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我是一个行动的田野教育者.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33502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永新我是一个行动的田野教育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朱永新我是一个行动的田野教育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朱永新我是一个行动的田野教育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朱永新我是一个行动的田野教育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朱永新我是一个行动的田野教育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朱永新我是一个行动的田野教育者.docx

《朱永新我是一个行动的田野教育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永新我是一个行动的田野教育者.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朱永新我是一个行动的田野教育者.docx

朱永新我是一个行动的田野教育者

(全体阅读)朱永新:

我是一个行动的田野教育者

作者:

校长室来源:

发布时间:

[08-10]点击数:

1

朱永新:

我是一个行动的田野教育者

特约记者赵玉成

做贴近教师的田野教育者

教育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是因为我们坚持与民间的教育立场,能得到一线教师真正的认同与理解。

上海教育:

如今的中国教育已然成为了一个热闹的公共话题,您最近也在与一些民进委员一起推动设立《学校法》。

从当初您作为副市长主管苏州教育,同时又在苏州以外推动新教育。

您是如何看待自己作为一个体制内官员在体制外推动教育的?

朱永新:

你看我每天早晨发很多有关教育的微博,包括经常去全国各地参加教育活动,当然占用了我很多精力和时间,但这些都是我自己的时间。

我在苏州担任副市长时有一句话:

星期一到星期五是为苏州人民打工,星期六和星期天市委新教育打工。

从14年前开始,我自己的定位就是不用政府和党派的资源来做新教育和民间教育。

我之所以在两者之间做切割,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考虑。

第一个考虑,基于程序,做事情就不会引起必要地闲话。

比如会有一些人认为你朱永新是在用政府的权力、资源在干自己私人的事情。

所以当初新教育中选择实验学校进行推广,我刻意回避自己管辖的区域,避免与行政力量发生联系,事实上新教育实验学校最后做得好的也不是在苏州。

后来到了民主党派我也保持了这样一个习惯。

第二个考虑,基于实质。

我感觉目前教育领域内如果产生真正有影响力的变革,还是自下而上,还是来自民间。

自上而下的改个往往会导致基层的教育用形式主义对付上层的官僚主义。

很多改革之所以没有深入,没有坚持,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这些教育改革并没有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同与理解。

如果没有一线教师的认同与理解,我们的教育变革都是走不远的。

新教育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是因为我们坚持民间的教育立场,能得到一线教师真正的认同与理解。

这样看来,自下而上的民间力量有它的优势。

上海教育:

现在无论是教育圈内人还是圈外人,看到每天涌现出这么多教育问题,常常感觉无从下手,经常发出比较激烈的批评,作为一个每周五天的教育官员加两天的教育学者,您是一种什么态度?

朱永新:

我觉得现在教育中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根本问题。

像大家关心的就近入学,教育部门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能够保障教育公平。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对教育进行选择是一种国际的趋势和潮流,也是公民的权利,现在的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削弱了公民选择的权利。

在我看来,实现就近入学有一个前提,就是学校之间的发展基本上要平衡。

只有学校之间的差距缩小了,那么就近入学才能真正彰显公平。

所以,新教育人经常说一句话:

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在大家都在批评教育的氛围中,相比很多激烈的批评,怎么去做就显得更重要。

我相信只要你走进教育,就会发现教育工作者的任何一点努力,都会让教育发生和大的变革。

我在教育一线看到了很多鲜活的经验,有很多改革成功的典范。

作为教师也好校长也好,用心去做是能够发生改变而且是能够变的卓越的,只不过现在从面上看,这些良性的教育元素被淹没了,导致大家都没信心,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实际上教育远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糟,还是有很多学校、很多老师做了很多非常了不起的变革,产生了许多好学生、好老师的个案,这就说明教育的变革是有空间的,而任何改革和实验的最大智慧就是从自己的空间里去寻找突破,求得发展。

当然,教育圈内和教育圈外都有一些问题。

教育圈内,与其说教育缺乏专业性的指导,还不如说更缺乏教育人用平白的话和简单的道理推动教育。

在我们的教育研究中,一个大问题是相当多的教育研究者离一线教师太远,离田野教育太远。

这个当然和我们目前教育中的一套评估机制有关,但也和我们教师自觉的田野意识不足有关。

很多研究者到了学校,说的语言教师听不懂,他们关注的问题一线教师不感兴趣,所以他们就很难融入学校,到了学校他们也没有幸福感和成就感,这也导致他们没有走到学校中去的积极性。

