设项目。

3.经具有法定资质的机构鉴定为危险房屋,需进行翻建的项U。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十条新建房屋建筑间距,应当综合考虑日照、釆光、通风、消防、防

灾、视觉卫生、

管线埋设、土地合理利用等因素合理确定。

 

第一节低、多层建筑之间的间距

第十一条住宅正面间距不应小于13m,但遮挡建筑为低层时最小值可放

宽至10m,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平行布置且朝向为正南北向时,不应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2倍。

为遼描建荻,其建筑高皮&(单位

L:

两理筑间距(单位〈下同)°

2•平行布置且方位为非正南北向时,住宅正面间距可按表(40《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

表(4-1)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

方位

0°—15°(含)

15°—30°(含)

30°—45°(含)

>45°

间距系数

1.0L

0.9L

0.8L

0.9L

注:

1、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2、L为南侧(东、西)侧遮挡建筑高度1・2倍

I?

二1.31.2H且L^ISol

1Aq.9x1.2H

(含)

L3=0.8X1.2H且La工13m

Lq=0.9X1.2H且L<>13jn

3•两幢建筑非平行布置,当夹角小于等于30°时,按平行关系控制;当夹角大于30°时,其最窄处间距不应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1.0倍。

L?

L】二1.2H

JLLi>13ni

L2=1.0JI

且L2Ml3m

L】=1・2H

且L启13m

L^O.8H

且LN13m

Li

第十二条住宅与北侧非住宅建筑的间距,不应小于住宅高度的0.7倍且不应小于13m,有一幢建筑为低层时最小值可放宽至10mo

 

第十三条住宅两侧的非住宅建筑与住宅垂直布置的,其间距不小于9m,遮挡建筑为低层时最小值可放宽至6ID。

若对住宅主朝向产生较大视线干扰时,间距不应小于与住宅垂直布置的建筑高度的0.7倍。

HLMO.7H且

第十四条新建住宅楼底层作架空层、自行车库、商业等非居住用房的,与

南(东、西)侧遮挡建筑间距可扣除其底层非居住用房的高度(最多扣除5m),且

不应小于13m,遮挡建筑为低层时最小值可放宽至10m;当新建建筑为遮挡建筑

时,间距不得扣除被遮挡现状住宅(不包括同步规划先行建造的住宅)底层非居住建筑的高度。

箭理住毛

新建建魂II既有建筑

 

第十五条住宅山墙之间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相对建筑山墙仅一侧开窗或设阳台时,外边线距离不宜小于6mo

 

2.相对建筑均开窗或设阳台时,外边线距离不应小于8mo

I

 

第十六条老年公寓、医院病房、中小学普通教室、幼儿园生活活动用房、疗养院疗养住宿楼等建筑与南侧建筑平行布置的,间距不应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

1.5倍,且不应小于13m:

与其正面垂直布置的建筑的间距,不应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2倍,且不应小于13m;以上最小距离遮挡建筑为低层时最小值可放宽至10m°当方位为非正南北向或与南侧建筑有一定夹角时,应参照住宅建筑的相关规定折减后确定间距。

同一地块内自身遮挡的可根据用地情况适当放宽。

老年公寓、医院病房、中小学普通教室、幼儿园生活活动用房、疗养院疗养住宿楼等建筑与山墙两侧其它建筑的间距参照住宅建筑控制。

第十七条宾馆客房、科研办公等建筑与南侧建筑平行布置的,外墙间距不应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0.7倍,且不应小于10m;相互垂直布置的,间距不应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0.6倍,且不应小于6m;集体宿舍(非居住用地内)间距应适当扩大。

