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营养师之人体解剖生理基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3947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营养师之人体解剖生理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公共营养师之人体解剖生理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公共营养师之人体解剖生理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公共营养师之人体解剖生理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公共营养师之人体解剖生理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营养师之人体解剖生理基础.docx

《公共营养师之人体解剖生理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营养师之人体解剖生理基础.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营养师之人体解剖生理基础.docx

公共营养师之人体解剖生理基础

2016年公共营养师之人体解剖生理基础试题

学文教育提示:

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任何复习考试的心态都很重要,要对自己有信心。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人体解剖学的组成:

大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

2、生理学的试验方法:

急性实验、慢性实验。

3、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4、生理功能的调节形式分为: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三种形式。

5、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6、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

受控部分和控制部分。

7、根据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将反馈分为:

正反馈和负反馈。

8、细胞的分裂的方式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9、人体的基本组成可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和肌肉组织四大组织。

10、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或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其中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

11、被覆上皮分为以下六种:

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变移上皮。

12、软骨有三种类型:

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

13、被动转运分为单纯扩散和异化扩散。

14、主动转运分为原发主动转运和继发主动转运。

15、入胞作用可分为三种主要形式,分别为吞噬、吞饮、受体介导入胞。

16、动作电位的特点全或无及可传播性。

17、细胞一次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

18、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构成。

19、肌肉收缩的形式:

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

相邻Z线之间的区域称为一个肌节。

20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

21、成人全身共有206块骨,分为躯干骨、颅骨、附肢骨三部分。

22、胸骨角可作为计数肋序数的标志。

23、肋包括肋骨和肋软骨。

24、髋骨、骶骨、尾骨连结构成骨盆。

25、骨骼肌一般由肌腹和肌腱组成。

26、躯干骨分为椎骨、肋和胸骨共51块。

27、血液是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流体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28、血浆渗透压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两部分组成。

29、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这两项。

30、白细胞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噬碱性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五种。

31、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7.35~7.45)。

32、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部分组成。

33、生理性止血过程主要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时相。

8.血型抗体有(天然抗体)和(免疫性抗体)两类。

二、判断

1、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T)

2、正常情况下体温总是维持在37℃左右,PH维持在7.4左右。

(T)

3、正反馈和负反馈不具有双向性。

(F)

4、自然调节特点:

迅速、准确、时间短暂。

(F)

5、人体解剖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基础。

(T)

6、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F)

7、细胞膜的化学成分:

脂类、蛋白质及少量的糖类,这些分子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构成细胞膜。

(T)

8、质膜的特性只具有流动性(F)

9、细胞核是细胞遗传、代谢、生长及繁殖的控制中心。

(T)

10、细胞器中包含溶酶体(T)

11、根据核仁不能区别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F)

12、上皮组织简称上皮,主要分为被覆上皮和腺上皮。

(T)

13、根据细胞的层数及浅层细胞的形状可将被覆上皮分为5种。

(F)

14、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称为腺上皮。

(T)

15、结缔组织包括4种类型。

(T)

16、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T)

17、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的是单纯扩散。

(T)

18、生理学上,通常把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称为极化。

(T)

19、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钾离子的外流。

(T)

20动作电位的特点是全或无及不可传播性。

(F)

21、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传导时,细胞直径越大,动作电位传导越慢。

(F)

22、动作电位之所以能沿着细胞不衰减地传导的关键是因为形成了局部电流。

(T)

23、肌节是肌细胞的基本功能单位。

(T)

24、肌肉在舒张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F)

25、前后两次刺激的间隔小于一次单收缩的收缩期成为完全强直收缩。

(T)

26、脑颅骨共有8块,其中成对的有顶骨和枕骨。

(F)

27、滑模关节的辅助结构包括韧带、关节盘、半月板、关节唇等。

(T)

28、脊柱共有4个生理弯曲,分别是颈、胸、腰、骶四个生理弯曲。

(T)

29、胸廓除有保护和支持功能外,主要参与消化吸收功能。

(F)

30、上肢骨每侧31块,共62块。

(F)

31、肌的外形多种多样,大致分为长肌、短肌、扁肌和横纹肌。

(F)

32、第11——12对肋前端游离,称浮肋。

(T)

33、大腿肌是全身最长的肌。

(F)

3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血浆中溶质颗粒的数目。

(T)

35、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7.45~7.65。

(F)

36、白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

(T)

37、等张溶液必定是等渗溶液,等渗溶液不一定是等张溶液。

(T)

38、血小板无细胞核,但有完整的细胞膜。

(T)

39、血浆中的主要缓冲对是Na2HPO4/NaH2Po4。

(F)

40、血型抗原和血型抗体又分别被称为凝集原和凝集素。

(T)

41、人类的血型遗传是由9号染色体上的ABO三个等位基因所控制。

(T)

42、A和B属于隐形基因,O属于显性基因。

(F)

43、O型血的人称为“万能供血者”,AB型血的人称为“万能受血者”。

(F)

三、单选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控制系统(B)

A、反馈控制系统B、受控系统C、非反馈控制系统D、前馈控制系统

2、下列哪项不是神经调节的特点(C)