他们还是习惯满足于在高校里写论文、出著作、评职称、得奖,形成一个个内循环。

他们没有真正把教育中的知识理论与研究用到田野中去,用到教室中去,真正去改变教师,改变生活。

理论总是指出生活的内部有着怎样的某种规律,但却无法指明生活本身。

也因为这个原因,新教育实验既重视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但更强调教育即生活:

反思的教育生活即教育实验本身。

回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创造,这是我们力图汲取一切理论,最终超越任何单个理论的最重要原则。

新教育中的课程研发是一种活生生的教育生活但从来也没有忽视理论的作用。

相反,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对人类优秀教育理论遗产的整体性认识和透彻性把握,新教育是走不远的。

从理论建构上说,希望通过饿哦们的努力形成新教育自己的理论体系,从核心价值到我们的课程。

我们一直为把新教育理论发展为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教育学派而努力。

上海教育:

在推动新教育过程中,您是如何定位其民间教育的角色,并开展活动的?

朱永新:

我觉得体制内教育体制内的好处,体制外教育也有体制外的好处,各有利弊特点,对新教育来说,它的目的是为中国改革探索一条素质教育的道路,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让大家知道,教育也可以这样去做,学校也可以这样去做,教师也可以这样去成长。

新教育的民间立场表现在我们不是对现有教育做颠覆性的变革,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是对体制内教育做一个补充性的完善。

新教育不是对立的,甚至包括应试教育。

新教育不是应试教育,但是新教育不害怕应试;新教育不追求分数,而且分数是对我们额外的奖赏。

所以新教育实验如果呈现出一种完全是颠覆性的面貌,那就很难生存;如果没有好的分数,新教育也做不下去。

在中国目前的现实中,我希望新教育学校做好教育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好的分数。

不能说作为民间教育的新教育没有影响,特别是一些以区域来推动新教育实验的地方。

但是如果新任教育局长对新教育的理解与前任不同,新教育有其影响力没有对新教育的感情,那么在这个区域内新教育就会停滞,甚至萎缩,这种情况还是有的。

我想,之所以有这种情况,还是由于新教育没有强大到离你不可的地步,所以整个新教育还是要真的强大才能站住。

新教育不是应试教育,而且新教育不害怕应试;新教育不追求分数,但是分数是对我们额外的奖赏。

教育工作者应当忠实于自己真实的生命体验

新教育不会将目光与精力耗费在消极的因素上,而只是毫不吝惜言辞与诚意,去表扬榜样,言说榜样。

上海教育:

您提到了新教育对教育的探索,您又是如何用新教育影响教师,进而影响教育的呢?

朱永新:

新教育坚持民间立场,理论从实践中总结。

对新教育实验而言,个体生命和共同体生命的良好状态,是一个绝对的原点。

而倡导“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就是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这种良好的生命状态。

2010年开始,我参加的每一届新教育大会所做的主报告呈现出一个轨迹;2010年提出文化为学校立魂,2011年提出中国文化精神,2012年提出缔造完美教师,2013年提出研发卓越课程。

从这几年的报告里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努力从全方位的角度改变我们的教育生态。

不同区域的教育有不同的特点与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差异来体现出来。

总体上来说,西部与东部城市和农村城市的好学校与其他学校之间,其差距从理念到内容都是与教师本身的差距直接相关。

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离开西部,离开农村,离开了薄弱学校,更需要我们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师对教育的理解。

新教育通过感召民间力量,提倡底线+榜样。

底线是我们要求老师每个月都要读一本书。

很多教师过去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美好的东西,一旦接触了就会发觉读书真的很好,真的很值得,真的对教学有用,所以他们就会慢慢去读了。

从底线中慢慢地产生榜样,用这些榜样的故事再来言说,再来教育大家,这样延用榜样的过程来带动更多的人,逐步把底线提高,让更多的教师体验阅读。

新教育永不表扬达到了底线的人与事,它甚至极少直接批评没打到底线的人与事,因为他不会将目光与精力耗费在消极的因素上,而只是毫不吝惜言辞与诚意,去表扬榜样,言说榜样---当然,是呈现榜样的故事、榜样的细节,而不是笼统地说某某是榜样。

上海教育:

您始终强调阅读,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朱永新:

没有热爱阅读的教师不会有热爱阅读的学生,因为新教育实验强调教师专业阅读。

阅读首先激发他们成长的渴望,所以选对书很重要。

很多书不是和教师看,不适合学生在学校阶段看。

师生共读一本书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共同的生活,有共同的成长,有动力与压力,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做的。