宾馆客房、科研办公和集体宿舍(非居住用地内)等建筑之间的山墙间距参考住宅建筑山墙间距控制。

地块内的非居住建筑在满足消防、卫生等要求前提下,根据建筑布局情况间距可适当放宽。

客房、办公

Ls>0.6H且L3>6x

Lz>0.6H且Lz>6n

第十八条非居住用地内的集体宿舍,外墙间距参照第十七条规定并适当扩大,山墙间距参照住宅建筑山墙间距要求。

第十九条经具法定资质的机构鉴定为危房,需翻建、改建的低、多层住宅建筑,可按原有的位置、高度、规模、性质翻建,不执行上述间距规定。

第二节高层建筑与周边建筑的间距

第二十条高层建筑与北侧、东侧、西侧住宅的间距,应满足被遮挡的住宅大寒日有效日照不少于二小时(危旧房改造等经市政府批准的特殊区块除外),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层建筑与其北侧正南北投影范围内住宅的间距,按以下公式汁算:

L二(H-24)X0.3+S

注:

式中L为建筑之间间距(m),最小值29m;H为高层建筑高度(m):

S

为高层建筑正南北向投影的宽度(m)o

住宅

为高层運拦建沆,其建筑高度H,正甫北冋投

影的贲度S;L为两是就间兎,单位m。

(下同)

日昭正南北投影区

住宅主朝向

住宅主朝向I

日照正南北投影区

注,

(1)L值大于1.2H时按1.2H控制;当按1.2H计算时形体规则的遮挡建筑可套用多层建筑不同方位日照间距折减系数;

(2)同一地块内建筑同步设计的,建筑间距可折减至0.9L,但不能与本条第

(1)款同时适用;

(3)当受遮挡建筑为新建住宅时,L值可扣除其非居住用房的高度,但扣除的最大值为10mo

2.高层建筑与其正北侧投影范用外东西两侧住宅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住宅主朝向面向高层建筑,或住宅主朝向与高层建筑正午投影范围正面相对的,间距不应小于24Q(单位m,下同)。

1Q为高层建筑高度综合影响系数,详见附则一《术语》;

2同一地块两建筑同步设计时,可取消Q值的计算,并适用本章所有条款。

13Qo

(2)住宅与高层建筑山墙相对,或平行布置前后错开的,间距不应小于

(3)釆取第

(1)、

(2)款以外的其它布置方式的,间距不应小于18Q。

 

第二十一条高层建筑与南侧住宅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层建筑与南侧南北向布置的低、多层住宅外墙的间距,不应小于18Q;

与南侧东西向布置的低、多层住宅北山墙的间距,不应小于13Q。

当高层建筑为居住建筑时还必须满足第一节有关低、多层建筑遮挡居住建筑的规定。

高层

2、非居住高层建筑与南侧高层住宅外墙的间距,不应小于24Q。

 

第二十二条老年公寓、医院病房、中小学普通教室、幼儿园生活活动用房、疗养院疗养住宿楼等建筑,按住宅与高层建筑间距标准控制,并进行日照分析,其日照应满足《杭州市建筑工程日照分析技术管理规则》的要求。

第二十三条高层非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平行布置的,与地块外建筑外墙间距不应小于20Q,与地块内建筑外墙间距不应小于15m。

L2>ian

(2)相互垂直布置的,应大于等于13Q;南侧建筑外墙朝北时,应大于等于

15Qo

L1^13QL?

>15Q

(3)高层建筑山墙之间间距不应小于13Q。

LN13Q

第二十四条高层建筑与其周边相邻地块的低、多层非居住建筑(第二十二条所列的非居住建筑除外)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外墙之间间距不应小于15mc

2.外墙与山墙之间间距不宜小于13m。

3.山墙之间间距不应小于9m。

4.高层建筑为居住建筑的,其与多层非居住建筑的间距,还必须满足第一节有关多层建筑遮挡居住建筑的有关规定,且外墙之间间距不应小于18mo

5.低多层建筑为宾馆客房和集体宿舍等建筑的,前四款规定的最小间距,应乘以高层建筑的Q值。

第1•十五条

高层建筑裙房,应满足多层建筑与其它建筑的间距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