A、迅速B、准确C、持久D、时间短暂

3、下列哪项是体液调节的特点(A)

A、缓慢B、调节幅度小C、不灵敏D、局限

4、关于反射弧哪项是正确的(A)

A、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B、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神经中枢效应器

C、效应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D、效应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神经中枢感受器

5、正常情况下体温总是控制在(C)

A、36℃B36.5℃C、37℃D、37.5℃

6、细胞膜的性质(B)

A、特异性和选择性B、流动性和不对称性C、流动性和特异性D、不对称性和选择性

7、下列不属于骨组织细胞的是(C)

A、骨祖细胞B、骨细胞C、骨骼肌D、成骨细胞

8、人和动物细胞的最外层结构是(A)

A、细胞膜B、细胞壁C、核膜D、以上都不是

9、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本质区别(A)

A、主动死亡,被动死亡B、被动死亡,主动死亡

C、主动死亡,主动死亡D、被动死亡,被动死亡

10、不属于结缔组织的作用的是(D)

A、支持B、填充C、修复D、分泌

11、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是(A)

A、被动转运B、主动转运C、入胞D、出胞

12、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因为(D)

A、钠离子内流B、钾离子内流C、钠离子外流D、钾离子外流

13、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又问原来的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C)

A、极化B、超极化C、复极化D、超射

14、钠离子通道的功能状态不包括(D)

A、静息态B、激活态C、失活态D、活跃态

15、动作电位在髓神经纤维的传导方式为(B)

A、间断式传导B、跳跃式传导C、连续式传导D、耦连式传导

16、骨连结中没有的结构是(B)

A、软骨B、韧带和半月板C、结缔组织D、骨组织

17、椎骨在幼年时共有(C)块。

A、32B、28C、33D、60

18、下肢骨共有(C)块。

A、65B、66C、62D、63

19、(D)位于大腿,是人体最长和最结实的长骨。

A、胫骨B、腓骨C、髂骨D、股骨

2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

B、颅骨共有23块,其中面颅骨15块。

C、躯干骨的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借骨连结形成脊柱。

D、胸骨包括胸骨柄和胸骨体两部分。

21、正常人血液的PH值为(A)

A7.35~7.45B7.25~7.35C7.55~7.65D不确定

22、无细胞核、体积很小、直径为7~8微米、形如双凹愿碟状的血细胞为(B)

A白细胞B红细胞C血小板D淋巴细胞

23、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为(D)

A蛋白质钠盐/蛋白质BNaHPO4/NaH2PO4CKHPO4/KH2PO4DNaHCO3/H2CO3

24、有吞噬活性,能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及坏死的组织碎片的一类白细胞为(A)

A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D淋巴细胞

25、细胞免疫主要由淋巴(C)细胞实现的。

ABBCCTDP

四、名词解释

1、单位膜:

电镜下所观察到的细胞膜的三层结构,即内、外两层亲水极与中间层疏水极,称之为单位膜。

质膜、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膜、线粒体膜和核膜窦为单位膜。

单位膜是生物膜的基本结构。

2、主动转运:

是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它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

这种运输依靠细胞膜上的嵌入蛋白,如Na+—K+泵。

被动转运:

是指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不需要细胞供给能量。

3、闰盘:

心肌细胞相连处细胞模特化,凸凹相连,形状呈梯状,呈闰盘。

4、神经原纤维:

位于神经元胞体内,呈现状较之分布,在神经元内起支持和运输的作用。

5、尼氏体:

为碱性颗粒或小块,由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供神经活动需要。

6、朗飞氏结:

神经纤维鞘两节段之间细窄部分,称为朗飞氏节。

7、反馈:

为中枢常见的一种反射协调方式,中枢内某些中间神经元形成环状的突触联系即为反馈作用的结构基础。

8、兴奋:

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的冲动的反应称为兴奋。

9、阈刺激:

达到阈强度的临界强度的刺激才是有效刺激。

称为阈刺激。

10、极化:

对于机体中的大多数细胞来说,只要处于静息状态,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其膜电位总是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的这一现象称为极化。

11、平衡电位:

当k+的扩散造成膜两侧的电势剃度足以对抗由于浓度剃度所引起的k+的进一步扩散时,离子的移动就达到了平衡,这时,k+的净内流量,k+跨膜流动到达平衡,膜对k+的跨膜净通量为零,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稳定于某一相对恒定水平。

12、去极化:

随着离子的跨膜流动,膜两侧的极化状态将被破坏,一般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变化趋势称为去极化。

13、突触:

是使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肌细胞的相互接触的部位。

14、受体:

是指能与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是镶嵌在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复合体。

1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事故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电位变化,它引起细胞膜电位朝着去极化方向发展。

1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同样是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但他却是引起细胞膜电位向着超极化方向发展的局部电位。

17、条件反射:

是机体后天获得的,是个体生活的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反射通路不是固定的,因此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18、诱发电位:

人为地刺激感受器或传入神经,使其产生冲动,传至大脑皮质,能激发大脑发质某一特定区域产生较局限的电位变化。

这个电位称为诱发电位。

19、牵张反射:

与脊髓保持正常联系的肌肉,如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该被牵拉肌肉的收缩。

20、肌紧张:

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