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阅读是教育最重要的活动。

我们之所以要阅读,并不仅仅是因为要考试,而是因为我们要生活。

让阅读成为伴随学生终身的生活习惯;让阅读成为人生旅途所必须经历的精神跋涉。

阅读最关键的一点,是唤醒教师内在成长的力量和渴望。

找到了教师成长最重要的密码,新教育用生命叙事的理论,用专业发展的理论提出了书写生命传奇,让渴望成长的教师同时找到了方法。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协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共同体,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

这些都是卓有成效的转变教师的方式。

教师一旦做了就能享受到成长,感受到成效,自然会有积极性。

新教育实验把教师的发展作为教育改革逻辑的起点,对久居新教育共同体之中的人而言,加盟新教育乃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全校教师在每个学期中,将共同研究优秀的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著作,不同的学科共同体,还将共同研读相关的本体性知识方面的专著,每一个学科始终能够追踪着本学科研究前沿……除了少数,身居其中每一个人都致力于成为终身学习者,整个团队呈现出卓越的学习型组织的面貌。

现在都说教师负担很重,负担其实是一种心理的感受。

实际上教师的负担和学生的负担问题是一样的,看你怎么去认识这个问题,喜欢的东西就不是负担。

所以学生的负担是各种机械重复的练习,教师的负担是各种检查评价,真正热爱阅读的教师感觉不到困难。

参加我们新教育的教师,比他教师要忙碌得多,但是他们感觉到快乐。

尽管他们花了很多时间,但我觉得堵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

阅读确实能扎扎实实改变教育中的每一部分。

中央电视台2013年选评十大读书少年,全国30个候选人中国有17个来自新教育实验学校,说明孩子通过阅读在成长。

《中国教育报》每年评选十大读书人物,每年都有来自新教育实验学校的教师,他们能在全国1500万教师中脱颖而出适合不容易的。

路途虽漫漫,且歌且前行

我对新教育的梦想提出过两个重要的目标,一个是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一个是成为中国本土的一个教育学派。

上海教育:

您已经开展了14年的新教育实验,对于它的未来发展有何设想?

朱永新:

请花木公司在学校里种满花草树木,这与课程无关:

让学生从种子或幼苗开始,进行种植、培育,这会成为课程的一部分。

朗读背诵唐诗宋词算不上新教育课程,在一组古诗词中遭遇活生生的人---古代的农人、旅人、诗人,以及今天因此而生活在古典词语温度里的我们,才是新教育课程。

新教育不仅推动教师学习阅读,还提供空间与平台,包括建设网络师范学院,培养一群优秀教师。

很多新教育实验不是拿着一套现成的理论,拿出现成的工具让一线教师去做,而是与一线教师一起来做,共同生成一条路。

一线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丰富的鲜活的教育案例:

而对他们来说,记载、整理和思考自己的教育案例,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

我对新教育的梦想提出过两个重要的目标,一个是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一个是成为中国本欲的一个教育学派。

所以需要我们在整个改造教育的文化和生态。

新教育的十大行动、新教育的课程,包括我们即将要研发的新生命课程、新艺术课程,都是从更深层次、更全面角度来影响与改变教育。

这与14年前新教育的起点常州,当年的年轻教师现在已成为骨干,新教育在他们身上产生了深深的痕迹。

新教育不是封闭的,始终处于一个比较开放的不断成长的状态之中。

虽然已近有14年历程,但是我觉得才刚刚开始,还要走很漫长的路,还要走很多个14年。

我们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去研发,好的经验成型一个发展一个,在这样的状态之中不断发展。

【字体:

(班子、语文组学习)全阅读:

让学生深度学习

作者:

校长室来源:

发布时间:

[07-28]点击数:

8

全阅读:

让学生深度学习

刘昕

全阅读以“阅读是学生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为理念,以“良好阅读行为习惯的养成”为重点,让阅读从单学科走向全学科、从被动走向自觉、从教育手段走向教育目的、从学科学习走向健全的人格塑造。

几年来,我们以“全程、全员、全学科”的阅读策略为抓手,推动全阅读课程走向纵深。

将阅读纳入日常教学

   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将“全阅读”纳入常规教学体系。

   首先,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安排加人与“阅读”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个环节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开始,也可放在最后一个流程体现,根据学科的不同,由学科组研究后,进行统一的安排。

如在《鹬蚌相争》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教师增加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

曾经,燕国大夫苏代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后,赵王就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这个故事就是《鹬蚌相争》,它出自《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这部著作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

我们来欣赏一下原文。

   教师出示: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

蚌合而箝其喙:

鹬日: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日: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曝(pu):

晒太阳。

箝(qian):

夹住。

喙(hui):

鸟的嘴巴。

禽:

同“擒”,捉获。

   1.生读这篇文言文。

   2.在故事中,谁就像鹬和蚌,谁成了渔翁?

   3.这篇文言文共有几句话?

联系课文看看,

有什么发现?

   4.师读文言文的句子,生读对应的段落。

   其次,教师每天都要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作业。

如教师在《公倍数和公约数》的教学后,设计相关的阅读作业:

①课外阅读《韩信点兵》的故事;②思考:

韩信是怎样算出这队士兵最少有多少人的;③关注:

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最小公倍数的知识来解决。

   第三,学校将每周五定为阅读日。

各班学生在教师的陪伴下,每周五中午进行1小时的课外阅读。

阅读内容根据周五中午值班教师任教学科来定,比如,语文老师带班,就进行文学作品的共读;数学老师带班,则共读数学历史故事、数学家的故事、数理形成的故事等。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的差异,可以采用纸质阅读、网络阅读、视频阅读等形式。

如阅读《西游记》,低段学生会和教师一起观看动画片和绘本;中段则进行纸质简缩版的阅读;高年级学生则和教师一起阅读原著。

   每学期,学校组织学科组长制订一次师生共读计划,每周的阅读内容和形式也由各年级学科组统一。

师生共读既有教师的指导教案,还有教师预设的阅读提问以及学生的阅读问题单:

   阅读日,所有学科都不能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但必须有一项纸质阅读作业,并且通过“家校通”告知家长,以亲子阅渎的形式完成。

第四,在大课间活动中增加“儿童阅读操”。

教师把古诗词的阅读编排成儿童喜爱的“唱诗”活动,加入体育、舞蹈的元素形成一套集诵读记忆与体育锻炼和艺术审美于一体的“阅读操”,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把“全阅读”理念通过外显的形式传达出来。

以活动来推动学生的阅读

要使小学生养成自主的阅读习惯,就必须让他们体验到阅读的快乐。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把小学生喜欢的多项动手、动口的阅读活动纳入校本节日——全阅读节中。

一般来说,阅读节为期一个月,每学期开展一次,每次一个主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阅读的兴奋点,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如以成语为主题的阅读节包括成语书写大比拼、成语故事PK、成语表演大舞台、成语绘画大展示、好书交换、与作家对话、读书主题中队会等活动。

阅读节提倡全员阅读、全过程阅读。

除了以学生为主体来呈现活动以外,我们还以教师为主体来呈现活动——汉语文意象主题阅读教学周。

我校现有校本教材《汉语文意象主题阅读》l3册,分别是《梅》、《兰》、《竹》、《菊》、《莲》、《松》、《柳>、《月》、《舟》、《马》、《蝶》、《江南》、《塞北》。

这些教材分低、中、高段进行编写,每学期的主题阅读教学月中,全校所有的语文教师都会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课堂教学,并有一天的集中展示。

在集中展示日,邀请家长代表进行观摩,课毕,把相关主题的课外阅读任务布置给学生和家长,以保障学生后续的自主阅读。

考级评价帮助学生保持阅读兴趣

对小学生来说,阅读是一项“软性”作业,如何保持孩子的阅读兴趣成为学校评价的出发点。

为此,我们制订阅读考级评价方案考查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

考级内容分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两部分,必读书目来自学校编写的《阅读手册》,推荐书目是校本教材中的部分推荐书目。

考级范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及建议阅读书目。

②《星级阅读手册》中的必读书目。

③校本教材《全阅读》的内容。

考级形式分书面考查和口头考查,一二年级面试,面试内容为必背古诗的背诵和必读书目的相关内容问答。

面试由各年级组组长牵头负责,在一周内完成年级内5个班全部学生的评价。

评委组由年级内所有语文教师组成,在这一周,该年级的课表会做相应调整,年级内部调整后报备教学处即可。

学生面试时,以抽签的形式确定自己汇报的内容,抽两首古诗和一本童话。

命题内容分两个部分,一是诗歌的背诵,二是童话章节的复述或回答教师提出的与童话内容相关的问题。

三到六年级笔试,笔试内容包括读书摘抄20段和完成试卷,试卷内容分文学常识和阅读理解,难度不大,因为考级本身不是目的,促进儿童阅读,保护阅读兴趣才是根本。

合格者发给相应级别的考级卡,力争l00%的通过率。

阅读等级评价分l0个等级,6年内的十级考评从量上保证了课标提出的l40万字的阅读量,而操作的过程则比较简单,注重学生阅读的过程,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循环评价中获得奖励和提升。

对一些阅读速度慢的学生.我们会通过改变考试频率的方法,让他通过保底数量的阅读,获得十级的证书,使其保持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实际上,教师和家长是非常宝贵的阅读资源,今后.我们将深入开展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等系列活动:

此外,我们将通过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公共图书馆的共建,进一步扩大阅读资源.形成学校、社区、馆群等共同为儿童阅读提供保障的立体化网络。

本文为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全阅读教育模式建构”的主要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

(全体阅读)对当前基础教育国际化“热"的冷思考

作者:

校长室来源:

发布时间:

[07-28]点击数:

6

对当前基础教育国际化“热"的冷思考

莫景祺

 

进入本世纪以来,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基础教育国际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人们对其进行理论探讨的文章越来越多,各个层次、不同规格的研讨会接连不断,实践探索丰富多彩,可以说是热潮涌动,势头强劲。

但在热潮的背后存在着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例如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人们在认识上很不一致,甚至还存在某些误区;实践探索尚处于浅层次,缺乏必要的规范和指导,甚至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

面对基础教育国际化迅速发展的浪潮,迫切需要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冷静思考。

笔者基于2010—2013年所在单位组织实施的“基础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验项目”的成果,对相关问题作些梳理。

教育国际化:

是客观要求,还是主观愿望?

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二只要有国际间的交往,就会有教育的交流,就存在教育国际化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教育国际化的屏障减少了,其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因此,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客观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国际化是时代的要求。

当今世界处于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本质是各个国家之问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竞争。

各个国家合作也好、竞争也好,归根结底要依靠国际化人才。

为了培养适应全球化要求的国际化人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一些国家都把教育国际化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许多研究资料表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和日本等国家早已把教育国际化列为了国家的发展战略。

第二。

教育国际化是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要求。

已有的研究认为,从世界范围看,教育的现代化大都采用两种形式:

一种是社会系统纵向的历史因素的积累和延续,导致教育现代性的持续增长;另一种形式是不同教育之间通过横向的扩展与传播、冲撞与融合,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给原有的传统迅速注入现代因素,诱发新旧之间的冲突、矛盾,进而实现融台和创新这两种形式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国际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第三,教育国际化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人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要实现教育现代化,除了继承我国长期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秀成果以外,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是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并进行创新。

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把扩大教育开放作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之一,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因此,不管承认与否,我们每个人都处于教育国际化之中。

消极回避,会导致封闭和落后。

积极应对,我们就会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世界教育之林赢得一席之地。

教育国际化:

不是什么,是什么?

人们对教育国际化在认识上存在某此争义和误区,在实践中也有一些盲目性。

追根溯源,是人们对教育闰际化的内涵缺乏深入理解而导致的。

教育国际化不是走向同质化,更不是西方化。

教育闰际化也不是简单等同于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课程、海外留学、办国际课程班、办国际学校、建立姊妹校等。

教育国际化是指各民族国家及其政府部门、学校、民间组织在全球化进程中,从本国立场出发,为培养本国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在教育的各个方面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和创新的过程。

教育国际化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

教育国际化具有鲜明的国家属性。

考察一些国家的教育国际化政策,没有一个国家不是站在本国的立场上,从本国的利益出发把教育国际化作为本国的发展战略的。

一些国家的教育国际化政策都反映了本国的利益诉求,都是为了提高本国的教育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

例如,美国加强教育国际化的法律政策体系建设,使教育国际化服务于国家竞争;英国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学校面向全球交流,以提高校长和老师的国际视野;日本政府相当重视侨民及海归学生的教育,帮助这些学生形成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借助这些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助推日本教育国际化进程。

日本还在中小学增加了国际理解教育的要素。

第二,以培养本国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

教育国际化意味着我们既要站在本国的立场上,又要在全球化视野下,去重新思考“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笔者以为,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本国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在基础教育阶段,该以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理解意识为主,为“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奠定基础。

第三,以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载体。

实践证明,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推进教育困际化的主要载体。

无沦是在区域层面.还是在学校层面,无论哪一种教育国际化的表现形态,都是通过交流与合作完成的。

第四,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创新。

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

一是交流。

在教育的不同层面,围绕教育的某个方面交流信息。

二是碰撞。

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不同,在交流和合作过程中会出现文化差异方面的冲突。

三是融合。

随着交流和合作的深入,国与国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在教育的某些方面会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

四是创新。

创新是在整合国际间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基础上的内化,是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最高层次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